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敵人刑法之研究 / The Study of enemy criminal law

任欣儀, Jen, Hsin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敵人刑法的概念早在1985年由 Jakobs 教授首次提出,經過一段時間後,敵人刑法在學界廣受討論,然而批判的聲音卻大於贊同!敵人刑法並非Jakobs憑空創設出了什麼法令,而儘是Jakobs就現有的法體例觀察後,做一個描述並予以命名。 本論文第二章將Jakobs一系列對敵人刑法的文章予以仔細釐清,第三章則以「符合敵人刑法概念」的德國相關法制做介紹,另一併檢視我國相關法制,是否有符合敵人刑法的規定,並論述其正當性。第四章則以針對批評敵人刑法文章中的論點,予以論述並探究,這些批評的基礎和Jakobs提出敵人刑法的基礎是否相同,若有不同則須加以釐清。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敵人刑法開始受到刑法學界的青睞,甚有論者認為可以用敵人刑法來對抗恐怖主義的論點,本文對此加以探討以一個「概念性的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究竟有無效用,並於最後提出對於敵人刑法及其相關法制的評述及一己之見。
2

經營環境與風險對抗策略之研究-以大陸投資風險為例 /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es to coping with risk - The case study of investment risk in Mainland China

蘇鵬飛, Su, Peng F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風險發生的本質來自於組織與環境無法保持適當的配合。如果組織與環境能夠時時保持適當的配合,任何時候環境發生改變,組織亦能在瞬間跟著調整(具有完全的彈性),則組織的營運便沒有任何風險;但是,因為組織存在著僵固性╱依賴性使得企業無法立刻跟著環境作適當的調整,而發生組織無法與環境配合的情況,組織的生存於是受到威脅,風險於焉發生。申言之,風險的發生必須趨動因子(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乘數因子(內部資源的僵固性╱外部關係的依賴性)同時在在才會發生。   企業為了將投入轉換為產出必須依賴核心技術,由於核心技術存在僵固性,必須處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效率,然而,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必須向外界取得所需的資源,各種環境因素與利益關係人的不確定性均會對企業的核心技術穩定運作產生威脅,也會造成企業核心資源的流失,使企業的營運面臨風險,因此風險對抗策略的短期目標在於適當的處理環境的風險以維持核心技術的穩定運作;長期目標則在於選擇適當的核心技術、改變組織習性,以確保組織的核心資源並能維持適當的彈性。   風險對抗策略可分成二大類(六大策略),第一類是由處理環境的不確定性的角度出發,分別為降低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隔離風險;另一類是由改變組織的習性(僵固性╱依賴性)的角度出發,可分為增加彈性與累積雄厚的資源。   以風險矩陣與六大風險對抗策略為基礎可以建構風險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告訴經理人如何選擇可行的風險對抗策略。當企業可選擇的風險對抗策略愈多時,企業的風險對抗能力愈強,主觀的風險水準愈低(申言之,在相同的客觀風險水準之下,若企業的風險對抗能力愈強,主觀的風險水準愈低)。企業經理人若能依照風險管理模式進行風險管理,相信必能使「企業活得很久!」。
3

1979-1989年台海兩岸互動之分析

董立文, DONG,L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與中華民國在台海維持對峙局面近四十年,從一九七九年起,兩岸的緊張關係已 轉趨緩和。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在透過交涉理論分析以尋求下面問題的答案。從一九 七九至一九八九年之間,台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政策互動經過情形為何? 海峽 兩岸的互動情況如何轉變? 彼此之間敵對與妥協取向的起伏變化如何? 目前海峽兩岸 關係朝向那個方向發展? 全文共一冊,共分六章二十二節,凡七萬字,各章內容摘要 如下: 第一章 導論:主要分為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說明國共兩黨約七十年的發展史,由於歷史仍深刻影響兩岸的互動,筆者乃 提出幾項國共兩黨歷史發展的特徵。 第三章 敘述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六年之間,海峽兩岸政策互動經過,並經由政策分析 說明兩岸政策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敘述一九八七至一九八九年之間,海峽兩岸政策互動的新發展,並注重分析 經濟與民間交流對兩岸互動的影響。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中共與中華民國在這十一年來的互動,是延著兩條主軸而發展,即:國家必須統一及 兩岸關係必須改善。但是目前兩岸所進行的是一場「囚徒困境遊戲」的互動,所以如 何使雙方降低採取「對抗」而願意採取「合作」戰略,是展望未來最大的課題。
4

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 Gossiping看板為例 / The culture of internet crowds and its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The case of PTT gossiping

