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33
  • 419
  • 46
  • 27
  • 14
  • Tagged with
  • 507
  • 471
  • 183
  • 111
  • 110
  • 85
  • 84
  • 80
  • 80
  • 75
  • 74
  • 71
  • 71
  • 70
  • 7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民政府成立前南方革命政府之外交

薛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學者對於民國初年外交史的研究很多,成就亦頗為可觀。但是筆者縱覽坊間著作,卻深覺一般對於北洋政府外交史的研究獨多,對於當時不為列國所承認之南方政府,則很少有著作專門探討其外交者。事實上,南方政府自從民國六年成立直到民國十四年改組為國民政府,雖然在國際上始終未能享有一個主權國家之合法政府的地位,但它卻是國民政府乃至今日我中華民國政府的前身,且其當時在外交上的奮門,對日後國民政府的外交,亦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彌補民初我國外交史所不足的部份,為了瞭然於我政府締造的艱辛,實有對南方政府之外交加以探討的必要。本論文之完成,即基於此種體認。 本論文係分別以當時我國之重大外交事件配合兩方政府與德、日、俄、美、英五國關係的方式撰寫而成,以便在敘述重大外交事件之餘,順便就南方政府對比等國家之外交活動,為一綜述。另外,在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時,亦特別敘述國父的主張與北洋政府的政策,俾使讀者對當時整個中國之外交態勢,有一整體的認識。又因南方政府自成立以後,屢經更易,而每每造成混淆,故為使讀者對南方政府有較明晰的概念,要論文亦特別在諸論中就南方政府之更迭變易與法律地位詳加說明,以作為探討其外交的背景了解。 基於上述撰寫原則。本論文即分列為七章:第一章諸論,綜述南方政府成立之背景、經過、更迭及其法律地位。第二章至第六章即為本論文--南方政府的外交--之實質部份,其中第二章論述參戰問題與中、德之關係;第三章論述菊之分根與中、日之關係;第四章論述聯俄政策與中、俄之關係;第五章論述關餘事件與中、美之關係;第六章論述商團事件、沙基慘案與中、英之關係。最後一章結論,以敘述南方政府外交之特質為總結。 在本論文撰述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實多。首先,因為論文題目偏於廣泛,故在資料搜集與章節安排方面,頗費週章,再則國內對於國父的研究固多,但有關其他南方政府重要人物如岑春□、陸榮廷等人的外交資料,甚為貧之,影響所及,使本論文之取材,不得不以國父之外交主張、外交活動及其他有關言論為主要來源。這些困難,實種因於作者力有未逮,慚惶之餘,亦只有寄望於日後之深入探討。 最後,在論文完成之際,我衷心感謝指導教授蔡維屏主任在百忙中給我的指導,以及鄉雲亭公使不憚煩之鼓勵與更正。另外對於林泉老師與呂芳上學長的協助,以及我父母的無窮鼓勵,亦在此深表謝意。
2

