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6
  • 879
  • 114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005
  • 1005
  • 482
  • 267
  • 200
  • 177
  • 148
  • 138
  • 128
  • 128
  • 123
  • 122
  • 121
  • 119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台灣輸出保險之研究

王展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鼓勵投資與促進輸出,為加速經濟發展之雙翼,海島經濟,尤倚對外貿易若命脈,如英、日等國,凡有助於擴展輸出者,無不竭全力以赴。輸出保險為輔助輸出之一環,歐美各國無不早已注意辦理,蓋對外貿易由於信用及政治危險之不斷發生,業者深具戒心,故貿易發達國家,無不研究利用各種方式,分擔業者風險。輸出保險即為其中主要方式,如辦理得法,對於輸出績效乃至整個經濟發展,均具有甚大之之輔助力。 台灣輸出保險自四十九年開辦以來,蓋亦有年,輸出廠商對輸出保險之價值雖已日益瞭解,要保者雖已逐漸增多,然在組織制度上及業務經營上,均發生若干困難及問題,研擬全盤制度之改進,實已為當前之要務。輸出廠商曾向政府不斷提出改進輸出保險業務之具體意見,而報章雜誌亦不乏專題討論,足見各方對此一問題之重視。 本文寫作動機,即在對台灣輸出保險作通盤之研究,並探求雖已辦理有年卻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之各項原因,從制度上及政策上分別加以檢討與分析,就客觀立場,試作處理及改革之建議,其間不乏引述日本及歐美輸出保險先進諸國之制度及經當成就,作為借鏡,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本文內容共分三篇十一章: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輸出保險之成立與發展」導出輸出保險興辦之歷史及其發展情形。 第二章 「輸出保險之性質與類別」闡述輸出保險一般性質及經營上之分類。 第三章 「輸出保險與台灣對外貿易」說明欲發展台灣對外貿易必須同時擴大辦理輸出保險,以資策應。 第四章 「世界各主要國家辦理輸出保險概況」就辦理輸出保險業務較為成功之英、美、澳、日及香港地方就彼等之制度及經營情形作 一介紹,並舉出其特色,良以他出之石,可以改錯,值得吾人效法之處不少。 第二篇 本 論 第一章 「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之成立」導出我國輸出保險成立之起源及其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特色。 第二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組織」闡述輸出保險各種組織之形態,比較其優劣,並說明我國輸出保險目前組織情形。 第三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保險契約」闡述我國輸出保險契約之種類、性質、承保範圍、契約之成立以及效力之變動情形。 第四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業務經營」申述: (一)我國輸出保險經營之特徵、原則以及保險費率訂定情形。 (二)我國輸出保險之核保,理賠情形。 (三)歷年業績及賠款分析。 第五章 「台灣輸出保險所遭遇之實際困難」指出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上、組織上及經營上所面臨之各項實際困難。 第六章 「台灣輸出保險發展問題」根據以上各章理論之研究及實務之探討,提出發展我國輸出保險各項建議,期能見諸實施,以便擴大辦理。 第三篇 結 論 本文於結論中強調並呼籲:今日台灣為中華復與基地,亦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促進工業興發展貿易,為當務之急,深盼主管當局能重視輸出保險之重要性,早日健全規章制度;保機構能體認責任之艱巨及對輸出貿易之貢獻,努力加速推展;並盼有關機關、全體出口廠商能與承保機構推誠合作,齊頭並進,助此一優良制度之功能,不難充分發揮,福國利民,實深賴之。
72

應用TRIZ分析台灣空運業延長路上服務時間之研究 / Applying TRIZ in analyzing On-Road Service Extension for Air cargo in Taiwan

