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13
  • 12
  • 10
  • 9
  • 8
  • 7
  • 6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港CEPA的影響分析 /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hina-Hong Kong CEPA

王德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七香港回歸之後,中共積極要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具體實踐,主觀上期望達到「垂範臺灣」的目的,在中共而言「兩制」可在主導之下做最大程度的放寬或優惠,但「一國」絲毫不會讓步,這也是臺灣內部對中共任何舉措,都有疑慮的主因。而中共既然希望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能形成對臺工作的模式,因此,必須確保香港回歸後的政經穩定,尤其是經濟上的持續繁榮,故在香港面臨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在2003年6月間與香港進行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過程,給予香港更優於WTO規範之下的優惠措施,2004年1月正式實施後,基本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確有實際成效。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共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在2002年1月加入WTO後,原本認為可以開展國際經貿空間,可是WTO多邊談判延宕,導致區域主義的興起,各國紛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相互簽訂相關的區域FTA(自由貿易協定),尤其中共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將與2010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日本、韓國再加入而成為「東協加三」,臺灣均因中國的因素被排除在外,導致經濟上可能出現邊緣化或孤立化的危機。因此,兩岸建立制度性的經濟合作機制,先與中共簽訂對臺灣有利的優惠協定,進而走向國際,當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既然臺灣內部反對比照中港CEPA模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名稱從CECA改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府的考量,任何只要達到兩岸經貿正常化,擴大兩岸市場接軌,對臺灣經濟必然是一種「機會」,倘若涉及到政治上的主權爭議或國家認同的疑慮,則對臺灣就是一種「威脅」,此就SWOT策略分析,在CEPA具「中國特色」的「一國兩制」經濟合作模式,會陷入「以大吃小」、「貶抑臺灣主權」、「將臺灣地方化、香港化」的危機,而ECFA對臺灣的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將「利大於弊」,是「機會最大化、威脅極小化」的最佳選項。惟在ECFA洽簽過程,亦必須考量其中的變數以及談判的策略,針對基層農工民眾及弱勢產業的疑慮,針對性的加強宣導,爭取內部最大共識,並完成風險評估,結合臺灣民主特性,做好談判準備,方能爭取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的結果。
2

區域經濟整合對我國產業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Taiwan’s Industry and Coping Strategies

