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1
  • 8
  • 8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軍力發展對東北亞軍事安全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military force development on the military security of Northeast Asia

謝芳慶, Hsieh,Fang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中國來講,東北亞毫無疑問地是具有巨大的安保和經濟利益的區域,其戰略意義並不亞於東南亞地區。然而,世界性的冷戰結束之後,東北亞區域因歷史矛盾與互不信任,迄今仍無法擺脫冷戰對抗思維,儘管因地區經濟發展,對立的色彩已大幅減弱,但試圖實現各自國家利益的牽制結構卻取代了冷戰時期的極端對立架構。雖然,當前中國之國防建設與軍力發展尚不致對東北亞地區戰略形勢產生全面性的結構改變,但不可否認的,中國現代化軍力與科技的持續提昇與強化,對東北亞各國確實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與影響。亞太諸國憂心中國意圖由經濟大國轉變為軍事大國,使其在領土的爭議上,台灣問題的解決上,海上資源的爭奪及海上交通線的控制上,佔有優勢支配的地位;其次,由於東北亞各國對其軍力透明度及意圖始終存有疑慮與不安,加以中國迄今未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及南中國海領土爭執問題,促使美國積極調整亞太戰略部署,並強化與日本、南韓等國軍事同盟關係,以防堵因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所可能引發的區域軍力失衡與衝突,進而影響區域的穩定與和平。 在有關對區域安全之議題研究中,「安全困境」、「權力平衡」是一個常用的概念。在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下,由於行為體彼此意圖的不確定性,主權國家行為體互不信任而彼此猜疑,出於安全目的而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尤指軍事實力)的國家行為,並為維持安全現況,最終導致國際關係中權力競逐的產生。本文擬由上述論點角度出發,藉由分析東北亞軍事安全情勢、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現況與地區潛存的危安因素等,探討中共軍力發展對東北亞軍事安全可能帶來的影響。
2

冷戰後東北亞國家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 /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Between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and PRC after Cold War

康琪祥, Kang, Chi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由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外交路線上改變了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也為中共的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冷戰後中共除了繼續執行獨立自主的對外關係,也重新調整外交政策,在繼續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合作的前提之下,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同時為確保國內經濟持續發展,中共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周邊國家。基於這樣的外交方針,冷戰後中共進行一系列與周邊國家降低軍事衝突及穩定區域安全的措施。其中東北亞諸國,不論是地緣或是歷史情結上與中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論是日本或是朝鮮半島上分裂的南、北韓,均與中共有不同程度的潛在衝突,影響中共追求穩定國際環境的需求。而美國在重新調整其全球戰略之後,將關注焦點從歐洲轉移到亞洲,加上駐有大量軍力於南韓及日本,讓整個東北亞地區情勢益形複雜。信心建立措施是近年來國際間用來降低國家間或是區域間潛在衝突的工具,如何運用信心建立措施來降低東北亞區域國家間的軍事衝突,確保東北亞區域和平,以利中共全力發展經濟,是本論文探討重心。 / After 1978,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has began to change its foreign policy and tried to play a friendly role to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order to create a stable and peac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Northeast Asia is one of turbulent regions. This region also includes Japan and North Korea and South Korea. Nations here have different level of potential conflicts against the PRC. U.S. also involves in this area. Since 1975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 already provide many solution for Europe countries in solving their conflict. So the CBMs may help provide the same solutions for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 also.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how Japan, North, South Korea as well as the U.S. in their manipnlating the CBMs vis-a-vis PRC, and, finally, how the CBMs would de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potential conflict in this region.
3

