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1
  • Tagged with
  • 8
  • 8
  • 8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山海經郭璞注研究

謝秀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山海經》郭璞注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郭璞之注加以梳理、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山海經》郭璞注之特色,分析其與漢人對《山海經》的傳統認識觀點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探討郭璞如何既對漢人的《山海經》傳統認識觀點有所繼承,又在魏晉玄學興盛的歷史脈絡之下,開創出他對於《山海經》的獨特理解並從注釋中展現其博物觀。最末,則進一步探討明、清學者如何評價《山海經》郭璞注,而從明、清學者之評價中掌握《山海經》郭璞注之意義與價值。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漢代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以期在漢人對《山海經》的認識基礎上探討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與詮釋;其後於第三章則以郭璞注文及圖讚為討論重心,探討從劉歆〈上《山海經》〉到郭璞〈注《山海經》敘〉之間的聯繫與發展,並就郭璞的基礎注釋工作及徵引書籍加以梳理、分類,說明郭璞注文之特色,並透過對《山海經圖讚》之內容之分類,釐清郭璞《山海經圖讚》形式與內容上的特色;第四章則就郭璞對《山海經》的詮釋與後世評價的討論為主,探討郭璞結合氣與玄理所展現出的達觀博物的詮釋觀點,將郭璞的博物觀歸納為苞覽宇宙的博物觀與實用的博物觀兩項;最末,則觀察明、清學者如何從考據校正與增廣異聞兩個面向,從各自的專業素養與治學方向對郭璞注釋《山海經》加以評價。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二、三、四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
2

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eities and bird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楊靜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神人」與「鳥」歷經中國文化蘊涵與積累,多被賦予自由穿梭、翩然越界的象徵,然而,若追溯《山海經》神話,「神人與鳥」則以更豐富的面向折射出初民的生命態度。以氏族先祖與神祇化身所衍生的神人帝俊,在〈大荒經〉中以「使四鳥」以及「使四鳥:虎、豹、熊、羆」的行文方式成為神話敘事套語。若連綴《山海經》、《楚帛書》對於帝俊的記載以及原始信仰中以鳳為風的古老觀念,可推知帝俊使四鳥神話應是受殷商文化影響所孕育而生。殷商先祖帝俊驅使四鳥,象徵了至上神驅使鳥形日神與鳥形風神巡遊四方,頗有創制四方空間的意味。這類神話呈現出人們尋求重現創制空間所帶來的秩序與安穩,尋求生活於神聖中心的渴望。 同為神人驅使靈鳥的關係,西王母與三青鳥則表達出人們對永恆生命的追尋與探索。西王母兼具了生命與死亡的雙重神聖意義,展現大母神神性特徵,但若從神話空間意識所蘊含的意義分析,與西方空間密切相關的西王母,即然代表了凋零與死亡,卻也同時意味著生命得以新生,醞釀另一種生命形式。這種象徵意涵在西王母結合昆侖山樂園意象後更為彰顯,在絕地通天後,昆侖山成為人們登昇天界的唯一途徑。西王母神話也因其與昆侖山的緊密連結,由原始神話所隱含的「再生」特質,逐漸發展成引領人們通往天界的特殊神職。 此外,本文亦探討《山海經》中以人鳥同體的異形形貌體現神異的鳥形神人。具有神祇性質的鳥形神人,其神狀均為人面鳥身並且能珥蛇、踐蛇或乘龍;至於經文類屬為人的殊方異人,皆為以人為主體,輔以鳥類特徵。者神狀的微妙差異,應隱藏某種特殊意涵。 本文即嘗試系統性地總結《山海經》神人與鳥所建立的對應關係及合體意象,探討其與原始意涵的關連,以期發現神人與鳥的敘事話語如何在神話脈絡中建構人與宇宙間的永恆秩序,從而對於人的存在價值,能夠有更客觀的認識。
3

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 / Yuan-Ke’s 「Shan-Hai-Jing 」revision

