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8
  • 120
  • 8
  • 1
  • Tagged with
  • 129
  • 129
  • 32
  • 30
  • 26
  • 26
  • 26
  • 26
  • 26
  • 24
  • 21
  • 20
  • 20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研究

羅淑蕙, LUO, SH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用理論取向、實證調查及比較研究三種途徑,來探討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 ,包括:理想的考績制度應具備那些基本要素?可借用那些理論建構?影響考績運作 的因素為何?主要的考績方法有那些〉又該如何取抉適合的考績技術?美國的考績實 況如何?有那些值得借鏡?我國的情形又是怎樣?該如何改進? 全文共計壹冊,約十萬餘字,共分為七章二十五節: 第一章:緒論。考績及其相關概念、研究動機、研究途徑與範圍。 第二章:考績理論的建構。考績在人事行政上的功能、三個指導考績制度設計與運作 的理論、健全的考績制度設計、一個有效考績模型的揭示。 第三章:主要的考績方法述評。過去取向的考績方法、未來取向的考績方法、考績方 法的適用性比較。 第四章:美國考績研究的剖析。實際運作的考蹟功能與程序、人員對考績制度的評價 、常見的考績過程問題、影響考績正確性的變數分析、參與式考績的效果。 第五章: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述評。兩制分立下的考績制度內容、考績法規內容的 探討、考績執行過程的檢討、新制公務人員考績法。 第六章: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公務人員考績態度分析。研究方法與程序、問卷內容與樣 本結構說明、研究結果的發現。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本文主要發現、中美考績制度的比較、邁向理想的考績制度。
12

台灣地區電視收視率調方法之比較研究

鄭真, ZHENG,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一冊、約四萬字、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兩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第二節介紹研究方法。 第二章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的起源和現況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 的起源,第二節說明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的客觀環境和限制,第三節說明收視率調查 的現況。 第三章台灣地區各種收視率調查方法比較共分四節,第一節比較抽樣方法,第二節比 較問卷設計,第三節比較資料蒐集處理,第四節比較收視率結果,以分析各種方法可 能高估或低估收視率。 第四章其他影響收視率調查因素探討本章不分節,逐一探討除了運作過程外,可能影 響收視率調查品質的因素。 第五章國外收視率發展現況本章不分節,將逐一探討各先進國家推廣控制誤差,提高 功能和效度的收視率調查方法,以作台灣地區的借鏡。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3

郵寄問卷回收率之研究

卓峰志, ZHUO, FE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郵寄問卷調查是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許多其他方法所沒有的優點,但回收 低是此種方法的一大隱憂;本論文針對這個問題,操弄了「事前接觸」、「追蹤連繫 」與「追蹤連繫過程中是否另一份問卷」三個自變項,以探討其提高回收率效果。 全文共一冊,三萬個字,分為四章十四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評述相關文獻,並擬出研究之架構。 第二章:研究方法與步驟;敘述抽樣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步驟,並說明資料處理及 統計分析之方法。 第三章:結果的分析與討論;分別就「回收率」、「回件速率」及「郵寄問卷調查與 造府訪問所得資料之比較」三部分個別加以分析及討論。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將本論文作一總結。
14

營利事業所得稅選案調查研究

黃壽佐, Huang, Shou-Z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三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內容以及研究限制。 第二章 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調查現況檢討 本章分二節,檢討現行調查制度的績效及調查所面臨的問題。 第三章 選案調查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本章分六節,說明建立選案調查制度的理由。 第四章 選案方法之理論分析-區別分析的理論。 本章分三節,敘述本文所使用之選案方法的理論及建立模式的步驟。 第五章 選案模式建立的實證研究。 本章分五節,根據實際的抽樣資料,進行選案模式的建立及說明如何應用 。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總結及建議。
15

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環境調查

周美齡, Zhou, M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台北市國民小學的教室採光及色彩兩大主題,探討有利於學習的採光及色 彩理論,並經實地調查,提出改進意見。本研究計分五章,首章緒論內共有四節:第 一節為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三節研究資料來源,第四節:專有 名詞銓釋。第二章為「學校採光理論」,其中共含八節,第一節學校視覺環境的重要 性,第二節光度,第三節光質,第四節燈光裝置的型式,第五節日光控制與利用,第 六節眩光的產生與防止,第七節採光與色彩的關係,第八節學校採光應注意事項,第 三章學校色彩理論,其中包括六節,第一節色彩之屬性,第二節色彩系統的研究,第 三節色彩設計的原則,第四節色彩的作用,第五節色在學校教育上的功能,第六節學 校色彩的應用原則。第四章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環境之調查計劃與實施,第五章為結 論與建議。
16

