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理解科技的後採用困難:實務契合度觀點的質化研究 / Understanding Difficulties of Post Technology Adoption: A Practices Fit Perspective陳信宏, Chen,Shin-Hor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採用問題,一直是資訊管理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而以往研究,為了解為何科技會無法被採用,在研究上會分析科技導入至採用初期所面臨到的障礙與挑戰,以協助組織排除科技採用的困難。然而,對於科技的採用而言,採用困難的發生,並不只局限於科技的「前採用階段」而已,在科技被採用以後,同樣也會面臨到科技因為不適用所帶來的採用問題。為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即在於理解科技在「後採用階段」,發生科技採用困難的本質與原因。
在本論文中,作者主要從實務契合度的觀點,來理解供應鏈系統的採用困難。實務契合度的觀點認為,科技具有內嵌「實務」的特性,每一種科技,根據它的目的,都會被植入一些實務,來協助採用者進行組織活動。因此,所謂的科技採用就是將科技所內嵌的實務,轉移到採用者身上。然而,由於採用者處於他們所屬社會/組織系統中,可能也有他們自己一套的實務活動方式,所以科技內嵌實務與採用者實務之間的不契合,就會發生在科技採用的過程中。在本研究中,根據這樣的看法,作者以詮釋性質化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一家筆記型電腦公司的供應鏈系統採用問題。從中發現,根據組織結構、產品材料技術與產業網路的條件原因所影響,供應商會和該公司形成出不同類型的採購實務,而供應鏈系統所提供出的「實務」,因為和這些供應商與該公司的採購實務之間,有著全然不同的特性與假設,故導致了系統採用上的困難。本論文相信,這樣的研究成果,將會加深對科技採用問題的理解,並對供應鏈系統的管理,有實務的貢獻。 / Technology adoption has always been a central research issue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iscipline. Despite years of investigative effort, most of past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re-adoption stage, but very few studies examine post-adoption behaviors, post IT applic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adop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unlike the typical studies to analyze adoption difficulties during pre-adoption stage, I focus on the post technology adoption stage and aim to understand why technology adoption may become failures in organizations after effective deployment for a period of time.
In this dissertation, I consider a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s fit perspective. The practices fit lens argues tha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such as procurement practices) are embedded in the technology (such as supply chain systems), and the technology adoption could be as a transfer of the practices to the recipient’s adopters. However, since adopters lie in their specific social/organizational context over time, they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a variety of practices to deal with organizational matters. In this circumstance, after the technology is adopted, the difficulties of adoption may occur because of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adopters’ practices and technology practic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 apply an interpretive stance in the study to report a case of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to analyze how and why practices misfit may induce the problems of the adoption. The case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procurement practices for an organization to conduct procurement activities with their suppliers. Each type of procurement practices is affected b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network. However,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is not to take account of these conditions into the system principles. As a result, the system is considered inapplicable for supporting the procurement activities by adopter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doption. Practical insight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32 |
論股東會決議之效力—以決議瑕疵類型之探討為核心許朕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強調「經營與所有分離原則」之股份有限公司法制下,股東會並非得就公司一切業務執行事項作成決議之「萬能機關」。且由於經營與所有之分離,出席股東會、行使表決權可謂係未被選任為董事、監察人之一般股東最基本之權利,亦即一般股東乃係藉由出席股東會、作成股東會決議,以形成股東之意志並參與公司之經營決策。為避免股東出席股東會、行使表決權之權益遭受不當侵害,同時為求股東會決議能正確、適法反應股東意志,並作為公司開展相關後續法律關係之正當基礎,公司法對於股東會決議存在瑕疵原因時設有相應之規範,以定其決議效力。從而,如何正確理解公司法中股東會決議瑕疵效力之相關規定,即值研究。
