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5
  • 1
  • Tagged with
  • 6
  • 6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

楊開雲, Yang, K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是運用心理研究法中之政治人格理論,以及佛洛伊德 (S. Freud, 1856--19 39) 心理分析理論,作為研究的概念架構,並且參考拉斯威爾(H。D. Lasswell)所提 出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 及權力(Power) 概念,將康有為氏的一生作一整體之研 究,透過其表現的政治行為以及發表過的文字,對其政治人格特質、形成過程及原因 ,做一嘗試性的分析論述。 全文分為七章,一冊,約五萬字左右。
2

荀子禮治思想研究-儒家傳統命題創造性轉化之嘗試

陳正忠, Chen, Chen-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上古時代以禮祭祀的主體儀式看來,禮是與征伐同樣重要的家國大事,它連接了天人關係,指導了政治上的地位,說明了關於身分地位的行為規範,大部分是儀式的成分居多。後來周公制禮作樂,以德代禮;孔子賦予禮以一種倫理性解釋,即「仁禮一體」;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於心,將恢復社會秩序的期待,寄於心性道德的確立上,可說是內在於禮的誠摯尊敬態度的發揚;荀子寄託禮義的王道思想,考量現實與理想,一方面倡言以王道取代霸道與強道,一方面將法適度地滲於禮的統攝之下,使得儒家價值理想具備現實色彩,使禮能與時俱進、體常而盡變。 荀子的禮治思想以心性論、天論、禮論為理論基礎。禮治思想是以觀察到人性的不完整開端的,荀子察覺到人性屬於一種「素樸之資」,但是人的欲求若不加節制,即使人皆有成為聖賢的可能,也將導致社會的偏險悖亂,所以必須依禮來導正人欲,「化性起偽」。而荀子思想最具理性色彩的,當為對於心的看法,與對於天的觀察;有別於孟子的道德心,荀子講求認知義的心,也就是心具有主宰、知道的功能,對於事務的掌握,必須是一種「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的統攝境界,而「虛壹而靜」的大清明,才能去除各種偏蔽、冷靜思考、掌握道義。荀子天論講求「天生人成」,要求以理智的態度掌理人事,並且以禮義的原則與方法彰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透過心性論所深化人在自我實踐的自主性,以及天論所彰顯人在宇宙中的能見度,禮論是整個人文化成思想的運行原則;禮的作用在「養、分、節」使民無所乏,有理可循並且截長補短、無所偏倚;其次是「禮義之統」能識綱紀而明統之理,是一切事類依據的原則;再次是「道貫」,以道貫作為應變的原則,即能夠以一持萬、以淺持博。 「禮治思想的內涵」主要包含禮治思想的特質以及目的。禮治思想包含了對人與規則的重視,荀子所謂「有治人,無治法」說明君子是治之源,而法是治之數,位階上人是高於法的;這樣的概念並非西方法政思想的「人治」,因為治人受到客觀禮義的「中庸」、「道貫」所約束,而這樣的概念雖然不是準確的「法治」,但是其所宣示尊重「規則」的「規則的道德」與尊重「人」的「德性的道德」,卻是禮治思想中具有全面性、整體性的考量。我們在這裡發現,「規則」雖是保障體制運行的一種機制,不過規則由人所制定,提昇人的品質與修養,才有可能使可操作的制度與理想的價值和諧並進。 最後則嘗試以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將禮治思想應用於現今社會。這一項命題得自於林毓生對於傳統與現代多方面的觀察,其認為傳統可經轉化而活絡於現代,不過據筆者的觀察,林毓生雖有肯定傳統的理念,但在落實的路數上卻流於崇拜西方,故筆者將荀子所提供的概念,試著將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予以再思考。而基於對傳統資源的考量,現今民主社會已經可以用明顯的指標來加以評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不過外在的指標始終是外在的框架,對於內在的人文素養,也就是「德性的道德」,即對制度的尊重、對理想的追求、對價值的追求,才是民主政治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對於儒家所強調的「內聖外王」,應當是一種對於「人」與「制度」的同行並重,不應只是「由內聖必定開出外王」的單向思路,自宋明一代片面注重內在修養的理路,也許已經偏離如莊子等先秦思想家,對於內聖外王「皆源於一」的理想。而荀子禮治思想所提供的「盡倫」、「盡制」就是內聖外王的「既聖且王」。這一項命題,在現代民主社會更應該重新重視。
3

