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5
  • 282
  • 14
  • 1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12
  • 312
  • 93
  • 68
  • 66
  • 63
  • 60
  • 58
  • 54
  • 50
  • 49
  • 47
  • 45
  • 42
  • 4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藥品標示外使用刑事責任之探討 / Criminal Liability of Off-Label Use

廖雅郁, Liao, Ya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藥品之管理,主管機關往往僅著重於新藥的核准,對於藥品上市後之監督即第四階段往往付之闕如,因此許多藥商利用上市後對於藥品之反應,往往變相做為另外新適應症的適用研究,對於主管機關而言,藥品標示外使用原則上是已核准藥品之運用,因此,若非有重大不良反應之回報,否則基本上是漠視。 藥害救濟基金會在西元1999年至西元2015年2月第1~217次審議會之統計資料顯示,其中有1030件申請案,審議會審定結果是不予救濟,進一步分析其不予救濟之理由,名列第二名的原因為「未依藥品許可證所載之適應症或效能而為藥品之使用」,占整體不予救濟給付案件的23%,突顯現行的藥害救濟制度下藥害政策與實際臨床用藥的落差。 本文認為醫療行為之目的,乃在救治病人生命及恢復病人之健康,其過程本就充滿不確定性與高度危險性,醫療行為之歸責,應以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為考量。然根據衛生署(民國102年7月改制成衛生福利部)於民國91年之函釋說明藥品標示外使用原則為「應據實告知病人」與「不得違反藥品使用當時,已知的、具公信力的醫學文獻」等。因此,雖藥品標示外使用為醫師治療方式之選項之一,但法令上對於藥品標示外使用,卻未有明確之規範,因此產生許多醫學倫理與法律責任之爭議。 本文主題內容鎖定在藥品標示外使用與醫療過失之探討,且從刑法理論觀點,探討藥品標示外使用之法律性質,其在我國刑法規範體系中之定位,並加以闡釋注意義務,告知後同意,醫療過失,醫師說明義務等概念,並以實際發生的實際案例為例,進行說明。 其中,藥品標示外使用是否成為醫師應說明義務之內容?又其說明義務之基礎如何架構,說明內容又為何? 除此之外,文中將分析醫師注意義務與說明義務在藥品標示外使用時所應該達成的程度為何,結合國內的實務現狀與看法提供立法意見。 / After marketing approval, the labels of on drug packages should outline the indications for use, dosage, administrative directions, and safety information. The use of drug could expand over time. Off-label use, which means prescribing an approved drug for a use that is not claimed in the product information, is common in medical practice, especially for some serious or rare diseases. Since there is no regulation for off-label use , a number of clinical ,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arise. According to Taiwan Drug Relief Foundation for Drug Hazards’ statistics regarding the rejected reasons by foundation from 1030 application cases 1999 to 2015. The 2nd reason for unapproved cases is off-label use which is around 23% of total unapproved cases. This shows current criteria for drug relief is quite not fit in real world practice. Medicine is intended to save patients’ lives and to help patients reach renewed heal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 risk versus benefit profile beyond the original product approval should fir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aiwan,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vides an guidance regarding off-label use, ex: The necessity of informed consent before prescribing off-label products. Do physicians need to follow the duty of informed consent whiling prescribing a drug which is off-label use? There should be a guidance to follow in this regard. This study has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s and flow chart of off-label use. We suggest that some amendments to the laws are necessary, including setting up the scope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12

