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04
  • 824
  • 76
  • 5
  • 3
  • 1
  • 1
  • Tagged with
  • 910
  • 265
  • 187
  • 160
  • 160
  • 157
  • 155
  • 150
  • 148
  • 144
  • 144
  • 143
  • 135
  • 124
  • 1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

葉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我國對於土地資源的規劃係採取使用分區管制之精神,規範各類土地之使用強度,在產業結構變遷的環境下,透過土地變更使用以調劑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量,已為不可避免之趨勢。在經濟法則之下,各類活動所需用之土地資源,大都經由收益能力相對較低之農業使用土地變更使用而來,即由於經濟發展及各項重大建設計畫之土地需求,農地變更使用之數量持續增加。為此,政府於民國八十四年「農地釋出方案」中提出農地釋出之政策,期以擴大土地使用供給量來平抑房地產價格。 然農地大量釋出政策之影響廣泛,若無法公平合理的管制並改善有關課題,恐將形成變更熱潮、滋生投機炒作及社會不公平等問題。政府為因應農業政策與土地變更回饋符合社會公平之議,對相關土地變更回饋法規作了幾番檢討與修正,但實施成效仍引發不少爭議,對於這種制度上的問題,由於立法政策的形成過程先於制度本身之良窳問題,吾人或許可以從立法形成過程去探究,並分析其對整個土地變更回饋制度變遷的影響。 因此本文擬從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觀點,先揭示土地變更回饋制度變遷過程之歷史背景,以探討土地變更回饋制度之立法決策過程及制度變遷的過程,俾了解政策及措施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影響政策措施良窳的因素為何?並藉以釐清當前土地變更回饋制度的問題,期能提供施政與立法方向之參考。 研究發現土地變更回饋制度在「變更負擔義務」與「變更增值利益回饋」兩個基本理念交錯發展作用下,雖已在國內相關法制中得到確立,惟卻不免造成法規紊亂,以及政府與業者之執行成本、衡量與蒐集訊息成本增加,致制度之運作成本甚高。政府部門在此結構壓力下,遂欲逐步將「變更增值利益回饋」理念下的法規區隔開並回歸土地增值稅制規範之,並配合「行政程序法」之頒布施行釐整法規紊亂情形。然而「農地」變更回饋制度卻因產業結構變動與政府財政結構惡化下等數種因素,形塑了農地變更回饋制度仍維持著「變更增值利益」回饋農業理念之制度路徑,相異於內政部主導之「變更負擔義務」理念的回饋制度政策方向,以致於整個土地變更回饋制度中仍存在著部分理念規範與土地增值稅內涵重疊之情形。最後,改善制度的建議,依理論觀點則宜從制度法制化與資訊透明化之強化,以及加強「充分反映」社會資源結構與「公共選擇程序」的改進等幾個方面來著手。
12

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

黃怡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成立的確切時間,說法莫衷一是,大致上學界目前肯定道教大約形成於東漢晚期,然而在此之前「神仙」信仰早已在戰國中晚期便已萌發,甚至西漢時期,無論官方帝王求僊,或是民間喪葬帛畫、銅鏡等等,都顯示神仙思想盛極一時。而早期道教的成形基本上是源自於秦漢時代的信仰體系上,帶有濃厚的民間性格與巫風色彩,然而道教作為一制度化的宗教,有意識地將原本屬於民間宗教的要素加以改造,雖然有時候要區分道教、民間宗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四至六世紀時,人們由民間宗教的信徒轉換身份成為道教徒,乃是因為他們在道教那裡找到他們所習慣的諸種要素,而這些要素被昇華,納入了一個更牢固,且組織更嚴密的框架之中,神仙信仰正是其中的一環。 我們主要藉由幾個面向來觀察神仙形象的變遷,得道的方式、外在的形貌、山林隱逸的形象、社會形象等等,透過一些問題的釐清,我們最終的論題是著重在整體的神仙形象之上,試圖在時間序列中,視中國宗教為一個整體,以神仙為中心,來觀察神聖、世俗世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並且試圖找出其中是否有任何隨時變遷的現象。 上古至中古的神仙整體形象上的變遷來看,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神仙一直都是代表著對於此世的超脫,然而在神仙形象的建構上卻出現一種重大的轉變,學習、道德、外貌、階級,乃至於社會關係上,神仙都顯得越來越與凡人無異,他們非但要汲汲於學習、積善,甚至對於衣服穿著也有一定的限制,且也受限於其他地位更高的仙人,甚至還有各自負責的工作,乃至於為人解決問題,事實上這種對神仙形象的想像,都凸顯出神仙的「人化」問題,雖然原本人們便設想神仙是由人而成的,但是人之所以追求成仙,正是在於其無拘無束,長生逍遙之上,是人們對於塵世秩序的一種反抗,也是企圖將人生美好的享樂永遠留存的希望之上,正是這種祈求能夠脫離各種痛苦、拘束的現實,企求一個更美好的生命形式,才使得人們汲汲於成仙,然而實際上對於神仙形象的建構,實際上呈現出另一種「人」的姿態,所不同的似乎只有所存在的地方不同,或是特殊能力的擁有與否罷了,其他方面人與神仙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許這正印證了一句「並非神造人,而是人造神」吧!
13

