1 |
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關係之研究黃文櫻, Haung, We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對於競爭力之探討多著重於探討國家、產業或個別廠商之間的競爭現象,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興起、地方經濟逐漸成為地方政府及許多學者關心的焦點,而在台灣方面,地方自治亦是憲法明定的方向,因此各地方政府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人口及廠商進駐,也將競相改善工作及居住環境,以增進其吸引力,因此未來台灣地區都市之間的競爭現象將愈趨明顯,基於此,本文針對都市競爭力深入探討,並以台灣地區作為實證對象,實際計算都市競爭力。另外,製造業為都市基礎產業,因此本文亦針對製造業生產力及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間關係深入探討,以作為地方政府規劃都市及產業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文獻回顧,第二部份為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現況分析,實際計算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製造業生產力、都市化、地方化及專業化現況及排名,並計算此五項變數之間的簡單相關係數,第三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理論模型建構及實證分析,此部份係以文獻回顧所歸納出之都市競爭力及製造業生產力影響因素,建立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聯立方程式,並以兩階段最小平方法進行迴歸分析,第四部分為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經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得到之結論為:
一、都市競爭力為都市本身吸引居住人口、廠商及經濟活動之區域特質,受到製造業生產力、公共建設、區位及都市寧適性影響。
二、製造業受都市不經濟影響,專業化因素成為製造業生產力之正面外部經濟因素。
三、製造業生產力為都市競爭力的正面影響因素,都市競爭力亦為製造業生產力之影響因素,但民國85年兩者關係出現轉變,即都市競爭力對製造業生產有負面影響。 / The past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focu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industry or firm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ooming trend of free trading, the local economy has been the concern of many governments and scholars. In Taiwan, local autonomy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recorded in constitution. Local governments will improve the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o attract persons and capital.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ities will be clearer. In this study, I will study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ut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aiwan. In addition, manufacturing is the base industry of urban, so this study will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ufactu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 have several solutions:
1.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the ability to attract persons, firms and economic activity and will be affected by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urban amenity.
2. Manufacturing is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diseconomies and specialization will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3.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will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will improv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has changed at 1996.
|
2 |
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聚集之研究何祖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聚集經濟的研究,過去主要著重在聚集經濟的型態與都市發展之關係,藉此擬定產業發展政策,從以往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台灣地區製造業是以地方化經濟為主導,傾向個別產業集中、專業發展。此外,並藉由「地方化係數」說明產業在空間的集中程度。然地方化係數受工廠員工規模及廠家數目影響,易產生高估的現象,且僅對中分類製造業集中程度進行測試,無法展現台灣地區製造業地理空間分布集散的全貌。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地方化經濟為基礎,藉由Ellison以及Glaeser兩位教授(1994,1997)提出之「鏢靶方法」,觀察單一產業之廠商於空間上是否有地理集中現象,衡量台灣地區中、小、細分類製造業地理集散情形,並與「地方化係數」測試結果進行比較。
此外,相鄰廠商間往往因為「外溢效果」,使得其他廠商持續進駐在相同區域,形成產業聚集的現象。本研究也將藉由「鏢靶方式」的衍生推導,衡量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的外溢在行政地理空間之範圍,以及各中分類製造業的聚集,是由相同產業內廠商間,抑或為不同產業廠商間之外溢所形成。
本研究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聚集相關理論及文獻的回顧與探討;第二部分介紹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系統,以及產業地理集中之衡量指標;第三部分為台灣地區製造業地理空間變遷與集散之分析;第四部分外溢效果範圍之分析;第五部分為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台灣地區製造業從業人口空間分布逐漸由中心都市向外圍城市擴張集中。
二、台灣地區多數製造業均有輕微的地方化現象,且產業集中程度變化不大。
三、使用EG指標同時控制廠商規模分配與地區規模分配,較地方化係數精準。
四、產業分類層級越細,地理集中值越高。
五、台灣地區多數製造業產業外溢範圍超過市鄉鎮層級。
