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5
  • 160
  • 15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79
  • 179
  • 90
  • 79
  • 75
  • 74
  • 72
  • 72
  • 57
  • 41
  • 39
  • 37
  • 36
  • 35
  • 3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模擬法應用於品質管制檢驗點選擇之實例研究

蔡祥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以逐次方法縮減估計值變異數的模擬研究 / Variance Reduction: A Simulation Study of Sequential Methods

吳振興, Wu, Chen-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本文中使用七種不同的抽樣方法估計對稱分配的位置參數,目的是為了縮減估計值的變異數。我們考慮的方法是四種逐次估計量、Trimmed Mean、修正隨機估計量和加權隨機估計量。本文利用電腦模擬的方式,比較在觀察值為標準常態分配之下這幾種估計量與簡單隨機抽樣的樣本平均數估計值的變異數大小。 / In this paper seven sampling method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mean of symmetric distributions. Our goal is reduce the variance of the estimate. The methods we consider include four sequential estimators, trimmed mean, adjusted random estimator, and weighted random estimator.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o compare variance of these estimators with sample mean using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under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3

投資型外幣存款之分析與評價

陶永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是分析投資型外幣定存及其之設計原理,並且根據臺灣目前推出的產品分別利用蒙地卡羅模擬,評價投資型外幣存款,並且將其與美金定存利率比較,就其實證結果解釋其發生的原因。 所謂投資型外幣定存是一種結合外幣定存與選擇權的理財方式,透過外幣存款本金所孳生利息,去投資一些選擇權商品(可能包括指數、外匯、利率、重金屬價格…等),並且依照契約分別訂定標的物和區間信置,如果表現達到預期目標(也就是落在設定區間內),可獲得較一般定期存款為高的報酬,若未如預期,因為只有用利息的部分投資,所以可以領回本金,因此它是一個百分之百保本的理財管道。 本文採用Monte-Carlo模擬的方法,來評估其每一項產品之預期報酬。外匯、利率及指數每日收盤資料來自於AREMOS資料庫系統,至於隱含波動度資料則是由費城股票交易所之外匯選擇權獲得。 根據結果顯示所模擬出來的預期報酬率大都小於美元之定存利率,其解釋可能是存在金融創新,畢竟臺灣的投資人是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商品,因此它的獨特和不可複製的特性造成兩者之間的差距。
4

退休基金之最適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探討─勞工保險基金實證分析

陳冠宏, Chen, Guan-Hom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國內勞工保險基金進行最適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之實證研究。首先以效率前緣法分析勞保基金最適配置,發現目前基金配置並沒有在效率前緣線上,因此建議勞保基金進行配置之調整。此外利用蒙地卡羅以及歷史資料模擬法進行勞保基金清償能力分析,發現在目前法規限制下,需將費率調高到9%時才能確保未來基金50年有90%的機率不會破產。又費率9%之下5種配置都可達到100%不會破產,因此配置可選擇風險最小之組合作為最適配置。若考慮放寬投資限制,則將費率調高至8.5%時有4種配置可達到上述之要求,此時可選擇不破產機率最高的組合,即報酬率9%下之配置作為最適配置。 接著本文利用風險值(Value at Risk)對勞保金進行風險管理,風險值分析可知國內股票與國外有價證券是主要的風險值來源,在信心水準95%和99%之下,利用三種方法所計算風險值約118億以及181億元。若某一資產損失金額超過其個別風險值貢獻時,管理者應立即監控且通報上層主管,必要時改變資產投資內容,降低其風險。一旦損失金額超過總體風險值時,就需要改變基金的配置比例,減少整體風險,直到基金的風險降低到可允許的範圍之內。降低風險值方面可以利用邊際風險值進行調整,若風險值超過可容忍範圍時,可增加邊際風險值為負值的資產類別比重來降低風險值,同時應注意基金之整體報酬率會因此下降,是否能維持基金清償能力須再一次進行評估,如果無法達到要求時,最佳的方法為尋找品質更佳之資產,即報酬率高但是風險相對來說較低之標的,因此在投資標的之選擇就很重要,而選擇的方法也考驗著基金管理者的功力。
5

