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6
  • 6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家危機管理之研究_1954-1999台海危機探討

謝如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危機管理以降低戰爭的可能性是國際事務研究中重要的課題。危機管理的基本假設是建立在認識到當前的國際體系中,經常難以避免的存在者若干的衝突,只是這些衝突未必導致戰爭的唯一結果,因此在衝突與戰爭間仍有許多可供「管理」的空間,以降低武力衝突的風險。另外,衝突引發戰爭的事件,即使在戰爭進行的期間,還是可以運用危機管理的原則與理論來加以管理。 台海的安全問題就是亞洲的安全問題,台海局勢是亞太危機的核心議題,台灣的安全問題也是美國的安全問題。台海衝突的後果之一就是中共將會反對美國進軍亞洲,並採取因應的行動來抵制美國的行為。同時,台海危機有其歷史的連貫性與不變的核心因素,必須做綜合性的研究,有系統的說明,才能探究問題核心,瞭解危機的成因所在。而良善的危機管理可能會造就長期和平解決問題的契機。因此,本研究就是以危機管理的角度來探究台海之間的衝突,期能提供預防危機發生的趨吉避凶之道。 中華民國總統的憲法權力歷經憲法增修及人民直接選舉的結果,鞏固了總統在國家安全重大方針的決策法律及政策地位,同時也將牽動我國安全決策體制的發展與運作。總統及其所領導之國家安全決策體制,如何因應與扭轉僵局,和平解決兩岸及國內、國際複雜的重大問題,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國家安全決策及危機管理體制不同於一般或平時國家施政決策體制,由於其功能主要在處理國家所面臨的安全威脅與重大急難,基於時限,參與決策人數並不多;就我國家安全體制而言,「國家安全會議」為總統決定國家安全有關之大政方針之諮詢機關,扮演總統決策的幕僚角色,國安會的決議作為總統決議之參考。從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機危機管理過程可看出,我國國安會尚能發揮其功效,惟應加強其組織功能,方足以發揮更大之功效。 在瞭解我國所處的環境之後,本研究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並著眼於國家未來的光明前途與長治久安,提出以下建議: • 推動事務性協商,發展對話空間建立互信機制 • 以既有經濟、科技基礎積蓄國力,提高競爭力 • 尊重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不挑釁對方底線 • 賡續務實外交、培養外交人才、擴展外交空間 • 積極改善並加強與美國政府、國會、民間交往 • 策頒國家戰略,制訂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機制 • 建設永續經營環境,避免衝突,創造雙贏局勢 台海的穩定與和平現狀的維持,一直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議題,而美國扮演至為重要的腳色。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才是影響台海情勢的主要變數。因此在認清局勢的演變後,兩岸如何營造和平共存與互動的環境,充實國力,放眼未來,才是吾人應擁有的襟懷。
2

一九五0年代美國與台灣關係之探討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and Taiwan in 1950's

張加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國民黨失去中國的大片江山。面對中國內戰局勢的變化,美國政府公佈中美關係白皮書,將國共內戰失利的責任歸責於國民黨的腐敗,並採取等待塵埃落定的袖手旁觀政策,避免被捲入中國內戰的漩渦當中。 但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爆發,改變了美國對台的政策,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讓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隔海分治的局勢成形。美國政府也對台灣進行軍事、經濟上的援助,改變了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的情勢。同時,韓戰的爆發加速了對日和平條約的簽訂的時程,美國也居中促使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日和約。 1954年以及1958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兩次對外島炮擊的軍事行動,引起台灣海峽的危機。美國為支持國民黨政權,保衛台灣、澎湖的安全,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經由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同時,美國與中國共產黨在華沙藉由大使級的會談,展開了外交的對話。 在第二次台海危機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產生,放棄攻下外島的計畫,台灣海峽情勢因此趨於緩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相隔台灣海峽分治的情勢也確告定型,形成今日美國、台灣、中國三方關係的樣貌。
3

中共第二砲兵戰略與運用之研究 /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PLA Second Artillery Force

林麒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近年經濟力量大幅上揚,並且於2010年超過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力量亦逐年提升,雖然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2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談話,向世界各國表示中國將繼續走和平發展的路。但對於台灣卻從未放棄過以武力解放,二砲部隊成立迄今已將近半個世紀,其發展也不可同日而語,從過去的「擇機發射」到現在的「隨機發射」,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從「和平環境」到「戰場環境」,幾乎每年都有近千件新的科技研發。如何因應中共飛彈的威脅已經成為各國的課題之一了。
4