後冷戰時期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之研究 / The study of China's Northeast Asia 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黃鴻博, Huang, Hong 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七章十九節,約十四萬字。第一章為本文的導論,文中分為四節,分別就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資料來源與名詞解釋做一簡單扼要的說明。第二章探討影響中共外交深鉅的矛循世界觀,然後,再論述和平共處五原則與統一戰線兩項外交基本策略第三章為冷戰時期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的回顧。文中從政治、經濟及軍事三個層面,依時間序列分別探討中共與美國、前蘇聯、日本及南北韓在冷戰時期的互動關係。第四章為後冷戰時期的東北亞國際關係結構。文中分為兩部份,第一節結構層次探討區域的四角關係權力結構、區域安全整合的困境及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第二節單元層次,分別探討美國東北亞角色的調整、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轉變、日本的政治大國理想、中共的軍備擴張及朝鮮半島的緩和與變遷。第五章為後冷戰時期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第一節首先論述影響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的因素;第二節探討獨立自主及睦鄰友好兩項外交取向;第三節則探討反霸權主義的國家角色;第四節探討保障國家安全及實現四個現代化兩項政策目標。第六章為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北亞各國的互動關係。第一節探討中共與美國的人權與最惠國待遇爭議及中共與俄羅斯夥伴關係的建立;第二節探討中共與日本、南韓及俄羅斯的經貿合作關係;第三節則探討中共與俄羅斯軍事交流及中共在北韓核武危機中的角色與目標。第七章為本文的結論。文中將擷取歸納本論文各章的精華,對後冷戰時期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作一整體性的評估與展望。
4

北亞游牧民族英雄史詩與民族認同 / Inner Asian nomadic heroic epics and ethnic identity

唐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學者們很早已經發現,北亞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詩之間有其相似點,它們在題材、情節、結構、主題與人物上顯露同樣的特徵,原因應該是這些民族顯著相似的游牧文化。雖然內陸亞洲有不同的民族,但是我在本論文中會一起討論這些民族的英雄史詩,因為它們都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地區的產品,有其相似性。 筆者在本論文中要提到的幾個重要的問題是:英雄史詩的意義何在?英雄史詩為何可成為國族打造的重要工具?英雄史詩對民族認同為何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建造民族認同時,政治與文化精英如何運用史詩? 透過介紹何謂史詩、英雄史詩、英雄史詩的分類以及它們保留的文化部份及內容,本論文要討論的是北亞游牧民族英雄史詩在建立與打造民族與國族認同上的位置、角色及重要性。
5

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區域安全

蔡顯炎, TSAI,HSIEN-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冷戰結束之後,隨著蘇聯之垮台以及南韓與中共之建交,使得北韓在東北亞區域內之地位受到嚴重之衝擊,再加上經濟上之困難,使北韓為了本身安全以及政權之存續,引發了一連串的核武危機。北韓以核武牌作為談判之籌碼,為自身爭取到龐大的國家利益,獲取了其最需要的能源以及輕水式反應爐,並在談判過程中使美國做出了讓步。美國防止核子武器進一步之擴散,而對北韓採取紅蘿蔔加棍子政策,另一方面加強與盟國之聯繫,以期可順利解決核武危機。以現實主義來看北韓之外交策略,北韓透過核武的運作,成為區域內的主要行為者。 北韓核武危機期間雖經歷了柯林頓總統與小布希總統之北韓政策演變,但整體而言,仍持續朝對話與協商發展。「六方會談」主要係為解決北韓所引發之一連串的核武危機,所設立之一個多邊會談機制。中共持續在北韓核武問題上積極進行外交斡旋,說服各國參與北京的「六方會談」,使得會談成為實現東北亞區域各國之國家利益的角力場。而南北韓關係亦為區域內之重要變數。南北關係之演變,是朝鮮半島和平安全之主軸,今後兩韓是戰是合,顯然具有決定性之因素。四強對朝鮮半島雖有相當之影響力,卻無法改變雙方的真正意向。 美國希望各國藉此對北韓施壓,共同承擔對北韓談判之責任,共同來實現與對北韓的承諾與援助;中共則大力促成「六方會談」之舉辦,希望藉此奠定大國之地位以及逐漸掌控在東北亞區域的主導權,削弱美國與日本在東北亞之影響。日本則欲藉由會談重建其在東北亞式微之影響力,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將戰略重心由歐美地區轉向亞太地區,將北韓核武危機視為提升其國際地位的一個機會,扮演各國孤立北韓政策的平衡力量。南韓則是利用此次危機,提升對朝鮮半島事務的主導權。南韓延續陽光政策,並提升在區域之自主性與獨立性,在中共與日本於東亞地區權力之競逐間,增加自身之發言權與地位。雖然就當前情勢而言,南韓尚無脫離與美國軍事同盟之可能,未來東北亞區域之前景,南韓之策略將會為東北亞之權力平衡帶來何種衝擊,更是值得觀察。
6

