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36
  • 36
  • 1
  • Tagged with
  • 83
  • 83
  • 31
  • 30
  • 28
  • 21
  • 20
  • 19
  • 18
  • 18
  • 17
  • 15
  • 15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九一八事變後張季鸞的社評─三○年代文人論政研究之一 / Chi-Luan Chang's editorial after the Manchurian Event: A study o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polictics during 1931-1941

鄭靜敏, CHENG, CHI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人論政是中國知識份子的一項傳統,尤於國勢危迫之際,更形發達與影響深遠。證之九一八事變後,受譽為「一代輿論權威」的大公報主筆張季鸞之時評文字,正反映出三○年代文人論政之內涵與價值。本文即由追述張氏生平事蹟入手,再深入探討其報論方針、思想基礎以及文境與文筆,並對照時事發展,以明瞭張社評形成之背景;接著,便將各篇社評內容之主要論點,分就抗日問題及建國問題兩方面來闡明、析論。有關抗日之詮釋,約以七七事變為分野,前期倡議緩抗備戰之說,後期則力主堅抗到底。而建國觀是以國家中心說為精髓,充實國防建設之具體事項。綜觀張說於三○年代論政潮流中,展現的政觀特質以及論點在和戰論爭、政治出路…等政治議題的定位,卒能成就出對時局的重大影響,獲得後人高度的評價。總括九一八事變後張季鸞的論政社評,標示了三○年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圖象:在激發民族意識的同時,蘊涵著傳統主義的復甦;在提倡循三民主義理論以致政道的同時,顯示出政治觀的本土化。復由其立言的風格表現,更讓人體會到知識份子論政藝術的歷史經驗與通則。
42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

毛人傑, Sam 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43

電視與現代家庭:1960年代平面媒體中的再現 / Television and modern family: the representation in print media in1960s

張瑋, Cha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60年代的電視機與現代生活圖景,在傳播研究史上仍有待開拓。本文試圖以1960年代之平面媒體資料,理解報紙、雜誌、書籍中電視再現的現代家庭生活樣貌,以及在都市發展過程中,電視機在新式住宅中扮演之角色。 結果發現,「現代化」是1960年代電視機販售推廣時常見的定義架構。現代化的「電化家庭」以現代化符碼作為販售號召,標誌著的是技術理性、進步之建構,過程中,嫁妝成為物質電器與美滿符號的具體化實踐機會。 「現代化」電化生活的再現中,家庭勞務之性別關係被凸顯出來。女性多以家庭主婦角色出現,展現的是勞務責任的承擔。由於女性的勞務承擔角色,她們被限縮於住宅與勞務工作之中,因此寂寞與無聊困擾之討論見於史料。電視機化做主婦的依託,提供她們對外交流的心理滿足。 此外,新式住宅的出現,私領域在鐵門與隔音不佳的水泥牆物質形構中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狀態。電視機的出現,使家庭成為一個消費場域、享受空間,私領域得以深化。而電視也不僅僅成為總體居家裝飾的一部分,也成為個人地位象徵,電視消費者的分析展現現代的「高品味」與「低品味」的區分過程。 電視機的再現透露日本殖民、國府統戰、美國冷戰體系三股力量複雜交會的圖景。電視機造型、技術、資本,都因為日本家電廠與台廠合作之關係而承接下來,日本符號仍然沒有完全被去除,而以另外一種姿態低調地進入電視機的家庭生活再現中。 然而,大部分的平面媒體論述集中在美國。美國節目、美國影集大舉進入家庭之中,成為「現代生活的參照標準」。在整體對美國親近的強勢論域上,日本符號被歸依在美國的論述下。現代化被塑造成是歐美的標準,認同也指向了歐美。 但是事實上,日本符號仍然以品牌認同、簡潔理性之設計外觀出現於生活之中。 至於在電視機的國族方面,設置具高度宣傳意義,不過,不管是電視機販售與電視節目內容,國的宣傳身影不斷,但更強大的渴望娛樂與追求享受之消費者邏輯,正在醞釀形成。國的宣傳雖然得以進入家戶,不過卻與娛樂趨向之間,在家戶內形成角力。
44