微網誌使用行為研究:以PLURK使用者為例

方盈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微網誌是目前炙手可熱的新興網路應用之一,配合手機使用而發展出的140字字元限制,就字面定義上是小型的網誌,它即時性強、參與者多、互動性強,整合網際網路與行動網路,是具備web3.0概念之先趨應用。微網誌兼具了廣播與人際傳播的能力,提供個別使用者向世界發聲的簡便管道,是個人媒體、我群媒體的一類,同時也具備與他人聯繫情感、交換意見等社交功能。 為了解使用者如何認知微網誌,其使用動機、行為與相關影響因素為何,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援引部落格、網路相簿、網路影音分享等相關研究結果與討論,分就個人使用和社交使用兩方面對理論面上進行補充。  本研究採取質化取徑,獲得使用行為的細部輪廓與背後思維,針對廣受亞洲使用者歡迎、也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微網誌服務Plurk,進行使用者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本研究並訪問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Alvin Woon),了解Plurk發展的相關理念。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Plurk的動機,包括自我層面的──情緒抒發、自我記錄、自我展演,以及社交層面的──尋求陪伴、期待互動、拓展人脈,另包括社會面的──獲取新知/樂趣。研究結果也發現,無論一開始使用的動機為何,人際關係是多數受訪者持續使用Plurk的理由。 Plurk的成功在於重視對話的特色,並專注在這部分的相關功能開發,歸結它受歡迎的六項因素是1. 提供即時更新與回應的彈性;2. 使用型態輕鬆;3. 滿足對於互動(資訊交換與情感陪伴)的期待;4. 易於拓展人脈、維繫以及經營友誼;5. 對隱私權機制的重視:6. 介面特殊、語言可親。
13

現行土地使用法制中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land use limit in present land use legal system

林明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揭示了對於人民財產權的保障。憲法對於財產權之保障係透過對於財產權之承認並透過立法者建立財產權之法律制度,即所謂財產權之「制度保障」。而憲法以財產權為人民之基本權利,並予以保障則為財產權之「個別保障」。個別保障使人民產生一積極權力以抵抗公權力對財產之侵害亦是對於財產權法律地位之保障。 然財產權保障並非絕對之保障,財產權於社會中尚須考慮其於眾人間之相互性及普遍性。因此,財產權之實行須受社會環境之限制;換言之,財產權除供「私人利用外」亦應配合公共福祉而負有「社會義務」。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之必要,得以法律限制財產權及其他自由權利」即蘊有此意涵。此外,憲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故立法者藉由法律訂定財產權之內容及界限時,亦由憲法第二十三條及第一百四十五條取得財產權之限制依據。因此,法律對於財產權之限制,如屬財產權之內容及界限之事項,原則上權利人應予容忍而不生補償之問題。但若對於財產權之限制,使權利人與他人相較受有特別不利益時甚或侵害財產權之內涵時,則須予補償,以與憲法對於財產權保障之意旨及平等原則相符。 土地為財產權之一部,當然依法受有保障。但因土地具數量、位置固定之特性,且為人們生活所不可或缺之資源,為調和土地上各種不同使用之需求、競爭並考量社會整體利益,需透過法律或土地利用計畫對於土地使用施以干涉、管制。然土地使用限制可能基於維護公共利益之目的,對土地施以不同強度之限制。甚至許多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中,政府並無意以徵收程序取得人民之所有權,但這些法管制卻大幅限縮人民使用財產之權利,造成土地權利人相較下承受更多或更嚴苛限制之不公平情形。因此,土地使用規定對財產權之干涉,如為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使受干涉之權利人與他人相較受有特別不利益時,應由國家予以合理補償以符憲法保障財產權之意旨及平等原則。但究土地使用管制規定於何種情況無須補償?於何時須予補償?而其間之辨別基準為何?此等問題實為一複雜且不易具體化之重要課題。 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界限及補償問題,於我國之法制下並未見出具體之判斷標準。而「特別犧牲」之概念雖已經由大法官解釋引入並作為財產權限制是否須予補償之判斷基準,但關於財產權受限制至何種程度或何種情況始構成「特別犧牲」,解釋中則未進一步闡釋及說明。國內文獻對美國法「準徵收」觀點討論財產權限制之相關問題雖不如「特別犧牲」常見,但美國法有關準徵收之討論自1922年之Pennsylvania Coal Co. v Mahon案以來已有相當之發展,由其文獻及案例之彙整可整理出較為具體的準徵收判斷基準,甚或於國會中提出之財產權利提案已明確指出管制措施對於財產價值造成ㄧ定比例之減損時須予補償。因此,本研究除對於現行土地使用限制之相關問題加以討論,並希冀藉由美國法關於準徵收案例之蒐集及分析,釐出準徵收之判斷標準,並應用其觀點對我國之土地使用法制中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規定加以檢視分析,釐清土地使用限制規定中有關管制限度及補償之問題,俾助於土地使用法制與憲法對於財產權保障之意旨更相符合。
14

