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5
  • 282
  • 14
  • 1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12
  • 312
  • 93
  • 68
  • 66
  • 63
  • 60
  • 58
  • 54
  • 50
  • 49
  • 47
  • 45
  • 42
  • 4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土地使用強度探討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

紀建明, JI, JIA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分五節,旨在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內容、方法及流浧,並敘述 土地使用強度與居住環境品質概念且界定探討層次。 第二章分三節,主要是對台北市現行有關都市土地使用強度管制法令之檢討。 第三章土地使用強度調查分析,分四節。含土地使用強度現況說明及分析,另土地使 用之公共設施部分單獨立節進行調查分析。 第四章居住環境品質問卷調查分析,分三節。係說明問卷之設計、調查、回收統計, 並進行居民居住環境品質之意識分析。 第五章居住環境品質綜合分析,分三節。含二重點: 1土地使用強度與居住意識之相關分析; 2法令、土地使用強度現況、公共設施、問卷調查等進行居住品質綜合研討。 第六章結論。
2

行銷資訊系統使用者態度與使用現況關係之實証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ser Attitude on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 Usage

嚴如恆, Yan, Run-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個人化行銷時代的來臨,企業在從事行銷活動時常需要倚靠資訊系統的幫助, 並透過蒐集、過濾、分析與組織等步驟,以獲得有關行銷決策的資訊,而促成這一系列 活動的資訊系統就是行銷資訊系統。 針對行銷資訊系統的使用現況,國外有學者做過不同時期的比較報告,反觀國內對 於行銷資訊系統的探討,則僅於系統架構的提出與建置,而在使用情形方面則付之厥如 。因此,本研究首先以台灣600大製造業、300大服務業及60大金融業為對象,根據使用 時間、行銷決策模式、資訊內容與資訊來源等四個構面為基準,來瞭解台灣企業的行銷 資訊系統之使用概況。 接著探討使用者在以輸出資訊、決策過程品質、系統彈性與工作績效等四項組成的 態度構面的差異,是否會對四種使用現況有不同的影響。結果顯示,決策過程品質和工 作績效兩項態度構面與使用時間、行銷決策模式及資訊來源等現況有顯著地正相關,且 將使用者分為高度滿意群與低度滿意群兩組時,高度滿意群在使用時間、行銷決策模式 使用與資訊來源種類的平均分數皆比低度滿意群高。此意味著,對行銷資訊系統的滿意度愈高,在時間、行銷決策模式與資訊來源的使用上愈多;這也証明了不同的態度使用 者確實會影響行銷資訊系統的使用現況。 最後,本研究以工作自主化、規範監控程度、工作程序化、權限層級與決策參與程 度等五項組織因素;及包含電腦課程訓練、年齡、教育程度與行銷工作經驗等四項的使 用者因素為中介變數,探討是否會影響態度與使用現況間的關係。 在組織因素方面,由統計分析的結果得知,沒有任何一項的組織因素被証實具有中 介變數的性質,但是在中介主效果部份,則有規範監控程度、工作程序化與權限層級對 使用時間、行銷決策模式、資訊內容與資訊來源等的整體現況或是個別現況有顯著的影響。 在使用者因素方面,証實年齡與行銷工作經驗分別為態度群組與行銷決策模式和態 度群組與使用時間的中介變數,並且除了特殊情況外,高度滿意者在行銷決策模式與時 間的使用都比低度滿意者為高。而在中介主效果部份,年齡、教育程度與行銷工作經驗 則分別對個別現況之顧客特性分析模式、公司內部會計系統與內部財務資料等項目產生 明顯的差異性。 / The relation of impact of user attitude on system usage is proved,and it may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influence. Equally, if the marketinginformation system-a system is to help marketing managers make a more optimal decision,has a alike result ,it will be reaearched in the thesis. In the study, first we will see the status which large enterprises in Taiwan use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s(MKIS) by four criteria.Second, inadvance study what MKIS's status items will be influenced by user attitude.Even-tually,find user attitude really influences the MKIS status positivelly and supp-ose the back cautions of every one. Last, the study includes user's factors(i.e.,age,degree of education,etc.)and organization's factors(i.e.,job codification, job specificity,etc.) to prob whether these items will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r attitude and thestatus of MKIS. In result, the age and experience of marketing task both are the moderator between user attitude and MkIS usage.
3