股價指數期貨套利機會分析並驗證國內期貨市場之有效性-以台股、電子、金融期貨為例

何宣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上市之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股價指數期貨、電子類股價指數期貨、金融類股價指數期貨為研究對象,探討從88年7月21日開始至89年4月19日為止,此三種本土指數期貨是否存在著套利機會。研究中將考量實際套利過程中面臨之交易成本,以建構理論價格之無套利區間,並進一步分析期貨價格與理論價格間之價差、套利機會出現頻率及其獲利空間之大小。而在套利交易過程中,由於無法一次的大量買進所有的現貨指數成份股,因此嘗試以模擬投資組合方式,建構套利現貨部位,並同時分析其模擬現貨指數之效果。最後再根據套利機會實證結果,說明國內期貨市場之有效性,並分析套利交易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套利風險。 實證研究結果獲致之結論如下: 1.台股、電子、金融指數模擬投資組合之模擬誤差平均分別為0.3335%、0.1620%、0.0730%,能夠有效的複製現貨指數之走勢。特別是電子及金融組合,其組合報酬幾乎與現貨指數同步。 2.台股期貨在考慮交易成本後,其套利機會大幅減少。 3.電子期貨價差套利機會稍多於逆價差,套利機會總共出現了76次,獲利幅度平均達0.72。 4.金融期貨套利機會總共出現了110次,幅度平均為0.75%,其中絕大部分為正價差套利機會,出現次數高達105次。 5.台股期貨較符合市場有效性之條件,電子、金融期貨則由於其套利機會出現頻繁,獲利幅度較大,其期貨市場較不具備有效性。造成此種差異之原因,可能在於從事電子、金融期貨套利交易時,投資者將面臨較大的套利風險。
6

火災保險最適自留額釐訂之研究

張玉美, ZHANG, YU-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是個非常專門的行業,它所包括的範圍很廣,而再保險又為保險之保險,其經營猶是難上加難,再保險計劃中,最困難的即為自留額的釐訂,而自留額的多寡,不僅直接影響公司營運的結果,甚至波及被保險人的權益,社會的安定。因此當公司決定自留額時應慎加考慮。影響自留額的因素很多,以往自留額的釐訂是靠人為的直覺判斷,而今由於數學與統計的發展,將其應用在保險上,希望經由可依據的資料,用數理的方法發展出合理可信的自留額模式,以輔佐主觀的缺失。 本文中所使用的資料為火險臨分,依承保範圍分為普通火險和火險附加險兩部份。在決定損失函數時我們所採用的方法有蒙第卡羅模擬法,及為統計方法中之最適測試法,其中蒙第卡羅法是由歷史的資料中整理出可用的資訊,再由電腦模擬的方法,估算出在各種可能情形下的平均 總理賠金額的分配。最適測試法是利用危險理論的觀念推算平均總理賠金額。希望經由這兩種;一為實驗,一為理論所求得的結果,互相補助,找出在假設情況下之最適自留額。 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起來分析,保險公司對於已結案的歷史保單來討論,若採取上述方法所得超額賠款再保險之最適自留額是否的確比當初傳統經驗法則所訂之自留額產生之淨賠款額度低。本文即舉一例,得知險別的特性,對於再保險的方式影響很大,當該險適用超額賠款再保險時,由科學依據所發展出的自留額模式的確較人為判斷佳。
7

