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

王璧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先秦漢初五行思維方式研究 / On the Thinking Mode of Five Phases in Pre-Qin and Early Han Dynasty

詹筌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行觀念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深層的基因,影響中國人的知識與生活甚巨,本文從思維方式、宇宙觀與知識體系作為切入點,梳理先秦至漢初五行思維方式之建構過程與意義內涵。 第二章思考五行宇宙圖式的起源。透過觀察四時宇宙圖式的內涵,可以發現五行宇宙圖式乃是奠基於四時宇宙圖式及四時知識體系中發展而來,將四時知識體系融攝於五行宇宙圖式中,進而開展出五行知識體系,成為中國先民認識與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探討五行宇宙圖式形成之過程。中國先民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多本」配應模式,透過自然時物以及象徵意義將方位、季節、色彩與五行配應,並凝聚出各行的核心概念,形成一組配應模式,呈現「木-春-東-青-生」,「火-夏-南-赤-長」,「土-中-黃-中」,「金-秋-西-白-殺/收穫」,「水-冬-北-黑-藏」的宇宙圖式。 第四章討論五行宇宙圖式在人文世界之運用。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在人文世界中成為君王政令與人類行為的規範與法則。而在中國醫學方面,則以五行宇宙圖式理解人類身體,將五臟納入五行系統,視為「五行的身體」。藉由五行於政令與人體領域的應用,說明五行宇宙圖式為有機整體宇宙觀,形成類應思維模式,在此種基礎上型塑五行宇宙圖式的基本架構。 透過對於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的研究,以期增加對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及文化傳統的認識與理解。
3

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 /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Fu Yao" in the period of Disunity.

藍珮文, Lan, Pe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服妖」一語包羅了「衣裳服飾」與「怪異之妖」兩大意義元素,敘述著史家或文人們對於看到的自然真實之描繪,在書寫時候表達了作者的理念與精神世界;而就服妖文本的閱聽者而言,藉由文本反映的真實,未必能等於現實中具體的事物但卻是我們企圖接近真實的方法與過程。 因此,為了闡發「服妖」一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本文以魏晉南北朝史書〈五行志〉裡的服妖事例主要研究對象,將服飾視為具強烈象徵意味的一種符號表徵。並且,將「服妖」事件放回當時代藉由陰陽五行、氣類感應來說災異的語境框架裡頭,以來解析及探究史家書寫服妖事例時,所採取的敘述策略、敘述結構及欲達到書寫目的。試圖從服妖的歷史論述中,解讀出其所承繼的其實乃是儒家以服制做為常服而建立的一套禮治、秩序原則;以及在史家多言怪異非常之妖服的敘述話語底下,史志所寓含的,乃是在充滿危機末世感的魏晉南北朝裡,對正常、常道的高度重視與強烈的渴求。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在撰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並簡述相關的學術研究資訊。第二章為〈建構與想像:魏晉南北朝「服妖」書寫的形成語境〉,針對魏晉南北朝服妖形成的語境進行分析,即藉由考察服妖一詞的「語言環境」與「客觀環境」,來溯源、反省服妖做為一個詞語,它是如何被建構與想像的?並推究服妖發生的最根本原因乃是人的態度不恭敬、不嚴肅因而產生的奇裝異服的行為。其次,服妖是被記載於史書內的,是屬於歷史的書寫與敘述,透過敘事學理論裡的「書寫形式」與「書寫內容」兩個層面,可看到服妖的書寫乃是人為的知識,同時也是一套已存有先入意識的組織和已被架構設計的概念。 第三章則是〈衣裝秘境: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考察〉,乃藉由服妖事例中的相關服飾,描摹魏晉服飾整體的風氣與傾向,而此一服飾風氣的變化,隱微地與社會風俗、學術思想有互相呼應。本章以服妖事例做為觀看的線索,並考察此時的整體服飾文化氛圍的兩大特點:第一,以服飾的「鬆/緊」來觀看當時「情性/禮法」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並勾勒出魏晉時期逐漸由束緊至寬鬆的服飾變化。第二,以魏晉服飾文化裡一大特點──胡漢服飾融合,來觀察史家書寫〈五行志〉時所用的「異己」眼光,呈現了「中心」華夏與「四方」胡蠻的區別。 第四章為〈常服與妖服──從「常」與「非常」結構看六朝服妖事例的敘述意涵〉。此章乃藉由常/非常的結構性理論,來分梳文本裡的眾多實例,經從服妖書寫的表層敘事裡,看到服妖話語底層,實蘊含著常/非常的文化深層結構。主要的論證乃從倫理上的二元──常/非常、善/惡、是/否切入,發現相對於範式下的「常服」,「非常之妖服」顯然被當做差別和錯誤的存在,而這種界限差異以及早已寓含判斷的預設立場,所顯現的乃是魏晉南北朝一代以「服飾」為喻的特殊發聲與用語。 第五章為本論文的總結,即總束歸納各章的分佈要旨與趨勢,因而提出的幾點觀察與結論,其旨為:史書服妖事例的怪異書寫揭示了人們當秩序被顛覆時將會帶來的災害與危難,但是,若將服妖文本對照其所位處的〈五行志〉文本,史家所欲敘說的,乃是欲由樹「反」而立「正」的心理,也就是對於回歸「常服」的欲求和盼望。
4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探討 / To Study and Research for "Five-Transpotation and Six-Atmosphere" of "Huangti-Naegean".

