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6
  • 879
  • 114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005
  • 1005
  • 482
  • 267
  • 200
  • 177
  • 148
  • 138
  • 128
  • 128
  • 123
  • 122
  • 121
  • 119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1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臺灣地區安全之研究

李茂鑫, LI, MAO-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之影響,並評估大陸經貿政策之利弊得失,進而提出未來政策定向選擇的建議,俾做為今後謀求因應之參考。論文計六章、十九節,約九萬字。 茲就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與資料來源,以及論文的組織與架構。 第二章則採歷史研究途徑 (Historical Approach)。依時序回顧1949年?1978年,30年之間,大陸與台灣兩政治實體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所展現出來的經貿政策差異,並將雙方獲致的成果做一扼要之比較,以判定雙方制度的優劣;同時亦將其做為1979年之後,雙方經貿交流蓬勃發展的背景資料。 第三章針對中共經濟改革的理論、措施和政策取向,以及台灣面臨國際政經情勢挑戰下,所激發出的互動誘因,做一綜合性觀察,並探索雙方經貿政策的演進。最後將多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加以彙整分析,以了解兩岸經貿活動的成長狀況及其呈現的特徵。 第四章,由中共經貿動機之背後尚摻雜著複雜的政治因素切入,分析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闡明經貿活動往往是中共經貿統戰的代名詞,經常被中共做為統戰策略加以靈活運用。因此,在政治上未達互信合作階段之前,貿然擴大經貿交流,不啻為台灣製造一個深懷敵意的經濟競爭對手,同時亦有加速中共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對台實施經濟制裁之虞,從而迫使我方付出慘痛代價,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定與全民福祉。 第五章則從公共政策角度,對大陸經貿問題予以研析,再將大陸經貿政策加以歸納整理後,依政策層次及執行層次二方面分別評估政策的利弊得失,最後提出存活理論 (The Theory of Viability),說明政府如何利用該理論模式的精神,做為未來釐定大陸經貿政策時的定向參考,進而改善國家的生存條件,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總結說明中共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力圖塑造開明穩定的形象,但除了改革開放的內容外,尤須注意其整體政經結構的持續性。因此,政府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擴大與否,應以國家安全為首要的政策考量;第二節則針對未來情勢發展所可能引發國家安全上的顧慮,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決策者未雨綢繆、及早規劃。
112

臺灣地區各區域人口遷移與就業關係之研究

吳仁裕, WU, RE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13

臺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

邱天貴, QIU, TIAN-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在研究工會運動上,係採取另一種途徑,就是探討工會運動的策略,我們將它 的範圍限定在解嚴後,就是1987年至1990年之間。我們以這段時間來探討 工會運動的策略演變,是因為它正是工會運動的萌芽與興盛期,這是研究的最佳時 機。 工會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謀求工會與會員最大的福利,其次才是尋求社會公義或 社會改革。因此,就策略的意涵而言,如何動員各項資源,調整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以達成目標,才是主要的重心。 於是,我們探討了以下各面向: 一.工會本身的組織因素; 二.外部環境的影響作用; 三.策略管理及策略選擇;及 四.工會運動策略的發展過程。 工會運動的目的,就是希望以集體力量來獲取勞方之最佳利益。而策略就是為了解 決此一利益問題。 我們獲致的結論,認為隨政治開放、勞動意識昇高、經濟高度發展及社會多元化交 互激盪下,工會採取的策略亦隨時間演變而調整。
114

台灣貨幣與所得因果關係之研究

梁思瑜, LIANG,S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鉅額貿易出超,台幣持續升值,貨幣數量急速擴張以及股票與房地產交易異常 熱絡下,反映出台灣經濟與金融情勢的變動。在此變遷下,中央銀行是否可藉貨幣政 策來影響所得,為學術與實務上重要之研究課題。 另一方面,貨幣理論發展至今,仍存在許多爭論,其根源在於各學說所強調的重點與 影響途徑不同,使分析結果產生差異,因此國內學者對有關之研究,或因模型設定之 不同與選擇期間之差異,所得結果頗為分岐。 貨幣與所得或物價間單向或雙向影響之爭論由來已久,Granger 與Sims等人提出因果 關係檢定方法來解決,為實證研究之一項重大突破,然而由於方法上若干缺失,故實 證結果常有出入。本論文除針對傳統模型實證方法上之缺失,設法修正外,更進一步 分析總體數列非恆定以及共異積情況下之因果關係檢定,希望藉有系統而且較可靠之 方法探討貨幣與所得之基本關係,以供政策採行、修改。 為確實檢討與修正實證方法,以及獲得穩健、可靠台灣實證結果,本研究計劃結構如 下: 第一章:前言:研究動機以前研究的檢討。 第二章:單根檢定方法與結果:兼採Perron-Phillips 與Stock-Watson 方法。 第三章:Cointegration 檢定方法與結果。 第四章:非恆定下因果關係之檢定。 第五章:實證結果。 第六章:結論。 在不同模型設定下,系統性因果檢定,以期充分且正確地發現過去貨幣與所得之關連 ,以作未來經濟預測以及政策采行之參考。
115

