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8
  • 36
  • 36
  • 1
  • Tagged with
  • 85
  • 85
  • 32
  • 31
  • 28
  • 21
  • 20
  • 19
  • 18
  • 18
  • 17
  • 15
  • 15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

羅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年代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以往都以單一論述與觀點審視之,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現,必將為其開發不同面目的思考,張秀亞與艾雯就是一個例子。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追求散文的「純粹性」與艾雯建立的「私密散文」,追求散文的「私密性」。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成績有目共睹。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將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方法,提供台灣文學史的書寫另一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   第二章兩位作家的生平與文學中,試圖以時代背景為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將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深入探討,分別以主題類型、散文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及散文藝術技巧的錘鍊建構之。張秀亞的主題類型大抵以身邊近物或個人經歷著手,展現了她對人生的關懷。張秀亞的散文文本中有很多對於文藝問題的探討,將其彙整分析,可建構其散文文學觀,並以其散文觀驗證其文本。張秀亞散文的藝術技巧可從四點分析,一為使用凝鍊的文字經營散文。二為多用獨語式的告白用語,屬自我的靈魂對話。三為多採靜態、微物的述寫視角,細膩深刻。四是則是她將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引入散文,使得傳統散文開始產生質變。   第四章則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散文主題,大抵不出在地的人生小景,刻劃出台灣的風土民情;溫柔敦厚的母愛,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詠物寄情,闡發哲理;田園牧歌,展現恬淡的心境;懷舊憶往,表現對故鄉的眷戀;旅遊書寫的嘗試,為女性散文旅遊書寫留下了楔子。第二節將討論艾雯的散文創作意念與實踐。艾雯少有專論散文的篇章,但其散文觀可從其散文文本中琢磨而出。艾雯散文技藝的追求中,將提及其以詩為文的精神,強調美的內蘊。而閑話式的晤談用語,讓讀者更貼近作者,讀其文章有如與老友話家常。至於詠物溶化哲理的述寫視寫,可以看出艾雯將哲理化入生活的用心。   第五章將以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成為分析的焦點。張秀亞與艾雯在書寫上有其共同的特質與意涵:永恆的鄉愁指的是她們對往過歲月的依戀,而家鄉與往過歲月成為一個特殊的時空,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特殊的意涵。「在地化」與「家台灣」的寫作視角,「在地化」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空間感」,而「家台灣」使台灣成為女性寫作空間的隱喻,其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在尚屬於女性主義初萌期的五○年代,兩位作家利用母性的暈開與渲染,使得傳統的「母性」與前衛的「女性」,得到了兼容並蓄的調和。最後是真實生命的感悟,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這些都透過對真實生命的感悟表現出來。   最後結論將提出在五○年代女性散文中的兩個範式,這兩個範式在美文的基礎分別由張秀亞與艾雯所建構而出。張秀亞的美文書寫為其建立起一個範式,這種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是美文最極至的表現。而艾雯在寫作散文時大量運用日記體與書信體,這種私密性極高的散文體裁,為其建立了「私密散文」的範式。
12