汪書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起,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蓬勃發展,大幅影響與塑造了世界各地經濟及貿易的運作。我國一直為貿易導向之國家,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扮演優良產品出口國之角色,更不能免於區域經濟整合之外。時至今日,當亞太地區的兩個重要大型區域貿易協定TPP及RCEP即將成形,我國卻尚未加入,也未見在短期內能夠加入之明確曙光,故本研究欲探討在我國未能加入TPP及RCEP之假設前提下,此二區域經濟整合對我國總體經濟及產業部門之衝擊。本文先概述TPP及RCEP之協定內容、特色與重要性,再蒐集政府機關之研究報告、國際組織發布之公開資訊與國內外既有文獻之內容與數據分析,並根據文獻內容探討TPP及RCEP對我國總體經濟及產業的衝擊和影響,發現當TPP及RCEP生效而我國未能加入,此二區域經濟協定將使我國總體經濟數據負成長;此外針對作者所服務的電子設備產業,也帶來負面的衝擊。基於此結果,作者以電子設備產業為例,對我國廠商在面對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提出因應策略,包括海外供應鏈佈局、建立海外經銷體系、增強產品及服務差異化、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結盟以及海外台商交流互助平台等,以期能建立並持續保有自身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佳績。
3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自由化--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 /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陸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以後,全世界各地區幾乎都已成立地區性合作組織,唯獨東亞地區,卻仍未形成特有的地區組織,僅出現一些涵蓋東亞國家的合作組織和論壇,如東協、亞太經濟合會;嚴格而言,此二組織無法真正代表東亞地區合作組織,因為東協並未包括東亞地區的中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外);而亞太經合會涵蓋的區域過於廣闊,成員也不僅限於東亞國家。東亞區域化早在1980年代即展開,政府間合作主導的東亞區域主義也於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萌芽,其中以東協為軸心的「東協加N」系統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更是明顯。 1990年代末期,國際間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蔚為風潮。中國面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以及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實際需求,對外洽簽FTA的態度也越顯積極。尤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2007年明確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此係中國首次將對外布建自貿區列為國家級戰略,其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更邁入全面快速進展新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積極發展區域經貿關係,融入世界經濟整合的面向與深度均有顯著擴展。從近年中國與貿易夥伴洽簽FTA的現況與展望,亦可窺見其布局策略取向,係著眼於「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迄2010年9月底,中國已簽署及商談中的FTA計14個,除涵蓋範圍東亞地區,更擴及富藏能源與潛在商機的新興市場(如:海灣國家、智利、秘魯),逐步建構橫跨全球5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同時,中國更積極爭取與日本、南韓洽簽FTA,期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與北美、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洽簽FTA快速進展,不僅有助加快其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分工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位戰略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整合走向。 二十多年來兩岸經濟關係演變與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發展密不可分。目前,兩岸經濟關係已成為兩岸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平臺,推動了兩岸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面對臺灣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之外的嚴厲挑戰可能是臺灣生存危機,但也可能是臺灣發展契機,端視臺灣的因應思維與回應戰略,以及臺灣政府的決心與能力。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發展是全球貿易、投資與生產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化的契機。因此,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建構正提供臺灣一個絕佳的揮灑舞台。臺灣在全球經貿表現有目共睹,臺灣面積不到世界萬分之3、人口僅占千分之4,但按貿易總額,為全球第16大貿易國,按GDP,是全球第18大經濟體;另臺灣居全球投資風險排名第5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8名,投資環境評比全球排名第4名,另在晶圓代工、IC封裝、光碟片、Mask Rom、電解銅箔等全球市占率第1,惟過去因為國際政治處境特殊,一直被排除在亞太或其他地區經濟整合之外,對臺灣經貿造成一定衝擊,特別是亞洲各國積極投入FTA的簽署,而臺灣卻被排除在外無法參與最為明顯,但在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完成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已開啓臺灣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整合之門,為臺灣經濟前景創造新的契機。ECFA後,臺灣從此邁入嶄新的經濟時代,除加速兩岸經貿正常化外,還將開啟參與國際及區域整合,逐步邁入自由貿易島。
4

後冷戰時期美國的東亞經濟戰略探討 / The U.S. Post-Cold War East Asia Economic Strategy

林夢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冷戰時期,面對國際政經局勢改變,美國整體對外經濟戰略主要為改變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強化美國政府角色,並盼其他重要國際組織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利用推行經貿外交,建構無障礙國際貿易。 而冷戰結束後,美國柯林頓、小布希總統面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因素,有不同經濟戰略,本論文分析兩政府之區域戰略─APEC及雙邊戰略─FTA異同。柯林頓政府視區域APEC戰略為途徑來進行多邊貿易系統工具,針對東亞與ASEAN國家的區域主義盛行現象,利用軸心與輪輻式(hub and spoke)拆解來進行拆解;而小布希政府對東亞地區主要的經濟戰略與柯林頓政府仍舊相同,係以APEC及ARF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之兩大主軸。惟因受911攻擊事件影響,整體經濟戰略朝反恐進行,但在洽簽雙邊FTA之成就上卻相當卓越。 在面對中國崛起之東亞經濟戰略部分,柯林頓總統對中國戰略應用上主要是採取「擴大交往」,而非「圍堵孤立」。而小布希總統任內對於中國政策則細分為911前及911後。在911前對中國主要戰略是「既制衡又交往」,也是所謂的「圍和(Congagement)策略」,但主要以圍堵為主之強硬政策;在911事件發生後,對中國戰略調整為「經濟上交往,安全上圍堵」,並以交往為主之柔性政策。
5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

