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6
  • 879
  • 114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005
  • 1005
  • 482
  • 267
  • 200
  • 177
  • 148
  • 138
  • 128
  • 128
  • 123
  • 122
  • 121
  • 119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21

台北市民住宅選擇與購宅能力之研究

胡誌芳, HU, ZH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內容:近來國內房地產價格高漲,一般人皆有望屋興歎,買不起的感覺,另 一方面自六○年代以來,貿易出超經濟飛躍性成長,我國國民之國民所得亦快速提升 ,因此在房價與國民所得均呈大幅成長的情況下,國民之購宅能力如何,實有研究之 必要。住宅為耐久性的高價位商品,消費者需有相當的經濟能力始能購買,因此各階 層人民由於所得的不等,教育程度的差別,對於住宅的購買能力及居住環境品質的要 求亦有所不同,故消費者在購宅時不僅考慮房價因素,尚需考慮其他需要之滿足,如 選擇一符合其社會地位之社區,滿足其理想學區之要求,或考慮通勤之近便性,治安 與環境安寧,周圍之土地使用等,同時住宅之區位,環境亦會反映在住宅價格上,故 由住宅性質、環境、價格作整體性之探討,應是較切合實際的。 二、研究目的: 1.了解住宅特性與住宅需求因素。 2.了解台北市民其現時居住狀況及其理想居住型態。 3.了解台北市民對其住宅滿意程度為何?及其購宅時主要考慮之因素? 4.探討房價上漲與國民所得成長關係及其購宅能力。 三、研究方法: 1.藉由迴歸式求出住宅需求之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以了解住宅性質。 2.藉由多變量解析之因子分析法來分析本文中之住宅環境滿意因素。
122

台北市第二種住宅區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陳子和, CHEN, ZI-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1.經由資料整理,探討第二種住宅區的空間分佈及其特徵。 2.由實證研,瞭解第二種住宅區土地使用強度及土地使用類別之現況與計劃間的差 距。 3.藉由有關理論模型的瞭解及第二種住宅區劃設理念,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 4.透過研究瞭解,以發掘問題及研擬對策,俾供日後實施土地使用管制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1.以阿隆索(W.ALONSO, 1964)提出之競標價格理論(BID PRICE THEORY)做 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由於各類用地之競價能力不同,能承擔之地租水準也不同,造 成各類用地之空間分佈和土地使用的差異。 2.資料搜集分析:資料來源主要包括(1)台北市都市計劃說明書(2)台北市房 屋稅及營業稅資料(3)相關研究報告及作成之社會基圖(SOCIAL BASE MAP) (4 )土地使用現況調查;以瞭解第二種住宅區之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3.比較分析:瞭解現況與計劃目標之差距,輔以相關理論模型,以建立合理的土地 使用。 三、研究結果 1.瞭解第二種住宅區空間分佈與土地使用。 2.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及其應注意事項。 3.擬對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作檢討修正之建議。
123

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探討

薛惠珍, XUE, HU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都市環境品質乃是人類進入工商業社會所重視的,隨著經濟發 展和人口的增加,都市居住狀況起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住宅機能最為脆弱易遭到其 他機能的侵擾,導致居住環境品質的日益惡化,可能形成社區環境的低落,進而造成 整個都市地區的衰敗與人口的流失。因此可知居住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應是都市政 策與規劃工作之重要項目。此外,近年來都市計畫強調民眾參與的重要性。希望居住 在該地區的居民評價其居住環境,並對都市計畫提出建議,因此透過居民對其環境的 主觀意識評估,應是提供公共決策參考之依據。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台北市孝東路四段 為研究範圍,實因在都市計畫中,沿忠孝東路四段兩旁僅是商業區,街廓內仍是住宅 區,但由於商業勢力的擴張,再加土地使用管制未能嚴格執行,已使本區居住環境品 質日趨惡化,為避免新興地區環境加速頹敗的可能,故有必要對其居住環境深入探討 之必要,以研擬對策,裨供公共部門規劃之參考。 二、研究內容: 1.經由土地使用調查,瞭解土地、建物使用現況及實質居住環堈狀況。 2.瞭解居民對居住、購物、文教、交通、休閒、保健、治安等實質與非實質環境之 滿意程度。 3.藉由地區活動特性、居住環境滿意度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之相互比較,以發 掘居住環境課題,提出改善之建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由相關文獻著手外,並進行實地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 四、研究範圍:居住環境若依空間角度可劃分為住宅內部環境及外部鄰里環境,本研 究重點在於住宅外部環境,包括各種公共設施及環境寧適等實質非實質環境。因住宅 概念不只是住宅本身,亦應考慮其所在的鄰里環境,但此部分常被忽略,在住宅問題 上將是另一個討論的重點。
124