都市土地變更為商業區方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 The Modification of Urban Land into Business District - a Study of Taipei City as the example

沈維華, Shan, Wei Haw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人口大量集中於都市地區,至民國八十年底止,全台灣已實施都市計畫地區計有425處,都市計畫地區內人口數高達15,713,800人,占全台灣地區總人口之76.4%。在都市發展與成長快速的情況下,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實施成果與管制目標,往往與實際土地使用情形產生明顯差距,政府在辦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經常會面臨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的問題與壓力,目前都市計畫法中雖有規範變更方式,但僅係原則性之規定,對於實際之運作方式並沒有詳細及具體標準,因而造成諸多困擾。   商業用地是各種使用分區中使用強度最高的一類,因此在各類使用分區變更案中,所產生的爭議亦最大,本論文以台北市為例,探討土地使用變更為商業用地方式,及其實際運作之可行性。   本論文計有六章二十二節,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動機、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究流程。   第二章:本章先藉相關文獻回顧與整理,確立解決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問題之著眼點,並結合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變更理論、商業區位論、平均地權理論,建立本論文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本章分析美國、英國、日本等三國,採行之市地使用管制制度,並與我國現行之管制制度加以比較,探討值得借鏡之處。   第四章:分析台北市面臨之商業用地不足問題,及未來都市整體發展下,商業用地供需與調整之原則。   第五章:以個案分析方式,探討台北市非商業區變更商業區之各種方式及其實際運作可能衍生問題,並提出改進方向。   第六章:提出本論文之結論與建議。
4

台北市土地混合使用之研究--以民生社區為個案分析

徐瑞梅, XU, RU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藉由土地混合使用型態、程度之調查分析,以瞭解目前台北市實質混合使用 內容為何,並透過問卷調查來反映居民對混合使用之看法。本文共五章,約五萬字。 茲將各章綱要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論述研究方法,並利 流程圖來說明整個研究過程。 第二章土地混合使用之基本觀念:本章先說明土地混合使用之意義,再對其觀念來源 加以探討,並分析混合使用優、缺點何在,且做相關文獻之回顧。 第三章民生社區土地混合使用現況調查分析:本章先統計民生社區地面層建築面積、 總樓地板面積、各街廓建蔽率、容積率及公共設施建設情形等土地使用現況,再對各 街廓土地混合使用型態、程度加以調查分析,進一步對實質混合使用內容加以探討, 且與「台北市土地使用及外部環境之評價:本章係係利用問卷調查方式,以明瞭居民 對「一屋兩用」之看法及居民對住家附近開設各種行業之感受,並由居民分別表示對 外部環境二十四個項目之重視及滿意程度如何,再針對居民的意見加以批評、檢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最後將混合使用現況、居民意願及法令規定三者做綜合比較,針 對比較提出建議事項。
5

立體道路設施穿越私人土地空間使用權取得有關問題之研究

黃至羲, HUANG, ZHI-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用地取得乃為推動任何建設計畫之基礎條件,如何以「侵擾最少」、「費用最省」 的方式取得需用空間之使用權,乃為立體道路建設上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首由空間權及相關補償理論之回顧,建立本研究立論之基礎理念;其次針對 現制徵收公共工程用地所生問題之癥結加以析述,同時從法理面、財政面及行政面 之評估發現:空間使用權制之運用於立體道路路權取得上,較之傳統土地徵收方式 確有其適當性。因此,本研究乃引介分析國外有關公廿設施穿越土地部分空間之權 利取得法制,同時於檢討我國相關律法之未週延處後,分別針對空間使用權取得模 式、補償法則,又其配合調整法規第三方面之重要課題加以研議,此中除指出「區 分地上權」應足為我國空間使用權制之最適權利類別外,並研擬其於運用上所生侵 權補償之計價法則,兼而提出建立區分地上權制所應配合增修訂法規條文之建議。 最後,則將本研究之推論過程予以歸納,據以指出立體道路建設採區分地上權制取 得路權時,所應考慮調整之方向如下: (一)從速修改土地徵收有關法規,納入「權利徵收」觀念。 (二)妥適規範區分地上權之補償辦法,並賦予當事人得尋求法律救濟之管道。 (三)從速修改都市計畫法及公共法等相關規定,以使道路與建物得以立體分層使用 。
6