而在探討股東會決議瑕疵效力之相關問題前,必須先行探究股東會之法律地位與權限。於此,本文係將重心置於公司法第202條的解釋與適用。基於條文所使用之文字,本文試圖提出公司事務之類型化區分,重新建構股東會決議事項之範圍。易言之,即係將公司事務之屬性先予區分為「業務執行事項」與「非業務執行事項」,並視該事項「是否為公司法或章程規定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分別探討股東會是否係得就各該事項作成決議之意思決定權限主體。
在我國法制下的股東會決議瑕疵效力規範,僅有「決議得撤銷」與「決議無效」二種決議瑕疵類型。惟伴隨著學說與實務對於「決議不存在」此一概念之發展,已儼然形成我國法制關於股東會決議瑕疵效力規範之「三分化」體系。而由於此三種決議瑕疵類型在法律上係相互排斥的概念,因此某一具體之決議瑕疵原因僅能歸類為其中一種決議瑕疵類型,否則將導致法律適用關係之混沌不明。
在「決議得撤銷」部分,得撤銷者應以受到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瑕疵影響之決議為限。考量決議形成過程之公正性要求以及決議可能產生之影響,應認為無論是否為有表決權股東,亦不論其權益是否受到決議瑕疵原因之侵害,只要是股東,均得提起撤銷決議訴訟。而為了貫徹「禁反言」法理,出席股東應適用民法第56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於股東會當場表示異議後始能取得撤銷訴權。至於未出席股東,則應認為不論其是否已合法收受股東會召集通知,均得提起撤銷決議訴訟。又,在決議作成時尚非股東之人,若符合「訴權繼受」要件者,亦得於受讓股份後提起撤銷決議訴訟。惟此「訴權繼受」之概念,解釋上其受讓人並不包括「已出席但未當場表示異議之股東」,以免減損民法第56條第1項但書規定之規範功能。而法院於審理撤銷決議訴訟時,雖有視個案情節決定是否駁回訴訟之裁量權限,然法院須對其發動裁量權限之要件寬嚴掌握得宜,以免過於忽視公司法允許股東提起撤銷決議訴訟之規範意旨。
在「決議無效」部分,由於2000年民事訴訟法之修正,將確認訴訟之標的由「法律關係」擴及至「法律關係基礎事實」後,任何符合提起確認訴訟要件之人均得提起「確認決議無效訴訟」以主張決議無效。從而過去認為不允許提起此一訴訟之主張,即應予揚棄。
在「決議不存在」部分,由於其與「決議得撤銷」之瑕疵原因僅係程度上之差別,雖然二者在法律上係屬截然可分之概念,但在具體事例之歸類定性上,有時並非容易,致使實務與學說上產生若干爭議。就此,尚有待實務與學說將其瑕疵原因予以類型化,或由立法者將其瑕疵原因予以法制化,以杜紛爭。
又,關於決議瑕疵具體之爭議問題,本文綜合整理7種於判定決議效力時尚有疑義之股東會決議瑕疵類型,歸納、分析實務與學說之看法,並提出己見。
|
33 |
中央地方立法權限衝突與法規競合-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6號解釋談起 / 無(null)楊秦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治是近代憲政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對任何一種憲法體制來說,都需要把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問題作為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內容,予以明確定位。 與此同時,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重申地方自治原則。1985年通過的多國條約《歐洲地方自治憲章》,1985年通過、1993年再次通過的《世界地方自治宣言》加重了對地方自治的關注,這意味著在今天,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的積極意義在世界開始得到討論,並逐步得到明確。與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相伴隨的是地方公共團體事務優先原則的確立,即市鎮村最優先、然後是省市縣優先的事務分配原則,而中央政府只負責全國民、全國家性質的事務。地方自治可定義為,國家特定區域的人民,由於國家授權或依據國家法令,在國家監督下自行組織法人團體,用地方的人力財力物力自行處理自己的事務的政治制度。
在中央地方立法權限上,以我國憲法為例,憲法第171條規定:「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第172條規定:「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另外,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法律不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下級機關訂定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在中央法制範圍內建構憲法、法律、命令的三層的上下位階關係。論及地方法規與中央法規之位階關係,由於地方自治團體所制定之地方法規,屬國家法律體系內之一部分,為求國家法律體系之完整及統一地方法規自應受法律位階理論之拘束。 故我國憲法第116條規定:「省法規與國家法律牴觸者無效。」、第125條規定:「縣單行規章與國家法律或省法規牴觸者無效。」。
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6號解釋中,我國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禁止性交易,究竟限制人民何種憲法上權利,主要有二種見解:其一主張涉及性自主權,其二主張涉及工作權。 後者最重要理由是提供性服務以收取對價應認為是一種職業而應納入憲法職業自由之討論。憲法第15條職業自由所稱之職業,原則上只要是人民用以謀生的經濟活動即足當之,毋庸沾染太多道德或價值判斷的色彩,至於該職業應否管制或如何管制始為正當,則是後續的問題。 性如果可能作為一種謀生的工具,人民有沒有以性作為謀生工具的自由?性販售行為可否受到憲法對職業自由的保障? 如果立法者不是採取全面禁止的手段,而是合目的性地鑑於政策需要,對從事性工作之方法、時間、地點等執行職業之自由,予以適當限制,則由於「根據職業自由的三階理論」此類管制手段性質上屬寬鬆之合理審查的範疇,立法者反而能獲取更大的政策形成空間。
爰上所述,本論文提出主要研究問題如下: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對於性販售行為僅僅有所管制,而非全面禁止,是否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牴觸?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規範位階為何?是否為法律?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與與社會秩序維護法效力關係又為何?中央地方權限劃分對宜蘭縣娼妓管理自治條例效力影響為何?是否可直接逕依中央法律,亦即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處行政罰?有無侵犯宜蘭縣政府地方自治權限空間疑慮?處罰之理由或相關理論基礎為何?中央地方法規衝突對憲法上性工作者之工作權保障程度及影響為何?地方政府的自治權限有無憲法保障且不容中央恣意侵犯領域?中央或地方法規其中之ㄧ經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宣告定期失效或立即失效時有何種影響? 兩者法律關係影響為何?究為取代關係或遞補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