周作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以後,受到歐盟(European Union, EU)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進程的刺激以及WTO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的影響,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愈見明朗。但是東亞國家的速度是相對較為緩慢的。在2002年以前,亞洲的主要貿易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均未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簽署FTA。 受到國際間其他地區區域經濟整合速度加速的刺激下,亞洲國家開始正視RTA的重要性。尤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亞各國更深切體會到在東亞區域內建立一套經濟合作協調機制的必要性。而自2000年中國提出「中國—東協FTA」的倡議後,更直接刺激了同屬東北亞區域的日韓,展開更為積極的FTA戰略,同時中日韓共同締結FTA的可行性評估,也由中日韓三國的官方智庫進行當中。 由於台灣對外貿易中,有相當大的比重係直接與中日韓三國來往。據統計,2005台灣對中日韓三國的貿易額達1,726.26億美元,占我整體貿易總額的比重高達至46.5﹪;因此萬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則台灣對外經貿所受之衝擊恐怕遠比現行國際間任何一個RTA來得嚴重,因此我們的確有必要對CJKFTA的進程有更深的關注及掌握,並及早採取因應對策。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的可行性,並探討萬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後對台灣經濟的可能影響。首先將簡要回顧區域經濟整合的相關經濟評估,包括區域經濟整合對於成員國以及非成員國的福利影響研究,以及檢驗RTA/FTA與多邊經貿體制的關係等。藉由此等領域的探討,將有助於我們瞭解此波經濟整合趨勢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可能影響。 其次將分析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源起及發展;中國、日本及韓國有關FTA的策略觀點,以掌握亞洲鄰近國家經濟結盟之動態情勢,俾提供我國政府在釐訂FTA策略時之參考。 經濟整合雖然是國家間經貿關係的結盟,但是RTA的形成絕對不是單純經濟因素可以解釋。因此本文亦將分別自經濟及非經濟的角度來討論中國、日本及韓國之間的政經關係,以舖陳出中日韓貿易區的可行性分析。 最後本論文也將就台灣與中日韓三國間貿易依存度的關係,來分析一旦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成立對台灣之可能影響,並就我國應如何因應區域經濟結盟等節提出策略建議。 綜合而言,本論文的研究發現,雖然中日韓間存在著相當緊密的經貿互賴關係,但是中日韓合組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在短期內似乎仍有相當的阻礙,其中有經濟上因素的干擾,例如敏感部門的開放問題;經濟結構差異性是否會造成更嚴峻的貿易失衡問題,也是三國政府所憂慮者;而中日韓三國就洽簽FTA的對象國的優先順序不盡一致,也為此一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增加變數。 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政治、外交等非經濟因素更是制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最重要關鍵。諸如三國政府間的互信不足、中日競逐東亞自由貿易區的主導權問題、以及美國的態度也將影響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台灣由於國際因素的干擾,在此波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中,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而中日韓占我對外貿易的比重幾達五成,中國更是我對外投資最大的地區,因此台灣若被排除於這些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極大。針對此點,本論文亦嚐試提出因應策略,包括持續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積極地參與,進而爭取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其中爭取與美國洽簽FTA,並藉以鼓勵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或日本願意和台灣洽簽FTA,更應是工作重點;此外,亦可採部門別的方式,就若干較具共同利益的領域,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尋求建立雙邊合作機制的可能性;而利用既有的區域合作組織,並在WTO架構下,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亦可減輕FTA或其他型式區域貿易協定所造成對非會員的歧視效果。 然而,最重要的關鍵,仍在於兩岸的政經情勢。台灣如欲順利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或是建立部門別的經濟合作機制,均需要有一個和緩的兩岸關係,只有排除了中國的惡意干擾,台灣的FTA之路才會更為順暢。
6

