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地區山坡地開發許可制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hillside planning permission institution in Taiwan陳娟娟, Chen, Chuan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目前所實施之非都市山坡地開發許可制,已稍具土地開發許可制
之雛形,現行制度雖較以前改善許多,但在運作上仍有缺失,例如未有土
地使用計畫來指導開發許可制之實施及對異議之處理不盡完善等,導致許
多土地開發及使用等問題的產生,極待檢討與改進。英國土地開發許可制
度實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其制度較完整,對於土地之開發利用與
使用管制之經驗,已漸引起國人的重視,其內容甚具參考價值,可供我國
借鏡以改善現行制度之缺失。本研究經由(一)理念;(二)計畫與組織體系
;(三)運作方式;(四)權益問題處理方式等四方面,對於英國制度加以探
討,及分析檢討台灣地區非都市山坡地現行制度之缺失,提出制度實施之
改進方向與配合措施。
|
2 |
藥物創新的區域分佈: 基於1996-2010年美國上市新藥的實證研究文詩雅 January 2014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3 |
我國工業區開發政策之探討林勝男, LIN,SHENG-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上許多國家均以致力於工業發展作為促進經濟繁榮與改善國民福利的手段。要滿
足工業發展的需求必須提供中夠的工業用地以利於工廠之設立。我國自民國四十九年
率先在六堵開發工業區,迄今三十年,台灣已開發工業區七十處,面積約有一萬餘公
頃,對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具有相當的貢獻。
本文研究目的,即針對我國工業區開發政策,採取政策評估論點,對此政策之過程與
影響進行評估,檢討已往工業區開發政策之優異面與缺失面,期能對日後工業區開發
政策有所助益。
全文共分五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理論架構」:對政策評估之相關概念分析,並採取系統研究途徑提出本文理
究架構。
第三章「工業區開發過程之探討與評估」:從工業區開發過程( 包括工業用地之取得
、工業區之規劃、開發、銷售與管理 )工業區開發相關法令及實務工作進行評估。
第四章「工業區開發影響之探討與評估」:分別從經濟面、區域面及生態面等三個面
向評估工業區開發之影響。
第五章「結論」:說明本文研究發現,並針對當前工業區開發政策之缺失。提出改進
建議。
由上列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欲解決我國當前工業區開發之各種缺失,必須來「事權統
一原則」,由中央設置專賣機構,統籌全國工業區開發事宜,制定並修改現行工業區
開發相關法令,配合經濟發展計畫、區域發展計畫、生態保護,進行預評估。採任務
性分工開發方式,以提昇促進工業區開發政策之品質等技能。
|
4 |
台灣西海岸海埔地開發方式之研究林美珠, LIN, MEI-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分析並確立海埔地之開發方式,俾利研擬今後海埔地之開發策略,以提昇海
埔地的開發品質及開發效果。文分五章十六節,茲扼要說明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揭櫫本文的研究動機及其目的,其次就國內有關文獻探討海埔地
開發之利弊及其進行方式,然後界定研究範圍,解釋海埔地及開發方式之意義;並繪
製本文流程圖,以利全盤瞭解其研究過程。
第二章、台灣地區海埔地開發之梗概。開發海埔地,不但可拓展國土面積,更可提高
沿海土地利用價值,改善沿海居民之居住生活環境,及緩和人口增加之壓力;故必須
先對台灣地區海埔地的構成要素及其特性與分布,作一簡述;其次再探討海埔地開發
之重要性、並說明海埔地開發之經過。
第三章、海埔地開發方式之比較分析。海埔地開發之主要目標,在兼顧經濟發展及生
態環境之維護,以達土地之有效合理利用。為便於開發方式之比較分析,首先探討目
前海埔地開發問題之癥結,據以研擬評選指標;其次依農漁民、政府機關、民意代表
