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國籍企業供應鏈管理之實務探討- 以飛利浦顯示器事業群為例 -洪松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市場的跨國性與全球性,多國籍企業即針對不同區域比較利益的差異,利用國際性投資做為整合工具,將研發、製造、物流、行銷、服務結合在地的資源優勢,進行全球性的佈局。但大部份企業目前均正跨入一個所謂「正確的產業模式」之關鍵時刻,幾乎所有企業均在尋求其最佳營運模式,此乃維持競爭優勢的問題。然而目前台灣大部份企業在做的事卻只是降低成本,一旦後起之開發中國家擁有相近的生產要素技術與更低廉之人力資源時,此種依賴降低成本的策略即無法永遠維持競爭優勢。所以另一種維持競爭優勢的策略是運用供應鏈管理來提高產品在消費者或是顧客心目中的價值,而不只是依賴價格競爭-即產品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策略。因此,企業如何運用供應鏈管理來提升競爭優勢已成為當務之急!
本論文首先藉由探討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文獻以界定供應鏈管理之範圍與成功關鍵,接著整合相關理論以構築本論文分析所需之理論基礎。之後引入飛利浦顯示器事業群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個案進行系統性分析,並就個案分析結果與理論之間做出合理的詮釋。
最後,本論文透過個案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企業之競爭力來自於有效管理。其內容包括以實質選擇權分析說明供應鏈管理之價值創造來自於客戶對價值之認同;客戶對於供應鏈管理之價值認同,將隨著環境影響而有所變化;利用供應鏈管理以達成資產管理之功能;以及利用供應鏈管理以達成風險管理的目的。
二、企業應建立長期之卓越且完整的供應鏈架構系統。其內容包括了跟隨領先廠商之高價產品策略、與國際技術大廠進行策略聯盟、以及代工與開發獨立品牌並行之策略。
|
2 |
多國籍企業大陸投資管理幹部培育之研究馬惠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重視人力資源運用的潮流下,到大陸投資的多國籍企業培育當地管理幹部將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討不同投資金額、投資時間、投資形式及投資地區的大陸臺商在管理幹部培育的異同。並比較不同文化的外商在大陸投資時培育當地管理幹部的策略及作為。本研究運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資料庫重新做統計分析並輔以深度訪談及座談會的資料。資料分析顯示大陸臺商的管理幹部培育模式與投資金額、投資時間及投資地區相關;與投資形式不相關。而不同外商間的文化差異也與當地管理幹部培育模式不相關。下列發現可提供欲前往大陸投資的臺商作為參考。一為培育當地管理幹部已成為企業的共識,各企業培育的意願都相當高,新進的臺商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不能忽略此種策略。二為培育方式因受到成本、講師及法令的限制,並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本研究顯示,臺商到大陸投資時,最好有一套完善的人力資源培育制度,以因應各種可能遇到的難題,才能取得競爭優勢。
|
3 |
多國籍企業財務報表編製問題之研究鄧苓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多國籍公司理論之研究劉芳敏, LIU, F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直接投資日趨盛行,多國藉公司及其所從事之跨國界經濟活動已成為值得重視
的經濟發展之一。由於處於跨國界的經營型式,因而必然涉及匯率因素的影響:在固
定匯率下,雖無浮動匯率風險的存在,然而政府的匯率政策勢將影響多國藉公司的生
產與銷售決策;在浮動匯率下,多國藉公司所處的決策環境將不再是確定性的,而存
在有匯率風險。因此,如何應用避險行為來從事生產銷售決策,已是頗受注意的課題
。關於此方面,主要文獻如BATRA & HADAR (1979)、LTAGAKI (1981)、
BATRA & HADAR (1982)等曾有研究。其次,在面臨匯率不確定性的同時,初級
投入品之國際價格亦常有劇烈變化的情形發生(如1972─1974年期間),因
而使得商品價格不確定性提高,導致國際貿易行為同時面臨了匯率與價格的不確定性
,有關於此,主要文獻如KAWAI & ZILCHA(1986),曾探討出口商在面臨匯率與
價格不確定時的避險措施及決策影響。
本文乃以KAWAI & ZILCHA(1986)的完全競爭廠商與BATRA & HADAR (1979
)的不完全競爭廠商兩理論模型為基礎,除探討固定匯率之匯率政策以及浮動匯率之
匯率風險諸問題外,亦加入價格不確定性之考慮,探討多國藉公司之生產銷售決策與
避險行為。本論文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份為緒論,包括動機與文獻回顧,第二
部份為固定匯率下多國藉公司之決策分析。第三部份為浮動匯率下,加入價格不確定
性,多國藉公司之決策分析,最後第四部份為結綸與比較。
|
5 |
美國多國籍企業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干預行動李慧中, LI, HU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係基於國際壓力團體的概念來探討美國多國籍企業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政治,