初唐文人樂府詩之研究 / Early Tang Literary Yuefu Poetry: 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金凱, K.A. Jen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初唐代文人樂府詩有何特色,以及這些特色有什麼傾向。第一章為前言,便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定義、範圍、文獻、方法、章節等。第二章將時代分為前、後兩期,再將作者分為京都、地方兩派。第三章將標題分古題和新題,再將其古題分為漢魏和南北朝。第四章將形式分為結構、修辭、語言等。第五章將內容分為婦女、邊塞、都市、野外、神仙等。第六章為結論,便綜合各章重點,且評價其得失。附錄一為《樂府詩集》之初唐文人樂府討之作者小傳。附錄二為《樂府詩集》之初唐文人樂府詩。附錄三為《樂府詩集》之初唐文人樂府詩之字詞索引。 本論文主張初唐為文人樂府詩的一段轉變時代。在初唐前期,京都、地方兩派的作品比較相似,尤其在標題和形式兩方面,但是在初唐後期,兩派的作品之差異越來越多。京都作者斟酌南北朝之對偶、音律、辭彙,便奠定盛唐律詩之基礎規格,而失去樂府詩之獨特性。地方作者追求漢魏「風骨」,便貫注盛唐之慷慨精神,而發展七言和親言歌行。由此可見初唐文人樂府詩之重要性。 /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Early Tang literary Yuefu (Music Bureau)poetry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e ,definition,scope literature, method ,and division. Chapter 1 divides the era into early and late periods and the literati into old and new and the old into Han-and -Wei and 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Chapter 3 divides the form into structure ,rhetoric,and Language .Chapter 4 divides the content into women ,the border ,the capital,the periphery ,and the supernatural. The conclusion synthesizes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chapter and evaluates their significance.Appendix 1comprises biographical data on the authors of the Early Tang literary yuefu poetry in yuefu shiji(Collection of Music Bureau Poems).Appendix 2 comprises the Early Tang literary yuefu poetry in Yuefu shiji.Appendix 3 comprises a concordance to the Early Tang lietrary yuefu poetry in Yuefu shiji. This thesis contends that the Early Tang was an era of transition in literary yudru poetry.During the eorly periad thepoetry of both the metropoli -tan and the local groups was quite similar,especially in title and form;but during the late period ,the poetry of both groups was increasingly differentsThe metropolitan aurhors refined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s,tonal patterns,and vocabulary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reby establishing the basic standards for High Tang regulated verse,yet losing the individu-ality of yuefu poetry .The local authors pursued the fengu (wind and bone ,i.e. vigor of style )of the Han and Wei thereby leading to the impassioned spirit of the High Tang and developing seven-character and irregular gexing (songs).Thus ,we see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Tang literary yuefu poetry .
3

北伐前後的桂系與國民政府

王文裕, WANG, WE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

賴淑卿, LAI, SHU-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現階段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檢討與改進

洪鴻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動機及目的 中央政府總預算,乃國家某一年度歲入出之依據,國政上何者應與?何者應革?有何支出?重點何在?如何收入以應付各項支出?均為總預算表達之重心,亦為國家施政之藍圖。試若預算編制不良,不僅增加人民不必要之負擔,且國家經費如缺乏適當之分配,亦與國民福利有礙,可見其對國家施政與人民福利的影響,洵屬至深且鉅。 筆者曾任職於立法院預算委員會,有幸在國會山莊實際參與預算審議之作業,傾聆總預算之質詢與答覆,益感其重要性;惟以斯項資料收集不易,坊間少有此類論著,乃有志對現階段中央政府總預算之興革作一探討,冀期拋磚引玉,使中央政府總預算之編制與審查,能夠愈趨核實更加進步,斯為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 貳、研究範圍 本文之研究範圍,係以現階段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主,另對與之相輔相成之「政府預算制度」亦作一探討;至於國防、外交部分,事涉國家機密,自不屬本文研討之列。另因中央政府總預算涵蓋內容十分廣泛,本文僅就與「預算內容」或「制度主體」有關者加以探討,至若各項預算單位在業務上、經營上如何與革?則不屬本文研討之列。 參、研究方法 本文之研究方法,係以敘述性(Descriptive)及探索性(Exploratory)之方式進行,就政府遷台以來各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加以分析,另就立法院審議斯項預算之改進意見加以整理,並輔以學理上之探討,冀期使理論與實務相融合。 惟以社會科學之興革建議,本難有必然之答案,文中所提之改進建議,當屬「探討性之意見」,絕非冀圖以之作為最完美之定讞。 肆、論文結構: 本文分五章十六節,都七萬餘言。其內容大要為: 第一章:緒論。首論政府預算之基本功能,並就總預算之內容及審議現況作一概述,同時闡述現階段政府的預算政策。 第二章:當前我國預算制度的研討。旨在比較研究政府預算制度的各種型態,同時探討我國現行預算制度,並試擬改進之建議。 第三章:現階段國家總預算的檢討與改進。旨在就當前國家總預算的幾許重大問題加以探討,最後舉述近年國會審議後之改進意見。 第四章:國營事業營業預算的檢討與改造。首先探討建立預算制度的幾個前提問題,並就當前國營事業營業預算的幾許重大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最後列舉年來國會審查斯項預算後的改進意見。 第五章:結論:就本文提出總結,並對後繼之研究者託予寄望。
6