八○年代起大陸電影改革之研究

趙成儀, Zhao, C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部分,基本上是探討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的發生原因,論文中提到,八○年代大陸的電影改革,可以說是在一連串特定的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如果沒有這些特定因素的配合,也就不台有後來大陸電影改革的發生,而促成這種特定外在條件形成的最主要關鍵,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提出,由於八○年代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政經情勢變化,使得中國大陸在八○年代面臨了一個文化轉型的特殊時期。大陸的電影為了因應外在的政冶、經濟、及文化的轉變,配合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需求,於是從八○年代開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因此大陸電影在藝術及經濟層面的改革,可以視為是配合中國大陸在八○年代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文化轉型等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探討大陸電影改革的過程與內容,這其中又分別從藝術和經濟兩個層面來探討。首先,從電影的藝術層面來看,由於受到新時期思想解放,以及國外電影理論的影響,八○年代的大陸電影,開始在電影的理論及藝術表現方面,尋求和以往電影不同的突破與創新。由於大陸電影長期以來,一百受到政冶勢力的干擾,因此新時期的大陸電影,首先藉著中共在政治上批判「文革」錯誤的機會,突破以往大陸電影對於政治批判題材的禁區,並進而由政冶批判深化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在這方面,「第五代」的「探索電影」,可以看做是八○年代大陸電影在藝術改革方上的代表。由於「第五代」在電影技巧與內涵上的大膽突破與創新,不僅影響了後來大陸電影在藝術層面的發展。同時也將大陸電影推上了國際的舞臺,這是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在藝術層面的最大貢獻。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討大陸電影改革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其實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所遭遇的最大難題,是在於改革的推行始終都不夠徹底。中共雖然已經體認到電影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但對於阻礙電影市場經濟改革的舊有發行體制,卻始終無法痛下決心徹底改變,以致改革方案推行以後,建立電影市場經濟機制的目標,仍然無法具體落實。同時,由於中共過分依賴行政手段來推動改革,忽略了中國大陸各地發展所存在的差異,使得改革方案推行之後,大多數經濟條件還不具備的農村地區,末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僅能維持原有的發行放映的老辦法,以因應電影體制改革後的新局面 。在地方這種「上有政策,千有對策」、「以不變應萬變」的因循心態做祟之下,八○年代後的大陸電影體制改革,在成效上打了很大的折扣。 此外。八○年代鄧小平所標榜的「思想解放」,百接鼓舞了大陸電影在藝術方面的突破與創新。但中共對於文藝的鬆綁。其實不過是由原來的「馬列毛主義的小框框」,放寬為「馬列毛主義的大框框」,創作的限制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儘管八○年代的大陸電影在藝術方面的表現有了得大的突破,但長此以往,仍舊不利於電影事業的發展。
13

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

簡安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為台灣同志小說興起的年代,不僅數量大增亦是各類文學獎的常客,也帶動起研究的風潮。在研究上已有女同志小說、同志小說主體的探討,因此本文以男同志小說為研究的題材,並聚焦在與同志密切相關的隱/現主題上,探究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的表現與形塑的觀點。 本文首先闡述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為論文建立起架構。次章討論90年代男同志小說興起的背景與內容特色,以期對研究主題有基本的認識與評論。第三章則從小說中同志的身分認同進行論述,分析自我身分從懷疑、壓抑、衝突、抗拒以致到建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開始浮現隱/現的問題。主角慢慢從隱藏同志取同的一方,向承認、肯定、現身的一方邁進。確認同志認同後,論文第四章接續以「衣櫃」作為切入點,論述同志性向的偽裝與暴現,當同志性向確認後,仍不可避免的進入衣櫃,隱藏、偽裝性向,以免遭受異性戀體制的壓迫與污名;尤其在面對家庭時,更是男同志無法跨越的鴻溝。處於不利主角的社會環境中,小說常採用若隱若現的手法,將同志情慾低調、選擇性的現身,以爭取愛情的到來。接下來則以走出衣櫃為題,討論主角現身的對象與方式,理解出櫃的各種情形。從上的分析,可發覺異性戀體制對於男同志的干預與監控,無論是認同的歷程或性向的偽裝/暴現,背後皆有異性戀體制運作的影子。第五章則探討小說的寫作手法,探究小說家的寫作技巧如何凸顯隱/現主題,表達出作者的書寫用意。第六章結論提出:小說家在書寫隱/現主題時,紛紛以「異性戀體制」為假想敵,雖可藉由對抗、反叛、逃脫或受害等情節,而達到鬆動「異性戀體制」的根基,但仍不免繼續維持二元對立的框架。因此,期待未來創作能跳脫「異性戀體制」的陰影,直書男同志的愛情故事,而有去櫃化的文本。
14