六、台灣地區製造業產業間聚集力量逐漸向上提升。
|
3 |
臺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 /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aiwan丁力清, Ding, Lih-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聚集經濟可區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及外部經濟,而外部經濟又可區分為
地方化經濟與都市化經濟兩種。由於製造業廠商或產業具有聚集經濟效果
,因此產生了區位比較利益,影響廠商或產業之設置區位選擇,因為聚集
經濟效果若以都市化經濟為主,則表示都市規模愈大,對產業的生產愈具
效率,產業內各廠商依附都市發展的程度亦愈高,政府如欲以產業分散發
展政策達到區域均衡發展之目的,較不容易成功。反之,產業的聚集經濟
效果若以地方化經濟為主時,區域均衡發展透過產業分散發展政策之擬訂
較易達成 。本研究運用生產函數的理論與模型,利用工商普查資料,針
對臺灣地區中分類製造業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臺灣地區製造業的聚集
經濟型態乃是以地方化經濟為主。 因此,以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觀點
而言,臺灣地區在擬訂公共投資政策與工業區發展(製造業產業區位)政
策時,應可考慮以製造業產業分散化政策為重要手段。
In gene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has been devided into
interior scale economy and exterior economy, whereas the latter
can further be catoglorized into two kinds, namely localization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economy.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r industries which creates
comparative location advantages, will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loc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manufacturers' plants on the
grounds that if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is dominated
by urbanization economics, the larger the city scale; the more
effective the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the higher the adherenc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f the government's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inten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reginal balance development, that will not succeed
easily. On the contrary, if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is dominated by localization economy, it will be easier to
reach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through regulating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The present analysis
incorporates the theory and model of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makes use of data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e Censuses of Taiwan-
Fukien Distri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procee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lassified at
the two digit SIC level) which results in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model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Taiwan is
indeed dominated by localization economics. Therefo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balancing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Taiwan
Government shall consider the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policy
as a vital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istrict policy.
|
4 |
現行立委選區劃分與立委問政取向的關聯性 / Electoral districting and legislators' representative orientations吳家坤, Wu, Chia 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2005年修憲案通過後,區域立委產生的方式由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每選區選出一名代表,選舉制度的改變、單一選區的設計及其劃分方式,造成某些立委選區幅員變小,有些甚至比地方公職人員的選區小或者與地方公職人員選區相同,但絕大多數選區仍較地方公職人員來得大,就這兩種類型立委而言,面臨選區內潛在的挑戰者時,其行為模式會有何不同?本研究以代表理論為基礎,將第七、八屆立委分為兩種類型(選區大與小),以量化分析與深入訪談並重的方式探究立委代表行為的差異。
本研究發現,控制其他的因素之後,在選區服務行為方面,相較於選區較地方公職人員大之立委,選區較地方公職人員小的立委於選區工作時間比例較高並達到顯著差異,而選民個案服務及紅白帖較為踴躍,從深度訪談結果得知,選區較小的立委確實從事更多的選區服務,也出現明顯地方化的現象。在立法問政行為方面,選區較小的立委在法律提案以及施政質詢行為上與選區較大的立委無差別,可能原因為選舉競爭激烈,每位區域立委需要展現自己,積極於國會中問政、提出法案等,而選區較小的立委由於在選區工作上投入大量時間,相對而言,無法分出更多的精力於立法問政,以至於立法問政的分析結果中,選區大與小的立委之間相差無幾。
|
5 |
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陳佳妏, Chen, Chia-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資源,在西方勢力東來的時代中,自蒼茫的西太平洋升起,走入中國近代紛爭的歷史,也隨之走入了列強爭奪海洋控制權以及經濟權的殖民史。這樣命定的歷史及文學身世,是整個清代臺灣文學的底蘊,而漢文學與海洋空間的遇合,則是那個時代的文學中最引人入勝的景致。