高雄市府會關係之研究

張宏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府會存在著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最明顯的是莫過於對民主政治中的權能分立,缺乏具體的認識,有些人主張「府會一家」,有些人認為府會應「相互制衡」,不管是「府會一家」抑「相互制衡」,各有其利弊。然我們應瞭解者,議會與政府同屬治權的兩個機構,兩者雖有制衡作用,但由於現代民主憲政的體制是在不斷進步,過去民權運動初期的法制,其主要精神在限制政府的權利,保障人民的充分自由,因此將政府與議會之間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嗣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民經濟生活起了重大變化,社會關係趨於複雜,政府的任務急劇增加,職能日益繁重,民主憲政的體制,已由消極的制衡,轉趨於積極的合作。 可是,本省實施地方自治以來,民意代表大抵對地方自治缺乏認識,尤其一般地方議員總認為不處處行使其監督之權,不足以善盡民意代表之責,以致府會雙方時有衝突。欲瞭解「府會關係」究意若何是筆者從事本文研究之動機。 本文計分六章,十七節,玆依次分述如左: 第一章-緒論 首揭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疇、研究方法,並略述高雄市概況,以及一般地方議員對府會關係的看法。 第二章-高雄市府會的沿革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敘述光復初期的高雄市府會;第二節敘述實施地方自治後的高雄市府會;第三節就府會之職權加以探討;第四節說明高雄市府會關係之特性。 第三章-府會之法制與實際關係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府會之法制關係;第二節說明府會之實際運作者之狀況;第三節說明府會之實際關係。 第四章-府會關係的衝突與協調 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敘述府會關係的衝突,並將其衝突之內容分成立法、利益、派系三方面之衝突;第二節府會關係的協調,說明協調之方式有省政府、政黨與民意三種方式。 第五章-府會關係的比較 本章共分為四節,以陳啟川、楊金虎、王玉雲三位市長就其任內府會和諧與失調的幾個觀點,作一說明,然後就其異同作一評述。 第六章-結論 就府會關係應如何改善及建立,提出幾點改革方向。 本論文撰寫期間,備極艱辛,尤其動態資料之搜集不易,最後得以完成,全承傳師宗懋懇切指導與鼓勵,生實衷心銘謝。復承許水德學長、蔡景軾主任秘書、高有才議事主任、莊文樺議員等之提供資料及接受訪問,感謝之餘,敬誌卷首,以表謝忱。 本論文之完成,由於筆者才疏學淺,資料短缺,再加上未實際任職於高雄市府會方面之工作,其理論與實際可能有段距離,故未盡理想之處,敬祈 諸位師長惠賜指正,不盡感激。
7