從行政立法兩院關係論我國中央政制

張良民, ZHANG,LI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我國中央政制的類型問題, 多年來論者討論不絕。最近, 因憲政結構問題而引起 的政治變局, 更使前述討論至為熱烈。本文系從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的關系及行 憲多年的經驗累積, 自靜態、動態兩方面加以敘述、分析, 以獲致我國中央政制性質 或傾向的結論, 俾供識者的參考。 依薄薛鳳教授之觀點, 具體政治之研究, 可從它的構成要素: 政治現象、政治制度、 政治觀念、政治勢力、政治人物等之交互作用, 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時賢與學者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所作的研究, 最普遍的對象與方式, 多集中於憲法或臨時條款的 靜態法制分析, 實在缺乏從政治學之觀點, 對政治現象作實然與動態的研究說明。本 文即構成具體政治的五項因素著眼,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關系的特 質, 作動態與實然的研究, 藉此釐清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類型所產生的糾葛與爭議。 在導論部分, 本文首先回顧自清末以來, 立憲建制的事實與歷程所引起的各種爭議, 從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現象中, 歸納其發生影響作用的基本因素。其次, 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從一般民主國家立法行政兩部門間的關系, 或為二者在相同人物控制下, 團 結以求得和諧合作之內閣制; 或為二者彼此相互獨立, 復相互制衡之總統制; 以及若 干國家兼具兩種色彩之混合制, 了解其政府組織規定與實際運用經驗, 作為觀察我國 中央政治體制之基礎。 第三章, 主要在於闡述我國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間之關系特質, 分從孫中山先生五 權憲法、權能區分之構想, 現行憲法之原始規定, 以及臨時條款之增訂發展情形等三 方面予以說明。 第四章, 從政治五因素及影響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之主要變項, 分從政治文化、政治 人物、政黨制度, 增額立委選舉結果等方面, 說明我國實際政治運作對中央政治體制 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五章, 結論。
4

黃克強先生的政治人格之研究

符儒友, Fu, Ru-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二萬字,分五章。各章的主要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導論:分為(一)題目界說、(二)問題探討、(三)研究現狀、(四)分析架構、 (五)資料處理等五節。 第一章:「社會還因」,分為(一)政治環境、(二)經濟環境、(三)社會環境、 (四)地理環境等四節。 第二章:「社會近因」,分為 家庭生活、(二)學校教育、(三)社會經驗等三節 。 第三章:「黃克強的政治態度與政治意見」,分為(一)黃克強的著述與講話、(二 )黃克強的政治態度、(三)黃克強的政治意見等三節。 第四章:「黃克強調和人我關係的方式」,分為(一)與家庭的關係、(二)與同志 的關係、(三)與對手的關係等三節。 第五章:「黃克強自我防衛的方式」,分為(一)政治行為的適應歷程與自我防衛、 (二)黃克強的自我防衛第二節。 結論:為本論文研究心得之摘要。
5

2009 年斯洛伐克媒體對女性總統侯選人報導之研究 / Media coverage of female politicians in Slovak Republic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2009