經濟干預行動。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多國籍企業干預能力的基礎,
說明多國籍企業干預能力乃基於本身雄厚的能力,母國政府的支持及地主國國家能力
低落形成。第三章多國籍企業的經濟干預,探討多國籍企業對地主國的資金與技術的
控制,及國際收支的影響。第四章多國籍企業的政治干預,探討多國籍企業如何以各
種合法、非法手段干預地主國內政。第五拉丁美洲國家的反擊,說明地主國如何對抗
多國籍企業的干預。第六章評估多國籍企茉干預行動的結果,並探討多國籍企業在國
際上應有的地位。第七章結論。
|
6 |
匯率波動性對多國籍企業股價的影響梁業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七○年代之後,世界各國的多國籍企業開始蓬勃發展,以積極的向外求取競爭利基,因而使得這些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包含了以各式貨幣計價的實質、金融資產以及負債,因此在金融市場日益開放與自由化的同時,匯率的變動除了將影響其資產及負債的短期帳面價值價值之外,長期來說亦將影響其競爭及獲利能力。因此,本文將針對匯率對台灣多國籍企業的股價所造成的影響來著手,由匯率的走勢切入,觀察研究台灣多國籍企業股價變異數、風險溢酬、貝他係數隨匯率走勢(波動性)不同而發生的改變。
本文的研究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1)第一子階段(匯率波動期):民國75年6月~民國79年5月,(2)第二子階段(匯率平穩期):民國79年6月~民國83年5月;而觀察的樣本分為三組:(1)多國籍企業(2)國內型企業(3)大型企業。
結果發現各樣本組在匯率波動較大的期間,其股價報酬率變異數以及風險溢酬均明顯匯率平穩期高,顯示匯率的波動性對於多數企業均具有影響力,而不僅侷限於多國籍企業,而影響的程度則以多國籍企業較大。在貝他係數方面,僅有多國籍企業樣本在匯率波動較大期間明顯增加。此一現象表示在其他的因素控制之下(包括產業、規模大小),僅有多國籍企業的系統風險顯著增加,因而可推斷匯率因素為多國際企業的系統性風險因子之一。若將各樣本組各自形成一個投資組合,再進行相同的實證,其結果均類似,也更加支持本文各部份所進行的實證研究。
|
7 |
多國籍企業勞資關係-工會策略與行動之研究 /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of Trade Union曹厚生, Tsao, Hou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企業追求最大利潤之經濟法則不變下,世界資源最有效之分配便成為企業不斷地向世界各地擴張之主要原因。當企業之發展形式從一國轉為多國的型態時,多國籍企業於焉產生。多國籍企業的發展,對勞動者之影響究竟是好是壞,端賴於母國與地主國以及影響層面之角度而定。至於多國籍企業對於勞動者之其他影響則集中在勞資關係之課題上。而影響勞資關係的背後因素,則包括了多國籍企業中央決策系統、選擇性之供給來源、財務資源之優勢、強而有力之國際投資移轉能力、內部化交易模式、以及專業之管理者與顧問群等等經營特質。最後則實際表現出其勞資關係策略選擇上。
工會面對多國籍企業時,其思考前提是勞資關係權力之不對等。也因此,工會為追求權力之平衡,唯有增加工會自身之權力以及削弱多國籍企業之優勢二種策略。
增加力量方面,在國內層級上,依各國工會本身之力量與之對抗基本上已經證明是失敗的。惟有要求國家在勞動法令上賦予勞工參與的權利,工會之力量才有可能增加。在國際層級上,雖然國際工會組織陸續之出現,提出對多國籍企業之宣示(如ICFTU的「多國籍企業憲章」),以及工會聯合之需求,並在為達成跨國性集體協商的目標下,訂定有關的行動計畫或步驟(如ITS),但基本上,跨國性集體協商例子尚未出現。這也表示了工會在這一層面上的努力有限。而無法得到有效成果的主要原因,仍在於工會許多結構性因素(組織結構、意識形態、權力分配、利益衝突等)無法一一克服。
至於削弱多國籍企業的優勢方面,在國內層級上,國家對多國籍企業單一面向之規範基本上之限制是非常少的。值得注意的是,工會透過國際組織對多國籍企業之規範,基本上已經具有某種削弱多國籍企業優勢之意義。包括OECD的準則、ILO的宣言以及歐體的Vredeling法案,均是針對多國籍企業行為的國際性規範。這些規範基本上均承認工會組織的存在,並且具有與多國籍企業進行集體協商的權利。最重要的是,這些規範也鼓勵多國籍企業主要決策者與工會進行協商,及協商時提供企業之經營活動的資訊給勞動者、以及諮詢溝通之管道建立。對工會而言,雖然規範並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但卻成為多國籍企業有關勞資關係行為上的道德約束力。就長遠的觀點來看,這些國際性規範無非是未來削弱多國籍優勢之主要方向。並且從國際性自願性質的角度,提出多國籍企業工會未來的發及其勞資關係的可能型態。
|
8 |
