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1
  • 1
  • Tagged with
  • 12
  • 12
  • 8
  • 8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治獻金限額與關稅保護

蔡坤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利益團體在影響政府制訂貿易政策上, 經常採取給予政治獻金的做法, 而政府為了增加繼續質性的機會, 也樂於接受利益團體的捐獻, 在政策上作某程度的偏袒與退讓。 但因利益團體與政府的勾結可能會使全民福利的減損, 所以人民對於利益團體的行為常常以法令規章的形式來予以限制。 本文以王智賢 (2001) 及 Wang, Koo and Chen (2003) 的模型構想為基礎, 加入政治獻金限額的考量, 探討面對政治獻金限額時利益團體的政治獻金及價格的提案如何改變, 以及社會福利是否真能獲得改善, 達到訂定政治獻金限額的目的。 由本文的討論中發現, 當原先得標之部門所提的政治獻金較高時, 面對政治獻金限額的限制時, 無論是否會造成得標部門的逆轉, 都會有改善社會福利的情況。 只有當原先得標之部門所提的政治獻金較低時, 也就是原先得標部門所提之價格能夠比原輸標之一方所提之價格帶來更高的福利時, 若出現原輸標的部門逆轉得標的情況, 社會福利不但可能無法獲得改善, 甚至有惡化的可能。 至於對於原先得標之部門而言, 若能繼續使政府接受其提案, 則可能因獻金給予的減少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大體來說, 政治獻金限額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政府對於政治獻金的收取能力, 確實有可能使社會福利增加。 雖然現實上可能非如本文所認為的只有兩利益團體參與遊說, 但現實上相對立兩方向之團體組合的政治角力是常見且普遍的, 所以在真實社會上的情況應有相同的印證。
2

人壽保險市場股權融資與限額風險移轉 / Equity financing and finite risk transfer in Taiwan life insurance market

曾柏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壽險公司2002年之後面臨股東權益累積不足造成高槓桿比之問題,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時資產跌價股東權益大幅減損使風險基礎資本額(RBC)低於法定要求而有限期增資壓力;而業務快速成長之公司易受權益資本侵蝕(Surplus strain)造成RBC不足,壽險公司必須在增資及業務發展上取得平衡;此外歐盟於2013年實施SolvencyⅡ對資本也將有更嚴格要求,因此壽險公司如何增資成為重要議題。壽險公司增加自有資本的方式除普通股現金增資和盈餘轉增資之外,2008年金管會增列具資本性質之債券可計入自有資本,提供業者多元融資管道。本研究提供壽險公司除上述增資方式以外之選擇,即透過限額再保險以強化財務結構。壽險公司將風險移轉再保險人後,就分出業務之責任準備金金額於再保險資產項提列分出責任準備,在負債不變情形下增加自有資本也提升RBC。此外,初期盈餘佣金收入也可同時提升自有資本。因此,限額再保險的安排與規劃,對於提升壽險公司RBC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限額再保險交易的優點手續簡便,只需要分保人與再保險人議約,並經監理官核准即成立,對於改善公司財務及強化資本結構立即見效。然而其缺點是淪為粉飾財報工具誤導投資人及保戶。為避免限額再保險交易衍生弊端,監理機關訂立保險業辦理再保險分出分入及其他危險分散機制管理辦法涉及「交易規範」、 「公司治理」及「資訊揭露」。本研究證實限額再保險確實能提升分保人隱含報酬率,並降低其增資壓力,但應加強其資訊揭露,讓外部人瞭解公司財務之真實狀況。
3

產物保險之財務再保險及其模擬定價 / The Pricing of Financial Reinsurance in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A Simulation Approach

林世凱, Vezion Lin, Shih-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在產物財務(限額)再保險之內容、監理和定價做探討。由於財務再保險不同於傳統再保險只承保核保風險,更延伸至信用風險、匯率風險與政治風險等非純粹風險,我們首先以財務再保險所保障之時段對產物財務再保險做分類,並說明其內容與功能;其次,因為財務再保險之監理關係著合約之交易成本,我們討論財務再保險的法律課題。最後,以往再保險之定價主要參考”主要再保險公司”之定價,但財務再保險合約性質非常”顧客化”,幾乎無其他再保險公司做為定價參考,所以本文藉模擬分析以提供公平且合理之財務再保險定價模式。 在本文中所假設合約,雖然只是眾多合約型態之兩種而已,但涵括之概念有考量財務(限額)再保險保之限額特性和利潤分享計劃,以及核保風險、理賠時間風險和投資風險,以提供未來財務再保險合約之定價參考。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exhibition, regulation and pricing of the financial or finite risk reinsurance in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s. Much different to traditional reinsurance, financial reinsurance provides more risk protections on payment timing risk, investment risk, credit risk, exchange rate risk, and even political risk. Moreover, financial reinsurance obviously offers primary insurers to expand their underwriting capacity, indirectly diversifies the risks of the primary insurers to the capital market and even immediately protects the policyholders from insolvency risk resulted from the primary insurer's bankruptcy. In this thesis, we first classify the financial or finite risk reinsurance in the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by the covered periods and meanwhile display their contrastive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Second, we discuss the regulation issue of financial reinsurance, because the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highly regulated. Third, we employ simulation to improve the methodology of pricing financial reinsurance. The two supposed contracts on this study, however, do not conclud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or finite risk reinsurances. To the point, we take the limited cover, profit sharing, underwriting risk, payment timing risk and investment risk into account. Meanwhile, we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pricing financial reinsurance.
4