林柏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應用TRIZ分析台灣空運業延長路上服務時間之研究 / Innovation is the core for service industry. There are different phases for service innovation; it is an evolving to the end user; service extension is one kind of the innovation. However, the service innov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evaluated, which is intangible; it’s about the perception form the end users. Finding a practical way to scientifically describe or compare “perception”, “feeling”…etc becomes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studying. The case we have is about the Service extension of Air cargo business. The issues for the service extension include: (1) how ca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the service extension? (2) how is the cost effectiveness (3) how is the limitation and impact for the service extension? (4) how does the market feedback for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methodology we used is TRIZ, which is applied well in the hardware innovation. First, TRIZ is a systematical way to clarify the status quo of the operation system; the possible solution can be come out from TRIZ’s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In the last, TRIZ is also applied for the solution evaluating. In this study, TRIZ’s Contradiction analysis is used for constructing and identifying the issues for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40 TRIZ principles is used for working out and evaluating the possible solutions. Key word: Service innovation, Service Extension, Air cargo, Express, TRIZ Contradiction Analysis, TRIZ principles.
73

台灣國際品牌個案研討─趨勢科技,BenQ,捷安特 / Brand Building of Global Brands in Taiwan – Case study of Trend Micro, BenQ and Giant

黃寶慧, Huang, Pao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國際品牌個案研討 / None
74

驗證Penrose效應理論:以台灣企業為例

盧信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企業成長理論中,「Penrose Effect」的意義,是指企業內管理資源的限制,影響了企業在未來成長速度。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台灣的市場內,企業是否會有Penrose Effect的現象發生。本研究所設定的時間範圍為2002~2007年,以三年為一個時間階段,分第一期與第二期,來探討台灣企業的在這兩段期間內成長率的變動。本研究為首例使用台灣企業樣本進行Penrose Effect實證的研究,並進一步檢驗其他可能因素影響Penrose Effect的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企業的第一期成長率與第二期成長率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當台灣企業在第一期成長快速時,第二期的成長率就會相對的降低,證明了Penrose Effect現象在台灣企業中是存在的。在探討其他影響因素方面,本研究也發現,當企業資產報酬率越高、企業年齡越高、企業規模越大的狀況下,越能夠減弱第一期成長率對第二期成長率的負相關程度,也就是說,當這些因素數據越大,越有可能幫助企業在未來維持成長率,減少管理資源限制的影響。Penrose Effect意味著,台灣企業應為未來管理資源的培育做適當的分配,為企業長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
75

The comparison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趙智勳, Cho, Ji Ho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 / This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policy outcomes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Taiwan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considered two successful cases in developing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hich is essential in all high-tech industries. Taiwan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regarded as archetype of 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both countries, the government has utilized various policy instruments to influence the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iwan and South Korea have followed similar path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 went through the ‘Primary Import Substitution’ was in 1950-62, the ‘Primary Export Substitution’ was in 1962-70, and the ‘Secondary Import Substitution’ was in 1970-83. Taiwan entered into the ‘Secondary Export Substitution’ phase in mid-1980s. In South Korea, the ‘Primary Import Substitution’ in 1953-64, and the ‘Primary Export Substitution’ in 1964-72. The ‘Secondary Import Substitution’ occurred in 1973-83, and the ‘Secondary Export Substitution’ began in 1984. In both countries, the government has intervened in the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funds. However, in spite of this structural similarity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each approached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ifferently. The state in South Korea has been more cooperative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than Taiwa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is variation,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structure, state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by adopting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irst, from the business structure perspective, South Korea consists of a few “Chaebols,” whereas Taiwan Small- &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Thus, big Korean electronics firms were able to enter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ith large financial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f the conglomerate. On the other hand, small-size private firms in Taiwan could not enter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easily. Second, in the state structure, the bureaucratic cleavage between the liber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 South Korea m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making system incoherent, and limited the state’s ability to help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hile Taiwan was able to have an autonom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making system thanks to personal involvement of politically powerful figures, which supported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hird, South Korea has suffered from United States pressure due to the mass production capability of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ies (DRAMs), whereas Taiwan has not due to the absence of a mass production capacity. In sum, this study argued that Taiwan and South Korea have taken different policies due to th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t means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ff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the interest group,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76

台灣企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developing strategy of Taiwan companies