林意仁, LIN, Yi 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以目前台灣最大的網路新聞時事討論區──PTT Gossiping看板(以下簡稱「八卦板」)為研究對象,分析透過BBS媒介所形成的網路群眾文化,並探究其民主意涵。有別於一般網路公共領域的研究,本文將由「對抗性公共」與「狂歡節」這兩個概念切入,並借鏡俄國文學批評家Bakhtin所提出的「眾聲喧嘩」與「公共廣場」等說法,嘗試論證透過網路媒介所形成、並帶有集體性狂歡節色彩的社會互動空間,如何落實異於Habermas菁英式公共領域的公共生活想像。 就內容而言,本文可粗略區分為兩部分:首先我們將以Gossiping看板為例,從集體性的角度描繪網路群眾文化的樣貌(第二、三章),接著再進一步說明其民主意涵(第四章)。在第二章當中,我們將藉由回顧八卦板的看板歷程,說明本文所討論的八卦板「網路公眾」,在評論新聞、針砭時事的表面下,其實潛藏著某種不同於理性個人交往的社會關係形態;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暫且稱之為「網路起鬨」。在第三章,我們將透過集體亢奮與狂歡節的概念,進一步擴充網路起鬨現象的抽象意義,並嘗試說明:即便到了今天,人們透過網路媒介進行的互動,仍然表現出「非凡、例外」的強烈集體情緒;這樣的集體性,既不同於公共領域理性論辯的互動方式,亦無法簡單斥之為「非理性」的劣質文化。以此種互動關係樣態為背景,在第四章我們將著重討論帶有狂歡節特質的網路群眾文化,如何透過語言的運用,體現Bakhtin強調多元觀點的「眾聲喧嘩」概念;此種狂歡節語言,能夠跳脫代表語言中心化力量的Habermas公共領域設想,從而落實「公共廣場」概念所描繪的、強調對話而不強加共識的公共生活。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當中,本文除了對全文進行簡要總結之外,並討論了「社會關係/mob-ility」、「遊戲」以及「日常生活」等等概念,嘗試為網路文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的參考方向。 / Taking Taiwan’s largest internet news forum “PTT Gossiping”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ulture of internet crowds formed through the medium of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and explores its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Different from existing researches of “internet public sphere”, this thesis set out its arguments by resorting to concepts of “counterpublics” and “carnival”, and concludes with the notions of “heteroglossia” and “public square”, both proposed by Russian literary critic Mikhail Bakhtin, to demonstrate how a collectively carnivalistic social space of interaction, formed by internet, can provide us with an alternative imagination of public lif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Habermasian (elite) public spher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firstly, it analyses the culture of internet crowd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ity, taking PTT Gossiping as example (Ch. 2 & Ch. 3); secondly, it elaborates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this culture (Ch. 4). In Ch. 2, we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TT Gossiping,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rnet public” constituting this news forum shows a non-personal as well as non-rational mode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we can provisionally describe as “internet mobbing”. In Ch. 3, we elaborate the sociological meaning of internet mobbing, by resorting to concepts such as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and “carnival”, arguing that the “extraordinary, exceptional” feature of strong collective emotions can still be observed nowadays in internet interactions. This collectivity is neither similar to rational, reasoning mode of interaction proposed by the idea of “public sphere”, nor can it be denounced simply as “irrational” or bad culture. Based on this kind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 4 we explore how the using of carnivalistic language by internet crowds can embody Bakhtinian heteroglossia. By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carnivalistic language use of internet crowds breaks away from Habermasian public sphere, and helps to bring about a public life depicted by Bakhtinian “public square”, encouraging dialogue rather than forcing consensus. Finally, in Ch. 5 we sum up the thesis, and discuss ideas such as “social relationship / mob-ility”, “game”, and “everyday life”, which can serve a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internet culture.
5

巴西市場之策略風險管理-以品牌電腦商為例 /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in Brazil-PC Brand case study