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管制之研究 / Study on use control of non-urban farming and grazing lands

周文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於民國75年11月起全面實施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後,逐漸 發現因辦理使用編定當時,缺乏積極性、前瞻性及整體性之規劃,僅以 消極限制民眾自由使用土地之方式來管制,而未有積極性之計畫予以引 導土地之合理及有效使用。又長久以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國人過度 重視經濟利益,卻缺乏對土地資源應有之維護及保育,土地資源遭受到 嚴重衝擊,肇致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違規使用的嚴重問題一直無法有效 解決,亦使得使用管制政策無法落實。此種情形,顯示欠缺有效的使用 管制機制,以及檢查工作執行力不足。緣此,本研究旨在,從非都市土 地農牧用地違規使用問題的衍生,來探討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管制 機制之缺失,以及執行檢查工作成效未臻理想之癥結所在,以確定需解 決之問題。並就使用管制所產生的各項問題,研擬解決途徑,以消除使 用管制機制缺失及執行檢查工作不力等問題,進而提升非都市土地農牧 用地使用管制之成效。 故本研究乃參酌國內使用管制相關文獻及內政部地政司提供之違規 使用數據,並藉由全國執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業務之承辦人員,對非 都市土地農牧用地違規使用的實際情況,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的處理態度 與執行力之看法及意見作實證調查分析。 本研究認為違規使用查處之事權與裁罰標準不一,與違規使用稽查 與取締之執行力不足,以及公所未有專責人員執行違規檢查工作及遭受 民代關說壓力,是造成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管制政策未能落實之原 因,另為解決人力及經費不足,可建置使用管制監測系統,而於研究調 查中也發現「農業發展條例」第三十一條修定喪失遏止農地違規使用之 手段。 本研究建議政府以開發許可制指導非都市土地的開發,以提升使用 管制之成效,並增訂設置「農地稽查員」之規定以落實違規使用查處工 作,以及回復「農業發展條例」第三十一條限制違規農地所有權移轉之 規定;另為便利後續管控及處分事宜應建立違規使用案件資料庫,並積 極檢討及調整現行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編定,而於使用管制時應考量 各地區不同之特性及條件並因地制宜,以及慎重思考擬定一套完善非都 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管制機制,並在「國土計畫法」架構下通盤檢討非 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機制,如此方能有效落實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 管制政策。
15