《蘇聯遺失的小孩》多媒體時代記錄 / A Story of 90’s USSR Kids in Multimedia Forms

麗娜, Markova Iri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0年代出生於蘇聯,筆者與童年伙伴們見證了國家極大變遷的時代,也成為了該年代的小孩。新俄羅斯的90年代讓我們親自體驗家鄉從「世界上最厲害」變成「最破爛的地方」180度的轉變。可我們從未想過,長大後會被社會學家輕易地稱之為遺失的世代。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經歷了經濟大幅下滑和接踵而來的兩次金融危機,1993年和1996年兩次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在加上俄羅斯社會秩序也因此差點崩潰,這些事件對俄國人民造成極大的衝擊,導致了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當時我們的父母經歷了很恐怖的十年,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切對我們的世代造成了多大的隱形傷害。國家解體後,家裡沒有錢的小朋友跟其父母一同失去了被尊重的權利。而殘酷的90年代吞掉了很多的家長,也帶走了很多的夢想。普通人不是被逼辭職,就是幾個月沒領薪水,或是選擇離開家,到很遍遠的地方以健康換來薪水。當俄羅斯人民認識了市場經濟時,由蘇聯長輩帶大的我們都還沉浸於蘇聯生活態度、道德與世界觀。我們從小那麼用心準備邁入的那個世界徹底貶值了,突然間變得好陌生,並不像蘇聯兒童書與電影講的那樣。長大後,新社會的密碼我們無法揭開。雖然無法接受政府樹立的新時代理念,90年代的小孩,還堅信著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才有意義,就算「做好事有好報」這個道理在現代社會眼裡已徹底失效。 作品內容平均分為文字、繪圖與相片三種文本;敘述風格以較單獨文字片段來解決故事經過的陳述。而且由於本作品是創作者整理過的回憶的緣故,內容大都是屬於情感層面,所以故事情境充分表達通過數位技術較容易達成的目標。相較傳統文字作品,數位技術有提供給創作者更多表達方式與傳達管道。所以筆者決定將《蘇聯遺失的小孩》本作品將以兩個形式呈現:印刷版與電子版(iBookAuthor2)。雖然都基於同樣的懷舊氛圍,傳統圖文書與電子書將成為兩個獨立的作品。
45

アミノ酸組成ならびに14C年代に関する同一古人骨の部位による比較

HIRATA, Kazuaki, NAGAOKA, Tomohito, NAKAMURA, Toshio, MINAMI, Masayo, SAKATA, Ken, 平田, 和明, 長岡, 朋人, 中村, 俊夫, 南, 雅代, 坂田, 健 03 1900 (has links)
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報告
46

肝属平野の形成史 : テフラとAMS^<14>C年代による

永迫, 俊郎, Nagasako, Toshiro, 奥野, 充, Okuno, Mitsuru, 森脇, 広, Moriwaki, Hiroshi, 新井, 房夫, Arai, Fusao, 中村, 俊夫, Nakamura, Toshio 03 1900 (has links)
タンデトロン加速器質量分析計業績報告 Summaries of Researches Using AMS 1997 (平成9)年度
47

愛媛県西宇和郡三崎町名取梶谷鼻沖で採取されたナウマン象の臼歯のAMS ^<14>C年代

Ohta, Tomoko, 宮本, 雅三, Miyamoto, Masazo, 南, 雅代, Minami, Masayo, 小田, 寛貴, Oda, Hirotaka, 池田, 晃子, 中村, 俊夫, Nakamura, Toshio, 太田, 友子, Ikeda, Akiko 03 1900 (has links)
タンデトロン加速器質量分析計業績報告 Summaries of Researches Using AMS 1997 (平成9)年度
48

熊本県八代郡泉村京丈山洞穴より産出したニホンオオカミ全身骨格標本のAMS<14>^C年代

北村, 直司, Kitamura, Naoshi, 中村, 俊夫, Nakamura, Toshio, 南, 雅代, Minami, Masayo 03 1900 (has links)
タンデトロン加速器質量分析計業績報告 Summaries of Researches Using AMS 1998 (平成10)年度
49

紀伊半島東部の霧穴(石灰岩洞窟)産哺乳類遺体の炭素14年代とその意義

Takagi, Marie, Abe, Yuji, Kashiwagi, Kenji, 高木, まりゑ, 阿部, 勇治, 柏木, 健司 03 1900 (has links)
第22回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平成21(2009)年度報告
50

限外濾過調整法を用いた骨ゼラチンの^<14>C年代測定

NAKAMURA, Toshio, OMORI, Takayuki, MINAMI, Masayo, YAMAZAKI, Kana, 中村, 俊夫, 大森, 貴之, 南, 雅代, 山﨑, 香奈 03 1900 (has links)
第22回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平成21(2009)年度報告

Page generated in 0.03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