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7
  • Tagged with
  • 27
  • 27
  • 27
  • 27
  • 14
  • 13
  • 11
  • 10
  • 10
  • 10
  • 9
  • 9
  • 7
  • 7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稅制邊際有效稅率之研究

劉涵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衡量台灣1956-1997年,各產業間投資的資本使用者成本及邊際有效稅率,並據以分析政府自1960年實施獎勵投資條例三十年,以及1991年開始實施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成效為何。在理論的部份,本研究利用Jorgenson為首之新古典投資理論,並參考其它學者之相關文獻,而得到衡量台灣產業之資本使用者成本及邊際有效稅率公式;在實證部份,盡可能將影響投資之因素融入模型之中,利用模型計算而得到之資本成本為五種固定資產、三種融資方法的加權平均,進而利用資本成本求得各產業之邊際有效稅率。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可發現,舉債融通的資本成本通常小於另外兩種融通方式的資本成本。而台灣產業之資本成本在1960年代最低,1970年代次之,1980年代最高,至於邊際有效稅率則無明顯趨勢。在製造業方面,獎勵條例實施初期並未大幅降低製造業之資本成本,而是逐步下降,直到獎勵投資條例第三階段加入投資抵減之租稅獎勵措施之後,製造業之資本成本開始有較明顯低於其他產業資本成本的現象。在邊際有效稅率方面,製造業在絕大多數時間都低於整體產業的邊際有效稅率。 目次 Ⅰ 圖次 Ⅲ 表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 第二章 邊際有效稅率之相關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前言 5 第二節 邊際有效稅率的意義 6 第三節 邊際有效稅率與資本形成 11 第四節 小結 18 第三章 衡量邊際有效稅率的模型建立 19 第一節 前言 19 第二節 資本成本的測定 20 第三節 邊際有效稅率之衡量方式 26 第四節 小結 29 第四章 台灣邊際有效稅率實證分析 30 第一節 前言 30 第二節 台灣獎勵投資措施之沿革 30 第三節 台灣資本成本及有效稅率之衡量 39 第四節 獎勵投資政策的誘因程度 45 第五節 小結 55 第五章 結論 57 第一節 結論 57 第二節 本文之限制與擴展 59 參考文獻 60 附錄 64 第三章數學附錄(一) 64 第三章數學附錄(二) 66 第四章附表4.1 1956-1997年各產業資本成本 67 第四節附表4.2 1956-1997年各產業邊際有效稅率 73
2

我國資本所得有效稅率之研究

周志瑜, ZHOU, ZH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本所得所負擔的稅額之高低,以及稅負輕重對投資誘因的影響,向來為經濟學者所 關切。然而,由於有數種不同的租稅同時對資本所得課徵,而且,由於通貨膨脹、公 司融資政策、個人所得稅與公司所得稅併存、投資扣抵……等因素,使得吾人不易完 整地表達出資本所得的租稅負擔情形。 在經濟學上,往往用有效稅率(Effective tax rate)來表達資本所得的租稅負擔, 然而何謂有效稅率?在文獻上所討論的有效稅率,可大略地區分為兩大類:平均有效 稅率(Average effective tax rate)與邊際有效稅率(marginal effective tax - rate)。前者是指過去的年度裡,平均每一元的資本所得,負擔多少的稅額;後者是 指未來新增加一單位投資,其賺取的資本所得須負擔多少稅額。平均有效稅率適合用 來表達資本所得過去的稅負情形,但不適於用來衡量租稅對投資誘因的影響;而邊際 有效稅率表達出投資計劃之稅前報酬率,與資金提供者的稅後報酬率之差距,故適合 用來衡量租稅對投資誘因的影響。 本文鑒於一般文獻在討論有效稅率時,往往不加以定義所討論的究竟是平均還是邊際 有效稅率,以致常導致誤解,甚至有部份文獻誤用平均有效稅率,來探討租稅對投資 誘因的影響,因此,本文先對有效稅率一詞的意義,予以釐清;繼而討論各種有效稅 率的正確用途,並且說明邊際有效稅率,與投資誘因之間的關係;最後,本文也嚐試 估計我國資本所得的邊際有效稅率。
3