刻板印象—人格特質與媒介使用之關聯性—「根」影集的效果研究

林盛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學生雖然很少有機會直接觸到美國黑人,但是他們對黑人存有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可以用凱茲與布瑞萊式的問卷調查,以形容詞的方式顯現出來。另外包格達式問卷則可以測出我國學生對黑人的社會距離 刻板印象的存在,雖然可能源於客觀的特徵,但是與我們簡化分類的認知方式,與內在挫折的投射也有關係,這兩個現象,均與專斷人格有密切的關聯性,另一個傳散刻板印象的重要來源是大眾媒介。如電影、報紙或書籍,常使閱聽人形成偏見概念。而許多研究者,也使用電影或其他媒介,進行改變刻板印象的嚐試,而獲得成果。 最近一部以黑人立場描述黑人的影片「根」在台播出。由於影片含有極豐富的訊息,及對黑人的一個新觀點,因此可能有改變閱聽人認知結構的效果。本研究以影片之暴露強度,個人專斷人格量表分數及背景資料為自變項,以刻板印象對黑人及白人之社會距離及對「根」影集之重要觀點的態度為應變項,以瞭解這部影片的效果。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樣本與白人和黑人的接觸機會均甚少,尤其對黑人,有接觸經驗者少於1/10,受訪者對白人與黑人的一致性印象,來自大眾傳播或親友的親身傳播。 二、受訪者的專斷人格分數隨著教育程度之上昇而下降。而男女的專斷人格分數之間並無差異。 三、看過根影集之大部份受訪者對白人的印象有點變壞,對黑人的印象有點變好,表示「根」影集有說服力。但說服效果隨教育程度之升高而遞滅。 四、不同影集暴露強度之各組受訪者,對白人的印象並不因暴露強度之增高而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對黑人的印象卻隨暴露強度之增加而變好,趨勢明顯。 五、看過「根」影集四次以上的受訪者對黑人的刻板印象,遠比沒看過的受訪者為明確,也就是所選取的形容詞趨向一致。 六、在暴露於說服性傳播之後,專斷人格分數越高的人越容易被說服。本研究樣本中專斷人格高分組的受訪者中,看過根影集四次以上的人對黑人有很好的印象,對白人有很壞的印象。但是同組沒看過影集之受訪者,則對黑人有壞印象,對白人有好印象。自我報告態度改變分數與專斷人格分散,當暴露強度達到某一程度時,出現顯著之正相關,顯示出被說服性與專斷人格之間,有正相關存在。
7

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

古明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寬頻網路發展的日趨成熟,讓即時通訊成為許多網路族開機後必使用之軟體,本研究乃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即時通訊使用者的使用動機、使用行為、使用滿足,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經由資料分析發現,使用者在使用即時通訊上,有三大使用動機因素,分別為「同儕交流動機」、「新奇娛樂動機」、「生活便利動機」;有三大使用活動因素,分別為「影音導向活動」、「訊息導向活動」、「文件導向活動」;有三大使用滿足因素,分別為「情緒管理滿足」、「關係維繫滿足」、「問題解決滿足」。本研究以使用動機因素為基礎,將樣本資料進行集群分析,結果獲得三大使用族群:「無的導向群」、「交際導向群」、「功能導向群」,再以統計檢定三大族群在「人口變項」、「使用行為」、「使用選擇」及「使用滿足」上的特徵差異描述。本研究亦發現即時通訊的兩大主流為MSN、Yahoo,兩者之使用人數即佔了有效樣本98.7%。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三大族群在「使用動機」、「使用行為」上均有顯著的差異,但在「使用選擇」上則無顯示出特別的選擇偏好;三大族群的「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其「使用滿足」均有正向的關係,亦即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表現得愈強烈,其所獲得之使用滿足也就愈強烈;另外,三大族群中選擇使用MSN、Yahoo的使用者,在「使用滿足」上亦呈現出不同的滿足情形。
8