臺灣省社會青年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及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

沈順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的今日,數字的觀念不但為自然科學所重視,亦為社會科學所重視。在一群混亂不堪的事實中,無論人類有多大的觀察力,亦無法歸納出一個原則,必須經過統計的手續,才可用一個簡單的數字,表示這群事實的理則或狀況。本文以調查方式研究,調查結果需要經過統計的手續,故本文最主要的內容是數字,而文字只是說明的性質。 由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印行的調查表四種,大學用調查表格由胡師秉正完成修訂,高中用的由周幸學長完成,初中用表格由高振權學長完成,餘下只有本調查表。所以研究本題目的主要動機是希望四種調查表在吾國有整套的修訂。 研究本題目的第二個動機即在建立一項社會青年的資料,以作為輔導青年之參考。猶記四年前,胡師講發展心理學時曾說:「目前吾國各項心理研究的資料皆來自國外,現在我們連最簡單的各歲組兒童平均身高體重都沒有求得」。若欲輔導青年,沒有資料,就等於請不識途的人帶路,是很危險的,即使摸索到了目的地,也不知道浪費多少精力與時間了。 目前大家對各種現象之研究尚嫌不足,在求社會青年問題之發現者尤屬稀有:今以微少的經費,下最大的決心來研究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動機即在拋磚引玉,想引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機構,對學校以外的社會青年問題加以注意研究。 社會青年之範圍甚廣,本調查抽樣的對象只限於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不在學的男女青年。故這裡所說的青年和一般人所說的相同,並非生理學或心理學上所謂的青年。以這個範圍為研究對象有幾個原因: (一)二十至三十歲青年,在心理上正屬青年後期和成年期、事業、婚姻、人格、性、以及社會的適應、經濟的自立等問題特別多,在他們奮鬥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折(Frustration),所產生的焦慮(Anxiety)也特別多,此時若瞭解其心理狀況,激發他們從事更高尚的行為,以免除消極的壓抑(Repression),並積極的發揮其能量(Capacity) (二)社會青年調查之取樣甚難,一個個去調查在個人能力、財力、精力方面皆有所不及,只有在這十歲幅度裡的人,就業人數較多,各種社會活動亦大部分由這年齡組的人參加,故取樣較為容易。 (三)此十歲組青年為國家人力資源之中堅,國家的生產建設、計劃之推動、政治的革新等,從現在到以後的二十年間,都要靠這批人去努力、去完成。研究他們可引導他們向正當的方向前進,並可瞭解在人力資源方面,所有的是什麼?所缺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討論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第一節提到的是原調查表之編製經過、內容、功用、優劣點、及如何應用,第二節談到修訂之預備調查的進行、結果,也討論修訂所根據的原則,且將與原表不同的項目特別提出。 第二章談到正式調查。第一節說明本調查是如何進行,樣本怎樣取得。第二節舉出調查之結果,並將男性和女性、已婚和未婚、城市和鄉下、以及各不同教育程度、各不同職業等青年困擾調查結果,加以比較,以觀其差異是否顯著(Significance),並加以說明。在性別,已婚或未婚、城市和鄉下等之比較,以算術平均數(Arithmetic Mean)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m)所形成的相對離差(Relative Dispersion)加以比較。各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和不同職業青年,以變異數分析(Analysis Varian ce)法加以比較。 第三章暫定為結論,將調查結果做一歸結,並略提解決問題的可能原則。至於如何想辦法解決,牽涉甚廣,非本文之範圍。 本論文之完成,端賴多位老師、以及同學的幫忙。其中應特別感謝者是指導教授李錫俊老師,李老師在百忙中,仍全力指導和幫忙,並對本文逐段批改。教育系主任胡秉正先生,除親自寫信到美國購買原調查表,免費供給使用外,鉛印調查表的經費,以及調查旅費的一半皆由胡老師設法補助。教育研究所主任劉白如先生一再的鼓勵與支持;和程法泌老師的教導,在此一併致謝。 調查進行時,幫忙最大的是錢主任嘯辰,及李主任慕農,若沒有錢主任之幫忙,女性青年的取樣無法達到預定數目,若沒有李主任之幫忙,男性青年的取樣也無法取到足額。方總幹事英達及廖修霖先生也幫了很大的忙,救國團陳正雄先生,對調查進行的方式提供寶貴的意見,台灣省衛生處許處長子秋,幫忙提供實際的資料。歐陽秉正秘書、張浩一、陳長助、張志傑、賈路送、王維右、吳運昌、吳昱昶、陳玄宗諸先生、覃瑞蓮、余碧珠兩位小姐等都幫了不少忙。周幸、紀文祥、李緒武諸學長或為指出迷津、或給筆者許多方便,覃富全、池國泰、馮維方、陳基濱、吳世玉、許缽椿、連柏梁、黃振夏、江漢貴、張方慶、徐銘輝、吳四海、李萬源、江大順、施肇基諸同學,皆幫忙畫記,非常感謝他們。我更謝謝這四千多位受調查者的合作。
17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與美國聯邦調查局之比較研究

