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3
  • 2
  • Tagged with
  • 25
  • 25
  • 13
  • 13
  • 12
  • 11
  • 9
  • 9
  • 9
  • 9
  • 9
  • 9
  • 8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兩岸會談之研究--以「辜汪會談」為例

林文志, Lin, We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四十年多來,海峽兩岸「分裂分治」,並沒有兩個獨立自主之「政治實體」分別並存的客觀事實,是決不容否認的。其成因不只是歷史發展使然,同時也存在著深層的意識型態結構的問題。自前千中共以反對李登輝總統訪美為由,片面中斷第二次辜汪會談,並於去年總統大選期間連續進行飛彈演習以來,兩岸關係的緊張對立近來雖略有緩和,但兩岸之間的協商會談機制,卻因中共一再以所謂的台灣必須回歸到「一個中國」原則下,而延宕至今。面對兩岸談判的停滯不前,台灣方面基於許多事務性問題仍待共同解決而屢次主動邀約,李登輝總統更在就職演說中明確宣示願意赴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但中共卻反而擺高姿態,置之不理,意圖製造台灣民間的焦躁感,從而迫使台灣政府儘速與中共進行談判,如此一來中共便可以坐收漁利,玩弄台灣於股掌間;而台灣一旦陷入為談判的處境,則將受制於人,任由宰割。本文在多次的會談中選定「辜汪會談」此一最具代表性的兩岸會談為例,而事實上,「辜汪會談」舉行的目的就在於將歷次會談中由於層次級過低、授權不足、或爭議性大的兩岸議題,做一次彙整的磋商,故本文將以此為研究範圍,旁及其他相關之碰究重點:1.而岸關係之演進:軍事對抗時期、冷戰對峙時期、兩岸交流時期。2.鄧小平以來之對台政策:告台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點、錢七條,以及對中共「一國兩制」之剖析。現階段台北之大陸政策:國家統一綱領之制定印意義、 李六點、李登輝總統就職演說中關於兩岸關係之政策、民進黨對大陸政策之意見等。4.兩岸會談經緯:兩岸會談之發軔、辜汪會談之緣起、經過、評估等。以及對二次辜汪會談之展望。影響兩岸會談之因素、中共軍事演習、經貿因素、以及美臺、中之三角關係。
2