自用住宅相關財稅策略之研究

詹儒賢, ZHAN,R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房地產歷經民國六十二年石油危機及六十七年美元貶值兩次衝擊後,於民國七十 五年進入第三階段的循環,在短短的三年期間,房價漲幅平均高達百分之二百伍拾以 上,如今雖有趨緩平舵穩之勢,然在此高房價下,使一般受薪階層深覺購得一棲身之 所,愈來愈有艱難之感,根據統計,民國七十五年房價佔國民所得之比約為六倍,而 七十六年遽升至九、六倍,直至七十七年更高達十九、三倍,如此的事實,遂有一群 無殼蝸牛族,組成「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藉助各種運動批評政府的住宅政策及對高 房價的不滿,形成社會重要問題。 基於自用住宅問題廣泛的受到關注,本文擬就租稅政策公平與效率經濟效果的考量, 深入探討我國現行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 諸如所得稅中購屋借款利息扣除及土地稅 法中自用住宅相關規定 )與措施并詳加檢討;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為充分了解先 進國家的住宅政策, 本研究特進一步搜集OECD等國有關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與措施 進行深入研究, 以供我國借鏡之用, 並作為我國制定有關自用住宅牙關財稅措施之參 考。 最後,綜合我國現行自用住宅相關財稅法令與措施檢討之結果,並借鏡OECD等國之自 用住宅法令與措施可取之處, 提供一份自用住宅相關財稅策略之建議, 期盼對「住者 有其屋」理想之達成, 有所助益。
116

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

白中琫, BAI, ZHONG,-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題目為「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台灣地 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至今已逾四十年之久,其間雖迭有改進加 強,但在時空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必然發生若干無法適應及調整的問題。本研究透過 對制度演變過程的概述,探究其興革與歷史背景。並以台北市縣居民為對象,進行村 里居民對大會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全文計六章,茲將各章研究要旨說明如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有關研究結果,並對本論文研究範 疇,加以界定。 第二章:村里民大會之演變,制度的成長,需不斷改進,始能深植根基,因此本章對 光復初期,實施地方自治,及台北市改制後,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沭變。 第三章:村里組織之現況,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著密切 關係,故需先闡明其現狀。就村里之地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鄰、戶 長會議、及村里各組織加以說明。 第四章:村里民大會之現況,對現行各項法規暨實施情形,加以說明比較。包括村里 民大會之性質、任務、會期、開會、督導、考核與獎懲、議決案等。 第五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分析。包括概述、個人因素、社會因 素與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村里民參與大會之原因、對村里民大會功能之評估。參與 深度之分析。 第六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與其他政治參與行為之分析,探討村里 民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村里公約之熟悉度與參與大會行為之分析,並 對村里民選舉投票行為、收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閱讀政論性雜誌四項政治參與行 為進行研究。 第七章:結論,村里民大會,為人人皆可直接參與之一基層集會,對民主政治,對地 方自治,皆有所貢獻,不宜輕言廢止。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唯有調整原有之整想與 設計,提高人民參與感,方能使此一制度深植根基。
117

台灣地區影響工業衝突因素的探討

柯麗娟, KE, LI-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人均認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低廉且勤勉的勞動力,而過去也少聞勞 資糾紛。但有學者認為過去乃因為制度性因素,使得勞工在面臨勞資關係時只可以個 別的行動來表示,所以過去台灣離職率一直偏高即源於此。 本文先檢視結構功能理論、社會心理理論(相對剝奪)、衝突理論、協商理論、集體 行動理論、以及新政治理論對工業衝突的看法。一般人咸認為工業衝突是「問題之學 」,帶有負面意義。但是不同理論對工業衝突的本質有不同的假設,究竟工業衝突是 社會變遷過程中所產生的偶然失序,或是社會必然存在的現象,對於這一點各學派論 辯尚無定論,本文亦無法枉下判斷。因此,本文目的不在證明某一理論,而係以各派 觀點為思考架構,檢視影響不同型態,不同規模工業衝突的因素。 在實際運作上,本文探討了(1)歷年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工商業團體選舉的變 化;(2)歷年來工會組織的變化;(3)影響協商力的經濟因素;(4)相對剝奪 ;(5)工業關係制度相關因素:勞工保險、團體協約、職業災害、勞工教育等因素 對勞資糾紛以及離職率的影響。
118

