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
  • 89
  • 10
  • 2
  • Tagged with
  • 101
  • 101
  • 101
  • 76
  • 73
  • 42
  • 39
  • 26
  • 24
  • 22
  • 22
  • 20
  • 19
  • 18
  • 1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房地合一稅制對企業股價之影響

黃冠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希望透過事件研究法及營建業、水泥業、鋼鐵業等股價報酬率來觀察自2014年6月6日中研院所提出稅賦改革報告書後,建議本國不動產稅制應進行改革,到後來財政部召開第一次不動產稅制改革座談會後,便開始積極地推行房地合一政策之實施,是否有影響證券交易市場之趨勢,進而分析對於本國經濟是否有造成衝擊。另外,本研究亦藉實證之結果探討房地合一改革,在尚未實施前,台灣證券市場已對此政策未來之預期結果如何反應在股價波動之上,並希望能藉此對未來房地合一階段性改革當中有所貢獻。
2

行政學中的行為研究法

朱拯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社會研究的各種領域中,沒有一個領域不受到行為研究法的影響。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固已被目為行為科學的核心學科,其他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行政學……也莫不逐漸採用了行為研究法。行為研究法的強調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科學研究定向的主流。自行政學接受行為研究法的影響以來,行政學的研究技術、概念製作、理論建構……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及顯著的進步。本文的目的是:一方面在分析行為研究法的性質,另一方面在討論行為研究法對行政學的影響。 本文的撰寫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行為研究法的涵義、特性及其發展的背景。第二章討論行為研究法的分析單元及分析層次。第三章說明行為研究法中的觀察技術、實驗技術、測量技術及調查技術在行政學研究範圍裡的應用狀況。第四章探討行為研究法對官僚制度、行政管理、行政行為諸方面所發生的影響。第五章結論,乃是就行為研究法與傳統研究法作比較性的批評,並論及行為研究法在行政學研究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3

政治合法性之分析

高琳, GAO,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學中討論「權力」的著作是彼彼皆是,但是討論「支持」的文章卻為數有限,其 實,它們本是一種現象的兩面,前者乃由在位者的眼光觀察,後者是以人民的立場出 發。本文命名「政治合法性之分析」,主要是研究政治支持中的「定向支持」,不但 擷取了古往今來各家各派的意見,並在適當地點加註一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古典的研究。敘述兩種早期的研究法,一為法律研究法,一為哲學研究法。 第三章政治合法性的涵義。先將政治合法性與「政治認同」和「統治權」二名詞作一 區分,再給它下一個界說。 第四章政治合法性的目標和種類。政治合法性有二目標,即統治典則和統治者;政治 合法性有三種類,即意理式、制度式、人物式。 第五章政治合法性的理論。介紹韋伯費里羅和伊士頓三位學者的理論。 第六章政治合法性的危機,政治現代化造成各地區政治合法性普遍的危機。 第七章結論。
4

中共”懲”越戰爭的決策

彭慕仁, PENG, M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篇論文共計一冊、八章、十五節(僅第三章分節)、共八萬五千字左右。 主要討論一九七九年二月發生的中越衝突。作者利用歷史研究法撰寫此文,分別敘述 了戰爭之前中越兩國的歷史背景,戰爭發生的情況,以及中共領導方面對發動此次戰 爭的爭論。此外,作者也要分析戰爭對其它國家的影響,中共自越南撤退的決策,以 及中共發動此次戰爭的真正企圖和目的。 在最後一章,作者討論了戰爭之後,中共外交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與美、蘇兩國的 關係。作者最重要的結論與意見,是說明中越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華僑問題 或邊界衝突,而是印度支那國家本身的權力鬥爭,而這個鬥爭與中、蘇、美三角關係 有密切的關連。
5

俄羅斯政治文化與蘇聯政治合法性之研究

李建立, LI, JIAN-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應用「歷史研究法」及政治文化研究途徑,參酌現代政治社會學 等理論,嘗試由俄羅斯革命(一九一七年)前政治傳統與政治文化,探索今日蘇聯政 治社會諸般現象,是否存在歷史傳承情形。旁及今日蘇聯政治所謂「合法性」(Legi timacy)來源在於蘇聯政治「合法化」(Legitimation)過程中,融合俄羅斯歷史傳 統及馬列意識型態二者,透過「政治教化」(Political Indoctrination)過程,形 成有利於蘇聯現今政台體制維繫的政治文化。並試圖指出蘇聯此種建立統治合法性過 程及理論根據之謬誤,由此質疑蘇共政權之「合怯性」。 全文分五章十節,約六萬字,全一冊。
6