探討動態能耐的屬性對同產業內不同廠商間競爭優勢的影響:從模擬獲得的啟發

柯伯旻, Ke,Po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今日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裡,策略學者Porter (1980)所提出的五力分析只能告訴我們在某個時點中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但是,我們卻無法解釋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Hamel & Prahalad (1990)認為企業應該以未來的表現作為主要競爭的舞臺,建立核心競爭力來進行創新與變革才是企業獲取長久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 Teece (1997)進一步提出動態能耐的概念,探討廠商在動態環境中,進行變革所需的能耐。Zott (2003) 利用電腦進行了寡佔的競爭賽局模擬,証實了動態能耐的三個屬性:組織執行力、變革成本、學習效應,是影響組織具有超額利潤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另外引用其他文獻,如Jovanovic & MacDonald (1994)、Klepper (1996)、Winter (2003),重新建構了理論模式以進行電腦模擬。我們將模擬的架構做出以下修正:增加廠商數目、有淘汰廠商的機制、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之間會互相影響、增加學習效應的種類,並修正目標函數與動態過程,讓模擬更符合實際狀況,來了解以下三個問題: 一、在動態能耐的屬性高低皆相同的情形下,廠商是否會有超額利潤? 二、不同程度的執行力對競爭優勢有何影響? 三、不同種類的學習效應對廠商競爭優勢有何影響?廠商的學習效應除了從事變革時的學習外,還有在執行變革的過程中從事學習的情形。我們將會模擬擅長不同學習效應的廠商,那一方能獲得超額利潤。 根據我們的實驗,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動態能耐是產業內出現不同利潤表現的因素之一,當廠商動態能耐的強弱相同時,創新的策略思是影響競爭優勢的原因。我們發現最成功的廠商會在產業初期提升產品創新,在產業成熟之後大量投入製程創新,與Klepper (1996)的發現相同。 二、組織執行力會影響超額利潤。但是必須在所有廠商的變革成本處於較低的狀態,或有較好的學習效應時,執行力較高的廠商才會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如果廠商的組織執行力相同,注重在執行變革的學習效應,能幫助廠商獲得競爭優勢。相對地,注重在尋找變革策略上的學習,對競爭優勢的幫助較為有限。 本研究不僅展現了動態能耐對競爭優勢多方面的影響,並提供一個架構來闡述一家公司從策略到能耐的競爭結構。要怎麼結合這個架構與策略地圖是我們後續可以研究的方向。 / In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we have problem to know how a company will perform in the future with Five-Force-Model (Porter 1980). Five-Force-Model can tell u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company at that time, but we can’t explain how the company got that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whether it could be kept or not in the future. The theory of Core Competence (Hamel & Prahalad 1990) notifies that company should compete for future, and accumulate its core competence for innovation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ing on Resource Based View, Teece (1997) further discussed the Dynamic Capability which is needed by enterprise in dynamic competition. Zott (2003) simulate a Cournot Game to study the attributes of dynamic capability. He finds that execution, strategic switching cost and learning ability affect the superior profit of firms of intra-industry. This research rebuilds the simulation of Zott (2003) and modifies the simulation by incorporating the insights from Jovanovic & MacDonald (1994), Klepper (1996) and Winter (2003). We increase the number of firms, set up the mechanism which can shake out the less competitive firms. We also remodel the settings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and modify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profit function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 First, when the level of dynamic capability is the same, will firms in an intra-industry perform differently? Second, could execution ability affect the superior profit? Third, is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witching strategy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implementing strategy? Three proposit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simulation. First, when all firms have equal dynamic capability,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will affe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e find that the most successful firm will increase production innovation at first then put more resources into process innovation,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Klepper (1996). Second, execution ability will affect the superior profit in some condition. When all firms have low strategic switching cost or good learning ability, the firms which have higher execution ability earn superior profit in simulation. Third, when all firms have the same execution ability, the firms which have higher learning ability of implementing strategy will earn the superior profit. In contrast firm’s learning ability of switching strategy does not make great differenc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various impacts of dynamic capability, but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to depict the competitive structure of a firm. The integration of this framework and strategy map deserves the further research.
8

台灣舉辦博覽會參觀旅客對經濟效益之影響 /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Tourism in Taiwan Exposition

林碧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博覽會始自於1851年英國倫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由於世界博覽會具有展示國力、教育民眾與文化交流等多項功能,不僅歐美各國頻頻舉辦,近年來地處亞洲的日本、中國及南韓也興起舉辦世界博覽會的風潮,主要不僅是吸引各國相關產業進行經濟、科技、人文等之交流外,也是著眼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程度助益,其中包括對主辦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受到重視。鑒於世界各國利用舉辦大規模博覽會的機會帶動區域與產業之發展潮流,國內開始有構想順此潮流比擬日本模式舉辦一個大規模的博覽會,希望對國內經濟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效益,藉此帶動國家整體發展機會,因此假設台灣果真要舉辦世界博覽會,能有多少經濟效益影響就成為值得做一研究探討的主題。 本文首先針對過去世界舉辦博覽會之發展情形做一彙整,並同時從文獻回顧以參考曾舉辦過世界博覽會的國家設定參觀人潮目標之經驗,作為本研究假設情境模擬推算方式,以模擬國內外參觀人潮之情境,分別是情境一的505萬人次與情境二的744萬人次。利用國內歷年所做國內外旅客消費動向調查結果之資料,並由二種模擬情境下,推估在舉辦博覽會期間國內外參觀人潮的各項觀光消費支出,然後將各項消費支出分配對應至所屬最終需求部門,計算推估最終需求變動量。再來將情境一及二模擬推估計算而得之各部門最終需求變動向量,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求得各產業部門與整體的產出、所得及就業效果。 首先,從各國舉辦博覽會的前置規劃中可以發現,博覽會活動期間所帶來的人潮會創造觀光方面經濟效益,所以人潮預估的分析變成重點。基於國內沒有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經驗,因此以日本舉辦愛知博覽會成功達成參觀人潮目標作評估基礎,建立本研究二種情境計算參觀人潮方式,亦可作為國內未來在舉辦類似世界博覽會在預測人潮的參考依據。其次,經過投入產出分析,所帶來國內外參觀人潮推估產出、所得及就業之經濟效果顯示,主要受益產業是以旅館餐飲服務業,其次是交通運輸服務。從各情境總所得效果來看,因舉辦博覽會對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之經濟成長率貢獻,情境一是0.12﹪,情境二是0.18﹪;總就業效果來看,因舉辦博覽會對整體就業率的貢獻,情境一是0.19﹪,情境二是0.28﹪。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瞭解,若國內舉辦類似世界性規模的博覽會其所帶來參觀人潮中,國外參觀人潮越多對整體經濟效果影響助益較大,但匯率是一個影響效果大小的重要因素,值得在後續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藉以參考。
9