從使用者探討線上公用目錄設計原則之研究: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

陳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用者的資訊搜尋行為有了新面貌,線上公用目錄亦面臨重大轉變及挑戰。圖書館界應站在使用者角度來思考,設計及建置一個使用者滿意的線上公用目錄系統。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在2005年提出的《Guidelines for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OPAC) Displays》報告中,認為線上公用目錄的設計該有其原則,尤其應該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建構一套適合國內大專院校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的設計原則。本論文參考國內外線上公用目錄設計內容,除了參酌IFLA的原則基礎外,並融入其他學者專家、機構團體對於未來線上公用目錄的意見及建議,彙整一套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的線上公用目錄設計原則草案。為了獲取使用者的意見,本研究共舉辦三場焦點團體訪談,藉由使用者的想法來修正草案內容,再將修正後之草案,經由分別針對學生與館員的問卷調查,來進行最後的原則項目清單之確認。   根據研究結果,確認使用者認同的線上公用目錄設計原則總計六大類35項原則。該六大類分別為「使用者需求」、「介面設計」、「內容及資料安排」、「檢索技術」、「個人化服務」及「資源整合」,並依平均數高低區分為不同重要性。未來圖書館員與廠商欲進行線上公用目錄設計的溝通,或評鑑線上公用目錄時可作為參考之用;並經由本研究發現使用者與館員的想法差異相當大,圖書館在建置線上公用目錄前應更瞭解使用者的資訊使用行為及習慣。 / The behavior of users’ information search has changed in the past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OPAC) is facing great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Libraries should design and construct an OPAC system from users’ perspective. In 2005, a report fro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ion (IFLA) titled “Guidelines for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OPAC) Displays” outlined principles in designing OPAC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users’ need. This study aims to offer a draft of design guidelines of OPAC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It refers to IFLA guidance, local and abroad interfaces of OPACs, and blends in the feedback from schola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OPAC design. It also held three focus groups in order to gauge users’ views on how to improve the drafted guidelines. Then the revised guidelines were used to conduct further questionnaires on librarians and students. From there, it gave birth to the final guidelines.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y came up six major categories and 35 principles. The six categories are: users’ need, design interface,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arrangement, retrieval technique, personalized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is study could serve as the future guidance when librarians are in talks with vendors in their OPAC design, and when the evaluation of OPAC system is needed. This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opinion of users and librarians. Libraries should thus pay more attention in understanding what users want when constructing OPAC.
16

以使用性工程建構行動個人化數位攝影註釋系統 / Building a Mobile Personal Digital Photograph Annotation System Based on Usability Engineering

陳柏諺, Chen, Po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等影像記錄產品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按下快門,使得個人相片的數量不斷的增長。倘若照片中缺少了註釋,進行搜尋檢索大量的個人照片是困難的。雖然如此,人們卻會因為繁瑣累人的照片註釋工作而缺乏意願。 本研究藉由Kuo所發展出的PARIS (Personal Archiving and Retrieving Image System)作為來源系統架構,其系統解決了大部分個人數位影像語義標註的困難,也利用半自動註記方法減少使用者註釋負擔。但由於過去缺乏行動載具,PARIS並未開發一個現代化的行動註釋系統,來協助一般使用者進行個人影像註釋。 為了解決此問題,本研究利用使用性工程進行系統的建構,以設計及開發出一套現代化的行動影像註釋系統iPARIS (Integrated Personal Archiving and Retrieving Image System)。iPARIS擴展了PARIS設計出符合行動載具的後設資料結構與本體,包含將PARIS所定義的DDDC後設資料標準擴充為得以群眾註記之社群媒體地理標籤的iDDDC (Integrated Dozen Dimensional Digital Content),以及在既有的STO (Spatial and Temporal Based Ontology)的空間架構中加入更具彈性的地理標籤關聯方法GRO (Geotag Related Ontology)。iPARIS並利用工作流程設計、介面線稿設計、視覺設計、系統實作、使用者參與設計等步驟來設計及開發系統,再以迭代設計方法不斷地改善系統的使用者介面及使用者體驗。iPARIS在建置完成後利用參與啟發式評估量表、手勢次數、操作時間、操作路徑、錯誤次數進行使用性測試,而其測試結果也達預期的使用性目標。更進一步,透過分析使用者操作系統的實際行為來找出系統存在的使用性問題,並提出未來系統的改進方式。 透過完整的規劃與適切的設計系統介面,讓使用者在拍照、註釋、組織及管理照片都可以在行動應用程式上完成,並使此系統能滿足具有效率、具學習性、具記憶性、低錯誤率及高滿意度等Nielsen所提出的使用性標準,以降低個人影像註釋時的負擔,並增加使用者註釋個人照片的意願,以應付日益增長地個人數位影像資料的管理需求。 /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photograph recording products, such as digital camera and smartphone, people take photographs easily so that the number of personal photographs increases unceasingly. If photographs are lacking of annotation, searching and retrieving the large number of personal photographs become difficult. However, people are usually reluctant to the cumbersome and exhausted annotation work. In 2004, Kuo et al. developed PARIS (Personal Archiving and Retrieving Image Syste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MPEG-7, PARIS resolved most difficulties of personal digital image semantic annotation and lightened users’ annotation burdens by semi-automatic annotation method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obile device at that time, PARIS did not develop a modern mobile annotation system to help ordinary people annotate personal photographs. Therefore, this thesis builds a system with usability engineering as well as designs and develops a modern mobile image annotation system iPARIS (Integrated Personal Archiving and Retrieving Image System). iPARIS expands PARIS architecture to add the support for mobile. It expands PARIS DDDC metadata standard to iDDDC (Integrated Dozen Dimensional Digital Content) which is a crowdsourcing annotation enabled by third party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and provides STO’s spatial ontology a more flexible geo-information description methodology GRO (Geotag Related Ontology). iPARIS also takes the steps of workflow design, wireframe design, visual design, system implementation,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build the system; moreover, it keeps improving the user interface and user experience by iterative design. After implementing iPARIS, we conduct usability testing including participatory heuristic evaluation, gesture times, operation time, gesture path, error times, and interview. The test results reach the expected usability goals. Furthermore, the thesis finds some usability problems by analyzing users’ behaviors when they are using the application and brings future improvement for the system. By integral planning and appropriate interface design, this system lets user take, annotate, organize, and mange personal photos in a mobile application. We hope that iPARIS can meet the usability index to lighten the burdens of personal photograph annotation, arousing users’ desire to annotate personal photographs, and meet the growing nee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al digital photograph information.
17