臺灣海峽兩岸的經貿發展與經濟整合 / The Economic Relation and Economic Intergration Between The Tai- wan Strait

簡宏志, Chien, Hong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我方政府於1987年開放臺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並陸續放寬兩岸經貿交流的限制之後,海峽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獲得了空前的突破與進展,不論是間接貿易或間接投資,均呈現大幅的成長。彼此之間的經貿往來已經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繫。   而在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之際,世界經濟也因「歐洲經濟區」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實現而有朝向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面對這股世界經濟朝向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海峽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的事實,許多學者紛紛主張兩岸應該在現有的經貿交流基礎上,進一步實施經濟整合,希望能將同屬華人社會的台灣、大陸與香港等兩岸三地的經濟力量結合在一起,共同籌組一個屬於兩岸中國人的「大中華經濟圈」,藉以加強彼此間的經濟合作、促進此一地區的進步繁榮。基於以上所述,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海峽兩岸是否有可能在現有的經貿交流基礎上,進一步實施經濟整合,建立一個以兩岸中國人為中心的區域性經濟組織。   本論文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以及統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第二章探討海峽兩岸經貿關係之發展現況。第三章探討區域經濟整合之基本理論,包括經濟整合的定義、類型與效果,並以歐洲共同體為例,汲取其發展經驗。第四章則探討有關兩岸經濟整合之構想,分析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條件及限制並評析其可能產生之經濟效果。第五章探討兩岸經濟整合之展望,並對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言。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從地緣、血緣、親緣以及兩岸經濟資源秉賦互補等條件來看,海峽兩岸之間確實具有某些有利於兩岸三地進一步實施經濟整合的條件;但另一方面,兩岸之間也同時存在著(1)政治意識對立;(2)經濟制度迥異與(3)經濟發展程度懸殊等不利於兩岸進一步實施經濟整合的因素,尤其政治上的對立,更是兩岸實施經濟整合的最大障礙。現階段中共當局仍然堅持「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不承認中華民國為其對等之政治實體,致使任何形式之經濟整合均難以在兩岸之間實現。因此,現階段海峽兩岸之間仍未具備實施經濟整合之條件。
7

台日中區域經濟整合之機遇與策略研究 / The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Taiwan, Japan and China

林香吟, Kogin Haya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臨區域性或世界性經濟整合風潮下,與台灣經濟發展密切之兩個鄰邦厥為中國大陸與日本。過去,日本學者提出雁行理論從詮釋台灣經濟奇蹟的發展模式與產業變遷歷程。然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國民所得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台灣經濟停滯於亞洲四小龍之末,又有經濟轉型瓶頸危機。因此,台灣須一方面保持與日本之傳統經貿關係,另方面,也需加強與中國大陸之經濟合作,以維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然而,不論台灣與中國大陸或日本之經濟合作,其實是一種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動態關係。 在客觀環境上,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自由貿易是目前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兩股潮流。近年來,台灣薪資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皆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以及產業升級瓶頸難以突破等問題,皆導致台灣經濟減速或失去動能等現象。基本上,台灣目前所處時代潮流,外有世界性或區域性經濟整合風潮,內有產業結構轉型瓶頸有待突破。因此,就外環境衝擊研究,本文擬對區域經濟整合做觀察與描述性探討,並在區域經濟整合基礎上,本文提出「兩岸經濟轉型理論」(或稱兩翅理論,以隱喻兩岸經濟之起飛)以為消解內部轉型困境之方,或為台灣產業轉型提供建言,並擬就兩岸目前既有或未來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做出理論性探討。在產業合作與未來展望上,本文提出以台灣服務業結合大陸經濟發展,以進軍全球市場。 / Today, under the regional or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al tre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losely dedicated by two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past, Japanese scholars has advocated from the flying geese paradigm for interpreting on Taiwan's economic miracle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total national income in China has overtaken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while Taiwan's economic stagnation causes the bottom of Four Asian Tigers. There are bottlenecks in economic transition crisis. Taiwan should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Japa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should strengthen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achieve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However, regardless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or Taiwan with Japan, their relationship becomes coopetition (a kind of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Since Taiwan is an island-based econom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is currently on the board. In recent years,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wage growth rate are far behind Four Asian Tigers and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se are all leading to Taiwan's economic slowdown or loss of kinetic energy. Basically, in the current trend in which Taiwan and outside global or regional economy, there ar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bottlenecks to be breakthroug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 observe and describe based on the proposal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ory" (also known as Liang Chi theory, the metaphor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takeoff ) that digests the internal party difficulties in transition, o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aiwan'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nds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of two sides (Japan and Mainland China) for the further economic cooperation.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we propose to combine service industry (finan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so on) of Taiwan’s experience learnt from Japan, and the vast developing space in Mainland China’s service market, there is a chance to enter the global service market.
8