劉茂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半世紀以來政府的特徵為權力的擴張與政務的增繁,隨與俱來的、為各級政府組織機構之日益擴充,與公務人員數量之激增,其中尤以中央行政組織之發展更為顯著,揆其原因殆由於科學與技術之發達,致使社會結構與形態都產生根本的變化,形成工業化與都巿化。人口大量集中於城巿後,社會多元問題因而發生,如國有事業的增加、失業問題之須解決、勞工糾紛的調處、暨社會保險制度的推行等,不一而足。受此浪潮衝擊之結果,為中央政府功能之日益擴大、政府組織之日益膨脹。原政府為推動其複雜繁重的政務,需要一部龐大而有力的「行政機器」,這部「行政機器」則由無量公務人員組成,他們負責計劃、聯繫、管理。通過組織系統的運用,主動地或被動地操縱或治理著社會,這些公務人員都是久經訓練,都是以行政工作為職務的永業者,他們構成了一個具有持續性的永久組織體,不論在任何制度下,這個政府組織體都是不可缺的,並且它還像魷魚的鬚爪一般、四方八面向外拓展,形成「巨靈」,不管它是否被謳歌或咀咒,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必要厭物」。 夷考我國現時政府組織中之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及美國之聯邦調查局之創設,雖均原於上述時代與社會的背景,但除足以說明中央政府權力之擴張外,其發展乃係因應戰亂及反國際共黨之特殊需要,此兩個機構自成立以來,對防止共黨滲透與顛覆、廓清內部腐蝕,均有其輝煌的成就。彼此積累的經驗亦日多,且均能從過去歷史行程中,接受了許多寶貴的教訓,因而蔚成該兩機構的傳統,根據是項特有的傳統,便形成了此兩機構之組織與工作方式,□假而為今日中美兩特種機構工作人員所分別奉行的工作行為。 蓋當前反共鬥爭,為人類自由與奴役之鬥爭,在中美兩國歷史上,是空前艱鉅的,兩國過去所遭遇到的敵人,絕未如今天的共匪這樣凶狠、毒辣、而又詭計多端,利用國際性的共產組織與其同路人的支持、進行滲透、顛覆、威脅、利誘、無所不用其極,因之兩國司法調查機構所肩負的責任,益顯其重要與艱鉅,質是之故,作者認為除研究兩國調查機構組織之共同性外,進而探討如何發揚我國調查機構之傳統精神,並創造新的未來,是具有特殊意義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不在於為中美兩司法調查機構已有之成就喝采,亦無意於作消極的批評,惟為隨著時代之不斷進展,本著總統求「新」訓示之精神,作者深信即此成效已著之我國司法調查機構應日趨「科學化」和「大眾化」之途,蓋在民主社會結構中,惟有科學和群眾,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我國調查組織,較之美國聯邦調查局,今後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此殆為本論文研究之主旨。 本論文之撰述,其實際對象為我國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現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至於研究工作之進行,係側重實際的比較研究方法;論文中所需採用的一切資料,獨均為直接性的資料,且絕大多數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此類資料包括:法規、命令、計劃、方案、工作報告、機關紀錄、文書檔案、行政學者的論述、暨報章評論等,搜集殊為不易,尤以調查局為一特殊組織性質的機關,致資料蒐集時所費精神與時間特多,有時縱多方設法蒐集,亦不可得,或雖得之而又不適於發表,或未必適用,其艱苦,真不啻沙中揀金矣。 本論文內容共分八章。首章為緒論,次章乃為中美兩國調查機構的沿革,第三章說明組織,第四章就中美兩國重要國內安全法令與安全調查之比較,加以說明。第五、第六及第七等三章說明該兩機構的人事、訓練、工作方術與工作成就,為本文之重點所在,故篇幅亦較其他各章為多。第八章為結論係說明未來工作之方向。 本論文之撰述,因筆者學驗俱淺,加以資料之蒐集難全,其中紕誤不周,挂一漏萬之處,殆不可免,幸蒙酆師裕坤悉心指導與鼓勵,使以愚魯不文之質,尚能勉成此稿,其他師友或則提供資料,或則解答疑難,其中尤以近自美聯邦調查局受訓返國李藻團先生之協助為獨多,心感之餘,特綴數語,謹申謝悃。
18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研究--1994-2002年之分析比較

