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選舉民意調查第三人效果研究宗立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2 |
民意調查中受訪者無反應之分析盧燕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政治的日趨民主化,民意調查已成為候選人瞭解民意、政府機構制訂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民意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一直受到質疑,有人懷疑它被有心人士操弄,也有人認為調查結果根本稱不上「反映民意」,因為總是有一群人寧願選擇靜默,對於任何問題,一概以「不知道」、「無意見」作答。
事實上,前人的研究已指出,這些「無反應」者可能會產生系統性的偏差,嚴重威脅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本研究為瞭解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以及民意調查題目類型與無反應比率的關連,於是借用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於民國85年,所完成的調查結果,進行次級資料與內容分析。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題目的無反應比率,確實有所差異。其中,無反應比率較高的題目內容多為硬性、抽象、敏感、和個人生活距離較遠的事務,如;選舉、政黨事務、兩岸關係、國際事務。相反的,無反應比率較低的題目,則多屬軟性、和個人生活距離近、民眾可親身感受的事務,如:民生育樂、教育、環保。
而在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方面,研究顯示,平均來說,男性的無反應比率是15.43,女性為23.83,女性約是男性的一倍半,且女性對政治成分較濃的題目,無反應比率明顯高於男性甚多,對教育類的軟性議題,則比男性顯得較有意見。
其次,在年齡部份,研究證實,隨著受訪者年齡的增加,無反應比率也跟著上揚,且各年齡群之間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六十歲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是33.08,幾乎是20到29歲者的三倍。有趣的是,年紀越輕者,對政府官員的聲望評估問題,有著越高的無反應比率,而年紀越長者,則對牽涉到國家發展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議題,出現較多的「不知道」或「無意見」答案。
再看看題目類型與教育程度無反應的關連,本研究發現,大體而言,教育程度越高者,無反應比率越低,小學或以下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為37.00,大學或以上者是8.27,前者為後者的四倍半左右。但須留意的是,專科和大學或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相當接近,僅差零點六個百分點。
不同教育程度者的無反應比率差異,同時表現在民調題目類型上。十分特別的是,學歷在高中以上者,對於首長聲望類的題目,有著較高比率的無反應,而小學或以下、大學或以上這兩個迥異的群體,卻同樣對環保議題有著較低的無反應比率。
此外,在籍貫方面,大陸籍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3.50,遙遙領先閩南籍、客家籍與原住民,後三個族群的無反應比率則集中在20到24之間。其中,又以閩南籍與客家籍者,對各類民調題目的反應最為近似。
本研究還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唯獨在大陸籍受訪者當中,首長聲望類躍升為無反應比率較高的第二名題目,這在其他族群上未曾見到。
再談談政黨傾向部份,研究顯示,自認是無黨無派的「中立者」,無反應比率最高,依序才是傾向國民黨與民進黨者,而傾向新黨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
同樣的,不同黨派立場的民眾,對於不同類型的題目,也有相異的無反應比率。再次以首長聲望類為例,傾向新黨與民進黨者對此類題目較為敏感,比起傾向國民黨者來說,無反應比率較高。換句話說,雖然新黨與民進黨的政治理念不同,但傾向這兩黨的受訪者,在題目類型和無反應比率差異的關連上,情況還挺類似。
至於在居住地與無反應的關連,研究發現,在調查的全省二十一個縣市中,台北市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1.00,嘉義縣最高,為 35.29,其餘十九個縣市介於20到30之間。
最後,本研究還進行了互動效果分析,以瞭解各題目類型與人口學變項,以及居住地與其他人口學變項,是否是在無反應比率上產生交互作用,但結果顯示,並未有任何一項達到統計顯著水準,因此沒有新的發現。
|
3 |
我國土地登記審查有關切結問題之探討王文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加速土地登記案件之審查速度,地政機關針對若干審查事項,改以「切結」來簡化應附文件。但此種審查方式,一方面除了使我國土地登記究係採何種審查制度迄今仍無明確之見解外;另一方面,對於任何土地登記應附文件是否皆能以「切結書」替代,或其能運用之界限為何,本文即就此等問題進行審視。
經本文從行政法學之角度審視「切結」,其在不同的行政行為當中,具有不同之概念,而此等概念經實體運作於各種行政流程作業當中,則可分為六種性質,即(一)具有申請性質之切結。(二)具有同意性質之切結。(三)具有準負擔性質之切結。(四)具有行政契約性質之切結。(五)屬管制手段之切結。(六)屬真實性表示性質之切結。又再將其與土地登記制度進行探討後發現,地政機關除了就「真實性表示」性質之事件,得命申請人提出切結書外,其餘類型則不得以切結書予以替代。
又依行政程序法第36條:「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律注意。」及同法第43條:「行政機關為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並將其決定及理由告知當事人。」之規定,當事人於程序中所提出之相關證據,行政機關就仍負有調查義務,故縱使申請人已檢附「真實性表示」之切結書,該切結書之內容是否真實,依法仍屬地政機關之調查職責。