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

游海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共政權成立後,因為採取仇視美國政策,使彼此關係僵化,斷絕了一切直接往來,只有華沙曾談是雙方唯一直接接觸的通道,亦是研究中共與美國關係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 自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至一九七○年二月廿日,中共與美國進行了一三六次「大使級」會談。第七十三次會談以前,在日內瓦舉行;其後,會談地點改在波蘭的首府華沙。所以一般通稱為華沙會談。 在歷時十五年的會談中,雙方曾討論過十九個議題,其中只有遣返公民議題達成協議而未有完全履行外,其他各項議題只是付諸討論,但未能妥協。 雙方在會談中未有產生結果,除了因為「臺灣問題」是主要的障礙癥結外,彼此對於談判觀念的差異,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認為戰爭或和平,戰場或議場,是截然的兩回事,但中共卻認為兩者是一物的兩面,並且利用談判作為另一個戰爭,或另一個戰爭的醞釀期。在不同的觀念下,與中共進行談判,無疑是與虎謀皮。 當今,在國際姑息主義的逆流下,「以談判替對抗」的呼聲甚囂塵上,若干國家在過份渴求和平的心理下,貪圖一時的苟安,忘記共產黨的本質,因而墮入「和平談判」的圈套,實為今後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憂。 本文目的耑在藉華沙會談史實的追溯,來表露中共對談判的真正用意及其在談判所運用的策略,供與中共進行談判的國家為鑑。全篇分為四章,茲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會談前的背景」,從當時美國與中共的相對政策中去探討,說明雙方必然走上會談之路。並陳述成會談的各項因素,包括在國際會議上的接觸——板門店會談和日內瓦會議;吸引美國與中共談判的問題——公民問題及臺海地區問題;以及國際與論的壓力——萬隆會談和英、印、緬等和平掮客的奔走說合,因而使會談誕生。 第二章「會談的經過」,縷述十五年來會談的演變情形,在每一個階段,都注意到雙方的立場及國際的與論,影響會談,使它僵化、中斷及重開等各項因素,以及由於會談而引起雙方的反應等,都是本章討論範圍。 第三章「會談的內容」,會談開始時的議題是遺返公民問題及雙方目前有所爭執的實質問題兩項。前項是促成會談的主要原因,對於公民問題的發生、交涉經過及達成協議後的履行情形,本章都有敘述。在後項的議程下,引起了若干問題,本文未能逐項討論,只能抽取重要的問題,如放棄使用武力、外長會議、寮國、核武器管制、越南及雙邊接觸等問題,個別地陳述;透過問題的經緯探討,得窺雙方對每個問題的立場和爭論,筆者並從中參予意見,分別討論。 第四章「會談的本質及檢討」,從談判的概念來確定談判成功的要素,以此為尺度去衡量華沙會談,同時追索中共與美國對談判的觀念及其策略的運用,並比較得失,因而發現得到美國與中共談判是自取其辱及永無成果的結論。 篇末附有華沙會談日程表,是根據人民日報及大公報資料編訂,並參考鄒亭先生,美匪會談之剖析一又的附錄:美菲歷次會談一覽表及 Kenneth T. Young,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一書,但三者不盡相同,存疑之處尤多,有待日後修正。 寫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資料方面;因為雙方在會談開始時曾達成發佈新聞協議,規定會談內容保持秘密,故所能收集的原始資料有限,主要是根據雙方在宣傳或互相爭論時所透露的文件,以及雙方官員在公開場合的報告及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我外交部雖存有由美方轉告的每次會談要點檔案,但目前尚未適宜公開學術研究,是項資料未能運用,至感遺憾!其次本文牽涉時間太長,問題太廣,對於撰寫工作甚為困難,一方面要避免成為流水賬,另方面又恐落入雙方關係概論的形式,所以下筆之際,無不戰戰兢;而且資料的拘束,便若干問題,未敢妄自揣度。遽下斷語,顯忌尤多。 在資料運用方面,外文以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及The New York Times為主,前者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有完善的收藏,後者在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報庫,有歷所報章的裝訂。美國新聞處及中華民國國際關係所圖書館藏書,不乏零星資料可尋。其中Young的著作,更為本文提供重要的資料線索,中文資料方面是以人民日報、大公報、新華月報(後改新華半月刊)及人民手冊為主,國際關係研究所有豐富的蒐藏。剪報資料方面,國際關係研究所剪報資料室及聯合報資料室,均有華沙會談專卷,蒐集資料頗多。文中資料,取意於外文者,翻譯以信達為主,至於詞藻雅麗,非所敢望。 本文承錢師復悉心指導,解惑釋疑,啟迪導津,始克成篇。吳師叔心耳提面命,訓勉時加,郭師乾輝、尹師慶耀、鼓勵啟導,關師中、張學良任之提供次料,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料組同仁給予協助等,便筆者受惠良多,謹申謝忱,礙於才疏學淺,綆短汲長,誤漏難免,尚祈師長先進,不吝賜正,是所至盼!
3