我國遺產及贈與稅之有效稅率研究

邱孟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取得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提供之2011年至2014年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核定資料,利用這份遺產及贈與稅之核定資料,計算出我國此四年遺產稅以及贈與稅之有效稅率。此外因一年內或資料期間內單一贈與人可能存有多次贈與的情況,故本研究另外依照同一贈與人為單位,合併同一贈與人之贈與資料計算其有效稅率,以及依照贈與次數分組計算之贈與稅有效稅率。透過本研究之遺產及贈與稅有效稅率計算及透過分位有效稅率的討論,可以了解到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在改為單一稅率10% 後之實際負擔情形。
4

從OECD國家租稅結構演變看台灣地區租稅體制之改革

葉庭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稅收不足,造成財政困難,政府的債務迅速攀升,嚴重影響了政府財經政策的有效運作。以下問題為本文研究重點:OECD國家與我國的租稅負擔及租稅結構變動趨勢如何?地方財政困難與地方租稅結構及地方財政自主性的關係如何?我國租稅結構的變動是否受到政治循環週期的干擾?我國的租稅有效稅率對於總體經濟活動的影響如何?應如何調整? 文中首先以OECD國家稅收分類標準對我國稅收加以重新分類,並將我國開徵多年的勞工保險、農民保險、公教保險、全民健保等強制性保險歸類為社會安全捐,以便進行國際比較。 就國民租稅負擔來看,OECD國家全體稅收占GDP比率(含社會安全捐)逐年上升到2001年的36.9%。基本上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較佳,國民租稅負擔較重。我國的租稅負擔率則自1995年的高峰逐年遞減至2002年的15.8%(含社會安全捐),顯著低於先進國家水準。 在租稅結構方面,以OECD國家全體平均來說,2001年占總稅收比例依次為個人所得稅(26%)、社會安全捐(25%)與一般消費稅(18%)。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各國愈來愈倚重社會安全捐作為社會福利支出的財源,實際上日、德、荷等國社會安全捐已是政府最大的財源;加值稅(VAT)在各國普遍的實施後,已成為政府收入的主要收入;相對的,特種消費稅(關稅、貨物稅等)的稅收比例(11.3%)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公司所得稅歷年變動幅度較小(9.4%);財產稅的比例(5.4%)也逐漸下降。 2002年以前我國的租稅結構是以消費稅為主,所得稅次之。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能力增強,綜合所得稅及營業稅稅收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成長。相對的,貨物稅、關稅及菸酒稅(原公賣利益)的比重則大幅下降。另外由於全民健保的實施,政府來自於強制性社會安全保險的收入也逐年遞增。 在地方政府的稅收結構及財政自治性方面。2001年OECD聯邦國家中,地方政府稅收占總稅收比例平均為26.6%,單一國家的地方政府稅收比重平均為13.1%。進一步依據稅率與稅基的決定權來區分地方政府的稅收自主程度,大多數OECD國家各層級的地方政府對於其地方稅收的稅率都有部份或全部的決定權。OECD國家地方政府的稅收主要來自於所得稅、財產稅以及消費稅。 由於營業稅已劃歸國稅,九十一年度我國地方政府的稅收(自徵)占總稅收的比例為17%,但地方政府稅課收入占歲入比例偏低,除台北市、高雄市外,其他各縣市平均僅約四成五。我國地方政府稅收以財產稅為主。由於土地與房屋的評價偏低,不符地方受益原則。地方政府對稅率有決定權的稅目僅有房屋稅及娛樂稅(法定最高與最低稅率間),且全國的徵收率趨於一致,因此幾無地方財政自主權可言。 利用修正Mondeza之公式計算出我國的資本所得、勞動所得與消費有效稅率,其中資本所得有效稅率變動幅度較大,且自1990年之後大幅下滑,2001年僅有17.72%,幾乎不到OECD國家平均水準的一半;勞動所得有效稅率近年在25%上下波動,消費稅有效稅率呈現逐年遞減的現象,2001年僅為9.26%。 本文利用Hymer and Pashigian 於1962年發展的動態指數來衡量租稅結構變動,發現我國租稅結構波動的程度遠較OECD個別國家為高,主要為受到股市波動,造成證券交易稅收大幅波動的影響。本文雖未發現我國租稅結構有明顯的政治循環週期,然而我國租稅政策愈接近重大選舉期間,愈顯得格外保守。 利用資本所得、勞動所得與消費有效稅率對我國相關總體經濟變數(所得分配狀況、勞動工時、私人投資、儲蓄率、經濟成長等)進行量化分析,實證結果認為對資本所得及勞動所得課稅並不利於所得分配、勞動供給、國民儲蓄及經濟成長,對消費課稅則相對較有利於所得分配、勞動供給及國民儲蓄,此與內生性成長理論大致相符,但並不符合A. C. Harberger的超中立性假說。因此在稅收維持中平的情況下,提高消費稅的比重,並降低資本所得及勞動所得的稅負,若能提高政府支出效益,對於所得分配、勞動供給及國民儲蓄都有正面的影響,並有利於經濟的成長。另外,租稅結構變動的大小對於經濟成長等總體變數,實證上並無顯著關係。 由於我國的國民租稅負擔率偏低,在當前政府支出無法大幅縮減之下,為兼顧公平、效率、簡化及平衡政府預算,政府應規劃一長期的租稅水準,以適度提升整體的國民租稅負擔率為目標;取消過多不合時宜的租稅獎勵,避免稅基的侵蝕;善用有限的資源,集中獎勵具有外部效果的創新與研發工作,以促進資本累積。 在所得稅方面,現階段應重於水平公平的調整,取消身分別、所得別(例如證券交易所得)的免稅優惠,長期應採屬人主義,以合乎租稅之公平正義。在消費稅方面,消費有效稅率的提高,對於相關的總體經濟變數有較為正面的影響,且現行加值型營業稅的名目稅率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適合優先作為稅負調整的稅目。 改革當前土地與房屋稅基評價制度,使財產稅課稅能符合地方受益原則。由於有許多OECD國家的地方政府稅源來自於地方所得稅與地方消費稅,因此可審慎規劃實施地方所得稅與地方消費稅的可能性。對於地方政府新開徵的地方稅目應從寬審核,以提高地方財政的自主性。 為了減低政治面及利益團體的干擾因素,應將獲得多數共識之租稅改革法案,採包裹立法配套實施。
5