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對我國經貿之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 /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SEAN Free Trade Area On Taiwan -- CGE Analysis

許炳(方方土), Hsu, Ping-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即將於2002年成立。本研究應用之模型為美國普渡大學發展之全球貿易(GTAP)模型,此為一多國多部門之一般均衡模型。從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方法(CGE)的模擬分析,說明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形成對我國經貿的影響。 本文實證結果顯示,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形成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十分有限。就國內生產而言,將使台灣的GDP下降0.01%,物價水準下降0.07%。台灣的出口量和進口量將分別小幅下降0.07%和0.21%,貿易順差增加約1千3百萬美元。貿易條件小幅降低0.08%,以Hicks等價變量所衡量的社會福利約減少1億4千8百萬美元。 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形成對台灣各產業的影響程度也不大。生產受到不利影響程度最大的是紡織業。出口方面,石油產品的出口增加率最大,飲料菸酒的降幅最可觀。進口方面,所有產業的進口量均下降,降幅最大的為石油產品。台灣各產業出口地區結構方面,出口到東協國家的比重大多呈現下降的情形,但是對區域外國家的出口比重則增加,很多原本出口到東協國家的產業都將移往中國大陸、北美地區、歐盟、和日本。
9

兩岸簽署ECFA對我國國家發展之影響研究 /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ross-Strait ECFA on ROC national development

陳麗雯, Chen, L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代以來,區域貿易協定的數目呈現倍數成長,發展到今日,全世界已約有230個FTA。然而臺灣卻因政治因素被屏除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將為臺灣經濟帶來諸多挑戰,我國若欲走出困境、強化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勢必要有所作為。因此馬英九總統在競選總統時就以「與世界連結,參與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為經貿政策主軸,而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現有的資源與市場,與其簽署區域貿易協定更是最具關鍵性的一步。經過多次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協調,2010年6月29日,兩岸正式在重慶簽署ECFA,並於同年9月12日正式實施。 但從ECFA議題拋出到簽署實施,各界的爭辯從未停止,究竟ECFA對臺灣是危機還是轉機?是幫助臺灣走向世界還是被鎖進中國?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來探討簽署ECFA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國家安全層面的影響,以增加閱讀者對ECFA的了解,也能成為政府推動ECFA的參考。 / Since 1990s, the number of the region trade agreements has been doubling, and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a total of 230 FTA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factors, Taiwan has been dismissed outside the regional economies conformity, which will bring many obstacles towar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If our country intends to walk away from the dilemma and raise our competiveness, some steps must be taken. Therefore, while running for the presidency, President Ma Yingjiu brought up, 〝Links with the world, participates in the whole world regional economies conformity〞 as his economics and trade policy. By fully making using at the mainland China’s existing resources and markets, it was a must for Taiwan to sign the region trade agreement with china. After several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ng, on June 29, 2010, the Cross-Strait ECFA was signed officially in Chongqing, and implemented in the same year on September 12. Nevertheless, since the ECFA was carried out and signed, the debat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s never come to an end. Is ECFA a crisis or a turning point for Taiwan? Does it the help Taiwan to move toward the world or to be locked within China?It is worthwhile to conduct a research to clear out the doubts. This article dims to take a deeper look at how ECFA is influenced on Taiwan 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So that not only can the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FA but also the government refers to it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10