臺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

邱秀貴, GIU, XIU-K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一)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1•瞭解臺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程 度;2•瞭解臺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動機。 第二章:理論與架構。(一)文獻探討。(二)研究架構。 第三章:研究方法。(一)問卷設計與變項測量。(二)抽樣:以臺北市十八歲以上 成年人一百八十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三)資料蒐集步驟。(四)資料處理與 統計分析。 第四章:結果的分析與解釋。(一)錄影機的使用程度。(二)錄影機的使用動機。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一)結論。(二)建議。
18

製鞋業產品與經營模式創新-以Crocs為例 /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footwea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 illustration of Crocs

黃君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製鞋業為例探討產品與經營模式創新,探討問題包含廠商對於製鞋產品概念如何形成、產品與經營模式創新的方法與來源,而經營模式方面,廠商如何透過顧客價值主張的重新定義,重新設計利潤公式,藉由掌握關鍵資源與關鍵流程而達到經營模式創新的目的。 本研究以美國製鞋公司Crocs為代表,Crocs從水上活動的使用情境,從身為「先驅使用者」發掘未被滿足的市場機會,並掌握Croslite專利塑料所有權與應用能力,將材料廣泛與其他傳統材料混和應用於鞋類或其他用途,並且嘗試提供消費者一種生活風格的提案,做為所有產品設計的核心概念,透過市場使用者參與產品創新,而發掘出如Jibbitz等新市場機會,進而強化顧客價值主張。 另一方面Crocs打破傳統製鞋業經營模式,以向異業學習的方式,利用高階經理人來自EMS科技產業的經驗,習得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經營精神,從外部輸入經營模式必要的關鍵資源與關鍵流程,改變其供應鏈與銷售方式。而Crocs產品基於生活風格的展現、材料舒適性多元創新與具彈性的經營模式,成功反應在產品廣受市場歡迎、產品毛利高達20%,以及美國NASDAQ上市上櫃等現象,堪稱近年來製鞋業奇葩。 因此透過本研究整理分析後發現: 一、企業可由使用者的「使用情境」,瞭解市場中「先驅使用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並擷取先驅使用者對產品的想法,該想法時常展現在先驅使用者的「生活風格」中。 二、企業在產品概念形成時,若產品的技術與結構成長空間有限,則元件的關鍵資源取得,「模組式創新」將成為企業經營模式與競爭的基礎。 三、「使用者參與」是企業產品創新的重要來源,使用者可提供企業意想不到的功能改進方式與發展空間,讓使用者共同參與產品創新,強化顧客價值主張,並且利用「外部知識輸入」增加關鍵資源、改進關鍵流程。 四、企業應根據其經營目的,重新檢視其價值鏈,必要時應跳脫產業缺乏效率的規則,以改進其經營效率,例如供應鏈系統與銷售方式的改變。 五、企業是否擁有「專屬技術」、「產品知識」與「材料應用能力」是影響產品創新的關鍵。另一方面,企業應提供消費者以「生活風格」為基礎的產品或服務,可藉由「設計單位的背景」來實現,先訴求產品機能性,再進一步做產品外觀設計,才能成為最終品牌經營的基礎。
19