台灣地區綜合所得稅稅率結構演變之研究 / The Evolution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Structure in ROC

倪麗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民國四十五年起開始實行個人綜合所得稅制,使我國所得稅之推行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綜合所得稅除了稅收功能外,其對社會公平與經濟成長的影響也一直是眾所關注的焦點。在此稅制實行了四十餘年的今天,我們有必要以審慎的態度來回顧綜合所得稅制這一路走來的歷程,並去了解國際間的租稅改革潮流,與理論相參酌之下,進一步提出未來改革方向之基本建議。 十八世紀中葉時,在Adam Smith「國富論」著作影響下,比例稅是當時被認為最公平的租稅,因為它嚴守租稅中立原則﹔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學者Adolph Wagner在其所著「財政學」一書中討論到,從社會正義的觀點,只有採行累進稅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至一九三O年代,由於發生經濟大恐慌,J.M. Keynes的「有效需求」理論趁機興起,此時各國相繼採行高度的累進稅制,希望能刺激景氣並增加財政收入。但到了一九七O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停滯性通貨膨脹」,因而有所謂「供給面經濟學」的興起,降低稅率、簡化稅制、減少政府干預,遂成為國際租稅改革的潮流。 稅率結構與稅基範圍是構成綜合所得稅制的兩大主體,本文主要是探討與分析台灣地區四十餘年來稅率結構制度的演變。本文觀察台灣地區歷年來的稅率結構變動發現,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政策需要,發展出不同的稅率結構,且無法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過往的稅率制度。從有效稅率比較歷次稅率結構的變動可知,整體而言,從民國四十五年開始,隨著稅率結構的修訂,各所得階層的有效稅率大致上呈增加的趨勢,於六十八年時達到最高,到了民國七十五年以後,稅率結構的修訂使得有效稅率不增反減,可說是我國所得稅史上較大的變革。 若以「平均稅率累進法」探討歷次稅率結構變動後對累進程度的影響,可發現只有民國五十八年及六十八年兩次稅率結構的變動使得所得稅的累進程度增加,其餘的稅率結構變動都使得累進程度降低了。由此可看出我國綜合所得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擔負的政策目標,從最初的重視平均社會財富的社會正義目標(稅率結構變動後,累進度增加),到後來跟隨世界潮流,改將經濟發展目標至於公平目標之上(稅率結構變動後,累進度降低)。我國的綜合所得稅可說是跟隨著國際租稅潮流而演變的。 為探討稅率表的累進程度,以各年的平均國民所得為基準,計算不同稅率結構下,不同的平均國民所得倍數所適用的邊際稅率。結果發現,在平均國民所得二至五十倍的範圍內,以民國四十五年的稅率表其累進度最大,而以民國七十九年的稅率表累進度最小。 至於各個稅率結構的實際申報情形,由民國五十年以後的資料發現,絕大多數的納稅人適用的課稅級距都很低,稅率表上較高的級距稅率則形同虛設。 最後,探討當前稅率結構的稅收比重偏低問題。我國綜合所得稅及土地增值稅共佔總稅收的25.6%,與選樣的二十二個OECD國家作比較,其中有十二個國家的個人所得稅佔總稅收的比例大於我國。若比較個人所得稅佔GDP的比例,我國僅有4.50%(綜合所得稅加土地增值稅),是二十二個國家之中最低的。由此可知,我國綜合所得稅的稅收比重偏低。而其原因除了稅基嚴重被侵蝕外,稅率結構設計上的偏差亦是一大主因:1.最高稅率略低、2.最低稅率偏低、3.級距數目可再減少。 為了改善上述缺失,其改進建議如下: 1. 提高最高級距稅率:在欲增加稅收的情況下,提高最高級距稅率不失為一個良好對策。據本文討論可知,提高最高稅率即使真的會打擊高所得者之工作誘因,其影響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但所創造出來的稅收將非常可觀。若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將最高級距稅率由40%提高為45%,將可使稅收增加8.45%。 2. 提高最低級距稅率,並增加免稅額:第一級距稅率實際上適用於所有應課稅之納稅義務人,其增加稅收的力量最大、最穩定。且此項稅率的增加勢必也引起其他級距有效稅率的增加,並非只加重較低所得階層的租稅負擔。但為了緩和此項稅率增加對較低所得階層的影響,應另行提高免稅額。若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將最低級距稅率由6%提高為8%,並將免稅額提高一萬元,將可使稅收增加15.03%。 3. 簡化課稅級距:累進稅的課征並無法有效達成所得重配的功能,並帶來稅制的複雜性、免稅的漏洞與逃稅的誘因,因此採行累進稅制以求實現財富重分配的公平目標,已遭受質疑。據研究指出,減少稅率級距數將有助於免稅額部分的水平公平。由此可知,我國現行的五級稅率雖不算多,但未來仍有再予簡化的空間。
6