亞太經濟合作(APEC)架構下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途徑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Ways Towar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PEC Architecture

陳郁淇, CHEN, Y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素有經貿聯合國之稱的世界貿易組織自2001年起推動的杜哈回合談判,歷經13年的談判僅於2013年12月達成小部分的早期收穫,如此緩速的進展,使得各國紛紛轉向較小規模,較快完成的區域貿易協定,亞太地區國家也積極的參與其中。亞太經濟合作(APEC)為亞太地區唯一的經貿相關跨政府論壇,亦關注到此發展趨勢。自2004年起經由企業家代表組成的企業諮詢委員會提案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至2007年正式進入APEC的議程,但推動的過程並不順遂,美國遂轉向發展太平洋夥伴協定,東協國家專注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拉美會員體形成太平洋聯盟,APEC則發展出區域經濟整合議程並同時推動著亞太自由貿易區,後者雖然推動力道薄弱,但卻未消失在議程中。直至2010年及2014年在日本及中國大陸的主辦優勢下,將亞太自由貿易區定調為全面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為APEC達成茂物目標的主要工具之一,而達成的途徑則是以現有的區域間發展的經濟整合機制為主,另外區域經濟整合議程採取部門別議題別的方式進行,也是朝著茂物目標邁進。 本研究從APEC的本質、原則及精神逐步探討至亞太自由貿易區及區域經濟整合議程兩個途徑的可能走向及發展限制等。對於採取條約式具約束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而言,獨自進行談判的機率極低,最可能透過太平洋夥伴協定擴大而成。而區域經濟整合議程則是便捷化的成果大於自由化,透過降低供應鏈障礙或通關經商便捷措施,亦可節省交易成本,應加以廣化及深化。我國在兩個途徑的參與上,在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成型過程應完全參與,以避免我國被排除在外的可能性,至於區域經濟整合議程,則應加強在會務運作及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及所屬次級論壇的力道,方能妥善運用我國少數擁有正式會籍的國際經貿組織為我國融入區域經濟創造有利的條件。 / The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DDA) gained little progress by the WTO since 2001.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Asia Pacific area changed their policy and decided to join themselves in free trade agreements (agreements which were smaller scale and faster to complet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DA. Upon noticing this trend by APEC,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Area of Asia-Pacific (FTAAP) was proposed in 2004 by the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It became one of the topics in the APEC agenda in 2007. However, the progress of FTAAP was not as expected, members in APEC had their own focus thereafter. The United States focused on the Tras-Pacific Partership (TPP), ASEAN members developed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and members in Latin America targeted on Pacific Alliance. Within APEC, the discussion of FTAAP till now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as a high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trade agreement, that builds on the sub-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Besides, there is another topic a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genda (REI agenda) which is subject oriented and non-binding to APEC members. Both FTAAP and REI agenda are way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Bogor Goals.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APEC content, principles and visions to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TAAP and REI agenda. With regard to FTAAP, it's rule-based and it has little possibility to launch negotiations in a short term, and it could be accomplished by the expansion of TPP. In regard to the REI agenda, the accomplishment of facilit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beralization. It should deepen and broaden the trade facilitation measures, such as supply-chain connectivity, customs procedures, transparency...etc.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for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those two areas are as follows.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activ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FTAAP, this will avoid the possibility to be excluded from the FTAAP. Taiwan should invest a bigger effort in the Committe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ts sub-flora and the meeting operation.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APEC considering is one of the few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iwan possesses full membership of to create a positive environment that will enable us in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3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