顧客資本之衡量與管理-以行動通訊產業為例

陳菀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環境快速變遷,產品與服務快速標準化的情況之下,無形資產與知識的創造、累積與利用是未來企業獲利之關鍵成功因素。顧客正是無形資產當中,企業最主要且直接的獲利來源。因此顧客願意且持續購買公司產品或服務,且更進一步建立顧客忠誠度是相當必要;更重要的是,透過與顧客建立良好且長久之關係,且從此關係中得到顧客相關知識與能力,正是組織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來源。 目前面臨成熟期的行動通訊產業,在門號可攜服務推出後,顧客忠誠度受到重大挑戰。顧客是行動通訊產業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約有百分之八十之營收皆來自於顧客帳單的支付,因此顧客經營管理是目前各家業者重視之焦點。 本研究以行動通訊產業中四家領導廠商的高階主管作為研究對象。同時採用質化個案研究以及量化的層級分析,透過高階主管深度訪談,了解行動通訊各家業者目前顧客資本實行概況。此外,透過量化的層級分析法探討行動通訊產業顧客資本構面之相對權重,並進行跨廠商之相對權重比較。   研究結果歸納可為五大研究發現及七項命題。研究發現顯示行動通訊廠商對於顧客資本概念不甚清晰,但是實務面已具有執行顧客資本之內涵;此外,行動通訊廠商對於顧客區隔之方式皆以顧客型態作為主體,但輔以顧客貢獻作為顧客分群之考量;而行動通訊廠商衡量顧客資本之指標,首重顧客平均貢獻額;行動通訊廠商獲取新顧客之方式,主要透過分析顧客行為作為策略規劃之依據;行動通訊廠商保留既有顧客之方式,主要採取忠誠度費率優惠方案。 七項命題為行動通訊產業首重顧客回應;廠商對於顧客資本之概念與實際運作仍有一大差距;廠商會應用顧客知識作為策略規劃之依據;顧客關係價值為行動通訊廠商之行銷助力;廠商進入市場時間會影響其重視顧客資本構面,相較之下後進入廠商較為重視通路配合;廠商之策略會影響其重視之顧客資本構面;廠商之規模會影響其重視之顧客資本構面,相較之下規模小者較為重視通路回應面,規模大者較不重視。
7

臺灣央行重貼現率變動對市場利率之影響

陳立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事件研究法驗證1994-2008年間,央行調整重貼現率對於市場長短期利率的影響。我們發現台灣利率市場面對央行調整重貼現率有顯著的反應,且利率市場的反應隨著期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弱。並將央行調整重貼現率的影響分為事前的預期、宣告日當天及事後學習的效果。在短期利率方面,宣告日的效果最為明顯,對於長期利率則是延遲反應的學習效果比較顯著。 另外再將台灣利率市場分為於隨機調整、連續15次升息及15次降息三個時間區間,發現隨機調整的期間預期效果最強,有可能是於這段期間央行多採用技術性的調整,而連續15次降息的總效果最強,表示央行降息政策於這一段時間區間內最有效,連續15次升息的區間則是完全不顯著,於這段區間內,因市場資金寬鬆,央行升息並不能帶動市場利率提升。 最後將事件研究法的區間由宣告日前後七天擴大為前後十五天,檢驗是否有未捕捉到的效果,我們發現十四天的區間與三十天的區間效果並沒有差異,顯示台灣利率市場面對央行調整重貼現率的反應多在前後七天內就反應完成。若與其他研究比較,國外利率市場事前的預期效果較為顯著,國內則是事後學習效果較為顯著,未來可以此為研究方向,繼續深入探討在各國市場機制不同下,市場利率面對央行調整重貼現率的影響。
8

公司規模與購併績效之相關性

洪梓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在購併案中,主併公司規模的大小是否會影響購併績效,並探討主併公司規模大小不同時,影響其購併績效的因素。實證結果發現: (1)規模效果確實存在於台灣的購併案中 (2)相對規模雖對規模不同的主併公司均為正向影響,但在統計上均不顯著。 (3)產業集中度對規模較大的公司而言為正的影響,且在統計上顯著 (4)Tobin’s Q對規模較大的公司影響不顯著,而對規模較小的公司則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顯示成長機會理論可用於解釋規模效應。
9

品牌與代工分割之宣告效果研究

呂堃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在PC產業成長動能減弱、國內租稅獎勵不如新興國家、勞力成本增加與研發人才供給不足等狀況下,國內資訊電子產業面臨獲利能力下降與轉型之壓力,逐漸由我國廠商逐漸從原廠設備製造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OEM)開始發展自有品牌,朝原廠品牌製造(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 OBM)發展。但在企業多元化營運之時,亦產生企業內不同事業間之衝突。近年來,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廠商逐漸面臨品牌與代工衝突之問題,企業藉由分割分離品牌與代工部門不失為一解決之道。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內資訊電子產業公司面對品牌與代工衝突時所進行之企業分割對投資人之訊息宣告效果,以了解一般投資人對經理人之策略考量是否認同;經理人基於企業之永續發展所作之決策是否能為股東帶來額外之財富,以供企業高階管理者參考。 故本研究以民國91年企業併購法通過後,針對品牌與代工進行企業分割的五間公司作為樣本,研究其不同期間內之累計異常報酬率,以探討企業進行分割宣告時是否有資訊提前揭露以及企業分割是否為一般投資大眾所認同。 本研究結論如下: 1. 於事件窗口W=(-1,0)時有顯著之正向累計異常報酬率為3.3435%,推測其原因為市場之訊息有提前揭露反應之現象 2. 於事件窗口W=(1,2)、(1,5)、(1,10)皆有顯著之負向累計異常異常報酬率,分別為-4.4433%、-8.1763%、-14.7925%,推測其原因為投資人對於公司分割訊息不了解,對未來企業經營品牌之獲利能力有疑慮之故。
10

庫藏股買回宣告效果再探討:以台灣上市櫃公司為例 / A further examination on the option to repurchase stock: Evidence from Taiwan

張芥寧, Chang, Chieh 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thesis adopts an option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the stock repurchase announcements for both Exchange-listed and Over-the-Counter-listed companies in Taiwan from August 2000 to June 2009. We modify Ikenberry and Vermaelen's (1996) information-asymmetry-based exchange option hypothesis further into a call option hypothesis to accommodate the unique practice in the Taiwanese stock repurchase program. In addition, we conduct robustness tests by including the variables for both information signaling and free cash flow hypotheses which are supported by prior studies. First, we find positive abnormal returns around announcement day, which is similar to previous study. Second, our cross-sectional results support our call option hypothesis, which predicts that the positive abnormal retur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isk-free interest rate, time to maturity and target buyback share fraction. And the abnormal return is negative to the size and market-to-book value of the announcing firm,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ignaling hypothesis. However, we do not find any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1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