潘俊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的分治由於受到歷史不規則延續的影響,使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彼此之間的民族情感愈離愈遠。本文主要從民意調查的問卷題目以及官方陸委會的長期調查研究資料,來探討台灣民眾在1994∼2002年間統獨態度的變化情形及影響因素。並嘗試著從歷史文化淵源來認識台灣民眾的民族情結,從政治民主化過程來瞭解台灣民眾的追求目標,從國際利益角度來觀察台灣地位的處境變化,從個人成長背景來分析台灣民眾的思維表達。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的結果會影響到國家認同的定位問題,「維持現狀」是大多數台灣民眾的選項,但現階段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由上而下推動著「公民投票」制度,對於台灣民眾的統獨思維也會有相對性的影響;最後結果,不論是主張「中國統一」或是「台灣獨立」,只要是經由民主體制內完成的法制程序,都應該要給予同樣的尊重,只是此時也應該要將美國與中共的國際政治因素一併考量在內,而非單純由台灣的民粹情感來對抗中共的民族主義,以避免台海兩岸無謂的衝突。
19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研究

曾文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之精神,先蒐集文獻作為知識基礎,再探求台灣大陸教育政策影響因素,並以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重大議題,以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實證方法,瞭解民眾對於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滿意度,將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相關政策單位作為決策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組織運作:(一)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政治考量因素」之限制;(二)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政策逾越法令」之限制;(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民間被動參與」之限制。 二、 影響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因素之分析:(一)影響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主要因素中,政策受到「意識型態」因素影響較高,決策受到「過程與品質」因素影響最低;(二)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法令修訂與執行」影響因素中,民眾認為法令所限制的條款比開放的條款多;(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受到「意識型態」因素影響很大,民眾認為在意識型態影響項目中,政府思考政策開放腳步,國家安全之考量勝過民眾實際利益;(四)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決策過程與品質」影響因素中,政府在規劃或執行大陸教育政策時,無論在效率、計畫目標、項目清晰度等方面仍未獲得民眾普遍之滿意;(五)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民眾需求與支持」影響因素中,台灣政府在相關計畫中能按各級學制作有系統之規劃,也能依據民意調查結果詳加規劃,但對於民眾實際需求重視度尚不足;(六)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政策理論之應用」方面,民眾認為政府訂定大陸教育政策,應是一種上下互動的民主溝通機制,而且認為政府應根據政策評量結果彈性修正政策內容。 