裘正, Chao,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體系,是中國自古以來眾多象數學體系中至為嚴謹者,可作為中醫學理中,人與自然諸般相應關係之中介體系,自古以來諸書於其應用之法立論雖詳,然於其創設系統之理論原則,卻始終乏於論述,這種情況使得該學說之學理終究未能光大,而漸趨沉淪。有鑑於此,所以本文試從哲學思考的方式,藉由《內經?素問》中既有之體系架構,作洄溯性之論証,以探討其建構該體系時之思想向度及基本理則。
5

都市的五行循環-以基隆市中心的再生為例 / City from the cycle of five elements perspective-Downtown Keelung City's regeneration

林姵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隆,一個早期興盛的貿易港口,在搭乘著郵輪來台的日本老婆婆眼中,這個港口似乎還留著她年輕時所見的繁華過往。隨著產業變遷及全台各地後起發展,基隆不再是唯一貨港,反而隨著逐年興起的旅遊業,成了大量郵輪的停靠岸。基隆像是停留在過去的時空中,與現今全球都市的均一化成了極大的反差對照,但卻也因此而保存了自我的地域風貌。 近年來城市興起一股以設計、創意為主導模式,企圖帶領都市走出一條有別於以往的思考模式,都市不再是以大量開發及建設做為金流指標,而是轉向由居民的互動參與及凝聚在地情感的生活指標,城市改由在地出發,重新思考如何在價值與價格、保存與開發、過去與未來中找到平衡。 本研究以基隆市中心為研究範圍,由設計思考模式以發覺、發現、發想、發展四個過程,經由反覆的發散與收聚斂過程,透過城市五行循環與制約特性中建構出平衡機制,分別對標竿案例及研究案例做分析。在標竿案例以美國紐約High Line Park經由城市五行分析其轉化歷程發現其成功是來自於多向的平衡機制。而在研究案例以基隆市中心區域分析在城市五行運行中所導出的問題及找出問題背後的關連性,透過城市五行診斷及分析為基隆市中心的再生提出具體建議。最後經由案例分析中驗證城市五行的歸屬。 / Keelung, a trading seaport boomed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seems still having its former glamour and busy days in the eyes of an old Japanese grandma, who just embarked from a docked cruise liner at the port in present day. Due to the change of cor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and the raise of other ports, Keelung is no longer the only trading seaport in the region. It has transformed to a popular cruise line destination from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tourism business demand. Contrast to other global cities’ modern and urban movements, Keelung looks like a city staying unchanged from its earlier days. Also because of this frozen in time, the city was able to preserve its charms and geographic terrain.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design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have been the leading model for city development. The intention behind was to create a design concept from a different thought process. Urban development is no longer targeting mass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nor valued by the economic growth. Instead it is focusing on residents’ interactions withi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community. A city is transforming into local communities; and trying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its value and price,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scope of this project is downtown Keelung City. Use design thinking to review the project in four stages: Discover, Define, Develop, and Deliver. From repeated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ycle of five elements (in the city) with mutual generation and mutual restriction properties, a balance was formed.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etween the High Line Park Project and this Keelung City Project. First, utilizing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c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High Line Park project was due to a formed balance between these five. Second, the Keelung City project emphases on using the cycle of five elements to diagnos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problems among smaller sections of the downtown area.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a recommendation was outlined for the Keelung City regeneration. Finally, detailed cases of the project confirm the matching category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city.
6

英雄建構--六朝筆記小說中的譙國龍亢桓氏人物書寫研究 / Hero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Writing of Qiao Gua Long Kang the Huans Member in Anecdotal Novel of Six Dynasty