在個案實證方面,目前土地登記所使用之39項切結書,僅有9種情況因地政機關之相關作為已臻其依職權所能調查之界限,故此9項具有「真實性表示」之切結,其用於協力地政機關之調查並無不妥;而其他則不宜以切結之方式作為簡化土地登記應附文件,而應改以其他行政手段進行審查。
經由本文之研究,由於切結書之提出,原則上仍不構成主觀舉證責任或證據提出責任,同時客觀舉證責任仍由地政機關負擔,因此,未來地政機關應務實地考量,是否應完全停止使用「切結書」於土地登記審查制度當中,並針對地政機關「已盡其調查責任」亦無法完成審查之類型,從法律層面進行改善,將該等責任以法律明定為申請人負責事項,方能有效解決以切結取代土地登記應附文件所引發之相關問題。
|
4 |
行政機關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方胡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在抽樣調查中運用追蹤樣本對無反應所產生偏誤的修正探討許石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很重要的一部份,抽樣方法恰當與否關係著調查結果的成敗,然而無反應卻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基於成本考量,一般都會假設其對估計結果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然而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無反應的確會影響到估計結果的準確度,準確度的高低必需與真實母體參數值做比較,我們較難取得真實母體的資訊,所以我們使用模擬的方式在不同情況下來證實使用二次訪問(也就是追蹤調查)其估計結果的準確度較一般訪問(不進行二次訪問)的準確度高出許多。這個結果在某些情況下是特別明顯的,當有反應者與無反應其所包含的資訊差異很大且無反應的比重較高時,一般訪問的估計結果偏誤情況會比二次訪問的估計結果偏誤嚴重。
針對無反應問題,許多學者提出一些補救的方法,例如加權法、插補法等等,然而至今沒有一個較明確且通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無反應的偏誤問題,造成無反應的原因很多,我們只能針對這些可知的原因加以修正調查方式或內容;我們也不能假設有反應者與無反應者所代表的資訊會很相近,進而宣稱“可以只用有反應的樣本來估計母體參數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偏誤”,我們只能從反應率方面著手來降低偏誤情況,提高反應率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從開始設計問卷到最後實施調查,中間很多環節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反應率,我們只要針對這些環節多加考慮、規劃,盡可能免除會造成無反應的因素,相信對最後的反應率提高是很有幫助的。另一方面,追蹤訪問也是一個提高反應率的有效方法,針對第一次無反應的有效樣本再次進行重新訪問,如此也可以使偏誤降低,本研究著重在不同情況下進行二次訪問的效率探討及比較。
|
6 |
論數位電視之收視率調查江文軍, Chiang , Wen-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拜科技所賜,數位電視不再是一個夢幻名詞,而是一項正在發生的事情。數位電視的出現,絕對是傳播媒介的一大革命,因為電視將不再只是電視。當電視從類比發展到全數位化之時,整個媒體生態將產生巨變,影響的範疇包括:閱聽人的收視習慣、頻道的節目策略、收視率調查方法、政府相關法令以及廣告的新樣貌等。
長久以來,收視率調查被視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回饋機制,因此收視率數據牽動了電視公司、廣告主、製作單位龐大的利潤,也決定了節目播出的長短。從收視率調查方法的演進可以發現,收視率調查向來都是順應電視媒體環境下的產物。如果說電視發展的過程是自變項的話,那麼收視率調查方式就是應變項。因此電視數位化之後勢必會增加收視率調查的複雜性、困難度以及不可預測性。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收視率調查的內涵在數位電視環境下會如何重新被定義。以及為了因應電視數位化,收視率調查公司在技術上做了哪些改良與發展。而收視率在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是否依舊?又,未來在收視率調查的執行上,除了既存的收視率調查公司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新可能。
由於台灣目前電視數位化程度還未臻成熟,收視率調查範圍也還未觸及數位電視收視那一塊,因此本研究藉由訪談無線電視台、收視率調查公司、媒體購買公司、廣告公司的專業經理人以及專家學者,勾勒出研究問題之全貌,並且有以下的發現:
一、 收視率內涵將從狹義變成廣義
二、 應發展出與各種新收視方式相對應的測量技術
三、 收視率的重要性將隨數位化發展而逐漸遞減
四、 ABR是執行收視率數據分析、處理的另一種可能機制 /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reated an illusion of digital TV reality. The debut of the digital TV is absolutely a breakthrough in the mass media as it is not merely a TV anymore. When the analogue TV was advanced into a digital one, the whole media ecology transformed, affecting categories of audience watching habits, tactics of program channels, th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V ratings, the new phase of related laws, as well as the styles of the advertisement services.