薛柏青, Hsueh, Pet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多年來台灣企業在突破困局適應國際環境下開創了市場也累積了相當多的資源, 相對於亞太鄰近國家多由政府集中資源來操作,企業特性與能力有很大的差異。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以及過去在經貿科技方面的成果,使得台灣有其競爭能力,但是各式企業還需要許多不合時宜的政策鬆綁,甚至需要政府很多的配套與策略協助,才能讓持續的企業活動力推升台灣有機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然而卻需注意的是,亞太區除了台北外,東京,新加坡,香港,首爾,甚至上海都是有能力與特點來競逐亞太營運中心的明星國家或城市. 論文中立論未來的台灣以亞太營運中心為其重點發展目標而展開研究. 台灣在未來有其策略的目標要達成,而民間的力量輔以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將使得構築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逐步踏實。 沒有天然資源卻有著豐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並可搭配地理上居輻奏中心的獨特地位,不單可與中國大陸延續甚至提升雙邊往來,也持續與美日歐以及亞太各國發展出更密切的經貿服務業務。 以發展的策略而言,了解自身的條件,分析所處的環境, 設定未來的目標,正可作為政府立法的邏輯與台灣各企業成長的方向.以2015年為期,有以下四個短期目標適足以立足亞太,取得領先地位,包括了“全球資源整合者”、“軟性經濟創意者”、“d科技技術領導者”、 ”生活型態先驅者”四個方向。對於未來國際環境會如何改變,台灣有限的資源該如何配置,以古鑑今,分析過去台灣的發展來看政府策略的制定是否適切, 更重要的是國內企業將如何因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文中也舉新加坡的發展歷程作為台灣策略目標設定,以及策略實踐的各方面考量。 以科技產業為例,台灣科技產業在國際上掌握相對優勢,累積相對其他國家豐沛的關鍵資源.台灣是資通訊的大國,擁有全球約9成的筆電市場、2/3筆電週邊以及近七成的LCD螢幕市場,也是全球主要的IT代工重鎮。以此核心能力與資源,台灣企業可接軌全球,策略目標設定從製造代工重鎮轉為創新服務的國家,透過整合與訓練,輔以全球標準的品牌化過程去努力變革,朝向亞太營運中心的競局成為贏家。 總的來看,有能力做亞太營運中心的城市與國家多有其特色與核心能力,台灣的未來可能會是與大陸漸行鞏固的關係,也可能是自身已經擁有了無可取代的基因,而最適合的策略目標會是全球資源整合者?生活型態的先驅者? 軟性經濟創意者?產業技術領導者?決定台灣未來發展方向與策略目標需要擁有的條件,都攸關著國家的資源的配置與企業界人力的佈局.不同的核心產業會有不同的發展策略,以特定電子業來說,高附加價值服務業來說,以綠色產業來說,產業策略還是需要的,畢竟國家不大而資源有限,過去的經驗累積與核心能力也會與別的國家不同.而策略就是選擇的過程,政府當為全民選擇出最好的路,而亞太營運中心是國家鑽石理論中台灣政府應該主導扮演的角色。
77

以象徵互動論看台灣塗鴉文化 / An Interactionist Study of Taiwanese Graffiti Culture

戴維, Dylan Pendr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有書寫以來就有了塗鴉的存在,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因為城市青年競相以極盡時尚的方式在紐約各處留名,這種新的現象開始逐漸受到矚目。美國其他城市的年輕人隨即展開效仿,自此,塗鴉開始正式走向全球。有時作為城市藝術受到歌頌,有時作為破壞主義受到媒體和當局譴責。對於世界各地的許多年輕人而言,塗鴉也是收獲名望和地位的途徑、自我表達的管道、逃避眼前壓力的方式和一種反叛的手段。塗鴉文化在20多年前傳播到台灣,同樣吸引了在地青年因自身的種種理由、難題與想傳遞的訊息而進行書寫。雖然在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已詳細研究過塗鴉文化,但我們有機會在台灣這個截然不同的社會中進行深入探索。台灣的塗鴉寫作如何與國際塗鴉世界連結?台灣獨特的文化在哪些方面影響了塗鴉文化的發展?台灣青年從參與塗鴉文化中獲益多少?本論文試圖通過符號互動主義的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 / Graffiti has existed as long as writing, but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960s a new phenomenon began gaining attention as urban youth competed to write their tags all over New York and as stylishly as possible. Soon other youth in American cities began emulating them, and from there it went global. At times celebrated as urban art, and at others lambasted by the media and authorities as vandalism, for many you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graffiti has also been a path to fame and status, a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a way to escape the pressures young people face, and a means of rebellion. Graffiti culture spread to Taiwan more than 20 years ago, and has similarly attracted young people here who have their own reasons for writing, their own problems, and things they want to express. While graffiti culture has been studied in many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n great detail, in Taiwan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it in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ociety. How is graffiti writing in Taiwan connec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graffiti world? In what ways has Taiwan’s unique cultur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graffiti culture here? And what do Taiwanese youth gain from participation in graffiti culture?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78