著作財產權犯罪之研究

陳學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法院實務所見著作權侵害,往往以刑事訴訟為之,考其原因甚夥,諸如當事人無存證習慣、損害賠償額難以證明、民事訴訟制度有利被告脫產等因素,故被害人往往以刑逼民,以求得適當之賠償,惟著作權法係一門新興之法學,因與傳統之民、刑法觀念上有很大差異,專業性較高,坊間所見參考書籍,對外國法制之介紹,以國際公約及美國法制較多,因美國著作權法及實務均以民事救濟為主,訴訟制度又採陪審制,故許多案例原則,均為民事法制度下之意義,於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下,各該原則之定義、定位,均有待檢討,本文即嘗試以外國著作權法之原則及落實於我國著作權法應有之意義,及對我國著作權刑事審判實務作一檢視。 刑事責任之構成,依學說及實務應符合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故構成要件該當為法院首要之職權調查對象,惟法院訴訟係先程序後實體,故本文先就著作要件、被害人之認定為介紹後,始依構成要件之要素逐一檢視,即侵害行為、侵害法益、著作權限制,最後並對實務處罰現況檢討現行法定刑刑度之當否及侵害二著作財產權之論罪關係,依序說明如後: 第一章 緒論 就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加以說明。 第二章 著作保護之要件 就最高法院八十一年台上字第三○六三號民事判決及學說所闡述之保護要件,即原創性、具客觀化之表達方式、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及非法律所不保護之標的,加以說明。 第三章 犯罪之追訴要件 先於第一節就自然人及法人著作受侵害之追訴方式說明,次就著作人之認定標準,依本國人及外國人分別說明,於本國人特別討論大陸同胞、聘僱著作、共同著作著作人之認定方式,於外國著作人除一般性之互惠原則簡介外,針對美國人著作依中美著作權保護協定,對被保護人範圍過大,使得大陸同胞或其他國家人民間接受到保護。 第四章 侵害行為之認定 先就美國法上著作權侵害態樣,即直接、補助及代理侵害作一介紹,及其在我國刑法總則之定位簡要說明。次就美國著作權法上侵害諸原則,及最高法院對侵害認定之要件即接觸及抄襲加以簡要介紹,透過對法院判決之分析檢討,用以檢視我國法院對著作權侵害之近似判斷標準,發現法院受限於國內鑑定制度欠缺,除部分電腦程式案件專業度較高送請鑑定外,均由法官自行逐一比對,依一般人原則或整體觀感原則之精神自行為近似判斷。次就各不同著作類別,逐一檢討其受保護之成分,用以提供實務近似判斷時,多數以逐一比對方式之不妥之參考。 第五章 侵害之法益為本法所規定之著作財產權 本章先就本法所承認之著作財產權類型,透過國際公約及外國法制,逐一介紹其意義及常見之學說實務之爭議問題,如著作權平面立體互轉、公開之意義、衛星接收之公開播送適法性、播映用伴唱帶之適法性、營業場所接收音樂廣播為背景音樂適法性、用盡原則與出租權限制等。再就雖非著作財產權侵害,因對著作人經濟利益影響甚大之「視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亦依上開著作財產權侵害之檢視方式,一一介紹及檢討;最後,就網際網路涉及之著作權侵害問題為扼要探討。 第六章 著作財產權之限制 著作財產權之限制,分為合理使用、非自願授權及保護期間三大類型,本章先就合理使用於我國刑事上之定位、第六十五條與第四十四條至六十三條之關係,再就美國法上合理使用為獨立規定及實務對合理使用四項要素之意義,用以說明第四十四條至六十三條適用合理使用為補充判斷時之參考。其次,非自願授權類型有強制授權及法定授權二類,就中文翻譯、廣播目的及音樂著作強制授權之要件逐一介紹後,方就外國常見之法定授權,如教科書選編、錄影機及空白帶徵收權利金、散布權用盡後之補償請求權及著作原件追及權介紹。最後就著作財產權保護之理論、標準及回溯保護之相關問題為檢討。 第七章 刑罰 本章係本於著作權法性質上為私法,多數國家以民事損害賠償為著作權侵害之救濟方式,我國因國人迷信重刑處罰及中美談判壓力下,法定刑日漸提高,期以遏止著作權侵害之刑事政策,是否妥當,本文嘗試透過我國著作權刑事處罰構成要件、處罰刑度、追訴方式之變遷,及七十八年至八十五年法院著作權刑事判決確定案件之檢討分析,反著作權刑事政策之不妥,亦即如以刑罰臨之,亦以罰金較能符合具經濟犯罪特性之著作權犯較佳;其次,就刑罰中之兩罰制及從刑之內容分析,以檢討實務對沒收究採職權沒收或義務沒收,提供一己之見。最後,再就一般犯罪態樣之常業犯、連續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及法條競合,於著作財產權犯罪之適用標準及其與刑法之關係,依刑法之學說判例原則作一簡要分析,以供實務參酌。 第八章 結論 綜合本文之研究心得,供立法省思及實務之參考。
9