跨代模型之進口限額政策分析 / The Quota policy with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

鄭美幸, Chen, Meei S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結合H-O模型與Blanchard(1985)的跨代模型來分析一小型經濟體系實 施永久性進口限額政策之後,對經濟體系中的各個變數之影響。結果發現 在無資本累積模型下,影響經常帳的效果有所得效果與財富效果。而在有 資本累積模型下,影響經常帳的效果則有資產替代效果。
5

限額再保險監理規範之研究 / Study on regulation of finite reinsurance

翁熒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許多保險人選擇再保險方式來分散風險、擴大承保能量、增加業務經營的穩定性和提供財務資助,但由於風險不斷增加而傳統再保險已無法滿足保險人之需求,從而產生了新興風險移轉商品,「限額再保險」(Finite Reinsurance)即為新興風險移轉商品之一。此種商品起源甚早,乃由「財務再保險」(Financial Reinsurance)演變而來,與傳統再保險主要差異在於限額再保險是以移轉「財務風險」 達到改善財務結構的目的;傳統再保險則主要移轉「承保風險」,亦即藉由控制承保風險、分擔原保險人之核保損失,以達財務均衡。因此,若能透過限額再保險將財務風險及部分承保風險同時移轉予再保險人,即可減少須提列的準備金,營業成本降低使得自有資本增加;另外,保險公司的再保佣金收入及攤回再保賠款,得以同時提升營業收入及自有資本,提高風險基礎資本額比率。 短期而言,限額再保險固可減緩保險損失或損失準備對保險人財務之衝擊,並強化財務表現,惟若會計登錄不實、資訊揭露不夠正確或完整時,即易使保險人之財務報表失真,若保險人發生清償問題,則將使投資人或其他關係人蒙受損失。近年來發生之弊端,例如HIH及AIG等大型保險公司不當運用限額再保險之事件,主要即肇因於保險人對於限額再保險之會計登錄不實,資訊揭露不足,甚至故意隱瞞,誤導大眾對其財務狀況的認知,因而在財務問題浮出枱面後,損害到相關者之利益。因此,本文希望釐清限額再保險之意義、性質及基本理論架構,並提供監理之方向,以使限額再保險能妥適應用並發揮其應有之功能。
6

依風險資本評估人壽保險公司 / Assessment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by risk capital

周錦燕, Chou, Ching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由次貸引爆之全球金融風暴,除造成美國金融機構破產及併購,亦波及製造業,深究其原因,不外乎輕忽風險管理建立與執行之落實,未完整量化與管理企業所能承受之風險;尤其人壽保險業所銷售之保險契約,各國監理機關皆強化壽險業之監管,以風險資本為壽險業評估清償能力之指標。 風險胃納顯示企業對風險基本態度,包括企業承擔風險之意願,風險限額及控管模式,風險容忍度是揭露企業風險管理之量化和質化結果。本研究依風險基礎資本額制度(Risk-Based Capital,RBC)建立公司整體市場風險容忍度之設定,依據風險限額及預警指標建立控管程序,並檢視個案金融機構風險容忍度之擬定流程。 依個案公司風險限額及預警指標之建立流程,並評估該公司於2007-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實際財務影響,歸納結果如下;(1)除交易單位風險限額外,並應訂定交易商品及交易員風險限額導入前台交易系統;(2)應增計利率風險;(3)除市場風險限額外,應建置信用風險限額、作業風險限額模組,架構公司整體風險胃納及風險容忍度,並執行限額管理;(4) 發展即時監控系統,檢視公司風險承受度。 / In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spired by subprime mortgage, not only caused bankruptcy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spread to manufacturing. Taking a close look at the reasons, they are overlook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incompletely quantitating the risk that the management companies can bear. Nation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have strengthened supervis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established risk capital as an indicator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assess the solvency. Risk appetite shows the company’s basic attitude towards risk, including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risk limit, and control mode. Risk tolerance is to expose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ny’s risk managemen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his study is according to RBC (Risk-Based Capital) to set the company’s overall market risk tolerance and based on risk limit and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to set control procedures. Besides, this study surveys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case whos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risk tolerance. According to the case’s established procedures of risk limit and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assessing its actual financial impact dur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rom 2007 to 2008, this study summarizes as follows: (1) In addition to the risk limit of the trading unit, front-end trading system of trading goods and traders into risk limi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2)Increase the cacul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risk. (3) Beside the market risk limit, credit risk limit and operational risk limit mod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Build the company’s overall risk appetite and risk tolerance, and implement the quota management. (4) Develop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and survey the company’s risk tolerance.
7

