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
  • 19
  • 4
  • Tagged with
  • 23
  • 23
  • 11
  • 8
  • 8
  • 8
  • 7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發行外幣公債公債之可行性分析

李明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的稅收通常不足以應付國家支出,為了籌募資金支應赤字,會發行債務工具,這種工具通常稱為公債。 □投資者願意購買政府發行的金融工具,是因為這類工具沒有不履約風險,也就是說,即使必須提高稅賦以支付利息或償還貸款,政府一定會履行其義務。因此,政府公債的信用評等較高,但報酬率較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政府的信用評等都相同。例如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公債為高信用評等債券,但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所發行的工具則沒有這麼高的評等,因為這些政府不具上述國家的同等償債能力,一般而言,政府發行的債券和票券在發行國都是信用評等最高的債券。 公債可分為國內公債 (public debt) 與國外公債 (external debt)。國內公債是由政府在國內市場以國內貨幣發行的公債。而國外公債是指政府在國外市場發行的公債,其中又分為外國公債 (foreign bond) 與歐洲公債 (eurobond) 兩種類。外國公債是由外國政府在國內市場發行,以該國貨幣計價的債券。例如,如果台灣政府於美國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即為外國公債。歐洲公債是透過國際承銷團 (underwriting syndicate) 於不同國家同時發行,且多以歐元或美元計價。典型的歐洲公債面額較小,目的是為了讓個別投資者參與交易。不論是外國公債或是歐洲公債都是以外國貨幣作為發行的計價單位,故本文將兩種公債統稱為外幣公債,也就是本國政府在國外市場以外國貨幣發行的公債。自一九六零年代開始,由於外幣債券市場的法令限制較國內債券市場來的寬鬆、對發行者的彈性較大,外幣債券市場即開始快速成長,目前外幣公債市場在國際上已經發展出一定的規模,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發行外幣公債。 台灣政府發行公債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自1991年政府大力推動六年國家建設計畫以來,政府採行大幅度舉債以供國家建設所需資金,政府公債發行量大增,而此時台灣債券市場隨著公債供給量的大幅增加開始進入起飛期。 近年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理財觀念日益普及。而公債市場經過多年來之發展,亦成為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近年來公債市場交易量成長,早已超越股票市場之交易規模,此種現象在股票市場進入熊市時更是明顯。由此更可看出公債市場在台灣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與功能。近年來,台灣為了籌措公共建設的資金對公債的仰賴日深,中央政府累計未償公債餘額日漸攀升。1990年累計未償公債餘額為一千六百億元,2003年底,各級政府累計未償公債餘額增為兩兆三千八百億元,佔GDP比率為23.4%,政府財政負擔日益加重。在2004年累計未償公債餘額更增加到三兆九千五百億元,佔GDP比率更攀升到約39%,雖然仍比美國(58%)、德國(62.5%)、法國(65.4%)、加拿大(95.1%)、日本(141%)等國家少,但快速向上增加的趨勢仍然是值得注意的。 而在台灣公債的組成當中,外債僅有 1.2 億美元,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比,法國的累計未償外債餘額為 258 億美元,德國為 188 億美元,美國為 6886 億美元,日本為 162 億美元,由此可知台灣的外債發行數額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較之下仍是極少的,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台灣發行外幣公債的可行性。
2