我國租稅獎勵措施對營利事業有效稅率影響之實證研究

胡子仁, Hu, Tz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效稅率在各企業間及產業間的分佈狀況可以顯示一個社會租稅分配的情況是否有違背租稅公平原則。而各企業、產業間有效稅率差異常起因於企業受政府租稅優惠程度不同,故租稅研究者與租稅政策制定者,經常會以有效稅率作為探討租稅政策公平性的一項重要參考數據,而對於各種租稅優惠與企業有效稅率間的關係國內相關文獻著墨不多。 此外,國內外有效稅率研究使用之資料大多為上市與上櫃公司財務報表資料,而非取自公司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之課稅資料。而企業財務報表資料與稅務資料常因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以公司財務報表資料作為計算有效稅率的替代衡量變數之合理性與適合度值得加以研究。 本文使用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資料將研究範圍擴及營利事業,以期有效稅率與影響因素間關係能涵蓋中小企業,增進有效稅率相關研究結論的外部效度。 本文實證結果顯示: 1.並非所有租稅優惠措施皆能降低企業之有效稅率;不同租稅優惠措施對企業有效稅率之影響程度並不同,例如公債利息所得負稅對有效稅率之影響並不顯著。 2.企業平均有效稅率分布會受企業組織、所處地區與會計師簽證影響。組織別屬股份有限公司、所處地區別屬北區、與經會計師簽證的企業有較高之有效稅率。 3.以往使用公司財務報表資料研究的文獻在有效稅率與研究發展支出及資本密集度間關係並不顯著,而本文以營利事業課稅資料的實證結果則支持有效稅率與這兩項企業特性間有顯著之關係。
7