機器設備更新與投資分析之研究

裘洋, QIU,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論本章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假設、限制、架構等等。 第二章 設備更新之分析本章旨在介紹資產的效能種類;設備更新的意義、理由、延 遲更新的原因以及適時更新之利益。 第三章 設備更新理論本章主要分析早期的更新理論;經濟的更新政策;Terborgh的 更新理論;最佳更新政策與動態規劃;更新政策、生產係數與單位最小成本;更新政 策、產出政策與利潤最大化。 第四章 技術進步率之探討本章主要探討技術進步、新生產方法與科學進步之關係, 從產品的設計與生產面分析技術進步;決定技術進步率之因素;生產力與技術進步率 指標以及其評估等等。 第五章 資金限額分配與投資理論本章旨在分析資金限額分配;資金的需求與資金負 債表;長期資金限額分配與廠商理論;資金限額分配與最大利潤。 第六章 綜合理論之介紹。 第七章 實證研究。 第八章 結論。
8

中、美存款保險法制之比較研究

黃國偉, Huang , ku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存款保險」係以收受存款之金融機構為要保機構,並以該機構內除不保項目外之各類存款為保險標的,於要保金融機構倒閉或經勒令停業之保險事故發生時,由存保公司依存款保險契約約定及相關法令規定,履行保險責任之保險制度。從消極面而言,存款保險制度得於金融機構倒閉時,直接保障該機構存款人之存款,舒緩擠兌誘因,降低對經濟及金融體系之衝擊,進而維持金融體系之穩定。從積極面而論,對存款人提供限額保障,可將金融機構倒閉之損失,合理分配予政府、金融機構、股東、存款人及非存款之債權人,以落實市場紀律、強化金融體系之競爭,並經由結合政府信用及金融機構間之互助,維繫存款人對個別金融機構之信心,避免個別金融機構之倒閉惡化為系統性金融危機。 / 又存款保險制度之建構,涉及金融體系、監理架構、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系統整合之金融法制工程,由於法規範本身具有滯後性,現行法律制度充其量僅係在既有環境之條件下所形成之規範體系,故參酌各國之實施經驗,去蕪存菁擇優汰劣,對制度之建構而言,實屬必要。在比較法上,美國與大陸地區對金融機構退出市場之救助,分別建立了顯性與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兩種模式。前者,十分重視存保公司之職能、明確規範對存款人之保險義務,並事先累積存款保險基金,以減少公共資金之動用。後者,嚴格而論應僅係「存款人保障機制」而非存款保險制度,且由政府隨時準備動用公共資金,對問題金融機構之存款人及債權人提供保障,亦即由行政主導金融機構退出市場之方式,壓縮系統性風險,防止危機擴散。然而,以大量的再貸款為基礎之行政主導模式,實質上是將金融機構對存款人、債權人之負債,轉變為金融機構對中央銀行之負債,債務風險由個人轉移到中央銀行,本質上僅能暫時舒緩風險,而非化解風險。 / 再者,存款保險制度於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上乃涉及存保公司、要保金融機構及存款人三方之法律關係,並影響各該當事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權益甚鉅,故釐清存款保險之性質、究明相關法規解釋、適用之原則,自有其必要。基於存款保險之制度設計,多承襲英美法系之架構,且我國保險法本身於解釋、適用上,早深受二大法系混用之害,且鑑於存款保險本質上特殊之政策性、公益性、強制性、目的性,若無必要,即無須隨普通法為同一解釋,脫勾處理反能使其在適用上更為明確。準此,本文乃採在英美法系之架構,以存款保險契約之當事人為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即要保機構),存款人僅為利益第三人,而存款保險性質上應屬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則應界定為除不保項目外之各類存款契約所延伸之第二次責任,較為精確。 / 而存款保險在我國已行之有年,其間歷經多次修正,制度上雖逐漸趨於完善,惟制度本身最根本之問題實仍未解決,諸如《存款保險條例》之性質,究屬「公法法規」或「私法法規」?依據本條例所簽訂之存款保險契約究係「公法契約」,抑或「私法契約」?存保公司依本條例所擬定之作業程序及辦法是否屬法規命令?存保公司依本條例所為之金融檢查,其行為性質為何?均不無疑問。其次,我國「類似」立即糾正措施之監理規範,散見於銀行、信用合作社、金融控股公司合併、票券金融公司等之《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該等糾正措施,係將金融機構依資本適足率分為兩個等級,分別施以不同之強制性措施與選擇性措施。惟上開資本等級劃分過於簡單,且以選擇性措施為主、強制性措施為輔,乃與美國之立即糾正措施有相當差距,而以選擇性措施為主在實務操作上,不免有流於恣意之疑義,而失其制度之本旨,故實有予以檢討、修正之必要。
9