軍事危機管理機制:大陸與台灣之比較

錢宗旺, Chien, Tsung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有鑒於「防患重於治療」,歷史文獻告訴我們,無論中共是否犯台,或採取何種舉動,中共一旦決定動武,其動機通常是令人出乎意料的;中共即使在戰具、戰術與整體態勢均不利的狀況下,但只要威脅到他的「國家安全」、「領土主權」與「民族意識」,中共即以「寧失千軍、不失寸土」的引爆戰爭在所不惜。因此,只要兩岸存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就必須有常設的「危機管理機制」;爰此,筆者從兩岸關係發展之潛在的危機因子,分析中共在軍事衝突前危機處理的模式,及我國在可能發生衝突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危機管理的機制,以降低發生衝突的風險尋求解決與預應之道,來維護兩岸和平與國家安全,亦為增進國家永續生存與發展的籌碼。據此,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分析並比較兩岸軍事危機管理之模式—藉分析比較兩岸危機管理模式,提出化解兩岸衝突的正確途徑,以「避免戰爭」、「化危機為轉機」,消弭我國生存發展的威脅。 二、危機管理的模式在兩岸危機管理的適用性—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和美國的現實利益的考量,政府危機管理的決策機構,如何從危機管理的理論基礎及策略手段,做出正確的指導與處理。 三、研究我國危機管理機制並探尋改善及精進方法—檢討現階段我國軍事危機管理作為及癥結因素所在,俾尋求化解之道及研擬未來我國於軍事危機處理之策進作法。 /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fixing.” From historical lessons, no matter how many the odds is; o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arty make up their mind to resolve so called “internal affairs” through the issues of idealism of nationalists, national security, or sovereignty. PLA would take all cost even at the circumstance of lacking regular amphibious operation transportation capability to invade Taiwan. Therefore, to establish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essential in accordance of possibility of military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We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could escalate the conflict and to develop solutions to manage situ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regional stability and to serve our national interests. This study prposes the following three: 1.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military crisis models; Wit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t may find solutions to deescalate the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to avoid war, and to find opportunity out of crisis. The study could help the decision makers to diminish the threat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2. Finding strategic measures of crisis management that could be adapted the Taiwan Strait model; we need consider the factors of US interests and gigantic PRC military power. How should the ROC leadership adopt crisis the management to make correct decision? 3. Studying existing military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our nation and to find improvements; in the study, we inspect the practice military crisis measure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We coul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better management.
5

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

林正義, Lin, Z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前兩個問題的爭論,一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領土適用 問題,二為美國與中共日內瓦會談關於台灣問題的爭執。 第二章探討危機警告期間美國的對華政策,並提及中共再度挑起危機和中華民國之反 應。 第三章說明危機昇高期間美國的對華政策,探討美國如何決定護航運補及防衛金門。 第四章研討停火問題、華沙十次會談及中美聯合公報與危機降低的關係。 第五章說明美國在台海危機期間對華政策的內外壓力。 第六章為結論。將前五章之內容作一回顧,說明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 政策。
6

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 / Crisis Management:Case Study of the 1995-96 Missile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徐柏峰, Hsu, Po-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中共和美國會談與台海危機關聯性之研究(1955-1963) / The Study of Connection Between PRC - USA Talks and Taiwan Strait Crisisses (1955-1963)

李俊融, Li, Jiu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中共對外使用武力之動態衝突抉擇模式:預防性動機分析 / Dynamic conflicts and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Communist China's external use of force: An analysis of preventive motivations

黃鴻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對外使用武力是一個很複雜、龐大的研究議題。自中共建政以來,不僅和意識形態對立的美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亦和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越南爆發軍事衝突;除了涉及統一問題而爆發多次台海危機外,亦與第三世界大國印度爆發大規模邊境衝突。早期的研究通常從冷戰的角度出發,帶有明顯的工具性質,但囿於資料保密,使得研究成果難以突破,臆測性大於實證性,此窘境直至冷戰結束後始有轉變。 有利於學術研究氛圍的主要因素有四點:一是前蘇聯、美國檔案的解密、部分中共檔案的開放、及少數智庫提供部分解密檔案,使得研究者可以取得重要的一手資料;二是關鍵人物之訪談與回憶錄的出版,可以補充檔案文獻的不足;三是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後,連帶地使得軍事議題浮上檯面,西方學界主要從權力結構及歷史的角度關注中國權力增長的意義,透過中共使用武力的分析,藉以預測未來是否出現權力轉移與中國在軍事上的應對方式;四是1995-96年台海危機的爆發,以及近期中共與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因南海島礁與釣魚臺主權爭議問題而引發的衝突,使得有關中共對外使用武力的研究再度引起學界的關注。 目前有關中共使用武力的研究範疇相當廣泛,少數研究採取多重案例研究,嘗試歸納出中共對外使用武力的模式、步驟、原則或特徵;多數的研究則針對單一案例研究,並聚焦於分析中共發動戰爭的原因。此外,學界開始從歷史文獻分析轉而採取理論分析與建構。凡此種種,皆提供了一個重新詮釋中共對外使用武力的視野。然而,現有的研究成果雖然相當豐碩,卻無法建立一個一般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性模式,並且忽略中共對外使用武力的預防性動機與其政策選擇之間的動態關係,因此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共對外使用武力行為。 本文的研究目的並不是建立一個宏大的普遍理論,而是在一定的時空範疇內針對某一類現象建立一個合理、具有經驗性與理論性意涵的模式。換言之,即是借鑒相關國際關係、心理學及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的核心概念,並透過將中共對外使用武力的原因概念化過程,以預防性動機為主軸,提出一個「中共對外使用武力之動態衝突抉擇模式」,以解釋:中共較容易與何者發生軍事衝突、領導人在戰爭(衝突)前的認知、為何會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決策選擇如何確立?並透過六個正例(1950年韓戰、1953-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1969年珍寶島衝突、1979年懲越戰爭、1995-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及一個反例(1999年「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多重案例檢驗,以回答上述的問題。 本文的研究發現: 一、中共的確比較容易與實力或意圖上具有潛在挑戰其周邊權力地位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 二、中共領導人在戰爭(衝突)前,的確有產生錯誤認知。 三、中共是出於防止周邊權力地位衰退的預防性動機而對外使用武力。 四、中共對外使用武力中,領導人對周邊權力地位衰退的程度與衰退的必然性之認知強弱,會影響其決策選擇。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