北韓核武研發與東北亞安全:2002-2007

方玥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朝鮮半島長期以來被視為東北亞安全的不定時炸彈,而北韓的核武研發更是此議題的熱點,本文將著眼於時間軸與地緣政治觀點,一方面探討2002年到2007年間,北韓的核武研發進程,及其對東北亞安全所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南韓、中共、俄羅斯、日本以及美國等國,對北韓核武研發的因應與對策,並進而討論東北亞地區成立共同安全機制的可能性。
7

八○年代美蘇和解與東北亞區域安全

李玟潾, LI,WEN-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于西太平洋的東北亞是亞太地區經濟的心臟與政治的主要舞臺,原因在于其包括美國 的最大經濟利益-日本,與亞洲的火藥庫-朝鮮半島。 戰后,國際關系是以美蘇關系的變化為主軸,東北亞亦然。東北亞區域安全,不但依 賴美國的安全承諾,而且其完全是相互依存,即日本的安全來自于朝鮮半島的穩定。 一九六九年以前,東北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是美蘇對峙型態,之后中共崛起為本區的 國際關系帶來變化;區域安全不是只受蘇聯的安全威脅與美國亞洲政策之影響,中共 勢力的加入,使東北亞地區成為三足鼎立局面。另外,隨著日本區域強權地位的日漸 穩固,使本區國際關系的發展趨勢必是朝向四角關系,尤其是在朝鮮半島上。 八○年代中期后,美蘇對峙關系的松弛,東北亞緊張的國際關系亦隨緩和,不但中蘇 共走向和解,北韓亦不得不隨之調整其政策;美、日開始與北韓作試探性接觸而南韓 與蘇聯、中共接觸比以往頻繁,日蘇關系、中日關系亦獲改善,這不得不歸動于美蘇 八○年代和解所帶來的新氣象。本文研究的動機即欲對八○年代美蘇和解氣氛下的東 北亞區域安全作分析、探討。 第一章為導論。 第二章為對美蘇關系的本質作一分析并對八○年代美蘇和解作一介紹。 第三章則探討東北亞區域安全的變數,其中包括美國的亞洲政策,蘇聯的亞安體系, 中共力量的崛起。 第四章則是對東北亞現況作探討,東北亞區域包括日本與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由于地 理位置特殊,存在著美、蘇、中共、日本四國的利益,對此復雜情形,本章中會加以 分析。而日本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儼然成為國際上的次解超強與東北亞地區的區域 強權。因此,在本章中也對其未來的角色作一探討。 第五章為結論。對以后東北亞國際關系作一預測,更進而探討東北亞國未來的課題。
8