葉柏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東晉時的士族--譙國龍亢桓氏家族人物,探討六朝筆記小說是用特殊書寫方式,來描繪這一個歷史上的世家大族。本文以六朝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以及正史〈五行志〉的讖緯紀錄作為使用文獻,透過文本細讀等方法,對桓氏人物進行分析研究。「英雄」是本文設定的一個觀察點,探討深具英雄色彩的桓氏人物,小說以什麼樣特殊的書寫方式,建構、揭示、描繪著此人物群體。最後也呈顯出,於東晉、南朝時局之下的英雄觀,政治環境丕變的影響之下,與漢、魏時期的英雄觀有顯著的不同,即是從個人的英雄轉變到家族的英雄,這一個文化現象的演變脈絡。 譙國龍亢桓氏家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群體,東漢初年,第一世桓榮以儒學傳家,此後五代顯於東漢當朝。第六世桓範因高平陵事件罹難,桓氏家族淪為刑家,此後二世不顯。到了九世桓彝,積極與東晉初期重要人物周旋,在晉室渡江後初步建立家族聲望。十世桓溫,以天生的英雄氣息,領導家族縱橫東晉中期政局,權傾一時幾近問鼎皇位。桓溫死後,其弟桓沖維繫著家族聲望,並順利讓桓溫之子桓玄接掌家族事業。十一世桓玄,是具有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趁著機運與膽識,篡奪了東晉的政權,然而在位後德行不修,百日而敗亡,也為桓氏家族帶來了滅亡的命運。桓氏家族從東漢的儒學家族,到曹魏成為刑家,東晉初、中期為寒門武人家族,最後到了東晉末期,終於成為高門士族,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世族演進的軌跡。 桓溫具有天生的英雄氣息,我們從他的外貌特質,即可看出他的英姿。桓溫對樗蒲特別地喜好,這種具有風險的賭博遊戲,也顯示出桓溫個人的冒險者特質與行事風格:喜好冒險犯難,又不盲目地衝鋒陷陣。他與東晉貴族名士的交遊,兩者之間的衝突,都顯示了時代對桓溫英雄氣質的抵抗與否定。此外,桓溫的英雄特質,也可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互相比擬。我們從姿貌、遊戲、交遊與比較這四個方面著手,可以建構出桓溫的武人英雄樣貌,但小說故事也不斷透露出,桓溫的武人英雄,基本上是被時代所抗拒的,這就帶出了小說建構與解構的二重書寫筆法:小說故事一方面可以建構桓溫的英雄樣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構、否定著桓溫的英雄形象。 桓玄自幼就是一個神童式的孩童,他繼承了良好的家世背景,自己也是個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但是在位後的德行不修,加上日後政治上的失敗,使得後來的正史與志怪小說,對他的評論是一片撻伐,但是基於桓玄優秀的才能,所以他呈現出的是一種失敗英雄的樣貌。除此之外,《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桓玄在文學、玄學、書畫藝術方面的風流韻事,以正面的書寫方式建構出桓玄「文人英雄」的樣貌,因此桓玄與桓溫相比,英雄面貌較為複雜,呈現了「失敗英雄」與「文人英雄」兩種英雄面相。 桓氏家族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桓彝,他利用人倫品鑒的長才,在東晉初期的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桓沖是桓溫最賞賜的弟弟,基於性格上的溫和沈穩,也影響到了他的施政風格較為和緩,不如桓溫積極猛烈。桓沖也帶領家族回到荊州故地,成功地維繫、延續了家族的產業與聲望。桓豁、桓石虔、桓振、桓謙,他們勇武戰鬥的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事業,是桓溫、桓玄兩個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桓氏家族人物,在歷史論述與小說書寫當中,呈現了諸多的差異點,如《世說新語》中,就對桓溫與桓玄有很大落差的書寫。這種現象與小說文本的立場相關,劉宋時,沒落士族為緬懷往日士族的榮景,就寫出了《世說新語》這部歌頌士族美好的著作,因此對寒門武人的桓溫,與高門士族的桓玄,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面貌。志怪則站在史書的立場,對桓玄大加撻伐。英雄觀念演變到了六朝,與士族政治緊密的扣合,成為了家族式的英雄觀。一個英雄人物無法單獨縱橫當代,必須凝聚、統合整個家族的力量,才能與其他門閥士族抗衡,我們在六朝時的各種文獻裡,看到了桓氏人物,呼應著這一英雄觀念,不斷地與時代風氣戰鬥與抗衡。
7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孫廣德, SUN, GU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主要資料,多散見於此一期間的各書之中,且多零碎片斷 、不成系統,本文的骨幹即由整理連綴此諸零碎片斷的資料而成。 本文的內容,共分六章。第一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來歷與發展,先說明陰陽五行說的 成立,乃由語義的演進,官職的轉化,與有關思想的烘托三途而來。就語義的演進說 ,「陰陽」與「五行」、本是分頭發展,各由具體粗淺零散、漸至抽象高深系統,以 至於二者合流。 第二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政治原理與政制禮儀,綜觀所有材料,可以歸納出陰陽五行 說的政治原理,一是法天,二是尚德;自鄒衍創說之始,直至東漢之末,始終如此, 此乃陰陽五行說在政治上的根本主張,也是其全部政治思想的主旨,因為陰陽五行說 的其他理論,不是與法天尚德相配合,就是以法天尚德為依據。 第三章討論五德終始與朝代更替,分為五德終始,受命改制,與封禪告成三個部分。 所謂五德終始,是朝代的更春,依五行生勝的關係與順序而輪轉,當德而王,德衰而 亡。 第四章討論時序輪轉與政治措施,說明四時八風十二月,各有宜忌,為達成國泰民安 的政治目標,須求得風調雨順,欲求風調雨順施政便須依照時序,行其所宜,避其所 忌。 第五章討論災祥與政治責任,說明災祥說設計的原意,是將天地間的種種變異,依天 人感應之理,說成災異與祥瑞藉而課君主以政治責任,依其不敢濫權妄為,或及時修 德改政,補救缺失。 第六章為結論,依四個問題為線索,對全部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作一總括地檢討。 一則說明鄒衍創立陰陽五行說的動機,一方面在利用其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對自然現 象作合理的解釋,一方面在利用其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於政治上推行其節儉仁義的主 張。 /

Page generated in 0.02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