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42
  • 1609
  • 344
  • 132
  • 38
  • 37
  • 3
  • 1
  • Tagged with
  • 2167
  • 487
  • 411
  • 391
  • 384
  • 365
  • 328
  • 318
  • 305
  • 283
  • 275
  • 251
  • 248
  • 248
  • 24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雙向分類中有影響力觀察值的診斷

葉昭瑛, YE, ZHA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實驗所得之雙向分類的反應值,常因人為記錄的疏忽,或是儀器設備的測量誤差,也可能是某些潛在因素,帶來了一些有問題的觀察值,這些問題點的存在,可能會與其他資料點有明顯的距離差異或位置偏離,同時亦可能會影響模型之參數估計,導致研究者選擇了不當的模型,為了避免此缺憾,本文乃針對雙向分類之反應值被刪去一個或二個的情況下,導出AP及Cook統計量的公式,在進行模式選擇之前,利用這二個統計量,先對所蒐集到的資料做一番診斷,以便找出離群值或是對參數估計有影響力的觀察值。當然,本文診斷雙向分類中有影響力觀察值的探測工作是屬於先驅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其目的不在於確認有那些不尋常的點,而是在懷擬那些點可能會有問題,以提供往後分析工作更多的資訊。
102

我國環保機關策略性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

陳素蘭, Chen, Su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策略性人力資源規劃(Strategic Human Rresource Planning, SHRP)是研究如何將組織策略與人力策略結合的一套整合性人力規劃理論,不僅重人力數量的探討,更重人力素質之研究。筆者以我國環保機關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當代之SHRP理論,並依執行規制性政策之行政機關之特色,建構我國環保機關進行SHRP研究之理論架構,再經環境、工作、工作力調查分析找出目前我國環保機關所具有之優劣(SWOT)特性,最後根據SHRP方案之特點,以及各方案之可行性評估,選擇最能運用組織優點,匡正組織矛盾之人力資源策略。   全文約十七萬餘言,分七章二十一節:   第一章緒論,分三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範圍及限制,並針對人力資源規劃(Human Resource Planning, HRP)概念之發展及各時期其代表性學者之定義,與相關之名詞加以辯正釐清,說明當代SHRP之操作性定義與特性。   第二章策略性人力資源規劃理論,分三節。首先探討HRP理論之演進,並依理論之發展特性加以分期,說明自西元一九八○年代以來HRP理論發展之趨勢正走向如何使組織策略與人力策略相互聯結之SHRP理論。其次探討近十年間研究SHRP諸位具代表性學者之理論並評估其理論之特性,最後根據各學者之理論模式,經過對我國環保機關之組織特性分析建構本論文研究架構。   第三章我國環保機關人力資源環境分析,分三節。首先探討我國環保機關人力資源次級系統外之組織內環境,透過訪談找出當前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相關之問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其對未來組織之工作、工作力之影響;其次探討我國環保機關之外環境,經實證調查分析,發現影響各環保機關人力資源運作之特定環境系統因素,並說明其對未來組織之工作、工作力之影響;最後對環境趨勢的發展加以評估。   第四章我國環保機關工作分析,分三節。經過工作分析,之實證調查分析,說明目前工作現況及及未來工作需求預測,最後對我國環保機關的組織的策略加以評估。   第五章我國環保機關工作力分析,分三節,經過實證調查分析,說明目前組織工作力現況及未來工作力需求預測,最後對我國環保機關當前之人力策略加以評估。   第六章我國環保機關未來人力方案之規劃與評估,分三節。首先整合工作、工作力與環境之優劣分析(Strengths, Weeknesse, Opportunities, Threats),最後依此分析結果提出我國環保機關人力資源規劃方案之評估與建議。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首先提出本文之研究發現與檢討,其次對實務之運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103

中國鋼鐵公司訓練與發展之研究

周志堅, ZHOU, ZHI-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訓練與發展」為人事管理活動之一,本為人事管理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尤 其是在目前,各公私機構為提高其經營效能與效率,對人力資料極為重視,因而亦益 增訓練與發展在整體人事管理活動中之重要性。 訓練與發展既為人事管理活動中之重要環節,而且關係到人力資源的能否有效運用與 組織效能的提升,因此遂引發筆者研究之興趣,故特就經濟部國營生產事業單位中的 中國鋼鐵公司為案例,以個案分析的研究方式,研究其訓練與發展之實施,希望能由 理論驗證與檢討實務,進而對中國鋼鐵方面之實際做法提出改進建議。 本論文計一冊,約七萬餘言,分為四章,各章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討論。敘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設計。在研究設計方面,涵蓋研究方 法、研究途徑、模型建議、研究範圍,以及研究資料之蒐集與限制等。 第二章:訓練與發展有關文獻之探討。就本論文之模型介紹與審視各學者之理論與觀 點,並進而就模型中各主要變項的意義與內涵及其實施之原則、程序與注意事項等予 以敘述及探討。 第三章:中國鋼鐵公司訓練與發展之實施。依第一、第二章之研究架構敘述探討中國 鋼鐵公司訓練與發展之實務。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建議。依照學理,檢討中鋼訓練與發展實務上的缺失,並提出改 進之建議,以作為結論。
104