台灣股市明牌對股價波動影響的實證研究

林子貞, LIN, ZI-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嘗試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探討台灣股市明牌對股票價格波動的影響。 本研究的理論中心在於探討明牌的公佈是否含有資訊效果,以此為中心的理論,可分 為「股價調整時間」及「股價調整速度」的問題;前者是研究明牌公佈前後,何時開 始調整的問題,後者則是探討半強式效率資本市場是否存在。此外,本研究尚希透過 科學方法,澄清一些疑點,那就是ぇ明牌股是否也如同國外實證結果,具有規模效果 ?え公佈的時間愈久,理論上獲悉此一訊息的投資人應該愈多,那麼,股價的異酬是 否與公佈時間的長短具有某種程度的相關?ぉ假設股價在明牌公佈之後確有變動,那 麼,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股價逆轉的現象? 實證時從投資專業雜誌報章(本研究選取了先探、線索、指標、財星、來來、永利、 大業、證券行情、熱股追蹤等週刊及產經、財訊兩日報)等來源中抽取樣本,並將之 按「推薦買」及「推薦賣」、規模大小、景氣循環等因素加以分類,利用每日平均異 常報酬及累積異常報酬等方法,推銷術殘差分析,以核定公佈日前後30個交易日中股 價異酬是否顯著。透過上一技術,當可探討股市明牌此一訊息公佈之後,是否有資訊 效果,並進而對調整的時點、股市的效率性、明牌規模效果之有無、股價異酬與公佈 時間長短的相關性,以及股價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是否有股價逆轉的現象等問題均可 抽絲剝繭、一窺其究竟。同時亦希望藉此研究能給予主管機關及投資大眾一些建議和 參考。
119

具降低成本誘因的電價政策之研究

李怡宗, LI, YI-Z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電力事業在生產上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規模報酬遞增等自然獨占的特質, ,加上政府基於避免重複購置的旅費及防止德性競爭的考慮,乃在法律上明令禁止新 廠進入,促成了現在電力事業獨占經營的型態,由於獨占廠商對市場供應數量、價格 、及品質擁有極大的控制能力,因此為免獨占所可能產生的弊害,進而增益社會福利 ,自然有必要對電力事業加以管制。再者,電力事業係屬公用事業之一,需求彈性小 ,且對國計民生影響甚鉅,更提高了管制的重要性。 管制電力事業的方法甚多,但由於政府和電力事業間存有資訊不對稱及雙方目標各異 的情形,所以存在著道德危險的問題,這將致使電力事業之營運決策偏離政府的期望 ,進而造成了成本水準無法降低、電價費率偏離最適水準的現象,鑑於電價費率的訂 定將會影響及電力事業本身的發展、經濟的成長、國家財政收入、及消費者的負擔, 因此電價政策的合理性甚值得大家深入研究改善。 本論文利用代理理論,探討政府為求降低成本的最適電價政策,誘導電力事業改進其 營運措施,提高文章,從而裨益於社會大眾。本論文之研究結果有以下三點貢獻: ぇ以代理理論之觀點剖析政府對電力事業管制在努力降低成本上之道德危險問題。 え說明在道德危險下,政府應如何擬定最適電價,以誘使電力事業努力於從事降低成 本。 ぉ探討政府在授權電力事業蒐集資訊時,為達降低成本目的之最適電價政策所應多加 考慮的情境因素。
120

我國運動用品業國際促銷之研究

蔡宜菁, CAI, YI-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在瞭解我國運動用品外銷廠商在促銷上的實際做法,以及當前 面臨的問題,並與理論做一比較,試圖探尋今後可行之道。 文獻:產業概況部分及參考有關徵信機構所出版之產業調查報告;促銷之理論(包括 整體及廣告、人員推銷、公共報導、銷售促進等個論)部分則就國內外相關袹籍和期 刊文章做一整理,以為實務比對之依據。 研究方法:本文屬個案描述式實證研究,以人員深入訪問來蒐集資料,對象為外銷績 優且願意配合研究需要接受訪問的廠商,所接觸者皆為經理級以上主管。將蒐集得的 實務資料與促銷理論比較,以發掘支持理論之處,並探討不符合的問題所在。綜合分 析部分則採一般性描述,不另做統計檢定。 研究內容:本文共計六章。第一章導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範圍、研 究架構與分析方法、抽樣方法與資料蒐集,以及研究內容。第二章產業概況,包括我 國運動用品業之概述、外銷概況、競爭概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第三章理論基礎, 探討國際促銷在廣告、人員推銷、公共報導和銷售促進各方面的學理根據。第四章個 案描述,分就促銷組合的要素,描述各個案廠商的實際做法。第五章綜合分析,比較 各廠商異同,發掘共同的趨勢及個別特色,並與理論對照,找出當前面臨的問題。第 六章結論與建議,就前章分析結果做一整理,並就其隱含的問題與廠商的期望提出建 議。 研究結果:我國運動用品外銷廠商一般規模都不大,OEM性質居多,但自有品牌是 -逐漸增加的趨勢。在國際促銷上投注的成本均不大,且多未計算明確數字;以到國 外參展最為普遍,而絕大部分是對客戶促銷,鮮少對消費者促銷。規模大的廠商不一 定多做促銷。因屬運動用品性質,所以外銷到較先進國家時,常有若干法令限制促銷 內容,以保護消費者。匯率衝擊不如想像中嚴重,開發新市場則不甚積極。因客戶來 源傾向於長期穩定關係,故咸認未來倚靠促銷來增進銷售的必要性並不大。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