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北韓核武危機」為例

盧敬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戮力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其在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綜合國力已有大幅提昇之勢,並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極度重視與憂慮,致使近期有關「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即將崩潰」等各式論點已充斥於國際社會之間。而且在東亞地區存有「台海衝突」、「北韓核武危機」和「南沙群島主權爭議」等三個危機引爆點,都與中共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其中北韓在後冷戰時期所引發的核武議題,已成為區域威脅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北韓飛彈的試射更使得威脅的影響遍及全球。在東亞地區的危機中首推北韓核武問題最難掌握,且危險程度也最高。因此北韓發展核武對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無疑是一大挑戰,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國進行雙邊會談,意圖藉此取得國際援助,以解決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並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解除因被稱為「邪惡軸心」而產生的潛在威脅。 現階段中共在對外關係上仍是標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以靈活的外交策略,追求成為世界強權為目標。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要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長期的、良好的國際環境,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因此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共目前國際戰略的中心目標,而且經濟發展也是中共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共建政以來的外交政策兼具了持續性與變革性,特別強調「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基本原則。 北韓核武危機是當前亞太地區安全局勢中的重點。在相關強權和國際社會皆主張透過談判解決之努力下,局勢將得到緩和。台灣應支持朝鮮半島非核化,支持和平對話解決。尤其在中共積極從事北韓核武危機協商工作之際,台灣應慎防中共藉機將兩岸問題納入協商範疇,以作為對美國或國際間談判的交換籌碼,而損及台灣應有的利益。兩岸協商已中斷多年,緊張情勢已日益嚴峻。當我們身處危機的熱點中,如果仍不以安全與穩定為施政之最終考量,展現外交工作的彈性與靈活,則將斷送數十年來勤奮建設的經貿成果。
4

中國與美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之策略研究-地緣政治角度的分析 / The strategies of China and the U.S. In the six-party talks concerning North Korea's nuclear dispute: a geopolitical analysis

孫爾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全球地緣政治大格局來看,中國代表的陸權力量在崛起的過程中,與美、日所代表的海權勢力對抗中,朝鮮半島,尤其是北韓的地緣政治地位及其對中國地緣戰略考量,自古以來即位居一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全球化影響下,每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更為頻密,如何在地緣政治上發揮影響力、爭取國家利益,就成了國家安全及生存發展重要項目。如何在強國地緣政治框架上尋求突破,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長期發展策略,制衡強權控制或是發揮優勢參與權力分享,都是一項困難且不易達成的目標,也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嚴峻問題。 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横、明爭暗鬥,幾乎是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的翻版。作為東北亞一員的臺灣,應認知到東北亞相關情勢的發展將對我國家安全造成影響外,對我國家安全影響甚鉅的美國新世紀亞太戰略中對中國是否從「圍堵」、「圍和」朝「交往」 (engagement)及「平衡」 (balancing)轉變,值予密切關注。 美國與北韓2007年1月16日至18日期間,於柏林舉行雙邊會談,嗣後六方會談各造於2月間達成「213文件」,使北韓核武問題的解決初露出曙光。為確保區域穩定與和平,六方會談與會各國雖表同意與支持,但因各有戰略盤算,又使得東北亞安全機制建立之路充滿荊棘。六方會談機制恰好提供中美二國在東北亞地區競爭與合作的一個最佳舞台,中美二國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目標及策略深值吾人探究。
5

兩岸經貿互動行為對台灣股市之影響-以四次江陳會為例 / Impact of cross trait trading on Taiwan stock market

張建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自2008年以來,已舉行四次的江陳會談,究竟其簽署的協議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為何,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過去關於兩岸經貿互動行為,對我國股市之影響的研究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將運用事件研究法,探討我國股市是否具市場效率性,以及探討其簽署的協議是否會造成相關類股的異常波動。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除第一次江陳會談對台灣的觀光業無異常報酬現象外,其他三次會談皆會造成我國整體股市與相關類股的異常波動,證明我國的股市屬於半強式效率市場。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協商監督機制、解決股市過度反應之問題、研擬相關政策與作業,讓兩岸能夠在公平對等的原則下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創造更大的利益。
6