及住宅戶等之樣本調查,分析其對海埔地開發與利用之意見,然後就各種開發方式,
分別依評選指標進行比較。
第四章、台灣地區海埔地開發方式與利用型態之配合。經由上述各節海埔地開發方式
之比較分析,知悉不僅開發品質將影響利用效益,同時,利用型態亦決定開發效果,
故實際上,開發與利用是息息相關的,是以本章首先將確立海埔地開發的原則,進而
探討開發方式與利用型態之關聯,及其配合之可行性。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衡諸上述各種開發方式之比較分析,為達土地有效合理利用,
兼顧生態保育及經濟發展,並均衡私人權益,本文認為海埔地宜由政府統籌規劃並負
責開發;惟開發完作之後,可視其使用目的,分別獎勵私人投資建設,以促進沿海地
區的繁榮,俾利達成區域之均衡發展。
|
5 |
區段徵收與新社區開發之研究簡豐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地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連續實施數期經濟建設計劃以降,經濟迅速進展,工業化與人口都市化現象與日並進,經濟結構亦由原以農業為主之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主之經濟,在這種進展與轉變過程中,由於對人口的成長與分佈,土地使用,資源開發與公共設施等,未能作有效地配合,和缺乏一完善而整體的計劃,致產生了兩種極端相反的現象:一是人口大量向臺北、高雄南北都會區集中,中心都市過度膨脹,在都市建設無法與之配合下,造成住宅缺乏,貧民窟、違章建築滋生蔓延,交通擁塞,空氣、用水污染,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等都市病態現象。一是因大部份工業集中於臺北、高雄二大都會區,區域之不均衡發展,造成區域間所得發生差距,就農村地區言,所得偏低之結果,引起了眾多青壯年勞力之移往都市謀生,使得農村之生產結構呈現「老化」現象,造成農村經濟之更形蕭條萎縮。上述之二種現象,一般而言,是互相為因果且互為影響的,若欲謀求問題之解決,吾人認為非從整體綜合觀念上著手,無以完成之。易言之,其所採取之較佳都市發展正策厥惟在「開發新社區」上。蓋開發新社區其所擬訂之目標乃在於:(1)配合國家重大建設及區域發展,以調節區域間之不均衡發展,避免區域間所得差距之擴大;(2)引導大都市內之住家,工商業移往新社區內,以緩和都市人口、住宅、交通之壓力;(3)容納現在及未來成長之都市化人口;(4)解決土地利用之不當——都市向郊區無限制蔓延,侵佔高等則農田。並提供大量之國民住宅用地,以供中低收入家庭建築住宅之用;(5)促進天然資源之保護與管理,並滿足人民對提高環境品質之需要。
唯新社區之開發能否達成其預定目標,與其所採取之「開發方式」有極密切之關係。依我國現行有關法規之規定,其方式雖有私人開發,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等三種,但吾人在細究三者之實效性後,乃確認如為適應整體性建設計劃,防止土地投機行為之需要,則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乃最能發揮整體建設之功能。
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其立法依據,實施辦法在我國現行各種有關土地法規中,雖已多有規定,但以其內容紛歧,未臻完備立法精神亦嫌過於保守消極,以致於實際運用時,每感困難重重,多所牽制,見於弊端。有鑑於此,吾人遂思以台灣地區目前惟一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成功之例子——基隆市安樂新社區為個案研究,分析發現困難之所在,以期能對問題提出一解決方案。惟因此新社區係屬國宅示範社區,其規劃性質較為單純,規模亦較小,可能未能涵括新社區開發過程中發生之問題,故在研究上,亦稍涉及前計劃開發「林口特定區」、「內湖特定區」之失敗原因,三者互相歸納檢討之,從而針對問題所在提出數項建議,藉供參考。至本文內容,共分六章,略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敘述臺灣地區在人口都市化現象急□進行中所發生之問題,及其因應採取之都市發展政策,並確認「開發新社區」乃是解決問題之最佳途徑。
第二章新社區開發之規劃、目標與方式,敘述各國開發新社區案例之目標,並針對臺灣地區所面臨之問題,擬訂其應訂立之目標。最後認為欲達成預定目標,其應採取之開發方式乃為「區段徵收」。