鍾佩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袁珂的註解加以梳理、分類,並在其基礎上探討《山海經校注》裡珂案的內容與特色。 本文探討袁珂在其學思歷程之中,如何接受前輩學者對於《山海經》以及「神話」的觀點,同時說明袁珂對歷代《山海經》校注版本並中國神話的整理,之後運用在《山海經校注》的研究中,開展他對《山海經》獨特的理解,並從註解中呈現其神話觀點。最後,進一步論析《山海經校注》與其神話研究的關係,並且將《山海經校注》置於《山海經》校注史進行探討,說明《山海經校注》的定位,乃是在形式上承繼著古典《山海經》校注的傳統,而在內容上因現代學術的影響而有所創新,具備了《山海經》校注研究「集大成」的意義與價值。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袁珂的學思背景,從「知人論世」研究基礎上,瞭解袁珂對「神話」與《山海經》的理解;其後在第三章以《山海經校注》為探討中心,細部論述《山海經校注》裡的基礎內容及袁珂對《山海經》的理解與詮釋;第四章則就《山海經校注》與袁珂神話研究的聯繫關係進行探討,說明《山海經校注》在其研究工作所表現的內容與意義,並論述《山海經校注》中袁珂神話觀的轉變;最末則將《山海經校注》置於《山海經》校注史發展上進行觀察並加以評述。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二、三、四章的研究成果,並提出可進一步探討的論題。
4

《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nakes and the combinatorial form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Shanhai Jing

陳妤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古代中國先民依其認知所建構出來的世界樣貌,代表了先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方式,透過《山海經》的記載,保留了古代先民的認知與想像世界,書中出現的大量動物,顯示在先民世界中動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裡出現的眾多動物之中,蛇類現身的次數之多,很難不受到矚目;書裡所載的神或巫,有一部分不約而同地具有人面蛇身或珥蛇、操蛇、踐蛇的人物形象,顯示出蛇在這些神、巫形象中的重要性。蛇在先民的生活世界裡占有重要的份量,因此人們加諸其上的想像更多元,也豐富了蛇的象徵意義。蛇作為神、巫形象的一部分,不只象徵著這些人面蛇身者和珥蛇、操蛇、踐蛇者所擁有的能力,也是人與蛇之間關係緊密的證明。本文針對《山海經》中人面蛇身者與珥蛇、操蛇、踐蛇者進行分析,試圖探討人蛇關係的內涵意義,以冀一窺古人認知、理解世界的方式。
5

《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 / A Research on the Broad Learning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Bowu zhi

廖秀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西方「物質文化」的研究浪潮,筆者尋思中國古代是否也存在對「物」的關照。故本作以《博物志》文本為主體,針對「博物書寫」、「志怪小說」進行追索,分析中國古代博物書寫,如何認識有形無形之物,進而找出《博物志》所蘊含對「物」的觀照,與對宇宙世界的認知。 由此出發,筆者就《博物志》中「物」字之使用,進行定義,發現《博物志》所載記之「物」,包含神祕意味的無形之「物」,進而囊括天下的琳瑯物資。由於中國古代對「物」的寬泛興趣,使得博物書寫本身帶有超越物質甚至常世秩序的變化觀念,而與志怪小說合流,匯聚而成《博物志》。然而在圖書分類上,《博物志》橫跨雜家、小說家,同時屬於地理博物體志怪一脈,為了釐清這些紛然雜陳的性質,本研究乃以地理博物體志怪之祖《山海經》的書寫模式及內容進行追溯。 筆者認為《博物志》不同於《十洲記》、《神異經》宗教輿圖或道德諷諭的轉向,既有神話傳說、禮制典籍、醫藥方伎的記述,又兼顧生活觀察及日用常識。《博物志》雖有意識地追仿《山海經》,卻不再刻板地依託在山川列位之上,而是有意識地連綴怪異物事,以供博物之士覽鑑。在主題的摘選上,更進一步從地理概念的「荒野」轉向「人間」。這類博物知識被簿錄於文字書寫中,形成「博物志」的書寫傳統,遂有《續博物志》、《博物志補》、《廣博物志》等作追隨。 晉代好清談,人物品評之風熾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除了追求博聞強記的用典現象外,鬼神幻異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也與志人小說相互影響,成為博物家的慣用文體。故張華創作《博物志》絕非偶然,而有其時代意義與個人特質的交融。 在這樣的思潮下創作出的《博物志》,其形成的時代需求因素,可綜合歸類為幾項:(一)人物品鑑需要談資:誌寫人物的特殊行為,也連帶帶起誌寫物異的風潮;(二)施政參考:寒門的亂世機會;(三)博物君子的不朽:著書提供知識寶鑑,是子書時代士人的基本功。《博物志》以文字書寫保存博物學的面貌,其博物書寫特色為:(一)辨別異同的簿錄原則;(二)抄錄補充;(三)博物的審美奇趣;(四)導異為常;(五)生活定位。 借由博物家分辨、歸類,使得這些看似無用於世間的「異物」,獲得知識分類的定位,終能為人所用。這便是博物書寫最大的意義。
6