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區域安全

蔡顯炎, TSAI,HSIEN-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冷戰結束之後,隨著蘇聯之垮台以及南韓與中共之建交,使得北韓在東北亞區域內之地位受到嚴重之衝擊,再加上經濟上之困難,使北韓為了本身安全以及政權之存續,引發了一連串的核武危機。北韓以核武牌作為談判之籌碼,為自身爭取到龐大的國家利益,獲取了其最需要的能源以及輕水式反應爐,並在談判過程中使美國做出了讓步。美國防止核子武器進一步之擴散,而對北韓採取紅蘿蔔加棍子政策,另一方面加強與盟國之聯繫,以期可順利解決核武危機。以現實主義來看北韓之外交策略,北韓透過核武的運作,成為區域內的主要行為者。 北韓核武危機期間雖經歷了柯林頓總統與小布希總統之北韓政策演變,但整體而言,仍持續朝對話與協商發展。「六方會談」主要係為解決北韓所引發之一連串的核武危機,所設立之一個多邊會談機制。中共持續在北韓核武問題上積極進行外交斡旋,說服各國參與北京的「六方會談」,使得會談成為實現東北亞區域各國之國家利益的角力場。而南北韓關係亦為區域內之重要變數。南北關係之演變,是朝鮮半島和平安全之主軸,今後兩韓是戰是合,顯然具有決定性之因素。四強對朝鮮半島雖有相當之影響力,卻無法改變雙方的真正意向。 美國希望各國藉此對北韓施壓,共同承擔對北韓談判之責任,共同來實現與對北韓的承諾與援助;中共則大力促成「六方會談」之舉辦,希望藉此奠定大國之地位以及逐漸掌控在東北亞區域的主導權,削弱美國與日本在東北亞之影響。日本則欲藉由會談重建其在東北亞式微之影響力,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將戰略重心由歐美地區轉向亞太地區,將北韓核武危機視為提升其國際地位的一個機會,扮演各國孤立北韓政策的平衡力量。南韓則是利用此次危機,提升對朝鮮半島事務的主導權。南韓延續陽光政策,並提升在區域之自主性與獨立性,在中共與日本於東亞地區權力之競逐間,增加自身之發言權與地位。雖然就當前情勢而言,南韓尚無脫離與美國軍事同盟之可能,未來東北亞區域之前景,南韓之策略將會為東北亞之權力平衡帶來何種衝擊,更是值得觀察。
7

北韓核武研發與東北亞安全:2002-2007

方玥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朝鮮半島長期以來被視為東北亞安全的不定時炸彈,而北韓的核武研發更是此議題的熱點,本文將著眼於時間軸與地緣政治觀點,一方面探討2002年到2007年間,北韓的核武研發進程,及其對東北亞安全所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南韓、中共、俄羅斯、日本以及美國等國,對北韓核武研發的因應與對策,並進而討論東北亞地區成立共同安全機制的可能性。
8

大型網路語音會談中回音消除方法 / Echo Cancellation In Large-Scale VoIP Conferencing

祁立誠, Chi, L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目前網路電話(VoIP)已有逐漸取代傳統電話的趨勢。尤其能夠允許多人同時在線上進行會談是其最大的優勢之一。但在多人參與網路會談時,因為聲音在空間中傳遞或反射等因素,使得由喇叭發出的聲音再次被麥克風收回,造成回音的產生。會談中只要有一位使用者的裝置發生回音時,回音訊號就會在與會者之間擴散,使得所有使用者均會受到影響,進而嚴重影響網路通話的進行。此狀況在參與會談人數越多時,發生機率越高,且對通話品質影響越嚴重。 傳統電話在一對一通話時,通常使用遠端回音消除機制(Near End Echo Canceller),由接收端在接收聲音後先暫存在記憶體中再播放,再將麥克風擷取的聲音與事先暫存的訊號反向後混合,以抵銷回音。網路會談的環境下,由於沒有標準的聽筒設備,使得回音發生的時間難以預估。且多人參與的網路會談中,由於收聽者所聽到的聲音可能混合多個使用者說話的聲音與回音,使得回音訊號難以偵測。另外,由於網路傳輸的特性,回音訊號到達的時間與順序都難以預估,這使得回音消除機制在多人網路回談中經常失效。 本研究提出藉由語音動態偵測(Voice Activity Detection-VAD)的方式分辨回音訊號,藉由本研究所提出的語音能量VAD判定機制,能夠有效區別正常語音與回音的差異,即可有效的消除回音,同時發揮靜音抑制(Slience Suppression)的效果,阻擋不含語音內容的封包,降低網路頻寬耗用。本研究以自行開發的VoIP軟體進行實地測試實驗,實驗中顯示,我們的方法能消除85%以上的回音。 /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phone service is being replaced gradually byVoice-over-IP (VoIP) technology. One of the critical problem that is yet to be improved is the echo problem.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working environment, conventional echo cancellation technology may not work well on VoIP system. The echo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critical a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a talk session increases. As long as one user fails to depress echos, every other participant in the conference will be infected. The more participant, the higher probability of echo infection. We propose an energy based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VAD) mechnism that effectively differentiate echo from speech signal. Our VAD algrouthm records a user’s speech volume, an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frame is echo or not. By applying this mechnism to network conference, we can filter out echo frames and suppress slience at same time to save bandwidth consumption. We experimented on a self-developed VoIP software platform, 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that our method can eliminate more than 85% of the echo.
9

