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企業環境、策略、結構對其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機械、電子、石化三種產業之實證探討陳明璋, Chen, Ming-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效能是企業經營「成功」的象徵,而為任何企業經理人刻意追求的鵠的。然而,何謂「組織效能」﹖它受那些因素的影響﹖環境、策略、結構﹖是所有因素,抑是部分因素的組合影響﹖這些因素的重要性又各如何﹖本研究乃針對上述問題,綜合提出影響組織效能重大因素之「企業環境、策略、結構」架構模型。除了從內、外及總效三方面來探討組織效能之涵意外,並以機械、電子、石化三種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
一方面分析「企業環境、策略、結構」與組織效能個別之變數關係,一方面以多元迴歸和徑路分析方法析論「環境、策略、結構」之各種組合與組織效能之多變數關係,期以驗證架構模型之「實用」性,並由實證研究中,尋得「環境、策略、結構」之較佳組合,期能增進我國產業之組織效能。
經由實證,發現三產業組織效能以內效較佳,總效次之,外效較低些。再者,環境、策略、結構與組織效能之雙變數關係亦非常密切,三者對效能皆有顯著的個別解釋力。三者之聯合對效能則甚有預測力,而以結構之解釋力最強,策略次之,環境略低些。至於三者間之各種組合:環境、策略;環境、結構;策略、結構;環境、策略、結構,皆可增進效能。其中,以環境透過策略對組織效能之間接解釋力最大,故為三者與效能之間關係的最佳組合。業者欲增進效能,宜由此組合途徑著手。
|
2 |
青少年金錢觀:ERG理論之探討 / Money Attitude of Adolescent: Discussing from ERG Theory黃蘭雯, Huang, La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的金錢觀、需求滿足與慾望,並以 Alderfer的ERG理論探討需求滿足及慾望對青少年金錢觀的影響。
研究樣本係依校級抽樣臺灣地區八百七十四位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以自編之自陳式慾望、需求滿足和金錢觀問卷為研就工具。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變異數分析、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在青少年的金錢觀方面,整體而言,大部分青少年均有正確的金錢觀,特別是對金錢在人際互動中的效用以及金錢的獲取方式有正確的看法。此外,不同的樣本指出,女生、國中生、居住在鄉村者以及有儲蓄習慣者對金錢有較正確的看法,反之,零用錢愈多對金錢的看法也較偏差。
其次,以徑路分析解釋需求滿足度和慾望對金錢觀之影響的研究結果指出,慾望是需求滿足影響金錢觀的中介變項。此外,影響青少年金錢觀的主要因素是關係需求和關係慾望,亦即,能夠與重要他人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想要與重要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青少年對金錢的看法也較正向。而這二個變項在國中生和高中生樣本中有些許的差異:就國中生而言,關係需求滿足度對金錢觀的影響較關係慾望來得大,在高中生樣本中則恰好相反。
針對以上結果,提出研究討論及後續研究在方法以及變項上的建議,並對青少年之金錢教育提出鼓勵儲蓄、建立支持系統的建議。
|
3 |
工作情境、能力高低、與不同激勵策略對工作表現的影響 / Effects of work situation, ability, and different motivation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 A study of social compensation phenomenon黃國倫, Huang, Kuo-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期有許多實證研究均發現,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反而不若只有個人獨自一人時的的表現,除了可能有因在團體中彼此協調不足所造成的損失外, Latan'e 等學者 (1979) 更進一步指出,這還有可能是因為當處在團體中時,由於責任分散了而形成混水摸魚的現象,並稱之為「社會閒散」 (social loafing) ,這是一種動機性的損失。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可能在團體中的表現反而比個人自己一人時更好, Williams 與Karau (1991) 稱此相對於社會閒散的現象為「社會補償」 (social compensation) ,例如,當團體的工作對我們而言是有意義的或重要的,又知覺到團體其他成員的能力較弱時,我們便可能會付出較多的努力工作,以補償同伴能力之不足。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探討最可能產生社會補償現象的情況。
然而,由於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影響個人是否表現社會補償的因素或許甚多,但本研究者假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強化個人主觀覺知的「輸入與輸出的連結強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所以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工作類型限定在不連續性工作上,而操弄工作情境、個人能力高低以及獎懲制度等三個獨變項,而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探討獨變項對於引發社會補償現象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實際上為一2×2×2 的三因子受試者間設計。
本研究採實驗室實驗法操弄獨變項,實驗中所要進行的工作為綁提圈作業,研究者藉由指導語的說明及假回饋來操弄175 位大學生對於「輸入與輸出連結強度」及「不可或缺性」的知覺。研究結果顯示,工作情境與個人能力高低在工作表現、知覺到的不可或缺性強度、知覺到的輸入與輸出連結強度、以及個人與他人努力程度差異之預期等方面有交互作用存在,顯示當個人能力高時,團體組受試者比個人組受試者知覺到較高的不可或缺性,而輸入與輸出之連結強度亦變得較緊密;而當個人能力低時,團體組受試者則反而比個人組受試者知覺到較低的不可或缺性,及較弱的輸入與輸出連結強度。
此外,知覺到的不可或缺性程度與工作表現有正相關存在,不可或缺性愈高,工作表現也有愈佳的趨勢,而由工作情境與能力高低在工作表現上的交互作用看來,團體╱高能力組受試者的工作表現高於個人╱高能力組,而團體╱低能力組則低於個人╱低能力組,表示在不可或缺性高的情況下,受試者最有可能產生社會補償行為。而在本研究中也發現,能力高低的操弄亦會造成個人工作表現、知覺到的不可或缺性與負向情緒反應的不同,低能力者的工作表現反而優於高能力者,且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較強烈的負向情緒。而接受懲罰操弄的組別,受試者也有較強的控制感及負向情緒。研究者最後並以徑路分析整合前述各項證據,大致支持原先的理論建構。
|
Page generated in 0.01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