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

洪惟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作者生平與版本 樂府雜錄一卷,唐安節撰。安節,臨淄人,唐初名將段志玄之後,新唐書段志玄傳末附有略傳,云:「安節,乾寧中為國子司業。善樂律,能度曲。」四庫全書提要引南楚新聞曰:『安節,臨淄人,宰相文昌之孫,太常少卿成式之子,溫庭筠之*也。』故知其於樂,蓋有所自。 書中稱李儼為僖宗,又其序文末已自署「朝議大夫守國子司業上柱國」,則其成書當在昭宗乾寧元年(西元八九四年)以後,此時距李唐之亡僅十有二年耳。 本書現存之版本有下列數種: (一)類說卷十六所收本。此本已經編者刪節,詞句多有壓縮改動。 (二)明鈔說郛卷第三內談壘所收本。亦係刪節本,詞句亦有壓縮改動。談壘,題「宋闕名撰」。 民國五十二在,台灣新興書局有明鈔說郛影本問世。 (三)重校說郛卷第一百所收本 (四)古今說海說纂部雜纂所收本。台灣有影本問世。 (五)古今逸史逸志所收本。民國二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有明刻本古今逸史出版,民國五十八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再版。 (六)續百川學海癸集所收本。台灣有影本。 (七)五朝小說大觀唐人百家小說瑣記家所收本。 (八)學海類編集餘三、文詞部分所收本。學海類編,清曹溶編,陶越增刪。有清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六安晃民活字本,民國九年上海涵芬樓景印本。台灣文源書局有影本。(民國五十三年出版,此本或據上海涵芬樓本影印。 (九)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雜技之屬所收本。 (十)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所收本。古今圖書集成今易見者有上海中華書局景本,台灣文星書店景本。 (十一)墨海金壺子部所收本。墨海金壺,清張海鵬編。有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二七年)昭曠閣原刻本,民國十年上海博古齊景印本。台灣文友譽局民國五十八年又據博古齊本景印。 (十二)守山閣叢書子部所收本。此本經清錢熙祚詳加校勘,並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篇,及錢氏跋一篇。 守山閣叢書,清熙祥綱,道光二十四年(西元一八四四年)金山錢氏用墨海金壺刊版重編增刊。 (十三)唐人說薈卷十一所收本。 (十四)湖北先正遺書子部所收本。此本係用墨海金壺本景印。 (十五)增補曲苑金集所收本。增補曲苑,有民國二十一年聖湖正音學會據曲苑、重訂曲苑、重訂曲苑增校排印。 (十六)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所收本。此本乃據守山閣叢書本景印。 (十七)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此本乃以守山閣叢書為成本,再以錢氏未見之版本詳加校勘者。 (十八)台灣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所收本。此本亦守山閣叢書本。 (十九)台灣藝文印書館嚴一萍校訂類說卷十六所收本。 又續談助、說郛、類說等書另收有琵琶錄,乃取樂府雜錄琵琶條加以增補者,疑是後人所為;((錢熙祚樂府雜錄跋曰:「直肅書錄解題有段安節玭琶故事一卷,晁伯續談助鈔作琵琶錄,實即此書『鳥孫公主』數條,殆好事竄取飾以別名。」)而凌廷堪燕樂考原、陳灃聲律通考則謂樂府雜錄又名琵琶琶錄,聲律通考且曰:「琵琶錄一名樂府雜錄,餘引之皆謂之琵琶錄,以其書說琵琶為最要也。」 茲編箋訂悉依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以其校勘最精也。篇後校勘記亦即原書之校勘記,非餘所為也。 二、本書之價值與本箋訂之凡例 唐人述當代音樂者,以教坊記、通典、樂府雜錄三書為最著。教坊記述開天年間教坊之情形,通典所記亦唐中葉以前事;敘唐季音樂者,則惟樂府雜錄耳。是以唐書、文獻通考、樂府詩集多採其說。書末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則是有關唐燕樂二十八調最貴之文獻,清代方成培、凌廷堪、陳灃等之研究唐燕樂,均以此為主要根據。是本書保存唐季音樂文獻之功亦偉矣!帷其所述甚為簡略,致今人於唐代音樂亦僅能知其一鱗半爪,未能窺期全豹,寶一大遺憾也! 餘茲編箋訂所致力者可分以下數端言之:一、敘其源流。二、明其制度。三、闡釋原書之意;原書所言及之曲名、舞名、戲名,與夫專門名詞,亦加箋釋,然有所不知,則闕如也。四、辨其正誤。五、偶亦與西洋音樂相較。明其異同,論其長短,以為改進吾國音樂之資也。 本書由雅樂部至胡部九條,所敘蓋唐末九部之情形,其與大業九部、貞觀十部,實已大異其趣矣。而論及唐末音樂之書,除本書而外,殆無傳者,故欲箋訂詳盡,實亦難為也;尤以「驅儺」一條,所得資料僅數語而已。 「歌」一條之箋訂中,餘仿西洋論歌樂之書,將吾國音樂理論分為呼吸法,發音法,起音,起音、止音與停頓,表情與格調,歌唱之病等目論述之;然以文獻不足,餘復未深習歌樂,不當之處,必不在少,惟餘之意,但在拋磚引玉;蓋古今論吾國歌樂而有系統之專著,尚未之見也。 「舞工」一條之箋訂,於考述各舞曲前,先敘大曲組織;蓋唐大曲必合舞,本條所言及之舞曲亦均為大曲也。 「俳優」一條之箋訂,除敘俳優之源流外,於原書所言及之各國變,亦加考述。 樂器十三條,則考其作者,明其演變,詳期構造,並附以樂器團如為外邦傳入者,亦述其源流。 至樂曲十一條,以樂譜亡伕,歌徉亦鮮有傳者,故箋訂不能詳,「康老子」一條且未覓得任何有關之資料。 書末為燕樂二十八調。以欲明宮調,需先明音律與旋宮之法,故余首敘與律,再論六十調、八十四調,而後述燕樂二十八調。惟燕樂音階各音距離如何,唐人未有詳言者,而蔡元定、陳灃、清朝續文獻通考、所論各異,又乏確鑿之證據,故餘今亦不能定其是非,但述各家之說而已;此則有待來日之研究也。原書以平上去入四聲分入羽角宮商之不當,又謂舜時樂器八百般,唐反減至三百般,……等謬誤,餘亦一一糾舉之。 茲編箋訂所述但止於唐末,唐以後則不及焉。蓋吾國之為斷代史者,必明其斷限,此書但論唐代音樂,餘亦嚴守其範疇而為之,(然為明其源流,亦論及唐以前之種種。)非敢畫地自限也。
8