論我國保險安定基金有關保障被保險人之規範

李家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保險業多數蓬勃發展的情況下,處於激烈競爭之局面,在日漸自由化之方向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趨勢下,相信發生財務問題的保險業機會大增,故如何落實保障被保險人之權益,以發揮保險安定基金之功能,此為一重要之課題。因此,本論文擬先參考國內相關文獻之資料,再藉助外國之相關立法例-美國、英國、及加拿大之保險法令,並透過對各國保險安定基金制度的整理及介紹,來歸納出建構保險安定基金制度之所可能涉及之問題,並以此架構本文的體系。 本論文共分六章,撮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對於本論文研究之動機、目的及方法範圍加以介紹。 第二章:保險安定基金之定義、目的、相關法律關係與相關概念之比較-先對保險安定基金之定義作一簡單之介紹,其次討論相關資料所得知安定基金之設立目的,再來以法律層面來探討補償義務下所牽涉保險人、被保險人和保險安定基金三方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最後再以存款保險與特別補償基金等相類似之概念,與保險安定基金作一比較。 第三章:外國立法例有關保險安定基金保障被保險人之規定-分別介紹美國、英國、及加拿大之相關保險法令,以作為我國保險安定基金之參考。 第四章:我國保險安定基金及其保護被保險人之規定與相關問題-針對我國保險安定基金先作一簡單之說明與歸納,並以現行法令之規定,探討所可能面臨之問題為何,並嘗試對問題提出一合理之解決方案。 第五章:我國現行保險安定基金保護被保險人(給付或補償義務)之探討-針對保險安定基金此一給付或補償義務作一深入之探討,如應保障的保險契約為何、提供保障之時點為何、保障的權利為何、保障之對象為何人及設定保障或給付限額等諸多問題,先透過對我國法律規定之探討,再建構出現行保險安定基金給付或補償被保險人之規範。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針對現行規定所產生之問題和不足之處,綜合上述之探討,提出建議。
10

財產保險上受益人概念之研究 / A Research on beneficiaries of non-life insurance

朱政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我國保險契約法上財產保險究竟有無受益人概念適用之餘地,傳統學說上一直以來存有爭議,但產險實務上似乎卻從未質疑過而予一體適用。本文擬先就我國保險契約法上對於保險契約當事人及關係人之定位予以重新釐清,並綜合英美與大陸法系契約當事人之優缺點,提出以財產權之所有人、權利人或自己之生命、身體者為被保險人,並以之為契約當事人,享受負擔保險契約上一切權利與義務;如欲利益第三人時,自不妨另行指定保險受益人。如此作法可避免長期以來允許以他人之財產權或生命、身體來投保所產生之各項爭議。 其次,本文針對現行產險的兩大分類:一般財產損失險與責任保險,分別探究其有無受益人概念之適用以及產險受益人之法律性質定位。依本文研究發現,一般財產損失險仍有指定受益人之可能與必要,惟因礙於損失填補原則,其性質於保險法上應解為僅屬被保險人之保險金代理受領人,該受益人必須另依與被保險人間其他法律關係以決定其保險金之最終受領權。至於責任保險,則應無指定保險受益人之可能與必要。 最後,針對以特殊立法方式所形成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由於其雖以責任保險之形式立法,但其承保之標的與一般責任保險不同,而係由立法者所特別創設的一「法定限額無過失賠償責任」,其賠償對象及方式亦由立法者另行規範,致成為被保險人對於「特定對象」(法定之請求權人)須負一「定額」或「限額」的無過失賠償責任,故其賠償方式亦「傷害險化」;惟本文以為,該法所定之特定「請求權人」,仍非屬保險法上的保險受益人,而仍屬特別立法下的特殊請求權人。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