顏子淦, Yen, Tzu K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個概念,預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經歷劇烈洗牌,全球新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及俄羅斯,此後巴西就一直活躍在世界的重要經濟舞台上。其廣大的內需消費市場、充沛的勞動力及豐富的天然資源吸引眾多國外投資者前仆後繼進入,想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跨國企業經營巴西市場存在一定的障礙,如:政府行政單位的無效率、法規繁多且複雜、稅收種類多、生產成本高且運輸服務不完善、資金成本過高、國家風險指數高導致融資不易、非正規經濟無處不在、教育水平不高、基礎建設不健全、官僚腐敗情況時有發生、勞工法不盡合理導致勞資糾紛等,讓許多跨國企業乘興而來,鎩羽而歸。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營商環境友善度調查顯示,巴西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20位。 然而商機總是伴隨著風險,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經說:「經營一個企業,若想要完全避免風險是不可能的。企業經營的最大目的,是設法有效的支配現有資源,以期能獲得最大的收益,而風險正是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物」。在巴西這種外部經營環境不良的情況下,該如何降低經營風險?將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策略融合在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中,將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透過對個案公司在巴西市場的經營,利用商業模式圖的要素分析其商業模式與核心競爭能力,再與主要競爭者進行對照分析,找出各廠商在巴西市場的策略重點。之後,進一步分析個案公司所面臨的外部與內部風險,接著以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為架構,分析其風險對抗策略,以及與商業模式的關連性,進而探討個案公司在巴西市場的策略風險管理佈局及其優劣勢。
6

權力:整合觀點 / Power: An Integrated View

鍾明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權力概念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更是政治學科的基本概念。然而,對我們如此重要的權力概念卻始終缺乏一個所有人認同的內涵,即便有眾多學者前仆後繼地投入權力研究中,在人言言殊的情況下,我們對於權力概念的理解反而更加模糊。為了解決權力概念的困境,本文在檢視當前對於權力概念的主要論述後,將之大致分成三種權力觀點:權力行使觀、權力能力觀、權力界線觀。本文認為:雖然這三種權力觀點皆無法憑一己之力描繪出完整的權力概念,但他們卻各自指出權力概念的不同部份,因而彼此之間有互補關係。為了完整理解權力概念,本文乃將此三種觀點進一步整合成「三位一體權力整合觀」,並闡明三位一體權力整合觀優於個別權力觀點之處。最後,為了彰顯本文提出的權力整合觀不僅僅是純粹抽象的理論建構,同時也能進行實際的操作,論文最後除了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權力整合觀比個別權力觀點還能辨識出完整的權力現象外,也試圖指出權力整合觀更能「有意義地」提出衡量權力大小的指標。
7

海上保險人進行對物訴訟理論與程序之研究--主論英國法 / The theories and procedural of admiralty action in rem- especially English law and practice

鄭深元, Cheng, S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論我國航運公司所屬船舶有無「權宜船籍」的問題,於船舶航經英國法權或間接繼受英國法學之區域(如美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香港與加拿大等),皆有受該海事法系統管轄之可能。海上犯罪之行為地管轄固勿論,即使英國非行為地,英國海事法向來均允許對航經英國法權之船舶、運費或貨載等財產(res;property)進行扣押(arrest)以取得對財產之管轄權,俾迫使財產之利害關係人提供擔保或出庭應訊,故即使位居東南亞的我國航運公司亦有了解英國海事法程序特殊性之必要,此不僅可事先規避可能遭受司法扣押的風險,於受扣押之後,亦可即使採取適當行為減少損害進而保護應有權利。因此,對我國航運公司而言,對英國海事程序,特別是對物訴訟(action in rem)的研究不啻為一種法律上的「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本文第二章介紹以複雜著稱的英國法院系統,並將重心置於海事法院之地位與其管轄權之發展,並分類逐條論述海事法院之對物訴訟管轄權(即何種性質之請求權得提海事對物訴訟)。第三章為本文重心,介紹英國對物訴訟理論之發展,並對其理論形成之歷史景、本質理論(程序說(procedural theory)或人格化說(personification theory)等)、與國際公約及普通法間如何取得平衡?財產所有權人或利害關係人出庭應訴與否之責任差異何在等,並於最後對容易致生混淆的相關概念一併釐清。第四章論述現行對物訴訟「程序」問題,從對物訴訟令狀(writ in rem)之聲請、簽發與送達、扣押裁定之聲請與船舶扣押之執行、各種特別聲請(caveat)、財產利害關係人之承認送達(acknowledgment of service)、保釋金(bail)或擔保等之提出、財產之放行(release)、船舶之鑑價與變價、對物訴訟缺席判決(default judgment)、聲請法院付出(payment out)與準備程序行為(preliminary acts)等。第五章討論瑪瑞發禁制令(Mareva Injunction)之最新發展,其可補充對物訴訟船舶扣押效力不足之部分,且其現於海事及商事訴訟上頗為盛行,其可避免被告惡意所為之脫產行為,可禁制大於一艘以上之被告船舶,有特予介紹論述的必要。 於民事訴訟法中增訂一編海事程序之草案,以為本文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