第一次辜汪會談兩岸談判行為分析 / Cross-strait Negotiations: A Study on the First Ku-Wang Meet.

鄭世熙, Cheng, Shih H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矚目的第一次「辜汪會談」在辜振甫與汪道涵握手、坐上談判桌、簽署協議後落幕,兩岸從此進入一個充滿變數的「談判時代」。無論台灣兩千萬人如何看待這次的辜汪會談,也無論各界對這次會談的定位呈現多大的認知差距,兩岸關係從對抗、隔絕到走向談判桌,已是種必然的發展。如此的時代意義,正是從事本文研究的基本動機。   面對兩岸談判時代的來臨,能否從第一次「辜汪會談」雙方的談判行為中尋出脈絡,作為兩岸日後談判的範例,是本文所欲深入研究之處。而文中除了對兩岸的談判行為作客觀的分析外,亦關心該會談對台灣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藉由辜汪會談獲得啟示,使我方政府在面對中共這麼一個實力強大、戰略目標明確且戰術手段靈活的談判對手時,能夠步步紮實、開拓勝機,正是本文研究期許達到之目的。本論文分為五章,十四節,共計十萬餘字。第一章為導論,選寫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途徑、範圍與架構。第二章則將一般的談判概念及中共的談判理念作一歸納說明,並概述兩岸事務性談判。第三章說明第一次辜汪會談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及會談的完整經過。第四章則分析台灣與中共雙方在會談中的談判行為,並以第二章所提之談判概念加以檢視。第五章結論,探討第一次辜汪會談對現階段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呈現的意義,並對會談作一綜合評析,以期台灣能自此次會談獲得啟示,為日後談判開拓勝機。
10

冷戰後中共在六方會談之角色:多邊安全機制的理論與實踐 / The role of China in the six-party talks after the Post-Wa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lateral security regime

馮湘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世紀以來,多邊主義是全球化時代外交新思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種國際互動方式,是國際體系層面的一種制度框架。然而,多邊主義強調的並不只是從一個國家的對外戰略,而是從整體角度強調多邊制度結構,並且考慮國家之間的互動方式。自中共確立多邊外交政策以來,從過去消極參與態度到今日的積極參與多邊機制,不只代表中共對參與國際機制的重視,更意味在國際舞台上的整體國家實力提升,因而擴大對於國際多邊機制的影響性。 對中共而言,積極推動北韓核武危機解決,促成「六方會談」啟動,不只是符合中共的防止核武擴散的國家利益,更代表中共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六方會談」象徵中共以和平方式推動多邊機制的一環,在「六方會談」中的積極「有所作為」態度及策略立場,更成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若以北韓核武為例,中共希望利用「六方會談」成功提升優勢,故中共以參與多邊安全機制作為角逐世界的工具。 然而,「六方會談」可能還有許多限制因素,但作為此區多邊安全機制框架,為來的關鍵在於必須要加強協調原有的安全機制,進而發展出完善的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綜觀而言,「六方會談」成功透過多邊對話機制解決危機,並成功為北韓和美國提供談判空間,也各自為彼此得到國家利益,維持東北亞和平與安全。在長期東北亞的安全結構中,周邊國家間出現全面的安全合作,不只可在軍事議題上合作,更能在經濟議題交流加深合作,使得沒有任何一國可在東北亞安全問題置身事外,逐漸形成鞏固的東北亞安全機制。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