改進中國公債之研究

鄭正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債已成為現代國家理財的重要工具。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先進國家公債累積急遽增加,不僅消極的配合財政需要,彌補預算之不足;而且積極的運用公債政策,促進經濟經展,公債的地位乃漸趨重要。而我國公債向來以彌補政論赤字預算為能事,尚無財政學所謂財政政策之運用。因此,就公債發展趨勢來研究我國公債問題,目充分有其必要。 本文擬分下列七章加以研討。 第一章就公債之演變,公私債之不同,以及新舊財政學對公債觀點之差異,分別予以剖析。古典學派採取國家為消費體說,凡政府所耗用之物質,□取自經濟之體係而用於非生產之途徑,原為生產性之資本,一經政府使用,即屬於非生產性之消費。因此,反對公債發行,以為公債有導致家破產之虞。此說以亞當斯密氏為代表。而凱恩斯學派則採取國家為生產體說,以為政府舉債支用,並非浪費資源,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公共支用更為必需。因此,此派認為鉅額之公債,如管理得當,祇有繁榮經濟之優點,而無危害國家財政之弊端。英國之凱恩斯(J.M.Keynes)及美國之韓森(A.H.Hansen)可為此說之代表。從新舊財政學對公債不同之持論,可以得到新舊財政學演變之原因及其後果。 第二章就公債對生產、分配、投資、物價之影響,公債用途,公債在經濟衰落及經濟繁榮時之作用,公債負擔,限度,分別予以分析。公債對國民經濟之影響,端視公債來源,用途之不同而有異!如公債對生產之影響,因公債為強制或自由應募而有不同。對分配之影響,乃因公債用途,償還及購買之不同而有異,對投資之影響,亦因公債利率高低不同而影響各異;對物價之影響,則因債款支出性質及債務來源不同而異。同時國民經濟在經濟循環波動而失去經濟安定性時,為保持生產之持續增加,國民所得之增進,可視經濟衰落或繁榮情形之不同而採行不同的公債政策,以救其弊。至公債負擔問題,則其直接負擔與間接負擔對國民經濟發生的損益,為避免國民經濟不利之影響,公債用途應以 「生產性」為原則之支出,而公債發行有其限度,以國民財富和所得為依歸。 第三章就公債在公開市場活動之運用,其價格和利率之關係,以及公債政策對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之運用,分別加以研討。公債可以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政策,轉而導致物價水準的變動,遂使中央銀行調整貨幣供給適應國家經濟之發展。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運用的公債買賣政策,以調節信用之盈虛,藉以實現其擴張與收縮作用。最後就公債增加通貨及緊縮通貨而言,當通貨膨脹之時,運用公債,以減少通貨,而維持經濟繁榮,當通貨緊縮之際,運用公債政策,以增加通貨,而挽救經濟恐慌。 第四章討論公債管理之目標,利率和價格,公債管理原則等,現代政府大量發行公債,就發生了國庫負擔及利率問題。談到公債運用,就發生公債籌募來源及長短期問題。因此,如何降低舉債成本,以減輕國庫之負擔;公債發行與償還時間應配合市場條件,不應因公債動而使經濟受到紛擾。 第五章研討我國公債之沿革,分為前清時期,北京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及現行公債之現況。而國民政府時期又分為抗戰以前,抗日時期及復員時期之公債情形。前清政府以外債為主,北京政府以內債為主,至國民政府抗戰以前重內債,抗戰以後內外債並重。總之公債之用途或用於賠償或用於戰費,或用於彌補預算之不足,對於經濟發展鮮有裨益,所以,公債發行愈多,則財政益感困難。自政府遷台後,鑒於三十八年愛國公債發行時之艱難狀況,改從租稅著手以整理財政,致政府多年未再發行公債,嗣因四十七年八月金門砲戰,財政方面再度出現較大赤字,政府乃重新建立公債政策,以期改善財務之調度。此項公債新政策之要點,厥為提高公債利息,縮短公債期限,如期還本付息以及制訂若干優待條件如利息免納所得稅,可充公務上之擔保,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接近滿期時可以十足抵繳稅款等,以期提高債信,鼓勵人民自由購買,培養社會儲蓄風氣及防止通貨膨脹之發展。 第六章關於我國公債之改進,分為(一)我國現行公債之探討;(二)公債、租稅及紙幣三種財源選擇之比較研究;(三)公債改進之意見。逐一加以分析。先論新公債政策採行以來,迄今逾十年。在此期間,公債發行大部份係採自由認購,到期均能按時還本付利,國家債信為之提高,為我國財務調度上重大成就;同時公債利率逐漸向低調整,滿期期限逐漸延長,對於國庫負擔之減輕及調度彈性之增加,均能有所助益;至於彌補財政赤字而防止通貨膨脹之發生,穩定經濟金融及吸收社會游資,為新公債政策之最大貢獻。次及公債與租稅與紙幣之優劣,並建議改進公債之意見如下: (一)公債政策應配合財政政策:現代財政政策在求國民經濟之平衡。富經濟不景氣時,力倡舉辦公共投資、公共工程等,以補償人民投資之不足,以提高就業,增加國民所得,藉求有效需要之增加,方能挽救經濟不景氣的危機。但在經濟景氣時,則情況適相反,須緊縮公共投資,以防生產過剩,即維持經濟之繁榮。為達上述目標,公債政策應配合財政政策以竟其功。 (二)建立複式預算制度,以利公債政策之運用:政府收支以其性質作用分別編入兩個預算,為普通預算和資本預算。前者以經常的租稅等收入,來充其經常的職務經費之支出,其目的在穩定財政。後者則以公債收入來充其挽救經濟恐慌,緊急需要支出。 (三)制定公債法:以往政府發行逐案立法,不能適合市場之變化,遂難以發揮財務調度之作用。因此應制定公債法,就公債種類、發行限額、最高利率等項予以原則性之規定,其餘執行之細節,如每次發行額,發行日期,利率等,酌情運用俾適應實際需要。 (四)改進政府債券上市以利公開市場政策之運用:公債交易價格應以在公債市場自由交易而決定,以利中央銀行推行公開市場之政策實施,以便控制市場信用之盈虛,以適應經濟之需要。 (五)發行國庫券:國庫券發行,除對財務調度發生許多利益如提供可靠的借債財源,減少國庫負擔,提高庫款調度之效率外,尚可對社會提供短期投資之工具,緩和市場金融之波動,加強金融管理之實力。 (六)降低公債利率:政府為重建公債制度,以高利發行公債,不過公債累積越來越鉅,故利息負擔亦將逾趨愈重。因此,利率宜力求減低,一面減輕財政負荷;一面避免與產業爭奪資金,以利產業的發展。 (七)公債利息稅之改進:我國目前正在建立直接稅體制呼聲中,債券免稅之優待,足以破壞租稅制度之完整性,加深貧富之不均。 (八)擴大公債消納領域之培養:現我國經濟穩定,國民對於公債頗具潛優之消納能力,其辦法1. 可發行不同種類的債券以適應社會各階層特殊需要;2.對農業土地或其他地產重課,以轉向債券或企業投資;3. 公務人員薪給搭配債券。 以上數端,不敢信其有當,敬請賜正。
3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債問題(1937-1945)