媽媽們的故事:女性之育女養兒經驗變遷

郭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半個世紀多來,台灣的生育趨勢發生了劇烈的變遷,並引發熱烈討論,然而,除了聚焦於集體生育水準的變異外,我們至今仍對於人口行為造成母性經驗及女性育女養兒生命歷程等內容的動態變化所知有限,由此,本文透過微視模擬方法,希冀紀錄下更為細部且生動的媽媽們的故事。 藉由1976年至2006年台灣胎次別暨年齡別生育率與死亡率事實做為基礎,模擬出這31年來不同情境下的台灣女性生育史。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女性「孓然一生」的比例呈現巨幅上升,擁有母親經驗的共同歲月愈來愈少。過去的「年輕媽媽」生育步調相當快,現今的女性則即使生育,其數量也是銳減的,因此媽媽經驗大抵以「新手媽媽」之比例漸增,尤其,生育年齡愈大也愈容易有獨生子女。模擬結果也發現,晚生育的台灣女性從來沒有因為育齡的限制,而加快她們的生育步調,依此,「何時生育第一胎」即成為影響台灣女性育女養兒經驗結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尤其發現「30歲」為一關鍵時間點。最後,由於生育各個胎次別的母親平均年齡不斷地往後延,養育各型子女的母親年齡亦增加,縱然,媽媽與子女重疊的生命歲月平均皆為半個世紀之久,過去「兒女成群」的現象使得母親的生命歷程呈現多樣的子女組合,然而,近來母親的生命狀態處於與一個子女共享的時光正逐年增加。
10

台灣地區女性婚姻經驗之生命歷程變遷

易漢亭, Yi, Han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社會中,女性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就是步入婚姻之中,而照顧家庭、養兒育女就是女性最大的責任,但在社會的變遷之下,許多傳統價值規範亦不同於以往,家庭模式與婚姻型態開始有了改變。身處不同時代的台灣地區女性所經歷的生命歷程必定會有所差異,而身處同一時代中的台灣地區女性,其生命歷程也將產生異質性。 本研究藉由女性婚姻經驗實證資料做為基礎,模擬出台灣地區祖母、母親以及女兒三代女性的婚姻史。分析結果發現,隨著時代的推移,從祖母的世代到母親的世代,再到女兒的世代,台灣地區女性的初婚年齡延後許多,女性結婚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雖然女性步入中年後初婚的可能性提高,但整體看來初婚可能性仍然偏低。而女性的離婚可能性則大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女性離婚後再婚的可能性卻是先下降然後再次上升,處於中年階段之女性離婚的可能性雖然較高,但其離婚後經歷再婚的可能性卻是下降的。這些結果顯示出從祖母到母親再到女兒的世代,台灣地區的婚姻關係意涵漸漸產生了改變,婚姻中的家庭意義與陪伴意義的比重開始出現拉扯。 透過此次的研究,發現到女性的婚姻生命歷程變遷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深入了解了祖母、母親與女兒這三個緊密結合卻又截然不同的世代,在進行生命與生活經驗的傳承中,漸漸產生的婚姻經驗與生命歷程的差異。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