對台灣賦稅收入結構的演變分析

陳穗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國之賦稅制度常隨其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之變遷而改變。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賦稅制度原以配合農業社會需要為主,變革不大,民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憲政體制,經濟自由、工商發達、社會進步,稅制稅政方面參酌先進國家經驗力求改革。政府為推動各項公共支出,必須有足夠財源以供支應。這些財源中主要包括賦稅收入、事業收入、行政收入、賒借收入等四項。其中賦稅收入乃是各國所公認最正常且最主要之收入,我國情況亦不例外。 財政乃庶政之母,政府各項施政與國家經濟之發展均有賴財政政策之配合。然而,在民主政治時代中,財政功能常被擴張,政府一方面膨脹支出規模,另一方面卻削減稅費財源收入之徵課,造成財政赤字之擴大。而「政府支出即為人民之負擔」,到最後,增加稅收仍是增加支出的主要經濟來源。 本研究主要觀察我國歷年來賦稅收入之變化,各項租稅在這期間之消長與經濟成長、租稅負擔之關係;獎勵措施所帶來的影響與時代意義,冀能鑑往知來,尋我我國現階段賦稅政策之方向。 本研究認為:在支出擴張與赤字增加不可免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而適切地提高財政實質收入,已成為當前我國財政問題的一大挑戰。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之財源籌措,長期仍應以增加稅收及稅制改革著手。而稅制改革非一蹴可躋,短期之內應宜以加強稽徵與取消不當減免為主。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之演變,其目的除瞭解我國各種稅收成長趨勢外,租稅設計之效率與公平性亦為重要之考量。不特為增加或減少某種稅收,而是應促使各種稅目之設計皆能更接近效率和公平。 我國賦稅收入水準成長緩慢,甚至出現負成長的現象,根據第二章我國歷年來賦稅收入結構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面臨轉型的困境。一般而言,所得稅應是各租稅中,稅收的所得彈性最高者。而我國所得稅稅收比重偏低,致無法使總稅收顯著增加,但其無法增加原因,並非稅率低,租稅逃漏和租稅減免等因素使所得稅稅基受到嚴重侵蝕恐為重要原因。從消費稅上來看,過去政府依賴的關稅收入受到經濟國際化的影響,稅率不斷降低,以致稅收無法成長。在我國稅收結構由間接稅為重心邁向以直接稅為重心的轉型過程中,產生直接稅稅收無法增加,而間接稅稅源不斷流失的問題。 傳統社會及大部份轉變的社會的權力配置,加上典型的不良行政及直接稅的逃漏,特別是富有者及有力者的逃漏,即可使現代的累進所得稅,既不現代也不累進,甚至也不是所得稅了。因之在直接稅執行惡劣,富有者能夠逃漏,愚弄了新興的中產階級,而僅具有軀殼:且無現代化的功能時,則直接稅可能不是賦稅改革最有效的方向了。「現代世界解決上述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成長而非分配。對於未來更屬適切,因為分配是成長的函數。經由本文所獲得之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在支出擴張與赤字增加不可免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而適切地提高財政實質收入,已成為當前我國財政問題的一大挑戰。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之財源籌措,長期仍應以增加稅收及稅制改革著手。而稅制改革非一蹴可躋,短期之內應宜以加強稽徵與取消不當減免為主。 二、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之演變,其目的除瞭解我國各種稅收成長趨勢外,租稅設計之效率與公平性為重要之考量。不特為增加或減少某種稅收,而是應促使各種稅目之設計皆能更接近效率和公平。 三、尊重市場價格機能,租稅的制定應以對自由經濟市場干擾最小為原則,重新審視各項租稅優惠與歧視所帶來的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 四、由於所得水準較高的國家,社會福利大多相當發達,為支應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這些國家不是以相當比重的社會安全稅來融通,就是以負擔率偏高的一般性賦稅作為挹注,所以我國在逐漸重視社會福利制度的同時,應就其財源問題妥為規劃。 為達成提昇國家競爭力或發展臺灣為亞太營運中心之目標,在現行租稅架構下,政府固然配合租稅減免,強化本國產業的競爭力,藉以吸引投資或增加出口。但是租稅政策的運作,攸關各種競爭性資源的使用、產業間的互動關係、全球貿易體系與經濟環境之變遷,一旦租稅獎勵只是為減免而減免,難免徒增稅務行政困擾,降低行政效率。因此政府應由宏觀角度制定租稅政策,提高租稅環境競爭力,不宜過度依賴片面的租稅減免功能,應加強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利產業結構的轉型,促進產業升級,才是真正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根源。
79