李耿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4

發行指數化公債對社會福利之效果

林祐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根據Calvo and Guidotti(1990)的公債管理模型做修正,探討在不考慮所得分配面,純就資源配置效率面考慮之前提下,本期政府如何透過控制指數化公債之多寡,影響繼任政府之行為,以極大化社會福利。指數化公債數量之控制對社會福利之影響是透過兩個層面,第一種層面稱為「平滑動機(smoothing motive)」,即本期政府藉由減少指數化公債之數量以增加繼任政府融通公共支出之彈性。質言之,政府支出往往有時間上之變異性,為保持預算平衡,各個融通財源工具之數量亦伴隨著產生變異性,然而扭曲稅之變異性會造成效率面之損失(超額負擔),必須做到扭曲稅之跨時平滑才可降低超額負擔,此時為維持預算平衡,必須增加公債之融通彈性,亦即發行名目公債,使繼任政府可發動通貨膨脹以侵蝕名目債務,才能克竟全功。第二種層面稱為「反誘因動機(anti-incentive motive)」,即減少繼任政府偏離本期政府已宣告政策之誘因,例如發行指數化公債以抑制繼任政府發動通貨膨脹,使通貨膨脹率跨時平滑,以維持政策一致性。 由於平滑動機和反誘因動機之政策工具是相衝突的,便本期政府對最適指數化公債比例之選擇問題複雜化,端視經濟環境之背景而定。此外,若加入Friedman(1968)提出之菲力蒲關係,進一步將降低失業率此一實質變數做為政策目標時,本期政府對最適指數化公債比例之選擇又會有所改變。
5