第三章我國現行法規對實施區段徵收辦法之規定。就土地法,都市計劃法,平均地權條例,獎勵投資條例等現行法規中有關徵收程序,補償及土地處分之規定加以歸納敘述之。
第四章基隆市安樂新社區開發之研究。就此例開發過程中所發生之問題,加以分析歸納之。其中包括有資金問題,地價補償問題,土地增值稅課徵問題,禁建問題,擬訂細部計劃問題,被徵收戶失業失所問題,徵收完成後之土地處分問題等。
第五章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問題之檢討與意見。就前章所述之問題,並參酌前林口、內湖特定區開發過程中所發生之困難,加以檢討之,並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第六章結論。
|
6 |
開發中國家人事行政革新之研究陳以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大戰以還,開發的呼聲甚器塵上,國家的全面開發成為開發中各國全力以赴的追求目標,政府倡導,人民效力,孜孜矻矻,歷時二十餘載。然其結果卻是開發工作遲遲其行,各種建設欲舉乏力,社會依然凋敝落後,經濟仍舊蕭條萎縮,國家亦始終積弱不振。揆其原因,並非由於政府之倡導不誠,亦非由於人民之努力不夠,而實由於這些國家缺乏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以從事此種艱鉅的開發工作有以致之。惟政府效率所以不彰,能力所以不強,復有其根本原因存焉。此種原因當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乃在於政府的人事行政不健全。蓋政府有如時鐘,需靠人予以動力才能運轉。人事行政是使為政得人、百官稱職的一套有系統的措施,為政府這個大時鐘的唯一能源。能源如有匱乏或不健全,必然影響時鐘的運轉,減低其性能。是故健全的人事行政實為政府效能的源頭,國家開發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條件。開發中國家今後如欲建立效能政府,加速開發工作的進行,便非自人事行政革新開始不可。本此認識,乃獨發筆者研究開發中國家人事行政革新問題之動機。
本文共分五章,逾十五萬言。第一章為「緒論」,闡明人事行政的意義、範圍、地位、原則等基本概念,以及開發中國家的界說,以為本文之研究確定範圍。第二章為「人事行政革新之重要性」,逐節論述國家開發的重要、政府在開發過程中的任務、行政效能與開發成敗的關係,層層探剝、漸入核心、最後點出人事行政革新在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性。第三章為「人事行政現狀之剖視」,係自人事措施、公務人力運用、公務風紀、行政效能等方面檢討一般開發中國家人事行政之現況,陳明其弊端,以為革新之張本。第四章為「人事行政革新之途徑」,係針對前章所陳開發中國家當前人事行政上之種種缺失,對症開方,從人事行政學的觀點,提出各種改革辦法,以為革新之要徑。第五章為「結論」,除首先扼要歸納前四章之主要論旨外,並分節申明開發中國家人事行政革新所應達成之目標,以作革新行動之旨歸;陳述人事行政革新所宜採取之策略,以利革新工作之推行;最後復對開發中國家過去實施人事行政革新之情形作一簡短回顧,並對其未來之可能發展略作展望,鑑往規來,所以期革新目標能早日實現,而整個論文體系亦於焉完成。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筆者資質駑鈍,學識譾陋,初涉研究工作,難兢兢業業、殫心竭智以從事之,仍不免時有力不從心之感,益以國內有關資料奇缺,蒐集匪易,更使研究與撰寫工作倍覺艱辛,幸蒙張師明誠諄諄指導,傳師宗懋多年開心鼓勵,伍啟元博士遠自聯合國兩度寄贈有關書藉,何永福學長提供寶貴資料,徐坤英、徐瑞芳兩位同學協助謄脆稿,始得草成。師恩友情,惠我良多,感激之餘,謹此併致最誠摯之謝意。惟筆者才疏學淺,加以資料短缺,時間倉卒,撰寫之時雖力求謹慎,闕漏舛錯,仍必不能免,幸祈諸位,師長嚴予教正,藉匡不逮。
|
7 |
從中共新安全觀看西部大開發林欣潔,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的鬥爭退出國際舞台,取而代之是國家議題的覺醒。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等議題重回國際舞台,並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的內涵,也跳脫過去軍事安全及主權安全限制,向經濟安全及文化安全等面向擴張、延伸。