鄭清文小說中的社會變遷

詹家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4

賽夏族的產業變遷與適應—以南庄鄉蓬萊村賽夏族為例

林維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在研究蓬萊村賽夏族部落產業從日據時代迄今的變遷與適應,除了建立「部落產業誌」及「各項產業變遷史」之外,更以之為材料分析歸納出影響產業變遷的內外部因素,並如何影響、影響的層面與程度又是如何。由於自日據以來,臺灣原住民的發展便深受國家統治機關的左右,因此評估「政府的原住民施政」究竟對蓬萊賽夏部落產業發展帶來如何的影響,是本文的論述重點。 蓬萊村的賽夏族聚落在日據中期確立基本樣貌,因殖民政府的統治政策及自然條件限制的原因,賽夏族人難以持續日據以前就有的「採樟製腦」業,也非保持傳統完全自給自足的「山田燒墾」、「狩獵」、「採集」並存生業,而是發展成「旱作燒墾」以及「水稻定耕」並存的農業生產。基本上雖仍維持自給自足,但小規模、低度的商品經濟也同時存在。 民國40年代因「煤礦業」、「林業」興盛的緣故,市場經濟體系侵入日深,產業結構開始變遷。「勞動力商品化」導致「生計農業」衰退,雖引進「經濟作物」種植,但也因族人對「農業市場」的不熟悉以及農業的收益普遍偏低,而難以穩定發展。因此,直到民國70年代中期,從事「林工」賺取貨幣一直都是族人最主要的生產活動。 70年代中期以後,因為「伐植林業」式微,加上政府開始輔導部落經濟農業,使部落勞力逐漸回流農產業,目前農業生產的項目主要包括高冷蔬菜、香菇、花卉以及一些流行的特用作物,如「明日葉」、「冬蟲」等。民國80年因政府推廣「山地民宿」副業,部份族人開始投入民宿經營。此外,受平地人經營鱒魚養殖及餐飲、小木屋等休閒觀光業的影響,少數較具條件(有足夠的資金、土地等)的族人於是投入此產業。因此,目前部落以「經濟農業」、「民宿」以及「餐飲觀光業」等三大類產業為主。 部落產業的發展與變遷除了深受「政府施政」影響外,「平地商人」對於引進市場經濟體系,新作物、新技術甚至新產業,也有不小的貢獻;「現代社會關係網絡」則開拓族人的人際關係,有助於現代產業的發展;「組織或參與社團」反映出部份族人積極思考部落產業發展方向,並企圖表達自身需求與心聲,不再只是依賴缺乏效率與成效的政府輔導,而主動尋求社會各界資源的協助;而「部落內部人際網絡」不僅對於部落現代產業的發展少有正面助益,其引發的「破壞性輿論壓力」,反而壓抑個人發展產業的積極動機。 「政府的施政」除了對部落產業帶來正面、積極的意義外,其所潛藏的「行政障礙」或執行過程的缺失,也同時對部落產業的發展帶來負面要件。這些負面要件可歸納為「法令規章不健全」、「設計規劃威權化」、「執行體系不健全」、「執行方式僵化且不當」以及「營運組織不健全」等五大問題。這些問題的交互影響下,使部落產業的發展往往不如政府規劃輔導預期,也限制了族人發展產業的期望。
15

猜測變量與中間財傾銷行為

彭巧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兩國中間財市場為相互區隔及非零猜測變量的假設下,本文建立一個兩階段賽局模型,並利用倒解法求解,分別在:一、在本國中間財市場中的兩國廠商均持非零猜測變量;二、在本國中間財市場中的本國廠商持非零猜測變量;三、國內廠商持非零猜測變量等三種假設情況下,探討廠商問的勾結行為與傾銷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勾結程度對傾銷程度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在最終財生產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勾結行為的存在亦會造成廠商在兩國市場中的定價不同,而導致較不具競爭性之國家的廠商會傾銷較具競爭性的另一國。其次,再將最終財成本差異納入模型,發現當本國中間財市場的廠商相互勾結以及本國最終財生產成本顯著高於外國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才會導致外國中間財廠商傾銷本國市場。此外,若兩國廠商在被傾銷國市場進行勾結,傾銷程度將會降低。
16