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的認知圖像--以交大資科BBS站為例 / Internet users' cognitive image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洪懿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描繪相較於印刷報紙的情形下,網路BBS使用者現階段對電子報的認知圖像,並且探討這些認知圖像與網路BBS使用者的閱報行為及網路使用行為是否具有關聯性?若有,則關聯性為何? 本研究以交大資科BBS站的註冊使用者為對象,以等距抽樣的方式從中抽出500位樣本,利用電子郵寄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問卷中主要列出電子報與印刷報可諮比較的題項,以試圖從受訪者的回答中,整理歸納出他們在相較於印刷報的情形之下,對電子報的認知及看法為何。此次調查約有效回收問卷總計有276份。 研究結果發現,在受訪者的認知中,電子報和印刷報最大的不同在於「互動性」、「易取得/易瀏覽」及「發行對象」等特質因素上。受訪者認為,在媒體與證者的互動功能上,電子報明顯優於印刷報;不過,印刷報紙則相當容易取得,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閱讀,而不像閱讀電子報具有地域(一定要有電腦的地方才行)上的限制。 此外,受訪者也認為,印刷報的發行對象是沒有限制的,只要讀者其有基本的識字能力,即可毫無困難的閱讀;相反的,閱讀電子報除了識字能力外,還須具有基本的電腦能力才行。 至於在受訪者的閱報行為及網路使用行為與電子報認知之關聯性分析中,本研究初步發現,受訪者閱讀電子報的頻率和其對電子報「新聞可信度」的認知有顯著正相關(r=.22);但與其對「電子報內容」的認知則呈負相關(r=-.22)。另一方面,受訪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與其對電子報的認知則無太大關聯性。雖然在關聯性分析上,不顯著的情形居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呈顯著相關的面向都表現在「電子報的內容」此一因素上,而且是負相關。這意味著,目前接觸電子報或網路愈頻繁的閱聽人,對電子報內容的評價卻愈低,因此,如何改進電子報的內容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實在值得研發者深思。 本研究還發現,受訪者中非電子報讀者對電子報的認知評價高於電子報讀者,高評價或許正因為他們對電子報持有較高的期望,而如何使電子報在網際網路上呈現的型態能符合閱聽人的期望,也是值得電子報業者注意的。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ortray the internet (BBS) users' cognitive intage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at this stage, compared with that on printed newspaper. Besides, this study will try to discover if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BBS users' reading behavior on newspaper and utilizing behavior on internet. If there is one, we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it is. This research takes as subjectes the registered users of CIS BBS at NCTU , selecting 500 samples in the way of interval sampling. Listed in th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are the comparable items available between printed and electronic newspapers. We try to find out, in the answers of the subjects, their cognition and impression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when compared with printed newspaper.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tells us that in the cogni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printed and electronic newspaper are factors such as interactivity, availability/browsability, and objects to publish for. The subjects recognize that electronic newspaper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its printed counterpart in terms of interactivity between media and the readers. The printed newspaper, however, is better in terms of availability, ready to be read at anytime and anywhere; while reading electronic newspaper has to be confined within the locations where there are computers. Furthermore, the subjects also think that the printed newspaper is published for everyone--as long as they are literate, they can read without difficulty; on the other hand, to read electronic newspaper the readers must have basic command in operating computer in addition to being literate. I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subjects' reading behavior on newspaper and utilizing behavior on internet with their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we find initiatively in the research that the subjects' reading frequency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and the cognition of 'reliability of news'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have a salie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22), but the frequency and the cognition of 'content of electronic newspaper' hav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r=-.22).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utilizing behavior on internet and their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is very low. Although i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non-salient cases prevails, but 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all the salient correlation aspects appear on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newspaper'--and the correlation are all negative. This means that the more frequently the readers access electronic newspaper or network, the lower their evaluation toward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newspaper. Therefore, it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developers to ponder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newspaper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readers. We also find that non-electronic newspaper readers' evaluation on electronic newspap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lectronic newspaper readers. Higher evaluation perhaps reveals their higher expectation to electronic newspaper. How to make the way electronic newspaper presented on Internet meet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readers is also a problem for the publishers fo think about.
10