五○年代的孟瑤

黃瑞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孟瑤的寫作歷程由1950年5月7日發表在《中央日報》〈家庭與婦女〉版〈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這一篇短文,到1991年完成了最後一本風雲傳為止,她一生花了四十餘年的時間,寫下了包括長、短篇小說、散文、史傳小說、文學專論、劇曲劇本、童話等,總共78部作品。 五○年代是孟瑤寫作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在五○年代她的創作十分豐富,共約三百多萬字,是她一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作品刊載近二十家的報紙與雜誌。在五○年代這個特殊的年代中,孟瑤龐大的作品量,往往透露出女作家在時代動亂中,時、空變換的轉折;在女性意識的開啟與歷史學的素養下,孟瑤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確實有她的特殊性值得探討,她應該擁有她的文學位置,而不應該如此地孤寂地凋零。 本文探討在五○年代的女性文學的國度裡,在官方與男性權力掌握的罅隙中,女性文本跨越傳統的份際,展現其獨立開創的新人生態度。同時深入孟瑤在五○年代的文本中,所隱含的深刻意義。孟瑤的小說常在言情故事的遮掩下,不經意地流露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宣揚,展現其素樸的女性意識。同時在小說藝術追求上,繼承五四感時憂國的文學傳統,在五○年代的寫作中,展開女性大河小說的寫作企圖。孟瑤的小說藉小人物在家國動亂中,立身的悲哀與無奈,訴說踽踽獨行的異鄉客,在故去的家園與永遠的鄉愁下,漸漸滋生的在地感情。孟瑤在五○年代堅持而勇敢地為女性而發聲、為立根於台灣新故鄉而執著,並在歷史中留下見證的一角。
15

尋找自己的位置──羅蘭散文研究

李貞儀, Zhen Yi Lee January 1900 (has links)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女作家人數之多,如同璀璨的文學星群,不斷照亮臺灣文壇的半邊天下。然而,如此豐沛的臺灣女性文學創作,在臺灣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以羅蘭的作品,不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以欣賞或是讚譽的讀者居多,但研究者和評論者相對的就比較少。以臺灣而言,截至目前,雖已有為數不少的單篇評論,但專論羅蘭作品的專書卻是付之闕如。研究的對象,也僅只於一些的簡單評析,尚缺有體系的全面探究,因此,本論文以羅蘭散文為研究的主題,希望能為羅蘭散文架構一個較全面的體系。 本論文擬從文本出發,以主題的取向與敘述的策略相結合,兼具作品內在與外緣的探討與比較,從而進一步辨義羅蘭散文的書寫在現代散文中的意義與位置。除了主題與敘述為兩大主軸開展之外,作者的身份所造成的條件性書寫,及其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是本論文所關注的重心。希望透過「基礎的文本整理與詮釋」、「論文研究資料解讀」、「時代變遷對作家的啟發」和「文本分析」為研究的策略,將時代變遷對羅蘭的影響與啟發等面向做一通盤的分析、比較與歸納,藉此結果來論證出本論文所要研究的中心議題──羅蘭作品在當代女性散文中的位置,並試圖建構其在散文史上的意義,且根據各章的研究成果,總結歸納羅蘭散文中所呈現出的風格特色與美學內涵,企圖辨義其在散文史上所代表的意義,以補臺灣文學史史頁中──「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研究」之不足。也希望能把羅蘭的創作和時代變遷建立關聯性,並能透過本研究建構一個臺灣女性當代散文研究的觀察脈絡與文化視角。 / 摘要 i 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0 第三節 範圍界說與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 ……………………………………………………18 第二章 她的故事──羅蘭自傳研究 ……………………………………………20 第一節 走過歷史的橋樑 ……………………………………………………22 第二節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 ………………………………………………27 第三節 一趟返「家」的旅程 ………………………………………………39 第四節 「消失的存在」與「存在的消失」 ………………………………44 第五節 小結 …………………………………………………………………52 第三章 她的理想與異想──羅蘭生活散文研究 ………………………………53 第一節 彩繪日記 ……………………………………………………………55 第二節 生活中的「小」風景 ………………………………………………59 第三節 美麗的夢想? ………………………………………………………72 第四節 小結 …………………………………………………………………84 第四章 她是這樣感悟人生──羅蘭小語研究 …………………………………85 第一節 她和廣播結緣 ………………………………………………………85 第二節 哲理與智慧並存的獨到見解 ……………………………………91 第三節 羅蘭小語的美學意涵 ……………………………………………103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羅蘭散文書寫的特質與意涵 ……………………………………113 第一節 家台灣的生活圖景與認同 …………………………………………113 第二節 感官體驗的召喚 ……………………………………………………116 第三節 生命的感悟與自我追尋 ……………………………………………118 第四節 總結 …………………………………………………………………119 附錄…………………………………………………………………………………122 參考書目……………………………………………………………………………129
16