隋代樂府詩研究

邱欣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隋代雖然結束了中國分裂三百年的局面,促成南北統一。但在文學史上不是被稱為齊梁餘響,便是唐代先聲,似乎沒有自我獨立的風格與價值。但隋代畢竟留下了文學作品,包括數百首的詩及少量的賦、文,而這些文學作品歷代評價不高,但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尤其是詩。比起其它文體,詩的創作不論質與量都有可觀之處。徐國能在八十七年時曾針對隋詩加以研究,頗有建樹。文中即曾論及隋代樂府詩,但隋代近百首樂府作品,承上啟後,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實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本文主要以《樂府詩集》中收錄之漢魏六朝及隋代樂府詩歌為主,擬從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現存近百首隋代樂府進行探究: 第二章主要探討文學的外緣環境,第一節討論的是隋代社會文化背景。本文擬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隋代社會文化與文學創作間的關係,希冀從中尋求隋代詩歌發展的內在規律。第二節討論的是隋代文學環境,在隋代之前,南北朝文學早已有了交流的現象,隨著大一統的局面之開展,南北朝文學碰撞與交融的現象更形明顯,使隋代樂府詩呈現出多樣風格的過渡狀態。加上隋文帝對南朝輕侈浮豔的文風深惡痛絕,形成雅俗文學的對立現象。第三節將引據史書及參考資料,分析此一時代的文化藝術與文學創作的環境,並進一步從樂府的沿革、雅、俗音樂的消長視角來探討民間流行音樂文化對隋代樂府詩的影響。 第三章將隋代樂府詩與六朝相同題名的樂府詩比較之後,以了解隋代詩人在邊塞軍旅、豔情閨怨、宴遊寫景、豪客遊俠等題材間的承續與發展。 第四章主要分為三節:第一節討論隋代樂府詩的音樂類型,第二節討論隋代樂府詩的詞語運用,第三節討論隋代樂府詩的句式結構。 第五章強調隋代處於一個文化交融與文學過渡的地位,而隋代樂府詩中擬作樂府佔大多數,所以筆者以擬作樂府為主角,探討擬作方式的沿革、隋代樂府詩篇章結構的布局及意象的經營與改造。 結論將分析隋代樂府的特色:南朝詩風的承繼、北朝文化的展現、樂府題材的拓展、擬作藝術的發揮、新曲辭調的創作。第二部份提到繼隋之後,唐代樂府詩在音樂、命題、內容、體式、化用詞句上的發展,這些都和隋代樂府息息相關。第三部份則對隋代樂府詩在文學史上的定位與評價作一番論析。
9