TV rating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feedback mechanism, have resulted in affecting gigantic profits for TV companies, advertisers, and program producers, with the data offered, and hence in deciding the length of the programs. From the evolution of TV rating methods, we come to ascertain that TV rating poll has long been the direct outcome of conforming to the media environments. And, while TV development is self-variable, TV rating survey is responding variable. Consequently, the digitalization of TV system will result in the complication, difficulty, and unexpectedness of TV rating research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exploring how the intension of TV ratings under the digital TV environment would be relocated; and to comply with the digitalization, how the poll agencies would manage to adjust; and whether the advertisement interested parties, the ad agents, media buying houses would play the same important roles in media buying policies. And furthermore, in conducting TV ratings in the future, if there are any other possibi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ing poll agencies.
As digitalization of TV system is not mature in Taiwan, the scope of poll has not extended to reach the area yet. This thesis, in which case, is outlined by means of interviewing professionals i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TV rating poll agencies, media buying houses, advertisement agencies, in addition to consulting scholars and experts. As a result, the findings fall as:
1. The intension of TV ratings will shift from narrow to broad
senses.
2. Various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 techniques should be
devised.
3. The importance of TV ratings will gradually be decreasing.
4. ABR would be a possible mechanism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
|
7 |
論美國、日本及我國證券主管機關之檢查權及調查權翁美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市場交易具有公正性,投資人始有進行投資之意願,公開發行股份之公司能從證券市場獲取資金,始有促進經濟發展之可能。因此,證券主管機關之首要任務應為建立公正公平之市場規範,監督證券市場之各種活動,事前防止並事後舉發不遵循此等規範之行為,以促使證券市場健全發展。而證券主管機關能否發揮監督證券市場之職能,與法律賦予其何等檢查、調查權限間,具有密切關係。本文共分成緒論、行政調查概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之檢查權及調查權、日本證券交易監視委員會之檢查權及調查權、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檢查權及調查權、比較、發現與建議等六章,分別探討、比較美國、日本及我國證券主管機關之檢查、調查制度,及分析我國證券主管機關具有何等檢查、調查之權限,及行政檢查及行政調查結果之處理,除傳統之行政罰、刑事罰處理方式外,是否另有其他處理之方式。經比較、分析美國、日本及我國證券主管機關之檢查、調查制度後,發現我國與美國、日本在檢查權之行使方式,差異不大,但在調查權之行使方式,差異頗大,如美國在被調查者拒絕配合時,美國證管會(SEC)可直接尋求相關法院之協助,由法院強制被調查者與SEC合作,我國則無相似制度。另在檢查、調查結果之處理方面,美國適用行政和解及民事罰制度制度,日本採用課徵金制度,均可將大量涉及刑事責任之犯罪案件,以非刑事訴訟制度之方式解決,值得我國學習,以有效解決目前法院金融犯罪案件積案過久之問題,同時也提供非惡意違法者免受冗長司法程序之苦,俾助於金融秩序之迅速回復穩定,促進經濟之發展。
|
8 |