提高台灣製鞋業生產力之研究

林金郎, LIN, JIN-L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研究論文計有一冊,約九萬字,分為六章,第一章:導論,第二章:工業發展 政策與範圍,第三章:生產力與產業政策有關理論之探討,第四章:製鞋產業概況, 第五章:提高台灣製鞋業生產力之分析,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二、各章節內容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架構、研究限制等。 第二章:包括經濟結構轉變中之工業發展策略、出口競爭能力之理論探討、工業發展 策略貿易商品型態的關係、工業發展策略與貿易地區之關係、台灣工業發展策略等。 第三章:包括生產力之意義與衡量、產業結構與企業間協調的各種型態、產業資源分 配率率、提高生產力之道等。 第四章:包括製鞋業發展沿革、廠商概況、原料概況、生產與設備概況、銷售概況、 未來展望等。 第五章:包括層級建立與問卷設計、結果分析、結果說明等。 第六章:包括結論與建議。
105

如何衡量及提高紡織業生產力之研究

巫培鴻, WU, PE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共約六萬字,分五章十五節。第一章導論,內分五節,分別敘述研究 動機、研究目的、資料搜集方法及研究方法、研究架構之建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 生產力之衡量,內分三節,分別敘述生產力之意義、生產力之衡量,以及提高生產力 之方法。第三章紡織業之歷史與現況,內分三節,分別敘述紡織業之成長過程、紡織 業之現狀、以及紡織業生產力之衡量。第四章如何提高紡織業的生產力,內分二節, 分別敘述本研究如何運用層級分析程序法,以及其所得結果。第五章結論,內分二節 ,分別敘述本研究結論及建議。簡言之,本研究乃利用層級分析程序法,由專家提出 紡織業提高生產力的可行方案及可能遭遇問題,並評估其優先順序以為有關者參考。
106

如何衡量及提高生產力--以家電業為例

江忠和, JIANG, ZHO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六萬字,分五章共十四節。第一章導論,分五節,分述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生產力的衡量,內分三節,分述 生產力的意義、生產力的衡量、提高生產力的方法。第三章家電業產業概況,內分兩 節,家電業的沿革、家電業生產力之衡量。第四章如何提高家電業的生產力,內分兩 節,運用層級分析程序法探討,分析所得結果。第五章結論及建議,內分兩節,研究 的結論、建議。本研究利用層級分析程序法,提出家電業提高生產力的可行方案及可 能的問題,並評估其優先順序以為參考。
107

西潮下的儒學: 熊十力與新儒學

劉釋光, LIU, SHI-C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研究熊十力的儒學思想。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熊十力並未受到應有的重 視與研究。過去研究熊氏思想的著作,在中文方面側重其哲學層次,而外文方面則未 有深論者。因此本文之重點乃將熊氏之思想置於歷史脈絡中予以探討。 本文共分六章,約七、八萬字。 第一章導言,對全文做一簡要的敘述,並略述熊十力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應有之地位 。 第二章敘述熊十力早年生活,討論少年時代所受之教育,以及當時思潮所給予熊氏之 影響。章末敘述熊氏當時傾向佛學的原因。 第三章敘述熊氏到北京後,對於當時思潮中最盛行的科學主義,從本體論的立場予以 駁斥。而傳統的思想中,自然知識向未受重視,熊氏則又予以自然知識一種定位。 第四章剖析熊氏自本體論上如何建立其人性論。同時探討其人性論如何與近代民主理 論接筍。 第五章研究熊十力基於何種立場來肯定傳統的價值。而反傳統的態度在走向富強之路 中,會造成何種後遺症。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說明本論文之發現,並試述其理論是否跳出傳統的侷限,其成 就為何。
108