企業精神政府之機制與設計

陳明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論個人所持對「國家」、「政府」治理的觀點是官僚節制、社群主義或是自由經濟市場理念,其企求個人、家庭、社會、國家能伴隨著時空遞變,演進成為更優質(明天會更好)的生活環境,則是全世界各國人民所共同殷切期盼的。 有鑑於此,本研究重在融合(新左、右)理論與實務作深入探究,期能以私領域「企業精神」之理念挹注於公部門中來,藉由全民質、知、智素養的提升,以及政、經、民的互動轉化所產生之「善性優質螺旋遞升」的種種效應,如:民眾多元需求,勢將帶動組織的變革轉型,導引政府之治理型態、職能、角色重新定位。本文意在深入以動力機制與設計涉入其間質化變遷的遞移過程與關係,及政府如何持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平等、道德…原則,使市場經濟展現生機活絡,讓質優素養的人民之各項需求均能獲得滿足,並進一步使政、經、民之良性互動穩態成長(或回授),此應是挹注企業經營理念的政府之「演化過程」目標。 企業精神政府的演化過程約可區分為:挹入階段(Innovation)、區分轉化階段(Differentiation)、濡化階段(Acculturation)、穩態振盪區域(stable oscillation)等四個階段,本文試運用新公共管理之策略支點,模傚先進民主國家成功的革新策略措施以及企業界創新、改造的革新理念,作機制設計動力,深入探討全民「觀念的創新、變革」,以及政經「質化變遷過程」如何克服面臨種種限制與困境、迎接新環境挑戰的策略,期以如此構築之「螺旋遞升」的精構性機制設計原則與模式,能帶給政、經、民優質的「合作三贏」結果,藉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場經濟的穩定成長、優質活絡以及政府的新治理典範。 文分九章,逐次深入探索相關議題,期對整個機制設計的演化過程,能作全方位的辯證、省思及檢視。惟以學淺,疏誤之處,敬請方家賜正。
10

政府再造與新省制建構之研究

王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以當代政府角色的蛻變導引研究動機與目的,除了敘明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限制,並對政府再造議題之相關文獻做一探討。 第二章為政府再造理論之建構;根據蒐集所得文獻資料,分別就組織變革、組織重組與組織精簡之理論進行文獻分析研究,從而建構一個有效和完整的分析架構,進而作為研究省府地位、組織與功能業務調整之依據。 第三章為政府再造與行政革新;首先探討各國之潮流與我國行政革新的經驗,並就行政院所擬定之「政府再造綱領」加以討論研究。其次由組織結構的特性,分析官僚體制做為行政組織的藍本實有其結構上與制步上的負功能,須透過政府再造與行政革新的過程才能符合民眾的需求及適應環境的變遷。 第四章為修憲後省政府的定位設計;從國家發展會議有關精省的共識,到第四次修憲後有關地方制度的重新設計以及相關的法案,分析省府地位、組織與功能的調整,以探討修憲後省政府的定位設計。 第五章為新省制對政府再造之影響;探討新省制的建構對省府層級的疊床架屋、員額膨脹、功能重疊與權責劃分不清等結構不良情形之調整,並就策進政府再造之可及性、可能性與可行性做一說明。 第六章為結論;針對全文做一回顧,討論相關研究成果及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和展望,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做為全文的結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第二章 政府再造理論之建構 第一節 組織變革之必要性 第二節 組織重組之可行性 第三節 組織精簡之可能性 第三章 政府再造與行政革新 第一節 行政革新由政府再造開始 第二節 政府再造由行政組織策進 第三節 行政組織策由精簡政府層級起始 第四章 修憲後省政府的定位設計 第一節 修憲後省政府功能之調整 第二節 修憲後省政府組織之調整 第三節 修憲後省政府地位之調整 第五章 新省制對政府再造之影響 第一節 策進再造之可及性 第二節 策進再造之可能性 第三節 策進再造之可行性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發展 第三節 研究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3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