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林佩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對調查的概念始於明治維新的西洋經驗,欲以完整的調查統計作為掌握國情的基礎,也對外宣示其一掃積弊脫亞入歐的決心,對殖民地的研究也是取法西方殖民國家。1871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日人決定對台灣出兵,開啟日人直接調查台灣的序幕,1895年日本領台後初行軍政,對台灣內部進行調查稱為「機密報」,是日人對台灣舊慣宗教首次較具系統的記載。
日治初期,日本佛教各教派亦隨之傳入台灣,在台灣各地設置布教所和說教所傳教,藉此擴張勢力,官方進行「社寺、廟宇、教務所等數量及傳教狀況」調查工作,雖此次調查目的是為確認日本佛教在台灣發展之狀況,但此時日本佛教勢力尚未完全建立,地方回報之宗教狀況仍以舊慣宗教為主。訓令二二○號頒布〈關於社寺申報書之處理〉,是在統一社寺、廟宇登記之手續,以確實管理台灣社寺、廟宇,官方又發布社寺廟宇臺帳更新樣式,主要針對舊慣宗教製作,表格樣式將舊慣宗教區分為社寺廟宇、齋堂、神明會三個樣式,台帳共計八個表格,調查宗教消長情形提出相關報告。
《臺灣慣習記事》有第一手的、來自調查者對台灣舊慣宗教的報導。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岡松參太郎主筆的《臺灣私法》,《臺灣私法》中最重要的並非關於台灣舊慣寺廟的調查結果,而是岡松賦予這些資訊新的解釋,也就是法制化的定位。
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官方體認舊慣信仰中的迷信成分,對國家治安危害甚鉅,事件尚未結束便通令各地方對舊慣宗教作一調查,緊接著設置社寺課,將神社和宗教分離,進入台灣宗教法規整備時期。寺廟調查由各地方公學校負責,教員們對舊慣寺廟的看法不一,他們雖認同舊慣寺廟凝聚鄉民共識、勸人向善的好影響,也不諱言此實為智識低下者之迷信。更有論者提出,為將台人涵化為具日本國民性之人民,首要便是要改革舊慣宗教,並朝著導正台人正確的宗教信仰而努力。1919年,丸井圭治郎集結數年來的調查成果,撰寫《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且於社寺課設置之後,在課內成立一倡導佛教改革之非官方組織南瀛佛教會,促進佛教組織的變革,倡導破除迷信。
|
9 |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營運企劃書 /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 Business Plan林祈均, Lin, Ch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營運企劃書 / This Business plan illustrates the establish process of a new business of background screening service. Background searching is widely used in the hiring process. In China and Taiwan, almost 90% organizations include background check into their hiring processes. Traditionally, background screening service is a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which means that it is time-consuming and costly. Therefore, most organizations are not able to check every job candidates’ background even they know it is very keen to hire the right people.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 uses an advanced technology platform which enable our customers to understand their job candidates by reports which summarize public information of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Meanwhile,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 provides superior customer service delivered by experts who understand local markets. Combined with these two advantages, Talent Discovery Incorporation will become a new model of Chinese background screening industry.
|
10 |
模糊統計在問卷調查上之分析與應用 / Analysis of fuzzy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urveys黃麗鳳, HUANG, L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抽樣調查方面,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常採用經由0或1的特微函數,來指定集
合體中個體的隸屬度(membership)。然而,若此集合中元素的隸屬度是模糊的,即
非完全屬於此集合又非完全不屬於此集合,此時二分法的邏輯觀念可能會扭曲事件
本身的內涵與意義。因此探討快速變遷的臺灣社會中如(i)足夠的生活成本(i
i)男性與女性教育年限這兩個概念的需求值,以及(iii)二專生寂寞感受程
度的評量問題為例,引用模糊集合的隸屬度函數與模糊統計量的觀念,我們發現以
下兩點結論:
(i)模糊理論的應用,不需要所有個體反應值皆為常態分佈的一般性假設。
(ii)應用模糊統計分析,在社會、經濟和行為科學領域上,較傳統的測度方法
能得到更妥切的解釋。
|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