巴蘭卡, Lenka Babarikov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lovak Republic is a country where women are still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public life. Only recently, after the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in June 2010, a woman became Prime Minister of Slovak Republic. Slovak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appreciated Slovakia for being a first country in central-eastern Europe to have a female leader of the country (Zsilleova 2010). This fact doesn`t change, that women are almost absent from high posts in Parliament, Government, public life, media or high managerial posts. Women in Slovakia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the equal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way female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Iveta Radičová is represented in the media during 2009 campaign. The research compares her coverage with male candidate`s coverage. The coverage of personal traits of candidates was gender biased and media mentioned female candidate`s gender very often, meanwhile they didn`t mention male candidates gender except in few occas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gender bias in the coverage of candidates` viability, the issues discussed, and the tone of coverage. Even thought male candidate was favored in amount and prominence of coverage, he was covered in more negative way, which can turn his advantage into disadvantage.
6

男性受戒治人之改變動機及治療投入對康復態度的影響 / The Impact of drug offender's motivation and treatment engagement on attitude for recovery

顏蔚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動機是成癮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但動機高者並不能保證治療成效,同時強制治療個案即使在進入治療時動機較低,治療成效卻和自願者組沒有差異,顯示強制治療下即使進入治療時其內在動機較低也不影響治療成效。同時文獻亦證實預測成效最一致的因子為停留在治療期間的長短(retention),而預測治療期間的因子為治療投入,所以在治療過程為架構的研究模式下治療投入為影響成效的關鍵因素。雖然多數研究均顯示進入治療時動機對治療投入及治療期間長短有所影響,但是亦有研究認為治療過程相關因素才是影響治療投入及治療期間的關鍵。基於上述藥癮成效與治療過程、個案動機、治療期間的關係,同時考量台灣戒治制度須有替代治療期間的變項,本研究以探討戒治醫療處遇方案為主,了解治療對受戒治人之出所時康復態度的影響,此外基於動機在改變歷程的重要性,本研究分為二個重點:一、探討動機的相關因素,著重探討認知評估對動機的影響。二、釐清個案動機、治療投入及康復態度之關係。 本研究以台灣北區某戒治所受戒治人為研究對象,在受戒治人出所前三個月開始接受戒治醫療處遇為期六週,治療前施測:動機量表、基本資料、物質使用情形、犯罪/前科/服刑情形、康復態度等,治療結束後施測:康復態度、治療回顧、治療投入、對治療者評價等,最後以65位受試者作為本研究樣本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動機相關因素:(1)人口變項、物質使用情形無法有效預測動機變項。(2)認知評估相較於問題嚴重度更能有效預測動機變項。(3)認知評估作為人口變項、物質使用、問題嚴重度(獨變項)及動機變項(依變項)間的中介效果部分獲得支持。(4)心理問題及困擾、家庭問題能夠有效預測動機。二、個案動機、治療投入與康復態度之關係:(1)治療投入僅與康復態度後測正相關顯著,卻未與康復態度前測相關達顯著。(2) 階層迴歸中治療投入能解釋較大的變異,同時治療投入及個案動機中之治療準備性對康復態度的重要性大。(3).動機及治療投入皆能有效預測康復態度,但康復態度不具有中介效果。同時康復態度前後測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由上述結果來看,認知評估對動機的影響最為重要,並具有中介效果,顯示除了真實藥癮及其相關問題外,認知性內在動機須由高等認知評價歷程相關較高。儘管進入治療動機能影響康復態度,但是治療投入對於治療結束時對出所後運用社區醫療資源意願有較大的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對動機及治療投入相關因素進行討論,並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及矯正機構毒品犯處遇。 / Aim.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redictors of drug offender moti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tivation, treatment, attitude for recovery. Setting.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long-term mandated residential treatment program located in Taiwan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Northern Center.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65clients received drug abuse treatment program were studied. Measurement. Pretreatment variables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indicators, drug use history and dependence criminality, addiction severity index, TCU three –staged-of- motivation(problem recognition, desire for help, treatment readiness),and attitude for recovery. After treatment variables included: treatment process review, treatment engagement, and attitude for recovery. Results. (1)Cognitive apprais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of client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change.(2)Cognitive appraisal has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roblem severity and internal motivation.(3)Client motivation(treatment readiness) and treatment engagement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titude for recovery. Treatment engage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ent motivation.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 was discussed.

Page generated in 0.04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