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滿意度調查:(一)民眾在本研究四項大陸教育政策中,對於政府辦理兩岸學術教育交流政策滿意度較高,但對於不承認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政策滿意度最低;(二)民眾對於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停留時間的限制大都滿意;對於兩岸大學之間合作應開放兩岸互換教授並相互承認學分亦大都滿意;相較之下,對於為顧及國家安全而限制交流科目之政策,滿意度最低;(三)民眾對於在大陸多設台商學校,並補助學費,以照顧台商義務教育階段子女在大陸教育需求所做政策大都滿意;對於在大陸就讀大學之台生,其權益應視同國外一般留學生亦大都滿意;對於台灣學生在大陸求學返國後會降低愛國情操滿意度最低;(四)民眾對於應鼓勵大陸優秀學生來台灣就讀,並給予獎學金大都滿意;不太贊同大陸高科技人士子女來台就讀,應給予加分優待;對於限制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將會造成台灣社會問題之政策滿意度最低;(五)民眾對於大陸學歷採認政策滿意度普遍偏低,尤其對台灣不承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是正確的教育政策問題滿意度最低;對於台灣採認大陸學歷應由大陸官方主動提供學校名單滿意度最高。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 對政府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政府應與民間團體達成上下互動溝通機制,避免過度政治考量,訂定符合民主精神之大陸教育政策;(二)政府應組成跨部會及跨黨派專案會議,深入了解台灣人民在大陸所遭遇教育問題,有效解決民眾困難並滿足其實際教育需求;(三)政府應針對各種大陸教育政策主動舉辦施政成效調查,並依據民意調查資料及結果,訂定符合民意基礎之大陸教育政策。 二、對大陸教育政策的建議:(一)兩岸學術機構締結盟約之內容應提供本身強項學科,並與對方保持長期合作夥伴關係,藉由專業交流相互借鏡學習,互蒙其益,達成共同提昇學術水準之雙贏局面;(二)建立學生赴大陸留學審查及獎勵機制,提供獎學金鼓勵就讀限定之學校及科系,凡經甄選赴大陸就學並順利取得學位之台灣學生,不但大陸學歷可專案採認並擇優輔導就業;(三)訂定「大陸學生來台留學甄選辦法」,並提供「台灣獎學金」及其他具體誘因,以吸引及篩選優秀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以上學校;(四)仿照香港之「學術評審局」由政府輔導及授權成立「大陸學歷認證專業機構」,此機構必須具備學術權威之公證力,專門負責大陸或其他國家之學歷檢覈及採認工作,提供有關求職、註冊或升學之學歷評估專業意見。
20

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

蔣桂傑, Chiang, Kue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香港、臺灣為根據地之三合會、日本黑社會龍頭三口組、義大利西西里黑手黨、美國黑手幫、俄羅斯黑社會、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所構成之犯罪組織網,已全面控制地球6分之1陸地。跨國性犯罪集團為覬覦龐大利潤,採合流結盟、分工模式,全球黑道之結構、成熟度、關係網、連結洲際之指揮系統、控制手下之精密手法,以及其超凡之持久力,遠遠超過任何國家。 隨著國際經貿與人口往來,組織犯罪逐漸演變為具跨國性的犯罪組織,世界各國均體認到組織犯罪的危害性,並積極透過國際合作與司法協助,期有效遏止組織犯罪之威脅。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並與國際接軌,兩岸關係日趨緊密,交流互動中衍伸治安及跨區犯罪問題,兩岸四地幫派組織有某種程度的互動或策略聯盟,由於組織成員散佈廣泛,並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或東南亞地區等境外組織犯罪份子建立「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兩岸四地組織犯罪已具高度跨國機動性,兩岸同受治安威脅,當前兩岸共同防制犯罪機制僅止於「金門協議」及非正式的管道。 兩岸須正視組織犯罪之威脅,面對組織犯罪跨境化的威脅與發展,有必要運用綜合性安全、非傳統性安全的概念,整合兩岸整體力量,在鞏固現有機制之原則下,創新思維,擴大合作空間。本文研究發現,兩岸目前在金門協議及非正式合作管道中,已隱含某種程度司法協助性質,對未來建立兩岸合作機制,將可引以為基礎架構或模式,同時雙方在歷來的合作模式中均有默契的避免涉及政治或主權爭議,因此未來兩岸在建立共同合作防制犯罪之機制,以個案累積經驗基礎,建立互信及默契,逐漸朝向通案模式進行,並在鞏固現有機制前提下,在擴大金門協議適用、實施有限的跨境調查、建立兩岸刑事警察聯絡官、推動兩岸警政高層互訪、相互協查犯罪資料及協緝通緝犯等議題方面尋求突破,對於機制的建立毋須堅持涉及主權及敏感之「名稱」,只要能兼顧臺灣主權地位,創新思維,對建立兩岸共同合作防制犯罪而言,不失為一個有利的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