台灣地區墓地規則與管理之研究

吳樹欉, WU, SHU-C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 從出生到死亡,從搖籃到墳墓,乃人生必經之旅程,養生送死之道向為傳統文化所重 視。先王立禮經世,即以“生有所養,死有所藏”為治世終極的目標,所謂「慎終追 遠,民德歸厚」之傳統文化,則經久承襲綿延。 我國古今社會關於身後葬儀行為深受傳統習俗和禮儀影響,導致國人在辦理其先人身 故後世時輒以華而不實的儀式弔祭,同時到處「尋龍脈,卜靈穴」為其先人窀穸。但 是,由於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土地資源已極其有限,加上人口集中於大都市,在國人 入土為安及重視風水之民俗觀念下,更使得墓政問題日趨嚴重。因此,墓政問題已成 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及環境保育上之重要課題。 關於喪葬設施之規劃與管理,在本質上要能夠兼顧土地資源合理經濟使用,且又不失 對於死者永久紀念之目的。基於此一原則,本研究乃以土地使用計畫、土地使用管制 精神及墓政法規為觀點,探析墓政問題之癥結,並提出可行的建議方向,以供改善日 益嚴重之喪葬問題,俾使墓地規劃管理健全發展。 二、研究目的: 1.尋求墓地規劃之原則,以解決墓地需求問題。 2.擬訂健全墓地管理制度與法規之方向,以落實墓地管理工作。 3.建議遏抑私葬與濫葬之方法,以改善環境品質,確保自然景觀及土地資源之合理 利用。 三、研究範圍: 1.墓地定義:係指公墓、殯儀館、火葬場及納骨設施。 2.研究對象:以社政單位所管轄或督導之公私立墓地。 3.空間範圍:以台灣地區為限,包括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 4.時間範圍:從民國四十四年迄今。 四、研究方法: 1.預測分析法:以迴歸方法推估台灣地區從民國七十八年至九十年之死亡人口,並 參考各縣(市)民眾從七十年至七十六年埋、火葬比例,據以預測台灣地區未來十三 年(七十八年∼九十年)間之墓地需求情形。 2.實證分析法:依研究內容之需要設計問卷,親自抽樣訪問以瞭解民眾對於墓地規 劃與管理之意見,俾與理論部分相印證。
125

台灣海岸地帶土地資源規劃與管理之研究

陳炎基, CHEN, YAN-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海岸地帶係位處陸地與海洋交會之帶狀區域,自然孕育了珍貴且富變化的資源,能提 供高經濟、遊憩、教育、研究、生態保護及國土保安等多樣化使用。惟此等資源甚為 脆弱且不具復原性,一旦遭受破壞,將難以恢復,而遠失去其效用。 台灣土地資源極為有限,近二十年來,因為人口增加,產業結構轉型,對於不同型態 土地的需求日益殷切,而海岸土地具無主資源之特性,遂成為公、私部門競相使用的 對象。由於缺乏一套整體性的規劃與管理制度,致使海岸土地利用所衍生的問題方興 未艾,而這些問題正是以往海岸土地利用不當所累聚的環境惡果。 本研究承續上述問題,首先探討土地資源規劃與管理相關理論及美、日、荷等國海岸 土地資源規劃與管理的理念與精神,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其次,透過實地訪問調查(使用者、管理者)並選擇彰濱工業區與核能四廠預定廠址 作為實例分析,分析重點為海岸土地資源競用與衝突之根源、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 規劃與管理之功能。根據分析結果,進一步檢視海岸地帶現行規劃與管理體制之缺失 。 從規劃與管理的角度來看,海岸地帶牽涉到陸域與水域二個方面,所以管轄機關職權 的複雜與重疊,法規的零散以及基於政治層面的考量,都構成規劃與管理的困難,而 海岸地帶規劃與管理的功能在於如何配置資源?建立使用的優先次序、整合法規以及 管理策略等。在這種思想結構下,本研究提出「動態的系統規劃與管理架構」,就政 策、法規、土地使用分派計畫、管理機構等作一詳盡的改革建議。整個架構力求與現 行體制相互配合,俾作為未來台灣地區海岸地帶長期發展規劃與管理之參考。
126