李嘉圖等質定理台灣地區實證分析之研究 /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Empirical Studies of Taiwan Area

曾賢烽, Tseng, Hsien F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是否與其融資的方式無關,一直為財政與經濟爭論的焦點。直到Barro於1974年提出"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一文中,進一步闡述李嘉圖等質定理的真義,又引起學者的廣泛討論。李嘉圖等質定理的意義是說在政府支出既定之下,政府以課稅或發行公債來籌措財源,對總體經濟影響的效果相同,與融資的方式無關。因為現在若以發行公債代替課稅來融通政府赤字,消費者會察覺未來的租稅負擔將增加,才足以償還公債的利息及本金,因此減稅以用發行公債來融通政府支出,不會改變私人部門的跨期預算限制式,對消費、產出、利率水準及投資不會造成影響。但許多學者認為李嘉圖等質定理所隱含的假設並不切實際,若將其基本假設放鬆,往往導致李嘉圖等質定理不成立。假設的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欲探討李嘉圖等質定理是否成立,可能必須從實證分析著手。   本論文是從理論面的探討,並將其原始假加以放鬆,以求李嘉圖等質定理理論之擴充。進而利用台灣總體經濟資料從事實證分析,檢定租稅、政府公債餘額及赤字等經濟變數,對私人消費支出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李嘉圖等質定理在我國並不成立,表示政府融資的方法對總體經濟會有不同的影響,以課稅或發行公債來融通政府支出,兩者的效果並非全然相等,故在財政政策工具的運用上,必須審慎考慮當前的經濟情勢,以及欲達成的政策目的,而採用不同的融資方法。
6

公債負擔代際轉嫁之研究

陳國智, Chen, Guo-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為緒論。說明撰寫本文之動機、公債負擔與世代之定義及本文研究的範圍 及內容。 第二章 為公債負擔代際轉嫁之學說爭論。簡介古典學派、新正統學派及主張公債 負擔代際轉嫁論者之見解,並分析其分歧之根源。 第三章 探討公債與租稅之短期差異經濟效果。就古典學派及凱因斯理論之總體模 型分析公債對當期投資與消費之差異效果。 第四章 探討公債之財富效果與負擔轉嫁。本章主要就第三章模型導入財富效果, 以期對傳統公債負擔理論提出若干修正。 第五章 探討公債融通對後代的真實負擔。本章由長期資本存量及財富的變動來分 析公債負擔之代際轉嫁的可能性。 第六章 為公債限度及負擔的代際公平。主要探討利息移轉之成本,公債發行量之 限界,並探討何種政府支出宜取公債為財源。 第七章 為結論。綜合本文之分析提出結論。
7

我國創新公債商品:可轉換公債、分割公債及地方債券之研究

吳彩雲, Wu, Nanc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國際金融交流日漸頻繁,國內金融環境也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發展,資金流動速度與規模成長迅速,使各種金融商品的價格波動程度逐日增加,市場參與者所面臨風險遽增。因此,提供各種金融商品及債券避險管道,成為金融市場升級必備工作,也是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之重要關鍵。隨著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各界對於催生各種債券金融商品之呼聲日漸提高,由於目前債券市場存在交易籌碼與避險工具不足等因素,我國債券市場買賣斷交易量始終無法放大,導致債券市場附條件買賣比率過高,債券徒為短期融通擔保品及業者養券套利工具,而非以投資買賣為主要目的,無法建構殖利率曲線。關於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可參酌中央公債經理模式,委託中央公債交易商代為發行,依實際財務狀況發行各種地方債券商品,可增進債券市場流通數量。本文僅就政府發行可轉換公債、債券分割交易及地方政府發行公債可行性,增加投資工具多樣化,藉以提高債券市場之營運效率。 可轉換債券(Covertible Bond,CB)係指「附有轉換條件」的公司債或公債。所謂附有轉換條件,是指投資人根據契約明定之某一固定轉換價格(轉換取得每一股份之價格)或轉換比率(依轉換條件所能轉換得到之股份數額),可以請求債券發行者將債券轉換為公司股票,或者轉換成另一種政府債券。CB是種同時具有股票以及一般債券雙重特性的籌資工具。 目前政府推行債券分割(STRIPS),促使公債商品更多元化,該商品只是將原先付息債券轉為零息債券,由於分割債券都是以折價方式發行,只有在到期時有一確定的現金流量,廣受個人退休帳戶、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歡迎,最大好處是無再投資風險。 地方政府近年來呈現支出成長率大於稅收成長率,財政狀況有惡化趨勢,應強化地方政府籌措財源,加強地方公共設施與服務提供能符合公平與效率目標,增闢地方建設財源,地方公債發行時有其必要。避免地方政府過分仰賴地方公債,造成將來財政管理危機,確保資源適當配置,使財政能力較弱地方政政府獲得長期資金,將發債計劃呈報上級單位及行政院,各級政府在核定可發債計劃,並經各級民意機關審議,以具自償性轉投資方式民營事業或民間合作參與重大公共工程之興建與營運(BOT),適時有效評估公共建設效益,務使支出效益大於未來償付本息金額。
8