永續性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之研究

許淑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滿足灌溉、公共給水、發電、防洪等多項功能,同時達到涵養水量、維護優良水質及確保水土保持工作等目的,便有水庫集水區、水源保護區的劃設與管理,並附帶對區域內的土地使用與開發行為加以限制。然而現階段水源保護區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卻存在著許多問題,不但無法有效達到保護水源各目的,更使區域內的住民抱怨與抗爭不斷。 本研究以永續發展之「經濟效率」、「注重公平」與「環境整合」三理念出發,運用德爾菲技法--專家學者問卷調查與分析,歸納出現階段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相關課題,並以國外水源保護相關制度為借鏡,研議出符合永續發展理念的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據此提出下列相關的改進策略作為政策上的建議: (一)土地使用管理方面 1、檢討現行水源區劃設方式。劃設方式應考慮各種有關土地使用的利益與需求,並將水源區置於國土計畫中合理位置,以進行保育方案的研擬與管理。 2、檢討現行水源區土地使用管制方式(管制事項內容、水源特定區土地使用管制要點等)使之臻於合理。 3、長遠而言,應以分級分區方式管理,並結合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下的開發許可制進行管理。 4、研究訂定各分區之管理程度與等級,以績效標準、污染總量管制、水質監測等措施進行之。 (二)法令及管理機關方面 短期內應以修法方式檢討現行法令體系與管理組織機關的設計。長期而言,則應以訂定水源保護區管理專門法規(並考量與現行法規之整合)、設置水源保護專責管理機關(亦應考量與現行機關、地方政府之權限劃分)。 (三)回饋補償措施方面 1、水源保護既為必要,對於水源保護區居民土地使用受限之「特別犧牲」情況,必須給予合理補償。 2、修改《自來水法》12條之1,釐清回饋與補償的意涵。並將回饋金成立為基金、協助民眾參與地方建設。 3、協助地方建設的內容範圍應廣泛,且顧及水源區居民所需,考量社會福利、水源區振興及重建計畫。 (四)建立水源保護區廣泛與開放的民眾參與管道。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