楊牧散文研究

張家豪, Chang Chia-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楊牧是臺灣當代文壇上少數兼擅新詩與散文的作家,從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開始,楊牧便努力地經營他散文創作的道路,在近三十年的寫作歷程中,他不僅能持續不輟地以寫作為職志,同時他也能勇於自我反省,追求突破。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總能達到一番新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本論文以楊牧為研究對象,兼採內在與外緣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透過對作者寫作背景、求學經歷、人生歷練之觀察分析,以求明瞭其創作的外緣因素﹔一方面則探討作品本身的內在特性,就其所表現之形式、技巧、主題加以析論,以明其散文之藝術價值,二者互相配合參照,期能藉此對楊牧散文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入而完整的掌握。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首先概述研究動機。歷來對於臺灣散文的研究已稍嫌不足,而楊牧既身為臺灣文壇上傑出的創作者之一,然而,學者對於其散文的研究卻僅限於對單一作品探討,較缺乏系統而完整的論述。因此,本論文以楊牧散文為研究對象,期能對其散文作品作一公允而適當的評價。其次則略述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楊牧散文的寫作背景與風格轉變。在楊牧的創作歷程中,其成長背景與生活經歷佔了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對於其出生地—花蓮—的戀慕之情,亦在其散文作品中屢見不鮮,甚至他以其少年時期成長之體驗,創作了《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一系列的自傳體散文,可見故鄉花蓮在其心目中實扮演著文學原鄉的角色。學生時代,他離鄉背井到東海大學求學,而此時期正是其創作的啟蒙發展期,其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中所收錄的作品,大部份皆為此時期的創作。其後他到金門服役,退伍後又出國留學,而後長期定居國外,凡此種種的人生經歷,皆左右了其創作生涯與心靈世界,而為研究其散文創作時所不可忽視的要素。此外,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楊牧散文的風格也隨著心境的成長而有所轉變。故本章著重作品的外緣分析,略述作者之生活經歷與創作環境,以及其散文的風格轉變,以為其後研究之根本。   第三章詳述楊牧所秉持的文學理念。楊牧除了身為散文創作者之外,同時本身亦從事文學評論,其間也提出了不少關於散文的理論批評,而此類論述除了收錄於《文學知識》、《文學的源流》等評論集中之外,同時亦散見於其散文集中。故本章即著重探討其散文理論,對於其意見加以整理、歸納,以呈現出楊牧對散文所秉持的理念與其創作觀,並以之作為與其作品相互印證之基礎。   第四章從作品的內部著眼,分析其散文的主題。楊牧是一位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作家,也因此他的創作也隨著他年齡、閱歷的增長,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而其創作的主題亦往往隨之改變。本章即根據其不同時期所創作之散文,分析歸納出其創作的主題,以「個人情思與成長身世的書寫」、「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關懷」、「文學意義與生命本質的探索」等,概括其基本題材、中心思想,而作更深入之探討。   第五章從作品的外在入手,以修辭的角度分析楊牧散文的藝術技巧。楊牧以其外文系出身的專業背景,加上他深厚的中文學養,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語言特性,展現出了散文高度的藝術成就。故本章主要即透過修辭學的角度,針對其散文中所使用的排比、類疊、象徵、寓言等種種技巧,以及語法的融會和描述的手法,加以分析,以審視其語言特性與藝術成就。   第六章根據前面章節所述,總結楊牧散文的意義與價值,以明其在臺灣散文界之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楊牧散文的寫作背景與風格轉變 7 第一節 楊牧文學創作的原鄉 8 第二節 楊牧散文的寫作歷程 14 第三節 楊牧散文的風格轉變 21 第三章 楊牧散文的理論基礎 33 第一節 散文的源流與類型 34 一、現代散文的源流 34 二、現代散文的類型 38 第二節 散文創作的理念 42 一、楊牧的文學觀 42 二、楊牧的散文理論 45 第四章 楊牧散文的創作主題 51 第一節 個人情思與成長身世的書寫 52 一、年少的單純情思 52 二、童年生活的懷想 54 三、故鄉的追憶與感懷 57 第二節 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關懷 61 一、社會現實的批判 61 二、人文精神的發揚 63 三、高尚人格的孺慕 65 四、文化意識的闡發 66 第三節 文學意義與生命本質的探索 68 一、文學意義的探索 69 二、生命本質的思考 71 第五章 楊牧散文的藝術技巧 75 第一節 繁複的修辭技巧 76 一、自然精緻的語言 76 二、變化多端的句式 78 三、豐盈鮮明的意象 81 第二節 融會的語法運用 83 一、語法的融合 83 二、詩化散文 86 第三節 獨特的描述手法 88 一、描寫手法 88 二、敘述手法 91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101
80