中國幅遠雖廣大卻資源有限,使得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得不採取傾斜發展策略,選擇以少數地區或部門作為發展重點;然而此舉卻又導致中國東西部經濟差距的逐漸增加,不同區域間的居民收入及消費水準的差異擴大。為防止經濟問題衝擊到政治與社會的穩定,中共當局開始關注對中西部的發展。1999年6月,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宣示,保障邊疆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加快此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助於整個地區的政治穩定。
從中共領導人的上述談話可得知,西部大開發是為解決東西發展不均的問題,但因為經濟不均將連帶引發社會、治安等議題,以及西部本身具有特殊戰略地位,使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目標不僅僅是帶動西部經濟發展,還具有其他政治、社會意涵。值經濟全球化浪潮之際,各國經濟發展必定要和國際市場接軌,受國際政經局勢影響,中共在制定西部大開發政策時,必要考慮目前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情勢變化。因此,在研究西部大開發政策時,不能僅用經濟層面剖析,而需擴大考慮國際、國內雙重因素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層次。
|
8 |
都會區住宅空間分佈變遷及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林余真, Lin,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會區之發展乃是由人口與產業之帶動所形成,因人口與產業的聚集促成了都市之成形,且於人口聚集移動的過程中,住宅區位的選擇便成為人口遷徙之另一種表現態樣,也因此住宅土地使用類別之變動情況,間接說明了人口遷移之方向,後促成了都會區內部居民生活空間結構之改變,進而影響了都會區的擴張與成長。都會區於持續擴張的過程中,如何抑制無效率之擴張蔓延趨勢,乃是未來都市規劃者所需關注之課題。本研究選取台北都會區為研究對象,以之探討台北都會區之住宅開發分佈情形及區位選擇因素,透過結合都會區發展與住宅開發區位影響因素,來探究政府的重大投資建設與其他因素,對於住宅開發之區位影響關係為何?期能有助於有效率地引導都會區內部人口之移動方向與意願。首先,針對台北都會區之發展背景進行說明,其中包含人口變遷之空間圖示分析;同時,藉由分析民國79-94年之住宅開發分佈情形,瞭解其於台北都會區之發展概況;最後,根據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找出可能影響住宅開發分佈變遷之替代變數,建立實證模型,以供未來都市發展與住宅政策之規劃實施參考。獲得以下結論:
一、由都會區發展角度切入觀察發現:台北都會區目前處於Hall(1984)的城市演變模型中之相對去中心階段。其住宅開發利用分佈之趨勢與人口之空間分佈變遷走勢,皆是呈現核心地區減少而外圍地區增加之分佈情況,有移往郊區地區分散之趨勢。
二、住宅開發區位影響因素方面:由Panel Data實證模型結果發現:民國84-94年間台北都會區住宅開發分佈影響因素有:各鄉鎮市人口密度、家庭戶數、各鄉鎮市市中心距離最近交流道距離、各鄉鎮市市中心最近捷運車站之有無、景氣指標概況及區域因素。且住宅開發之分佈同時受到區域間之發展差異影響,驗證了台北都會區住宅開發之分佈,符合Newling(1969)都會區發展階段說,其指出整體都會發展過程中,都市內部各不同分區(市中心、郊區)之發展態樣亦有所差異。因此,各不同發展分區之都市發展規劃策略也應有所差異,不應出現一體適用之情況。
三、模型設定之政府重大投資因素為各市鄉鎮市中心距離最近交流道距離,實證結果發現:其顯著地影響台北都會區之住宅開發分佈;距離交流道距離愈近的地區,住宅開發增加情形愈多,此說明了政府重大投資建設對於住宅開發之分佈產生顯著之正面效益。因此,於政府重大政策投資建設之規劃引導下,同時有助於降低都會中心或附近區域內,人口與住宅土地使用過度飽和與擁擠的情況,並促成都會區周圍之其他地區的發展,以有效達到區域均衡發展與防止無秩序之擴張的目的。
|
9 |