Development of trace radiocarbon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 The radiocarbon age differences caused by shell species, tissues or collected loc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leoenvironment in Lake Biwa, Japan

宮田, 佳樹, Miyata, Yoshiki 03 1900 (has links)
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報告
17

名古屋大学タンデトロン加速器質量分析計1号機および2号機の現状(1997年度)

中村, 俊夫, Nakamura, Toshio, 小田, 寛貴, Oda, Hirotaka, 池田, 晃子, Ikeda, Akiko, 南, 雅代, Minami, Masayo, 足立, 守, Adachi, Mamoru 03 1900 (has links)
タンデトロン加速器質量分析計業績報告 Summaries of Researches Using AMS 1997 (平成9)年度
18

見かけ上の炭素年代差を用いた環境解析 : 淡水湖産貝,骨試料を例として

Nakamura, Toshio, Minami, Masayo, Miyata, Yoshiki, 中村, 俊夫, 南, 雅代, 宮田, 佳樹 03 1900 (has links)
第23回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平成22(2010)年度報告
19

新興國家領導權轉移型態之研究- 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

陳建榮, CHEN, JIA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任何政治體系當中,國家領導權轉移問題的解決,是攸關政治體系的穩定,以及發 展前途的最關鍵性問題,其中又以對新興國家的影響最為突出。緣此,本文在整個論 述過程中,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試先對「新興國家領導權」及「新興國家領導 權轉移」做一概念界定;其次則依各國的「轉移年代」做為定點,以為分析探討的基 礎;再次則依據「轉移年代」來探討國家領導者為何要轉移及採用何種方式轉移。前 者本文稱之為「轉移原因」,並歸納為:死亡、任期、國家領導者的個人意願,及執 政團體的公開分裂等四項;後者本文稱之為「轉移方式」,並歸納為:公民選舉、指 定及武力等三種方式;最後,便透過「轉移原因」及「轉移方式」交叉配置的析論, 以建立國家領導權的權移型態,並將此「轉移型態」運用新興國家的建國歷程中,分 析何種轉移型態較有利於新興國家的政治穩定,而何種轉移型態則會導致新興國家的 政治不穩定,以供新興國家參考。
20

七O年代蘇聯遠東戰略之分析

潘錫堂, Pan, X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在探討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基本戰略構想及戰略部署。 本論文第一章為戰略釋義,目的在選擇一較適當之戰略界說。第二章為核子時代蘇 聯戰略思想之探討。第三章則為七○年代蘇聯遠東戰略設計的基本構想,分五節來 探討,分別是:1.強化「北方基地」之目的,2.以海軍力量壓制中共,3.包圍日中 (共)戰略構想,4.企圖截斷日美關係之戰略,5.包圍遠東地域之南北基地。第四 章為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戰略部署及其限度,分析蘇聯在東北亞及印度洋之軍力 擴張與戰略部署,並從遠東之戰略態勢、各大國之軍力與蘇聯遠東地理上之缺陷, 論蘇聯擴張之限度。第五章為結論,比較「戰略攻勢」與「戰略守勢」之說法,並 總結蘇聯在遠東之戰略構想與戰略部署,基本上是屬於攻勢性質的。 本論文在分析過程中,儘量予以條理化,並採用社會科學及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 如嚇阻理論、棋奕理論、權力平衡理論,以期對蘇聯戰略作合理化的分析,並得到 較確實的論證。 #2810470 #2810470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