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22
  • 15
  • Tagged with
  • 137
  • 137
  • 126
  • 86
  • 76
  • 46
  • 36
  • 30
  • 23
  • 22
  • 22
  • 21
  • 21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不對稱訊息、淨值與貨幣政策效果

何佩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信用市場中借貸雙方存在訊息不對稱或信用摩擦等問題,使得解釋貨幣傳遞機能的方式不再拘限於傳統利率管道,進而將解釋途徑擴展至所謂的信用管道上。一般而言信用管道可分為兩種基本途徑,一為銀行貸放管道、另一為資產負債表管道;因為銀行貸放管道較易模型化說明,故現階段對於此管道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不再繁述,將焦點集中在資產負債表管道的探討上。 一般認為資產負債表管道的運作是透過廠商淨值以發揮效用,發現廠商若擁有較低的淨值時,不僅容易出現反淘汰與道德風險等問題,會使得貸款者願意貸款的金額降低,及廠商無法如願借到所需金額,進而減低廠商投資的支出,因此最後影響到整體經濟情況,加速景氣衰退現象;此外學者們提出所謂的金融加速因子模型以驗證資產負債表管道的傳遞方式。 所以本文兩個主要架構,一是在於介紹資產負債表管道理論模型、一是以台灣總體經濟變數檢視資產負債表管道的存在;雖然以目前有限資料所作實證的結果,並無法明確定義台灣確實存在資產負債表管道途徑,但此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對資產負債表管道影響途徑有一初步的認識,也更進一步提供有關單住、學者重視貨幣傳遞機能的新視野。
2

中國大陸B股股價波動性之實證研究

蔡曜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GARCH模型是最常用來估計股價波動度的方法之一,因為其模型最能解釋股價波動度之叢聚現象,然而有學者發現好壞消息對股價波動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對稱型GRCH並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因此發展出各種不對稱GRCH模型來描述正負向未預期報酬對股價波動度之衝擊。另外,中國大陸B股因外匯管制政策而只限制境外人士(含臺、港、澳居民)以外幣(美金、港幣)來投資,直到2001年2月19日才開放中國境內人民投資,因此形成很特殊的股票市場,本文以B股股市為實證對象,探討B股股價是否存在波動叢聚及不對稱現象。   實證結果顯示,中國B股股票市場雖因政策因素,使得市場機制受到扭曲,但仍符合一般股票市場之特徵,在股票報酬率分配方面出現厚尾的特徵,報酬率之波動性亦具有波動叢聚和異質之現象,故適合用GRCH模型來描述。在波動性不對稱方面,中國B股股價波動度亦具不對稱現象,開放大陸人民投資B股前,正向未預期報酬(好消息)對波動度衝擊影響程度較大,在開放後,負向未預期報酬(壞消息)的衝擊程度大幅增加,因此,在作B股股價波動度預測時,需考慮開放B股政策之影響而從新估計,否則會產生預測誤差。
3

一個不存在動差限制的新對稱性檢定 / A New Test of Distribution Symmetry without Moment Restrictions

周昕顥, Chou, Hsi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我國新上市公司股票承銷價合理性之研究

蔡嘉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企業紛紛上市募集資金。然而新上市公司較鮮為人知,因此公司管理當局與市場投資者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資訊不對稱的角度探討我國新上市公司上市承銷價的合理性,並從制度面與訊息面瞭解影響承銷價合理性之因素。 我國承銷制度在民國84年已有重大變革,承銷價之決定加入競價拍賣方式,因此,本研究比較制度改變前後承銷價合理性是否有所不同。在制度方面,本研究發現改採競價拍賣制決定承銷價並不能降低承銷價低估之程度,亦即新承銷制度未能立即改善承銷價之合理性。本研究認為造成承銷價不合理之原因可能是我國財務資訊環境無效率,故治本之道應為致力於改善我國股市環境減低資訊不對稱之程度。 在訊息方面,本研究以超額報酬做為衡量承銷價合理性之變數;以董事持股率、累積異動公告次數、董事持股異動比率作為衡量資訊不對稱程度變數,並用以評估承銷價合理性。 結果發現:一、我國新上市股票不論在短期或長期下,均存在超額報酬,表示我國新上市股票承銷價訂定並不合理,具有承銷價低估之現象。二、董事持股比率大小、董事持股異動公告次數多寡與超額報酬間無顯著關係;亦即董事持股比率大小、董事持股異動公告次數多寡並不能解釋我國新上市股票承銷價合理性。三、董事持股異動比率在短期下與超額報酬有顯著關係,但在長期下則無。可見董事持股異動比率僅在短期下可用來解釋我國新上市股票承銷價合理性;長期下則否。 本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主管機關、發行公司、承銷商與投資者作為訂定價格、投資決策之參考。
5