中韓始祖及英雄神話研究

全炳澤, QUAN,BING-Z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中韓始祖及英雄神話研究」為題。其研究目的是藉中韓古神話的研究與比較,考察兩國始祖及英雄神話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從神話的內容來看古代先民的聖事、創業,繼而了解古代東方兩民族的思想及其生活情境。經由不同民族的神話研究,可以考察其相互的關系。資料不源則以中國先秦以前的神話資料與韓國高麗、朝鮮的神話資料為主;諸如中國的山海經、楚辭;莊子、墨子、淮南子、列子等諸子;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史書。韓國部分則有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麗史、世宗實 錄等史書;及帝王韻記、東明王篇等史詩。在研究方法上采諸神話學者的理論,研究神話的意義,并及於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諸相關學科,因此可以說是一個多學科的總體性研究。 中韓古神話不像希臘、北歐神話的內容豐富、并有體系。中國古神話材料零星片斷、錯綜復雜,既使同類事件或事慫,在不同的文獻中就有不同內容的記載;而且不易建立比較完整的系統。韓國的神話也有同一情況,其內容極為簡略,神話記載的文獻有限,更重要的是神話所發生的時間與神話被記錄的時間有所差異。兩者之間間隔太遠。但是從現存的中韓古籍里,仍然可以推考有關中韓始祖及英雄的聖事、聖業。本論文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先討論中韓神話的部分特殊性的問題,即神話的演變。 中韓的始祖神話中,具有代表性的檀君神話可與炎、黃帝神話做一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神話同屬於太陽神話。中韓兩國民族在上古時代,皆有崇拜天神、太陽的習俗。 在比較神話學上,對兩國英雄神話的討論,應注意英雄所表達的精神和它的意義。其次敘述韓國的朱蒙、昔脫解,在韓國神話里,都屬經歷試煉后成為英雄的故事。 中國古神話中,則有夸父、精衛表現出征服自然的精神。刑天、蚩尤、共工的神話也呈現出原始社會對自然反抗的精神;治水的 、禹;射后手羿的神話,也年射地反映先民克服自然災害的祈願,象征人類對神權的挑戰。 透過始祖神話的研究,可以發現始祖神話所表達的思想,使后人具有一種自豪感,進而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的背景。因此在研究、比較中韓古神話的課題中,可以進一步探索其文化面貌。 古神話中的英雄故事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財產后,對后世的文學有深刻的影響,而英雄的精神也不斷地流傳於后人的心目中,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征。
7

中國古代風神崇拜研究-從先殷到漢 / WIND SPIRIT WORSHIP IN ANCIENT CHINA

魏慈德, Wei, Tzu 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廣泛的探討了從遠古到秦漢時期先民對風這一自然現象的崇拜意識,初步將古人的風神崇拜原因分為兩大類,包括因為處於地理環境上的多風性質或伴隨風而來的天象而成為風神化身的自然神崇拜和季風氣候下風向和季節的必然性所衍申出的風向與時節對應的具神聖性之傳統觀念。並指出後者是古代風神崇拜的主流,從早期的利用瞽者聽風以判定時節到刻有四風和代表四季徵象的四方風名甲骨,更衍成以風向與時節的對應與否來判定兵家攻守或醫家虛實的依據都是這一支風神觀念極度發展的結果。   本文在探討中國古代風神崇拜之餘,並從文字學的角度論風字的產生與演變過程,其次更由四方風名甲骨片的文字指出了經典上文字的來由及歷來經說不當之處。 /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early man's worship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natural phenomanon of wind,from ancient times until the Han period.First of all the reason for early man 's wind spirit worship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 includingthe natural spirit worship of the many types of wind in an inhabite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r the natural phenomena which accompany wind and become the embodiment of wind spirit;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season and climate on the direction;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ind dir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imes of the spirit divinity moreover,the discussion point out that the latter is main trend of ancient wind spirit worship, from the use of the blind in early times to feel for wind to judge the times and season,to the (four corners wind name) oracle bone carved with the four winds and the symbol of four season,it is further developed to the corresponding non coprespondance of wind dire- ction and times to determine military manoeuvres or the bases for madical fact. These are all the results of the extrem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is branch of wind spirit concept.   This discussion,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ancient wind spirit worship in China,also discusses,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the em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 wind furthermore,the discussion uses the words carved on the (four corners wind name) oracle bone fragment to point out the origin of characters contained in the classics, and also to point out any in appropriate areas which have existed until now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lassics.
8

"天問" 和 "山海經" 神帝比論 =Comparison of gods in Tian Wen and Shan Hai Jing / Comparison of gods in Tian Wen and Shan Hai Jing

陸雯 January 201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