台灣地區農地變更使用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Conversion System of Farmland in Taiwan

林紀玫, Lin, Chi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動態的社會中,由於都市成長、經濟發展及所得增加等結果,必然引起法 定土地使用計畫變更之需求,而導致原有使用分區及收益性較低之農地編 定變更。然由於農地的變更係一不能反轉的投資(Irreinvestment),故於 兼顧其他產業之發展與需求時,對農地變更使用宜有嚴謹的管制措施,俾 維護整體農業資源的完整。本研究基於土地使用承繼理論與成長管理理念 ,對現行台灣地區農地變更使用概況進行分析,並進一步對現行農地變更 使用管制及農地變更使用權益調整規定加以檢討,發現農地變更使用法制 規定的確存有若干待改進之處。而為了解現行法制背景下農地變更使用之 影響,以台北縣蘆洲鄉及二省道新莊市中港厝段與泰山鄉泰山段為個案, 分析農地合法與非法變更之影響,結果發現法制規定的不完備,使得無論 合法或非法之變更對於農業經營產生負面之作用,且造成權益不均之現象 。基於對農地變更使用法制規定及個案影響分析之結果,對台灣地區農地 變更使用制度,建議由農地變更使用之法制面、權益面及執行面予以改進 ,並擬具相關之配合措施,以為未來農地變更使用制度改進之建議。
20

財產犯罪中之所有意圖-以竊盜罪為中心 / The intention of property crimes

洪瑋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研究範圍為「財產犯罪中之所有意圖」,為集中討論,將以竊盜罪作為討論之核心來鋪陳。財產犯罪佔了刑法法典極大篇幅,也是侵害個人法益犯罪中很重要的犯罪類型,而財產犯罪中中常會有「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此一要素,但所有意圖之概念、內涵在我國的討論並不多,實務上更有對所有意圖、使用竊盜之範圍等見解不統一而影響判決結果之情況。「所有意圖」此一法律概念若是定位不清,必會陷入難以適用之困境,進而影響到整個財產犯罪之處罰範圍,因此本文的目的在於釐清「所有意圖」此一法律概念。 本文於第二章說明財產犯罪體系,指出以所有意圖為構成要件的犯罪,並說明竊盜罪的保護法益及其對所有意圖之影響,在第三章將先提出我國學說與實務對「所有意圖」的見解,統整出其異同,歸納出其共通點後細分成各個要件分別探討,再對各個學說實務上之共通要件作檢討後,舉出其可能不足之處,分為排除意思與利用意思,在第四章、第五章分別處理,並且以比較法之觀點,從日本的學說與實務對所有意圖之研究出發,提出本文之見解及解決方案,以期能對「所有意圖」提出一個實際可行之定義及標準,解決實務上的適用問題及對學說之爭議提出一己之見。

Page generated in 0.01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