日本對中華民國之經濟援助 -1960年代至70年代- / JAPAN'S ECONOMIC AID TO REPUBLIC OF CHINA 1960'S-1970'S東條雄隆, TOJO TAKATO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便將對外政策確立在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的方針上,善用經濟外交,不僅使日本在短時間内得以重回國際社會,廣結與國,並穩定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供給與輸出,從而發展工業,再增國力,蓄積了經濟實力,同時也使日本回復其國際地位。
在戰後日本的外交分析過程中,隨著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大國地位,年年巨大的政府開發援助資金(ODA)也在日本政治外交領域上成為重要的分析對象之一。尤其是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是1964年日本加入OECD,透過專門處理日元貸款的國際協力機構「海外協力基金(OECF)」的設立,台灣乃是第一個透過日本的專門援助機構所處理的受援國。因此回顧對華援助意味著填補日華關係上的歷史空白兼日本的國際協力史。
本論文研究戰後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之動機與施行結果。
|
10 |
開發中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台灣資訊半導體產業分析(自1960至1990)翁良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目的是經由積體電路及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找出其發展所具有的特殊條件,以此討論該產業快速發展在戰後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意義進而試圖說明戰後新興開發中國家擺脫依賴理論馬克思經濟學者所謂的邊陲困境的可能。
論及可能成為戰後台灣積體電路及個人電腦產業之資本,可舉出如次幾項:戰前已存在的小型電子電器類資本在戰後重組,經由政府「外向型」經濟發展政策的鼓勵由商轉工,復與日本電器廠商取得技術上的運繫,而以本地市場進行資本累積。另一方面,1950年代以降,美國將台灣納入其防衛體系的一環及1960年代台灣的外資導入政策使得美國以台灣為其電子產業的跨國生產基地,由於技術及市場皆從屬於日,美兩國,因而以此為源流所形成的本地電子資本呈現出弱小及從屬的特性。
戰後台灣當局的科技政策,初期以基礎科學研究為發展重心,未必能有效地與電子產業發展取得連繫,不過,此種情形直到1973年工研院的成立出現轉機,工研院成立所具有的意義在於國家權力跨足原有的指導位置更進一步積極地將學術研發與資本活動聯結在一起,而形成另一個積體電路及個人電腦產業之資本系統。
1980年後成立的聯華電子係出於1975由政府主導的積體電路發展計畫,以其在技術上自立,適逢1980年代後期亞洲形正逐漸形成積體電路生產中心而快速進行資本累積;另一方面,1985年工研院角色亦由「協助產業」轉變為「創造產業」後並於1987年成立台積公司,適切地與全球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的設計與製造趨勢結合得到相當的發展。不過台灣當局於1980年起所推行的電腦工業發展計畫,也使本地電腦業者能“及時”加入1980年代後由美國電腦廠商主導的個人電腦世界市場,並將日本製的個人電腦排除在以美國為首的生產聯盟之外,同時也使台灣電腦產業得到充份的發展。
總的來說,台灣於1960年代所推行的外資導入政策對生產性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造就,及至1970年代以降工研院擴散到產業界的人才及基於跨國分工考量而回國的人才,共同建構了台灣內部支持產業發展的「技術人力」。本稿所強調之「新興產業」即在表現戰後台灣依其特殊環境所產生的技術人力為動力,加上世界市場的支持及國家權力積極干涉(即政府的獎勵政策)而快速得到發展,作為本文之緒論,以台灣為例「擁有技術的人力」堪稱為開發中國家擺脫依賴困境的主要原因。
|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