我國上市(櫃)公司有效稅率之實證研究--證券及土地交易免稅所得規定與集團企業因素之影響

張天勳, Chang, Tien-H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公司有效稅率之相關因素,除了參考國外研究發現之因素,如企業規模、研究發展支出、固定資產淨額、舉債程度、獲利能力及產業別等,並考量我國租稅及商業環境之特色,如:證券及土地交易所得免稅之規定、集團企業因素之影響等,以對影響我國上市(櫃)公司有效稅率之因素做較完整而全面之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自民國75年至86年,選擇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之股票上市公司,以及在櫃檯買賣中心之股票上櫃公司為研究樣本。 本研究經實證檢定後獲致以下結論: 1. 經由實證結果之驗證,可推論台灣上市(櫃)公司確實會透過證券、土地交易之安排來規避稅賦,藉以降低公司之有效稅率。 2. 集團之上市(櫃)公司,其有效稅率會比非集團之公司為低。並且,同一產業別中,集團之上市(櫃)公司,其有效稅率會比非集團化之公司為低。 3. 實證結果支持政治成本假說。亦即,當公司規模愈大,其政治能見度愈高,所受到的控制監督相對亦較大,其享用之社會資源相對亦較多,因此必須多付出一些政治成本,故有較高之有效稅率。 4. 公司融資舉債的稅盾利益效果相當顯著,故若考量了租稅成本後,公司應該選擇舉債融資而非股權融資,以達租稅最小化之目的。 5. 投資固定資產支出具有折舊及投資抵減的租稅優惠,但省稅效果並不顯著。在研究發展費用方面,實證結果並不如預期,可能係由於次級資料庫中的遺漏值過多,以致最後統計結果之扭曲。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s (ETRs) in Taiwan, including firm size, R&D expenses, net fixed assets, and leverage.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are from 1986-1997. Samples are available from the public traded companies registered i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and OTC.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nies reduce their ETRs by engaging in securities and land transactions. 2. Conglomerates’ effective tax rates are lower than non-joint-venture companies. 3. The empirical result support the Political cost hypothesis. The larger the firm sizes are, the greater degrees they are monitored, so they bear greater political costs. 4. The leverage effects and tax dodges benefits are also significant, and if considering tax benefits, companies should prefer debt to stocks in order to minimise their tax expenses.
8

會計方法選擇與公司有效稅率關聯性之研究

楊雨霓, Yang,Yu-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務會計準則規範為因應企業間不同之特性,故允許公司在符合財務會計準則規範下,得選擇最能反映其企業實質之會計原則和方法加以記錄,因而導致不同之會計結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是否確實利用會計方法之可擇性來影響其有效稅率。 本研究係以美國Compustat資料庫中公司自1988年至2003年之財務報表資料,針對會計方法之選擇與其他相關企業特性因素對於有效稅率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進而探討美國租稅改革法案TRA 86在實行多年後是否較已達成租稅公平之目標。 經實證結果發現: 一、會計方法與公司有效稅率 採用後進先出法之公司,其公司有效稅率顯著低於採行其他評價方法之公司,而會計估計對於有效稅率之影響,研究中採用提列壞帳之比率及退休金費用兩變數來探討,但皆無法獲得實證證據之支持。 二、公司特性與有效稅率 實證結果發現公司特性之相關變數包括企業規模、投資政策、融資政策等皆與公司有效稅率間呈顯著相關。 三、有效稅率與租稅公平 不同投資政策與融資政策之企業特性在TRA 86後與公司有效稅率間仍存有顯著相關,顯示TRA 86之實施並未確實有效解決企業間差異所造成之問題。 / To account for specific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standards allows corporations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reflect economic substance and then w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outcome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ssess the extent of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choices on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s (ETRs). The sample is comprised of American companies in Compustat data bank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8 to 2003. The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accounting methods and firm-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with effective tax rates.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TRA86) whether it improved the fairness of taxation or not.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as follows: 1. Corporations adopted Last-in, First-out (LIFO) inventory evaluation method show lower ETRs,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Rs and LIFO; conversely, there is no empirical evidence finds that ratio of bad debt and pension expenses are correlated with ETRs. 2. The results show that ETR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ome firm-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irm size, financing decision, and investing decisions. 3. Because those firm-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re still correlated with effective tax rates after TRA 86,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RA86 does not fully and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fairness of taxation among corporations.
9