小布希政府亞太戰略與東北亞安全:2001-2004

賴德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布希政府的亞太戰略,係在拉攏日本、南韓、澳洲及其他民主盟友,以制衡「中共及北韓」。美國在亞洲的安全架構是透過美國與日本、南韓、澳洲等雙邊同盟關係為支架而建立的。美國是以「美日同盟」處理東北亞,「美韓同盟」穩定朝鮮半島,「美澳同盟」經營南太與北控東南亞,再輔以與部分東南亞國家簽定的雙邊條約或合作關係,而共同維護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大半個20世紀裡,東北亞幾乎是強權於亞洲進行角力的必爭之地,此地區的局勢如下:(一)四大強國(美國、俄羅斯、中共、日本)均在此區域競逐;(二)朝鮮半島南北持續軍事對峙,一旦發生嚴重危機,很可能引爆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戰爭;(三)彈道飛彈設備的部署日趨密集;(四)台海地區危機四伏,軍事方面的敵對狀態很可能正逐漸加溫。 東北亞區域非但未因美蘇冷戰結束,對抗格局而有所緩和,反而是潛在衝突的開始,包括朝鮮半島核武危機,飛彈防禦部署爭議、海洋領土主權爭議、台海兩岸衝突危機等不確定的因子,同時潛藏在區域危機當中尚有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等諸多問題,意味著東北亞區域和平與穩定充滿變數,也因此逐漸形成東北亞區域軍力的競相爭逐的局面。 美國爲了因應這些挑戰,確保美國在亞太的利益,除積極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同盟關係;要求日本及澳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更部署東北亞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攻擊;而且推動「六方會談」來緩和朝鮮半島之緊張情勢;以「三公報一法律」穩定台海局勢,防止台海地區發生戰爭。 東北亞的戰略重要性正持續提升中,是整個亞太地區能否維持和平、繁榮、安定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錯綜複雜的東北亞情勢發展中,台灣絕對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對東北亞地區的情勢發展,保持高度的關心與瞭解,並且與各國為鄰為善,面對中共外交一貫的打壓與軍事恫嚇上,應引導區域國家支持台灣立場與處境,進而拓展台灣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 關鍵詞:亞太戰略、國家戰略、東北亞安全、六方會談、美日安保
9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兩韓政策

古承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0年,朝鮮半島陸續爆發天安艦事件、北韓砲擊延坪島事件,和規模不斷擴大的美、日、南韓聯合軍演,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正一步步趨向白熱化,撼動了東北亞區域安全。東北亞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大國利益交錯的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地緣戰略意義。而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核心地帶,且與中共山水相連、脣齒相依,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共無論如何都不能置身朝鮮半島事務之外,為了維持朝鮮半島的安全、穩定、與繁榮,將成為中共在這一地區安全戰略的重要目標。 1997年,中共倡導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透過對話增進信任,以合作促進共同安全。近年來,中共領導人更在多邊、雙邊場合多次呼籲樹立「新安全觀」,儼然已經成為中共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倡導世界多極化對外政策的主調。東北亞地區情勢詭譎多變,中共希望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建立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中共曾多次促成「六方會談」,並參與「中、日、南韓領導人會議」,透過廣泛合作取代相互對抗,增進互信與互利。 本論文已完成幾項基礎的研究工作:(一)詮釋中共「新安全觀」的緣起、意涵及對朝鮮半島的作用;(二)探討中共與南韓關係:美韓同盟對中共亞太安全戰略之影響,以及中共與南韓擴大經貿合作的現況;(三)探討中共與北韓互動發展:兩國在社會主義下的合作與侷限、北韓接受中共改革開放模式的爭論與適應,以及中共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選擇;(四)分析中共的兩韓政策與國際環境:中共參與六方會談的角色與作用,以及中共運用峰會外交與經濟外交穩定周邊安全。 本論文就中共「新安全觀」視角下的兩韓政策具體作為,考察中共對「新安全觀」體現與挑戰;「新安全觀」在中共朝鮮半島政策上的適用程度與限度,以進一步認識中共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朝鮮半島、東北亞、新安全觀、六方會談、峰會外交、經濟外交
10

中蘇共關係與東北亞安全

高英根, Gao, Yi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及談討所用的概念和研究途徑。 第二章:描述中蘇共關係演變的幾個階段以現階段中蘇共衝突之特質和因素之分析。 第三章:東北亞在中蘇共衝突中之戰略意義,及中蘇兩共對東北亞戰略之探討。 第四章:中蘇共衝突與東北亞安全之相關關係,特別是日本、韓國半島所扮演的角色 之剖析。 第五章:中蘇共衝突與80年代東北亞安全的展望。

Page generated in 0.03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