嚴復思想轉變研究(1912-1921)--以嚴復對傳統、西學態度的轉變做為分析的主軸

武金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嚴復(1854~1921)思想由早年到晚年轉變的情形,一直是研究嚴復的學者所注意的問題。嚴復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說:「秦以來之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又說:「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強之效者,無目者也。謂不講富強,而中國自可以安;謂不用西洋之術,而富強自可致;…….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為此。」但在進入民國後,嚴復卻說:「不佞垂老,親見脂那七年之民國與歐羅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作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過去學者多將此解釋為嚴復的思想是由「激進」轉變為「保守」,是由早年的「全盤西化」轉變為晚年的「返本復古」,認為嚴復在晚年時變得保守、頑固、反動。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並未能呈現出嚴復思想轉變的真相。筆者認為,要了解嚴復思想轉變的真相,就必須由嚴復鼓吹西學、鼓吹西方富強之道,希望中國經由學習西學而變成像西方一樣富強的期望,以及他對中國官吏、士子、政客、軍閥自私自利、不顧國家、道德敗壞行為的批評這兩條線索的起伏來看嚴復思想的轉變,如此才能真正看出他思想轉變的真相。 筆者認為嚴復自1895年到1921年,嚴復自始至終一直都對鼓吹西學、鼓吹西方富強之道,及中國官吏、士子、政客、軍閥自私自利、不顧國家、道德敗壞的情形這二件事很關心。但在1895年到1912年間,他對鼓吹西學、鼓吹西方富強之道的關懷超越了對中國官吏、士子、一般人民自私自利、不顧國家、道德敗壞行為的關心,他的思想因此顯現出「批評傳統與鼓吹西學」的特點;而在1912年至1921年間,他對中國政客、軍閥自私自利、不顧國家、道德敗壞行為的關懷:超越了對鼓吹西學、鼓吹西方富強之道的關心,其思想因此顯現出「批評西學與肯定傳統」的態度。 筆者個人希望,筆者這篇論文對嚴復思想轉變的說明,能夠呈現出嚴復思想轉變的真相。
17

隨機利率模型下壽險公司利率變動型保單之風險分析

林丹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利率低靡的總體環境下,壽險公司推出連結市場利率的利率變動型年 金,以因應壽險公司降低利率風險的需求。然而隨著市場利率的復甦,保戶的解約行為會受到保單宣告利率及市場利率所造成的利率差影響,當利率差愈高,保戶愈有誘因解約。因此保險公司在推出利變型保單時須考量利率差對保戶解約的影響。此外,發行保單時的宣告利率策略、資產配置策略都會影響公司未來營運。 本文透過模擬四組情境,針對不同情境設定及不同策略進行敏感度分析的結果發現(1)不論何種情境下,加碼利率越高,保險公司的破產機率越高(2)加碼利率越高,利率差大於零的機率越低,因此加碼利率越高者其解約率大多為解約率的下限1%,因此每期的解約给付大幅降低,可保有資產繼續留在公司內部投資,且由於投資標的的報酬率遠高於宣告利率,因此總盈餘反而較高(3)不論何種情境下,投資不動產的比例越高,破產機率越高,其次為股票,債券最安全(4)期初資本越高,破產機率越低,且總盈餘及目標函數越高。但計算期初資本20億及30億的年報酬率發現,情境一中期初資本20億的A公司投資報酬率為12.8%,情境二中期初資本30億的A公司投資報酬率為11.9%,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下,資本額愈低的公司投資報酬率愈高。 /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under the low interest rate of overall environment, life insurance developed the floating-rate annuity that linked market rate, enabling to reduce the interest rate risk.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interest rate, insurers will suffer from loss caused by surrendering. In addition to surrendering, different declared interest rate of floating-rate annuity, capital and the ratio of asset portfolio will influence the solvency of insurance companies.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 model and different asset models and analyzes the solvency of insurance company under different declared interest rate strategies, and different asset allocation strategies. Finally, we offer the life insurance to decide of the floating-rate annuity in advance.
18

多變量主要成份分析之原理及應用

李綸步, LI, LUN-B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分五章十六節:第一章四節,第二章六節,第三章三節,第四章三 節。第一章為導論,介紹本研究之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第 二章為多變量主要成份分析之原理、性質,詳加論述在多變量分析中,由於資料眾多 分析不易,如何將此眾多的資料轉換,以縮減資料但卻不會損失太多的資訊,最後並 將所得轉換後之資料或成份予以檢定,以確定所選取之成份正確。第三章為論述主要 成份之選取及計算方法,第四章實務研究-以台灣地區國民所得來作分析研究,第五 章本文結論,綜合論述本文所討論各項主題,並提建議。
19

