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36
  • 36
  • 1
  • Tagged with
  • 83
  • 83
  • 31
  • 30
  • 28
  • 21
  • 20
  • 19
  • 18
  • 18
  • 17
  • 15
  • 15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八○年代美蘇和解與東北亞區域安全

李玟潾, LI,WEN-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于西太平洋的東北亞是亞太地區經濟的心臟與政治的主要舞臺,原因在于其包括美國 的最大經濟利益-日本,與亞洲的火藥庫-朝鮮半島。 戰后,國際關系是以美蘇關系的變化為主軸,東北亞亦然。東北亞區域安全,不但依 賴美國的安全承諾,而且其完全是相互依存,即日本的安全來自于朝鮮半島的穩定。 一九六九年以前,東北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是美蘇對峙型態,之后中共崛起為本區的 國際關系帶來變化;區域安全不是只受蘇聯的安全威脅與美國亞洲政策之影響,中共 勢力的加入,使東北亞地區成為三足鼎立局面。另外,隨著日本區域強權地位的日漸 穩固,使本區國際關系的發展趨勢必是朝向四角關系,尤其是在朝鮮半島上。 八○年代中期后,美蘇對峙關系的松弛,東北亞緊張的國際關系亦隨緩和,不但中蘇 共走向和解,北韓亦不得不隨之調整其政策;美、日開始與北韓作試探性接觸而南韓 與蘇聯、中共接觸比以往頻繁,日蘇關系、中日關系亦獲改善,這不得不歸動于美蘇 八○年代和解所帶來的新氣象。本文研究的動機即欲對八○年代美蘇和解氣氛下的東 北亞區域安全作分析、探討。 第一章為導論。 第二章為對美蘇關系的本質作一分析并對八○年代美蘇和解作一介紹。 第三章則探討東北亞區域安全的變數,其中包括美國的亞洲政策,蘇聯的亞安體系, 中共力量的崛起。 第四章則是對東北亞現況作探討,東北亞區域包括日本與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由于地 理位置特殊,存在著美、蘇、中共、日本四國的利益,對此復雜情形,本章中會加以 分析。而日本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儼然成為國際上的次解超強與東北亞地區的區域 強權。因此,在本章中也對其未來的角色作一探討。 第五章為結論。對以后東北亞國際關系作一預測,更進而探討東北亞國未來的課題。
32

表演藝術觀賞者生活型態之研究

李雙燕, LI, SHUANG-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將行銷學概念用來進行規劃表演藝術的推廣策略,因此將表演藝術觀賞者視為消費者 。消費者分析是進行策略規劃的重要依據,故消費者研究相當重要。消費者研究最初 是以人口變項為主,而為了深入了解消費者,因而發展出生活型態的研究取向,本論 文之研究核心是表演藝術觀賞者的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的理論基礎源於心理學,到了一九六0年代被引用到行銷學領域。生活型態 是一個理論化、抽象化的概念,其操作化概念是心理統計變項。心理統計變項的測量 指標有兩部分:一是A.I.O.三面向,一是人口變項。本研究所採用的表演藝術觀賞者 之A.I.O.量表,有兩種,一是特定化量表,將表演藝術視為一種產品,測量與這種產 品有關的活動、興趣與意見。另一是一般化量表,測量觀賞者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活動 、意見與興趣。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針對政治大學三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以因素分析及區別分析 為統計分析方法,探討表演藝術觀賞者與非觀賞者在生活型態方面有何不同。 本研究除了將「消費者行為」的理論應用到觀賞者研究之外,並可作為國內表演藝術 團體及單位推展表演藝術活動之參考。
33

七o年代後美蘇和解演進之研究

王萬里, WANG, WAN-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以軍備管制、經濟互動、及歐洲安全三項指標評估自一九六九年尼克森政 府始,迄現任雷根政府上,美蘇兩國在和解政策下的關係發展。 第一章─「戰後美蘇冷戰之回顧」:除檢討冷戰的變數,並以三項指標說明蘇聯戰後 的擴張與美國的圍堵。 第二章─「和解的起源」:除剖析影響和解的國際、國內因素,並檢討美蘇外交決策 人對和解的意識認知。 第三章─「尼克森、福特政府和解的發展」: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進 展。 第四章─「卡寺政府和解的衰退」: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衰退。 第五章─「雷根政府和解的幻滅」:主以三項指標說明此階段美蘇和解的幻滅。 第六章─「和解演進的評估」:除檢討和解的正負功能,並以三項指標檢討三任政府 在和解政策上的成敗。
34

美援與七O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

高碩泰, Gao, Shuo-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自外交政策角度透視美援在七○年代所扮演的政治性角色,無涉美援本身的 經濟性理論,其內容約略說明如后: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檢討二次戰後普遍認知的美援理論基礎,包括其定義、內容、動機、型態 、作用等,兼述東西冷戰期間,美援之經驗與成敗。 第三章 「皮特森報告」根據「尼克森主義」之指導,針對七○年代的美援而有所 闡發,並強調多邊主義之重要性;唯施諸第三世界,卻橫生枝節,充滿困 惑。 第四章 參與美援政策制訂之國會和一般大眾,因挫折日深而信念動搖,相繼從意 識型態與論依規方面,提出一連串疑竇與辯駁。 第五章 七○年代關於美援的挑戰紛至沓來,幻想與實際,重估與展望,概屬必須 悉心剖析的課題;何況迎向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尤待美國外交當局 冷靜思索,把持一個不偏不倚的美援外交。 第六章 結論。
35