當一個大陸民族與海洋空間相遇時,作者們(或說以漢文化為主的文人官吏)在具體地與海洋逐步接觸的過程中,如何去經驗海洋、書寫海洋?作者們又是透過怎樣的文化機制去認識海洋、經營海洋?這是本論文的主要問題意識。循著這個問題意識出發,分別從政治的海洋、危險的海洋以及美感的海洋等三個不同性質切入,試圖描繪出清代台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風景。以下是各章摘要: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以及對目前的相關研究成果所作的梳理,並介紹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大綱等。
第二章「遠近之間──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對於海洋空間的距離感」,在漫長的歷史之流中,臺灣雖隔著臺灣海峽與東亞大陸比鄰,自古為原住民族之樂土,直至西方勢力東來與漢人向海洋逐漸擴張之後,始成為各方政治勢力競逐的場域。而本章所要探討的主旨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距離感變化的兩個要素︰「關注度」與「易達度」切入,探討在列強勢力的進逼過程中「海洋空間」產生了怎樣的「距離感的變化」。
第三章為「海洋空間的災難書寫」,相對於漢人所習於生活的陸地空間而言,「海洋空間」涵藏著無數危險因子,然而,有別於其他朝代,清代社會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造成文人官僚頻繁往來於臺海之間,因而也發生許多令作者們印象深刻的遭難經驗,而對於這些特殊遭難經驗的記述與描寫,則成為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書寫海洋空間的一個重要主題。本章所要探討的中心問題是︰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關於海洋空間的「災難書寫」呈現出怎樣的特質?如何再現?作者們如何去回應這個特殊的經驗。
第四章為「臺灣八景詩中的海洋景觀」。本章進一步歸納與分析,這些記遊文學的作者們如何透過對於海洋空間的「美感觀照」,在文學語境中去收攏安頓原本陌生的海洋景觀,並從其所呈現出來的「美感圖式」中,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第五章「結論」中,則統整前面對於海洋空間的距離感、災難書寫以及美感圖式等三個面相,並進一步指出對於海洋空間的書寫可能。
|
6 |
中國大陸推動深化依法治國下之司法改革運作取向- 以法院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為中心的分析 / The Orientation of Judicial System Reform under China’s Deepening the Rule of Law:Centered on the Court Independence from Localize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zed董柏毅, Tung, Po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於2013年11月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並發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16個改革方向和60個改革要點的決議中,有關司法改革部分以「法院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受到高度關注。2014年10月中共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軸,並具體化「法院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改革路徑,提出「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此次司法改革議題是針對中國法院體制提出結構性的變革,改變了以往程序技術性的改革。目前,綜觀臺灣學界,以「現行中國法院體制之沿革與弊端;中國歷次司法改革之改革核心要點」兩大互動關係作為分析,較為罕見。本研究旨在廓清「中國推動依法治國下之法院體制改革核心」,內容以「憲法-法律-司法政策」作為分析架構,研究中國法院的人事與財政制度,透過法條解析與最高人民法院歷屆的《五年改革綱要》,了解中國法院的結構性弊端成因與進入高度成熟市場經濟的司法改革關注重點。以透析中國司法制度在現行法律規範的框架下,法院人財物與法官管理體制所呈現出嚴格屬地化原則的運行模式,進一步檢視中共十八大三中與四中全會所提出的法院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之改革路徑與核心。主要研究成果,發現以下訊息:以省級高等法院作為跨行政區劃管轄制度的基礎才是法院去地方化的改革關鍵。然而,中國所選擇的北京市與上海市的跨行政區劃的法院管轄之試點改革,仍然局限在一個省級框架內部,新設置在直轄市的中級法院仍舊是「同級黨政機關決定法院的財政人事」制度模式。若能作到省級高等法院切斷與省級人大人財物的供給,將觸及到中共十八大三中與四中全會所提出結構性司法改革之真正核心。 / The Third and Fourth Plenum of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assed the Decision on Major Issues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Decision on Major Issue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The most important proposals concerning China’s judicial system reform is centered on the Court independence from localize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hat Court’s independence and judge’s independence seem difficult in China is partly due to administration and localization. Up to now, it’s one very pressing issue in judicial reform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multiple relations related with judicial system, under the Constitution of PROC. The relations include the external relations with CPC , power authority ,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nd citizen. The internal relations contain power allocation ,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and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Court.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judicial system reform under China’s deepening the Rule of Law and it will focus on how the China’s Court to be apart from localize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zed.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