最低稅負制對我國上市(櫃)公司稅負影響之研究

侯宜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實施最低稅負制,我國特別制定「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於民國95年開始施行,其政策目的為提升租稅公平,確保國家稅收,使有能力納稅者,對國家財政均有基本的貢獻。本研究探討的問題為上市(櫃)公司有效稅率以及上市(櫃)公司之企業特性,是否影響其加徵最低稅負之機率及加徵最低稅負之金額。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有效稅率較低者,則其加徵最低稅負之機率及加徵稅額愈大,顯示最低稅負制對於有效稅率偏低之上市(櫃)公司,確實可合理提高其租稅負擔。企業規模愈大其加徵最低稅負之機率及加徵稅額愈大。然而,並未有實證結果顯示企業之獲利能力及所屬產業為電子業者,與其加徵最低稅負之機率及加徵稅額為正向之關係。證券交易所得、研發支出比例與加徵最低稅負之機率及加徵稅額為正向之關係。在最低稅負制實施初期應即可減緩對於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及研發支出租稅優惠等所帶來稅負不公之現象。 / The Income Basic Tax Act (IBTA) imposes a minimum tax similar to an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MT) and collects a certain amount of minimum tax payment from high-income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that used to pay disproportionately low taxes or even none. Corporate and individual AMT were first put into the R.O.C. Tax Code in 200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ive tax rate and AMT tax burden of listed firms. Also,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AMT tax burden of the listed fir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effective tax rat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MT burden and that firm siz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MT burden. In addition, tax-exempt capital gains on securities and tax incentive for R&D exependitures, the major elements of the increase in tax liability under AM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MT tax burde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by raising the tax burden of companies pay lower effective tax 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MT has yiel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airness of the tax system.
10

最低稅負制對營利事業有效稅率之影響-以北區國稅局所轄為例 / The impact of th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on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s: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Tax Administr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Province

邱美萍, Chiu, Me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為促進產業發展,採行各項租稅減免措施,導致租稅減免範圍擴增、稅基流失,且減免利益集中少數納稅義務人之租稅負擔不公平情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通稱「最低稅負制」,對於過度享有租稅減免優惠者,課徵一定比率最低稅負,以制衡現行課稅制度所存在的缺失。 本研究利用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所轄之營利事業2004年至2007年所得稅結算申報資料進行相關分析:最低稅負制之稅收主要係來自享有較多租稅減免優惠之電子資訊業、半導體光電業,及具有較多證期交易所得之金融保險業,且多為大型企業及採會計師簽證申報案件者;實際受最低稅負制影響之營利事業僅約占總申報件數0.18%以下,產業間租稅負擔不公平情形稍獲得改善。最低稅負制實施之第一年,繳納最低稅負稅額主要係加回證期交易所得,且其適用投資抵減稅額之比例亦相當高;在第二年度,營利事業可能較具學習效果,而減少其出售證期交易之所得,並調整免稅所得及投資抵減稅額之適用。另透過實證模型,可知研發費用、出售土地所得及屬會計師簽證申報案件者與有效稅率為負向影響;總資產報酬率與有效稅率為正向影響,最低稅負制會隨著實施時間之久遠,有漸進提高有效稅率之顯著效果。此外,若最低稅負制之稅基納入出售土地所得後,估計2006年及2007年分別可增加稅收約0.41億元及1.08億元,有助提高財稅收入及符合租稅公平原則。 / For improv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O.C. government took various tax concession measures, which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taxation relief category, a fading taxation basis, as well as the unfair tax burden which results in the tax concession was concentrated on a few specific taxpayers. The Income Basic Tax Act, effective on January 1st of 2006, is generally known as “th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 (the AMT), which imposing a fixed-rated minimum tax on those who excessively apply preferential tax concessions, in order to rectify the current inadequacy of taxation system within.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return forms data processed by the National Tax Administr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Province, Ministry of Finance, R.O.C., from year 2004 to 2007, in order to engage in relevant analysis content as following: The revenue from the AMT is mainly from those who applied more preferential tax concessions firms in, such a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ndustry, semiconductor and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as well as those firms of finance and insurance industry that high proportion of whose earning is composed from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apital gains, and most of these are large corporations and verified by CPAs. The percentage of firms actually impacted by the AMT is around 0.18% weak of all income tax return forms, so that the tax burden unfairness is slightly being improved. In the first effective year of the AMT, the minimum obligation tax amount mainly was by adding back the capital gains of securities and futures transactions, in which a high percentage to apply for investment tax credit category. In the second effective year, corporations might have higher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they reduced their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apital gains as well as adjusted amounts on income tax concession and investment tax credit categories. Furthermore, by the demonstrated model, we knew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ffective Tax Rate and—R&D expenses, gains on land transactions, and the income tax return forms verified by CPA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ffective Tax Rate and Totaled Assets Rate of Return. We also learned that the AMT would gradually increase the conspicuous impact on Effective Tax Rate as time goes by. In addition, it is assumed that the AMT subsumed gains on lan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income tax basis, the tax revenue estimated may increase approximately 0.41 hundred million and 1.08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in year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and this tax assumption may be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tax revenue and on the fair taxation principle.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