破壞性創新與研發組織運作 / none

林啟仁, Lin, Georg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最重要的目地就是追求成長及獲利,而成長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成長,企業才能創造股東價值。不幸的是,企業的核心事業一旦進入成熟階段後,在追求新的成長舞台時,必須承擔令人卻步的風險。成長的關鍵,在於成為破壞者,而不是被破壞者,新進者對在位者的最佳攻擊方法,就是破壞他們。所謂破壞性創新,指的並不是生產更好的產品,提供給既有市場的顧客,而是做出更簡單、更便利、更便宜的產品,提供給新的顧客層,或是要求不那麼高的顧客群。 在台灣有一家以工業電腦為起家的企業研華公司。根據VDC (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於2001 年4月所作之工業電腦全球市場報告列出全球前五大之工業電腦廠商,包括Radisys、SBS、NI、MERCURY及Kontron在全球工業電腦業界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而研華則是台灣唯一進入全球前五大排行榜。期望透過個案的深入探討和驗証,發掘其成功關連的機制和因素,尤其是在創新部份,如何應用研發中心的機制來完成破壞性創新的目的,不斷地成長。並配合學術上有關「破壞性創新」理論研究,演化出台灣企業應如何進行破壞性創新,才能避開可能的風險,達到成長的目地。 本研究重點試圖從:一、市場機會點,二、競爭對手評估,三、策略考量與執行,四、研發中心的運作等四個構面,探討其間相互影響,並透過研發中心運作機制,來達成破壞性創新成長目的。主要的項目如下: 1. 企業在進行破壞性創新時應如何尋找市場可能機會點? 2. 企業在進行破壞性創新應如何進行競爭對手評估? 2.1 如何找出並定位出不對稱動機? 2.2.如何在大環境中建立不對稱的能力? 3. 企業該用何種策略來進行破壞性創新? 4. 企業如何應用研發中心來進行破壞性創新? 研究以研華的研發中心為例子,來探討破壞性創新與研發中心運作,藉由個案的深入了解與探討,得到以下結論 一、 在破壞性創新中的市場主要客戶是尚未消費者,尚未消費者存在著較大的市場機會點。 二、 破壞性創新專案,必須要由研發中心專職的單位,有紀律的執行力,且必須提早建立商品化及銷售規劃,否則不易成功。 三、 研發中心在執行破壞性創新時,要採用應變型組織研發策略,並慎選計劃主持人,妥善應用政府資源,並和先期投入研發的研宄單位合作。 四、 競爭對手評估中,如何找到其價值主張是最重要的,因價值主張不同而產生不對稱動機及不對稱能力,具有不對稱動機,及不對稱的能力時,則很容易成功。否則寧可選擇利基市場,避開正面競爭,先取得小勝,再累積成大勝 五、 如果公司規模成長到某一種程度,而必須藉助破壞性創新成長時,最好先成立研發中心或是獨立子公司來運作,而研發中心的風險又低於獨立子公司,但需將研發中心從組織獨立出來,並由CEO親自領軍,否則不易成功。 關鍵字: ◆ 破壞性創新 ◆ 研發中心 ◆ Win CE核心平台 ◆ SOC (System On Chip) ◆ 不對稱動機 ◆ 不對稱能力 ◆ 價值網路 / For any enterprise,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is to pursue growth and profits. Growth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as it creates more value for shareholders. However, once the core business steps into maturity stage, the enterprise usually has to take stunning risk in creating new growth. The key point to grow is to be a destructor rather than a loser whereas the best way for a newcomer to defeat the current opponents is to destroy them.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 refer to is not better products for present customers but simper, faster, and cheaper products for new or less-demanding customers.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key factor and mechanism to success of an industrial computer company in Taiwan, Advantech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a computer market report by 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in April 2001, the top five industrial computer companies worldwide are Radisys, SBS, NI, MERCURY and Kontron. Among them, Advantech Technology is the only company from Taiwan listed in the top five. Through studying this case carefully, I wish to uncover the main factor to success, particularly in the innovation part, how they use the R&D center to achieve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and constantly make more profits every year.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rom four aspects: 1. market opportunity points, 2. the evaluation of competitors, 3.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xecution, 4. the operation of R&D center. 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how the R&D center operates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and growth. The four aspects are further explained as the following: 1. How to seek the market opportunity while developing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deas? 2. How to evaluate competitors while developing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2.1 How to find out and position the asymmetric motivation? 2.2 How to formulate the asymmetric ability in the overall environments? 3. What strategy should take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4. How to accomplish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with the aid of R&D Center? I take the R&D Center of Advantech as an example to probe into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R&D center. From this case study, I co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1. In the market 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the major customer is those who have not purchased yet. They have larger market opportunity point. 2. The project for destructive innovation must be executed efficiently by a special task force formed within R&D center, and plan its commercializa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y earlier; otherwise, it is not easy to succeed. 3. While executing the destructive innovation, the R&D center should adopt a flexible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trategy, choose project manager carefully, take good use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cooperate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sectors. 4. While evaluating the competitors, it’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out their core value because it influences the asymmetric motivation and capability, with which an enterprise is likely to succeed. Otherwise, it is better to choose the niche market, avoid frontal competition, and win little at first and then gradually to a big deal. 5. If an enterprise keep growing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it needs a destructive innovation growth, it is better to have a R&D center or independent subsidiary company to run the project. R&D center has less risk than a subsidiary company, but R&D needs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overseen by the CEO to ensure its success.
6