政府公債佔GDP的最適比率 / The optimal ratio of public debt to GDP

林銘峰, Lin, Ming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當中,討論政府公債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最適比率。本文建立一封閉經濟體系,討論政府公債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改變時,對主要的經濟變數有何影響。不同於先前的研究,我們假設在極大化福利的前提下,找尋最適的政府公債佔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靜止均衡的分析發現,政府公債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與消費呈現正向變動的關係,與產出和勞動有著負向變動的關係。除此之外,當政府公債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增加時,福利水準會越來越低,因此,最適的公債比率為零。 /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ratio of public debt to GDP by using a micro-based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that we build is a closed economy. We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optimal public debt to GDP ratio on primary variable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earch, we look for the optimal ratio of public debt to GDP that will maximize welfare. In the steady stat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ratio of public debt to GDP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consumption and negative effect on output and labor. Furthermore, the welfare level is lowered with the rise in the debt ratios to GDP. Thus, the optimal debt ratio should be 0.
9

民生相關利率與債券市場的關係探討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nd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saving and lending rates

范巧欣, FAN, Chiao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了解在台灣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銀行、郵局的存放款利率,是有什麼樣程度的受到債券市場的影響。本文使用Eviews研究2000/01~2015/05公債殖利率、央行利率對於其他變數是否有顯著相關。首先檢驗資料是否為定態後,考量差分後資料無經濟意義,便以變動率取代原始資料,以最小平方法進行單、多因子迴歸。結果顯示從理論或實證都能證明中央銀行透過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利率,從本文研究可看出其影響力更甚於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配合相關係數來看,可推測央行的操作不僅直接的影響著銀行及郵局的利率,也透過這些利率再去影響其他利率,使得利率間互相影響使效果增強,唯一例外是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在十五年期房貸利率上有更好的影響以及解釋力。 / The main topic of the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bond market in Taiwan has influence on the bank saving rates and lending rates. Considering the data will lose its economics meaning after the first order difference, we use churn rat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data to construct single and multi-factor regression using. The result comes out that both theories and the paper’s result can show that the central bank has strong power over the rates. The central bank interest rate is a more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variable than the ten-year bond yield and has positive impact on other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only exception is that the ten-year bond yield has the best explanatory power over the 15-year mortgage rates than other variables.
10

戰時財政之研究

徐英萍, XI, YING-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由戰時經濟環境的特色,引伸戰時財政的意義及四大目標。並介紹一般性及 非常性財政工具的種類。其中又以租稅政策、公債政策、通貨政策及經濟統制最湩要 。 第三章 探討租稅政策、公債政策、通貨政策及經濟統制實行的方法,作為戰時財政 工具的優缺點,以及四項政策的比較。 第四章 介紹二次大戰期間各參戰國戰時財政實例。以德、日、英、美、蘇五個國家 為代表,並介紹以色列及韓國這兩個處於準戰時期國家的財政特色。 第五章 我國抗戰時期財政。 第六章 結語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4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