影響海外投資廠商研發投入之決定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in Taiwan FDI manufacturing firms郭春麗, Kuo, Chun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研發活動不再是先進國家的專利,跨國企業紛紛建立起全球的研發網絡,除了在母國從事研發活動外,亦會因不同研發目的與需求的考量,而在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設立海外的研發據點。本研究首先收集彙整國內外對外投資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文獻─探討影響海外投資廠商研發投入的決定因素;之後以2007年經濟部統計處「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之問卷資料為分析對象,加以實證研究,運用Probit Model進行估計,從廠商特性、對外投資因素、策略因素等3面向,分析影響對外投資廠商研發投入之決定因素。由實證結果得知,廠商規模越大、產業別傾向為資訊電子業、獲利能力傾向於有盈餘、海外事業投資年數越短、主要對外投資地區傾向工業化國家、當地市場潛力大、出口傾向越不傾向外銷及技術來源越傾向自行研發等八項變數對於研發投入有顯著的影響,此為影響研發投入之重要決定因素。
|
9 |
多國公司部門控制機制之比較-以國際快遞公司台灣子公司為例-朱淑暖, CHU, SU-N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多國籍企業應運而生,學者們也開始探討多國公司對子公司之間的控制機制,但始終缺乏對於子公司不同部門間控制機制的比較,是以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國企業中各地子公司不同部門之間的控制機制。
本研究以國際快遞公司(WLTD)台灣子公司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與各項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瞭解WLTD台灣子公中三個不同部門:運務部、人力資源部、與行銷部的部門控制機制為何,三個部門的控制機制是否有差異,更進一步探討造成三個部門使用不同控制機制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WLTD的確透過不同的部門控制機制來管理這三個不同的部門。其部門控制機制正式化的指標為:是否使用量化的績效評估指標與是否有標準的作業流程;而本研究發現對於WLTD來說,其正式化程度高低依序為:運務部>行銷部>人力資源部;反之,人力資源部是三個部門中非正式化程度最高的部門。而本研究亦發現影響三個部門之間使用不同部門控制機制的因素有以下幾點:部門人數的多寡、工作性質、部門功能與短期或長期結果導向。最後,研究者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業者、對WLTD公司與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關鍵字:多國籍企業、部門控制機制、正式化、非正式化
|
10 |
多國籍公司國際角色之研究李靜宜, LI,J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體系」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範疇,亦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主題,其涵括的領域,描
述的現象與建構的理論,在都是國際關系學者關注的焦點。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國
際體系往往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當代國際體系自亦有異于傳統國際體系,而成員的
多元化即是當代國際體系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在當今為數頗眾的國際體系成員中,多
國籍公司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一員。從掌握經濟命脈的石油企業到提供捷服務的漢堡連
鎖店,數目龐大的多國籍公司,橫廣重洋,跨越國界,追逐驚人的伏渥利潤,已嚴然
成為沒有領土疆界的新王國,憑藉著旺盛的生長力及迅速的擴展力,多國籍公司不僅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隱然成為向主權國家挑戰的潛在威脅,為國際體系的發展注入
了新變數。本論文即欲以國際體系的角度,探討多國籍公司在當代國際體系中所扮演
的角色,及其對國際體系之影響,從而評估其與其他國際體系成員間的互動關系,推
論其未來之可能發展。
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諸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研究途徑;第二章為國際體系概論,
分析國際體系的概念與當代國際體系的特質,并進一步探討「國際體系行動者」的理
論與衡量標準;第三章為多國籍公司概論,從多國籍公司定義、特質、發展與類型,
作一全面之討論,期對多國籍公司有通盤之了解;第四章則結合多國籍公司與國際體
系之概念,研祈多國籍公司是否為國際體系行動者;第五章除在國際體系的理念上,
深入評估多國籍公司在國際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除析論多國籍公司與主權國
家的關系,并展望多國籍公司對未來國際體系之影響;第七章則將綜合以上各章的論
述,提出個人研究的心得與結論。
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研究途徑,可以有番小小成就,為日后進一步從事多國籍公司與
國際體系關系之研究,奠定初步之基礎。
|
Page generated in 0.93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