台灣彩色電視機業競銷能力之分析

張博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9

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的影響

徐玉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內外控取向和腦力激盪術的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提出三個研究問題: (1)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是否而顯著的影響? (2)內控取向者和外控取向者在創造思考上是否有差異? (3)內外控人格和腦力激盪術在創造思考上是否有顯著的交互影響? 內外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其行為與後果間的信念。內控者比較相信“事在人為”,認為自己的行為後果是否受到獎懲,多半操之在已;而外控者比較相信“成事在天”,認為自己的行為多半由外來的命運或權勢所操縱,這兩種不同內外控取向者在行為表現上也有所差異。 腦力激盪術基於特殊的心理假設和特別的思考原則,以個別或團體方式訓練創造思考。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面三個假設: (1)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有顯著的影響。 (2)內控取向者的創造力外控取向者為高。 (3)內外控人格和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沒有顯著的交互影響 為解答上列三個問題,本研究採用2 ×2多因設計,以二項式變異數分析,分析收集的資料。 受試對象是高二男生,在實驗前十天接受內外量表的測量,以量表分數在上(upper)25%為外控者(12分以上),下(lower)25%為內控者(7分以下),一共選取80位受試,隨機分派到八個小組,每小組10人,其中A, B, E F四組為實驗組,C, D, G, H四組為控制組。 8位實驗者分被隨機指派到8個小組,實驗時,實驗組進行腦力激盪術的訓練,控制組則從事與實驗無關的活動。 創造思考能力是由托蘭斯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所測量,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及總分四個分數。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和第三假設得到支持,第二假設不僅未獲支持,甚至與預測相反,筆者從量表本身及文化差異的觀點加以解釋和討論,最後並根據研究結果和可能解釋,提出更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10

台灣地區勞動力統計之研究分析

易小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一般概況 1.台灣地區人口增加率逐年下降,六十三年底人口總數為15,852,224人,其中男性8,317, 967人,女性7,537,257人。 2. 人口出生率降低,國民壽命延長,使十五歲以上工作年齡人口比重逐漸增加,六十三年時共有9,114千人入武裝勞動力除外,佔58,13% 3. 六十三年平均勞動力達5,383千人,勞動參與率為59,06% 4. 六十三年平均潛在勞動力作十五歲以上人口之32.31%,多因家務□課業太忙而無法參與勞動;因衰老□身心有殘疾之不能勞動人口則佔8,647% 第二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就業狀況 1. 六十三年平均就業人口有5,301千人,就業率高33,81%,失業人口有146千人,失業率為1.52% 2. 近年來就業人口逐漸由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表現出經濟型態之改變。六十三年十月之就業人口中,屬第一類行業者佔30,37%,第二類門業者佔34,47%,第三類行業者佔35.16% 3. 從事生產作業,運輸設備操作及體力方面之職業者快速增加,六十三年十月達一百八十九萬人,佔就業總數之36.37%,多屬於最近新興之製造業,農業工作者漸減,佔30.17%;管理人員及□技人員比率低;各佔1.870%及4.42%,均有待訓練培養。 4. 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所佔比重大,近年雖已逐漸減少,但六十三年平均仍達41.70%,可先台灣地區小型家庭企業組織及自耕農者極多,而一般企業規模亦小,平均一雇主僅雇用19人,今後當積極發展大規模企業經營。 5. 自各區織就業人口者第一類行業偏重於西南部,第二類行業集中於北部,第三類行業以北部,東部較發達。 6. 歷年來失業率顯著降低,六十三年下半年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情形較為嚴重,十月份失業率增至2.31% 第三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年齡組合分析 1. 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屬增進人口型,主要工作年齡人口之負擔員相率,因人口出生率之降低而漸減,六十二年時為167.54 2. 六十三年十月就業人口之年齡中位數為32、21歲,失業人口大多為年輕人,約有百分之八十在30歲以下 3. 製造業之就業人口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23、73歲,農業最長,中位數為38、88歲,商業35、40歲,服務業30、21歲 4. 各職業中,以管理人員平均年齡最長,中位數為40歲,生產作業等人員及體力工人最年輕,中位為26,12歲 第四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分析 1. 台灣地區近年來教育日漸普及,學校增設,學生增多,國民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尤以職業教育發展最為迅速 2. 各級教育程度人口,參與勞動情形,以師範畢業生之勞動參懷率最高,達80,85%,不能讀寫者參與率最低,僅30.44% ;另與大專以上程度者為53.51%;小學程度者則為 69.21% 3. 大專以上程度之就業人口,大多擔任管理,經理或專技人員,小學以下程度者,則大部份為農業工作者,生產程序工作體力工人等。 4. 小學程度以下者失業率低,高中生因無專長,職校生因未臻標準,大專則無文法科學生多,均不易順利就業而失業率反高 第五章 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力分析 1. 婦女之勞動參與率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逐年提高,六十三年平均達40,23% 2. 婦女勞動參與率,自年齡方面看,以20∼24歲者為最高15∼20歲次之;自婚姻狀況看,乃以未婚者之80.95%為最高,表現出婦女之參與勞動往往受婚後家務的牽制。 3. 婦女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勞動參與率亦越高,師範畢業者更因職業之關係,潛在勞動比率最低 4. 開發運用婦女潛在勞動力,可調節勞動巿場中之勞力供需,有助於經濟成長。 第六章 未來十年勞動力的推計 根據過去十年勞動力的增長狀況及針對其未來發展趨勢,推計台灣地區之勞動力,於民國六十七年時,將超過六百萬人,民國七十三年時,達約七百三十萬人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