開發許可制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並行實施於台灣可行性之研究

邵治綺, SHAO, ZH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動與目的:台灣地區自光復以來,由於實施經建計畫,拓展外貿及開發 工業區,使得工商業繁榮加上人口快速增加引起急劇的都市化,在此發展之下,由於 分區管制之實施未能配合發展速度,以致人口及產業集中,使土地過度密集使用,造 成公共設施不足,居住與工作環境日趨惡劣,工業污染破壞周圍環境品質,使得原有 公共投資形成浪費。台灣地區現在已全面進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但因土地使用分區 管制不夠嚴謹產生一些問題,如: (一)現有分區管制(允許使用項目)內容,無法滿足快速都市社會變遷之需要。 (二)對大型使用(使用面積大)或特殊使用(具明顯嚴重外部性)項目,缺乏良好 的因應對策。 雖然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有上述問題,基於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有存在必要,為了解決它 們,擬於現有分區管制下,配合開發許可制的實施,即政府基於現有計畫內土地使用 管制規定並配合現況與未來實質環境作為公、私部門開發案審查依據,開發案若符合 要件,則次予開發,若不符合要件,除附條件開發外一律不次開發。 二、研究範圍:針對台灣地區,不分都市地區或非都市地區。都市地區原則上不改變 現有土地使用計畫與分區規定,針對分區內用途及強度管制結果進行探討。非都市地 區原則上不改變現有分區規定,針對用地編定與用地內允許使用項目及強度管制結果 進行探討。
127

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 鄉為例

蘇家聲, SU, JIA-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寫作的目的除豐富對我國地方政治研究的內容外,亦含有彌補制度法弱點的目的 。故而全文使用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為經,派系理論為濟;以探索台灣鄉鎮權力的結 構和明瞭其如何在現有的制度下運作,為求理論與實際能相印證,本文特以一個職業 結構轉型的鄉鎮∼K 鄉為田野研究的場所,透視其權力結構的形成和派系權力的分配 。作者以人類學家參與研究法,長期的在K 鄉作實地調查,並以問卷方式做深度訪談 ,期能深切體會K 鄉政治的運行,至於文獻資料主要參考中外學者探索社區權力結構 和派系的著作及學術性期刊的若干專文,並佐以民國七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七十七年十 月為止所有關於各大報報導K 鄉的地方版新聞、政府出版的文件和檔案、及K 鄉鄉公 所相關的會議記錄。 本文共分五章、十三節約七萬字,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資料來 源等。第二章為社區權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法,分為五節。第一節界定社區、權力、權 力結構等名詞的定義,第二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一∼職位研究法;第三節為社 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二∼聲望研究準;第四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三∼決策制定 研究法;第五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四∼台灣地方派系研究法。第三章為K 鄉的 權力結構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轉變中的K 鄉人文及生態環境;第二節為K 鄉權力人物 認定的方法;第三節為K 鄉權力的資源及權力的來源;第四節為K 鄉的權力結構。第 四章為K 鄉派系與權力的分配,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派系的結合關係;第二節為派 系競技場之一∼農會;第三節為派系競技場之∼鄉公所與鄉民代表會;第四節為國民 黨區黨部的策略。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研究內容作綜合性的摘要,並從其中發現台 灣鄉鎮權力結構研究的未來展望。 總言之,本文認為台灣鄉鎮政治是值得研究的領域,為免於研究結果流於空泛和抽象 ,嘗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以理論為本文分析的架構,透視研究對象∼K 鄉權力結構 及派系和權力的分配,期能抓住台灣鄉鎮政治核心之所在。
128