香港「七十年代」宣傳之內容分析--兼論中共對我國統戰宣傳之本質輿策略運用

李文琦, Li, Wen-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共黨宣傳之理論與實際 第三節中共「統一戰線」之本質與策略運用 第四節香港「七十年代」雜誌之簡介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內容分析法 第二節抽樣 第三節測量之單位 第四節測量之類目 第五節信度分析 第六節統計方法 第三章資料分析與研討 第一節「七十年代」宣傳題材之析論 第二節「七十年代」宣傳目標之析論 第三節「七十年代」宣傳策略項目之析論 第四節美匪建交前後該刊宣傳策略轉變之探究 第五節「七十年代」對我統戰宣傳之剖析 第四章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對中共統戰宣傳之因應對策 第二節現階段我國對外宣傳策略之檢討 第五章結論
36

一九七○年代美國西太平洋戰略選擇的研究

李定遠, Li, Di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戰後國際關係的特質和亞寸地區權力平衡形態的中心特徵, 以及艾國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對安全利益看法的改變。 第二章:旨在評估影響美國亞太地區基本戰略考慮的重要因素,著重於導致七○年代 東亞戰略均勢變化的幾項重大發展,中共與蘇聯的衝突,蘇聯海權的擴張;美國戰各 前提的修正及政策的調整所引起的同盟的難題;和區域資源開發問題所孕育的可能衝 突。 第三章:旨在檢討美國全球戰略之下的東亞四強體系,以及美國各種不同的戰略選擇 的利弊所在,以及戰略改變所面臨的現實環境的限制。 第四章:結論,指出過去美國在東亞扮演著主動而積極的角色,它擔當著確保共同防 衛,經濟復興和政治穩定的主要責任。隨著戰後國際秩序的崩潰和美國相對力量的下 降興意志的消沉,使美國的政策趨於消極。由於缺少實力作後盾,美國難以對其潛在 敵人提出可信的嚇阻,亦無法對其盟邦提供有效的防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美國政 策的可行性將大為減低。
37

七○年代的西歐經濟與政治統合之關係

林啟銘, Lin, Q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九萬字,分導論、本論、及結論三分,本論分三部分,本論分為五 章十七章。 道訥簡述西歐統合之問題之概況。 本論第一章:探討國際統合之意義、發展過程、及目前統合之理論策略。 第二章:說明西歐統合前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之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三章:討論七○年代西歐統合的內外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四章:述述七○年代西歐統合之發展,包括經濟與貨幣同盟之建立、共同體機關之 加強、及其他目標的發展情形。 第五章:則就西歐統合狀況加以評估,包括原訂目標達成之程度與目前仍存在的困難 ,將來的狀況(政治形式、新形象),西歐統合中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及國際統合理 論及實際之評價。最後,將本論作一簡單總結。
38

上海三十年代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1927-1937) / Paris in Shanghai : exoticism in modern Shanghai literature, 1927-1937

陳碩文, Chen, Shuow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乃以上海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為研究對象,時間限定在1927到1937年間,自北伐後各路文人群集上海,至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也就是上海都會文藝最為蓬勃發展的三十年代。並以圍繞著〈申報藝術界副刊〉、《金屋》、《真美善》、《無軌列車》、《文藝茶話》等報刊雜誌,以書店、沙龍及咖啡店等空間為中心,所集結起的一批以曾樸、邵洵美、張若谷、劉吶鷗等人為中心的文藝人士為中心,考察其文學活動及文化交往所展現出的巴黎情調都會文化想像。本文從上海都會文藝中巴黎情調此一現象的生成、文化積澱過程、文學生產語境與文學活動、文化場域中的定位、以及文學作品中的表現等角度呈現並分析之。本文發現,上海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通過日本文壇的中介,成長於上海譯介法國文學、接受旅法遊記的文化脈絡中。它不但表現為對法國浪漫與唯美等文藝思潮的高度譯介興趣,也體現在上海一部份文藝群體效法巴黎都會文化生活與交往模式的行動上;尤有甚者,他們標榜巴黎情調的文人形象,更像是一與眾不同的文藝習尚,成為一部份文藝人士在當時文壇中彼此互通聲息、以異軍突起的方式。此外,他們圍繞著巴黎的都會情調展開的種種文化想像,也蘊含將上海的都會化視作是國家往現代邁進一步的企圖,從此角度來看,則上海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亦帶有國族文化想像的色彩,既回應了時代語境,更介入了更廣闊的中國現代文化空間。上海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非但彰顯了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在與西方文學的交流下逐漸成形與嬗變的一個側面;也象徵了現代中國的文藝人士在日益現代化的都會生活中,回首傳統、融合新知,並寄理想於未來的文化圖景。
39

ケイ酸塩岩も14C年代測定の対象となるか? : 岩石の粉砕反応によるC02の迅速吸収

Mimura, Koichi, Tanaka, Tsuyoshi, 三村, 耕一, 田中, 剛 03 1900 (has links)
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報告
40

三重県粥見井尻,筋違,内垣外遺跡から得られた14C年代値とその意義

Oku, Yoshiji, Kawasaki, Shino, Hondo, Hiroyuki, Nakamura, Toshio, Mori, Yuichi, 中村, 俊夫, 奥, 義次, 川崎, 志乃, 本堂, 弘之, 森, 勇一 03 1900 (has links)
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報告

Page generated in 0.02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