在科技變動下,如何提高人之生產力

呂永富, LU, YO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約六萬言,分四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言,分四節,分別敘述有關本研究之目的、方法、架構及其限制等。 本文主旨在研討有關在科技變動之下,對於管理人員、工程師及工人所產生的影響及 困難,且期望經由專家來共同研討以解決人員因科技變動所產生的問題,並藉以提高 人員的生產力。在本文第二章即以四節來說明科技及其變動所代表的意義,並述在科 技發展史上如何利用科技以提高各種人員之生產力及其所產生之問題。第三章則說明 如何經由專家利用分析層級法,共同研討建立在科技變動下對人員生產力之提高所造 成的影響並如何解決之層級,與分析之結果。最後一章則對本研究之結果作一概略的 結論,並對往後之研究,提供一些有建設性之建議。
20

學校組織變革中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抗拒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國民中小學為例

呂志崗, Lu ,Chi-g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與分析學校組織變革、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抗拒變革變項間之實際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學校組織變革、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抗拒變革進行瞭解。據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以下: 一、瞭解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風格的現況。 二、瞭解國民中小學教師抗拒變革程度的現況。 三、探討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抗拒變革間的關係。 四、探討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風格對教師抗拒變革的預測關係。 五、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與成員參考。 本研究以自編之「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問卷」作為資料蒐集之主要工具,並以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公立國民中學與公立國民小學760為教師為研究樣本,有效回收問卷共計541份。經t考驗、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後獲致以下研究結論: 一、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風格方面:(一)不同性別、在校職務、學校類別與組織變革關注焦點之教師,知覺整體校長轉型領導風格具有顯著差異;(二)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與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整體校長轉型領導風格及各層面上無顯著差異。 二、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知覺校長互易領導風格方面:(一)不同性別、在校職務、學校類別與組織變革關注焦點之教師,知覺整體校長互易領導風格及各個層面上具有顯著差異;(二)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與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整體校長互易領導風格無顯著差異。 三、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知覺變革認知概念轉化方面:(一)不同在校職務、學校類別與組織變革關注焦點之教師,知覺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具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無顯著差異。 四、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教師組織變革關注焦點與教師知覺變革認知概念轉化的關係方面:(一)教師知覺整體校長轉型領導風格及各層面與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及各層面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二)教師知覺整體校長互易領導風格及各層面與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及各層面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三)教師整體組織變革關注焦點及各層面與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及各層面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預測教師知覺變革認知概念轉化的關係方面:整體校長轉型領導風格、整體校長互易領導風格與整體教師組織變革關注焦點對教師整體變革認知概念轉化具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研究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一)應適度擴充師資培育制度中學校行政相關課程之內涵,以增進初任教師對於學校組織運作之瞭解;(二)校長的領導風格並非絕對,應給予校長在工作上更多的尊重與協助;(三)應給予教師在學校組織變革計畫與執行上更多參與的機會;(四)應給予國民中學與教師在學校組織變革的過程中更多的協助。 二、對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建議:(一)在推動學校組織變革時應增加與教師溝通互動的機會;(二)應妥善運用領導技巧來推動學校組織變革;(三)應重視學校組織運作在各層面上的公平性。 三、對國民中小學教師的建議:(一)應主動參與相關變革計畫的擬定與執行;(二)應利用機會發表自己對於學校組織變革的意見,多與校長接觸並藉此擴大對學校組織變革的認知能力;(三)教師應給予學校行政單位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上,後續研究或可從擴大抽樣範圍著手,以提高研究結果的適用性;(二)研究方法上,後續研究亦可從質化研究的領域著手,對學校組織變革進行實際觀察與瞭解,以歸結教師抗拒變革的成因與內涵,並謀求化解之道。 /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among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I. To realiz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I. To realize how teachers resist chang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II.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V. To study how 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s relate to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 The inventory of "Questionnai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hange" was sent to 760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City and 54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test, one-way ANOVA,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with forward selection were adapted to data analysis. Major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I.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one's sense of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re as follow. A. There is difference for teachers to sense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in terms of sex, school positi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ir sens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B.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teachers in terms of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and school scale. II.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one's sense of principal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include the following. A. There is difference for teachers to sense principal's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style in terms of sex, school positi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ir sens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B.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teachers in terms of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and school scale. III.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one's acceptance of change are below. A. There is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chool positi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one's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B.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ex,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and school scale. IV. The relation among teacher's sense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teacher's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one's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re the following. A.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sense and acceptance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B.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sense and acceptance of principal's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style. C.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sense and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V. There is difference among teacher's acceptance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principal's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style and one's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Page generated in 0.03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