景氣循環的時間序列研究方法:臺灣實證分析

陳柏青, CHEN, BO-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景象循環是指總合經濟活動盛衰升降交替的變動形式,代表了諸如產出、就業、物價 、消費投資等經濟變數的時間序列行為。實證的發掘引導了理論發展,在景氣循環分 析中,它所表現的並非問題的改變,而是我們看它的方式改變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嘗試由時間序列晚近提出的一些方法來了解台灣景氣循環的特性。 傳統分解非平穩(NON-STATIOHARY)之時間序列,認為循環部分係沿著確定趨勢而波 動。自BEVERIDGE 及NELSON(1981)發現經濟序列的長期特性可以隨機趨勢而描 述,即恆常和臨時成分均是隨機(STOCHASTIC)。所以本文首先以UC和ARIMA 做單根 檢定及以COCHRANE之無母數法估計對各序列改變其相對貢獻。 總體計量分析常假設時序變數由一線性固定係數的過程所獲得,但其描述所用的時間 常是固定的日曆時距,它模型化經濟時距雖然方便,但可能未掌握重要的非線性情況 。在景氣循環的分析□,個別的循環被視為經濟時間的區分單位,即經濟變數被視為 與由一循環階段至下一階段的規律型式有關。所以本文第二部分以時間變形法重新審 視總體變數牽涉到循環時距的可能性。 在前面單變數方法排除了潛在有用的訊息,額外的序列可能擁有共同隨機趨勢,能較 清楚地解釋趨勢和循環成分。在本文最後部分以失累積理論處理多變數過程。並在最 後一章作結論。
129

地方財政自主與政策制定過程--台灣現行制度之分析研究

陳明道, CHEN, MING-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政府遷台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地方財源短絀一直是棘手的問題。由於地方財政問題 無法妥善解決,地方財政自主乃成為地方各界爭取之目標,並演變成許多事件之導火 線,例如:台北市議會拒絕將營業稅及印花稅的一半收入提撥中央、澎湖縣議會決議 廢縣等。這些事件背後除了「地方財政自主」之訴求外,更包含著「落實地方自治」 的呼聲。事實上地方財政係地方自治職權之一環,卻又是地方自治權落實與否之具體 表現,兩者之關係十分密切。 雖然兩者關係緊密相扣,但過去諸多探討地方財政問題之論述,觀點卻大都侷限於財 政收支之層面,對地方自治及所衍生之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問題多未觸及。故本文研 究目的之一即在運用「公共選擇理論」此一整合性研究法來探討地方財政問題。此外 ,地方財政自主之內涵、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如何合理劃分,為本文另一研究目的。當 然如何建構一個完善的制度,亦即謀求政策制定過程之效率與公平,以改善地方財政 短絀之困境,並促進各地區之均衡發展,則為本文所追求之終極目標。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基本概念。第二 章介紹地方財政之經濟理論,包括地方公共財理論、TIEBOUT 的以足投票模型及財政 聯邦制度,以建立評估各級政府間權限劃分之標準。第三章則為地方財政之政治理論 ,乃自憲政體制、地方自治等另一角度導出政治面觀點,並與經濟面理論相互整合歸 納,使權限劃分標準更加清晰週延。第四章探討台灣現行制度,對於規定中央與地方 權限劃分之憲政及財政體制加以研究。嘗試找出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地方財政問題之 癥結所在。第五章係對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國家之憲政與財政體制的比較分析, 期能收他山之石之效。第六章為結論,就前五章之研究結果及心得提出具體建議,以 作為我國地方財政改進方案之參考。
130

匯率與工資變動對台灣輸美十大產業之影響-遞延分配與聯立模擬之應用

蔡慧美, CAI, HU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所以「出 口」在台灣始終是個重要的課題。而貿易面對的是各國之間激烈的競爭,不宜排除其 他國家,而單獨估計台灣的出口函數,所以我們選擇了經濟發展程度及型態均類似的 亞洲四小龍,及近年來急起直追的中國大陸,形成一個聯立體系,主要利用1983 年至1988年六月,美國海關稅則(TSUSA)磁帶,得出四小龍及陸的對美出 口及美國進口的資料,選擇台灣輸美+產業,聯立估計五個地區,各產業的出口模型 。 本文研究重點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以二段式的方法,依產業別,同時估計五個 地區的出口函數,第一階段分別估計各地區匯率及工資變動影響出口單價的遞延分配 ;第二階段以前階段得出之出口單價估計值,聯立估計各地區出口單價對出口值的影 響。第二部份:採用KOHLI (1985)的方法,求出各產業、各年、五個地區相互 間的替代彈性,可以看出各個期間同一產業內,各國替代互補消長的情況。第三部份 :運用第一部份估計出來的結果,模擬各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結果,尤其針對台灣、 韓國匯率相對變動大小對出口的影響。 本文架構包括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章文獻回顧、對模型的設定、 遞延型態、替代彈性作一有系統的介紹;第三章為理論架構篤實證方法;第四章列出 實證結果,並與前人的結果作一比較;第五章為結論,對十大產業作一綜合性的分析 ,並列出研究限制。

Page generated in 0.02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