台灣地區債券市場與開放式債券型基金之研究

黃錦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工商社會中,一方面由於一般投資大眾缺乏專業知識,另外一方面由於時間的不足,因此將資金交由專業理財基金經理人代為操作的投資觀念,在投資大眾的心目中逐漸形成;交由專業基金經理人代為管理的共同基金也因此成為投資人的投資標的之一。 目前國內已有多篇探討共同基金績效表現的相關論文,但研究的主體大都侷限於『股票型共同基金』,迄今為止以『債券型共同基金』為主體對象的績效評估之研究實在相當缺乏,再加上債券型基金近兩年來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急速成長,故本研究乃以國內的『債券型基金』為研究主體,並藉由國內外文獻的探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及實地訪談國內債券商的心得,以瞭解台灣債券市場的發展沿革及交易制度之現況,並藉由相關文獻的探討瞭解世界主要國家,如美、日等國的債券交易制度,歸納出我國與主要先進國家債券交易制度之差異,提出我國債券市場現階段面臨的問題,並對活絡我國債券交易市場提出本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在債券型基金的績效評估方面,主要引用學理上有關共同基的績效評估模式:Treynor績效指標、Sharpe指標、Jensen績效指標、修正後Jensen績效指標及M.C.V績效指標,以評估債券型基金的整體績效。在統計檢定方面,則採用tD檢定以檢定其是否優於風險調準後市場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並以Kendall洲和諧係數檢定各績效指標是否具有一致性;在績效持續性檢定方面,則在十五家研究樣本中挑選最早成立的五家,並將研究期間劃分為兩期,以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作為檢定的輔助工具。 經由實證結果發現: l.除了少數幾個債券型基金外,大致而言,本研究樣本均符合市場模式的要求。 2.債券型基金投資報酬率並未優於風險調整後市場投資組合報酬率。 3.第二期各績效指標評估結果具一致性;但第一期則具差異性。 4.國內債券型基金的績效在本研究的前後期不具持續性。

Page generated in 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