異質群體網路建構分析

黃裕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異質群體網路的建構問題。我們假設群體內及群體外的連結成本相同,但是不同群體內較常發生的問題不同,每個人均可能發生自己所屬群體內(較常發生)的問題以及非所屬群體(較不常發生)的問題。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分別探討線性成本、邊際成本遞增下的對稱均衡及非對稱均衡。線性成本下,每個人會偏好擁有較多群體內連結數、較少群體外連結數,而連結強度不是1就是0,但是1或0是經濟個體的內生選擇,和Jackson and Rogers(2005)、Galeotti et al.(2006)假設強度不是1就是0的情況不同。當邊際成本為遞增,多數時候人們會偏好較多、較強的群體內連結;較少、較弱的群體外連結,所以遞增成本模型可以解釋現實社會人們傾向和同群體的人保持較多、較強關係的現像。 若每個人的潛在可連結數一樣,則無論在線性成本或邊際成本遞增之下,對稱均衡都是最有效率的均衡型態;而若每個人潛在可連結數不一樣,經濟個體較有意願跟潛在可連結數較小的人維持較緊密的關係。另外,和線性成本比較,若邊際成本是遞增型態,就某個群體內的連結狀況來說,經濟個體會偏好較多連結數、較弱強度的模式,因此群體內的群聚現像明顯,符合實證研究的結果。
7

不對稱資訊下勞工報酬契約的訂定

林豪傑, LIN, HAO-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工資飛漲、勞工意識高張的趨勢,如何提供適當的報酬內涵已成為一重要課題。 以往的報酬均將重要擺在薪資給付,對於「福利性所得」則鮮少關切;然事實上,由 於員工特質的差異,故純薪資報酬所帶給員工的滿足未必大於包含福利性所得與薪資 所得的組合,而公司也失去租稅減免、規模經濟等福利所得帶來的利益。 近年來,在政府、工會、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福利性所得在各國均普受重視,甚至高 佔總報酬的40%;甚至,美國有一種由員工自選的「自助餐式」福利計劃,讓員工有 更大空間去選擇自己所偏好的報酬內容。凡此均顯示,福利性所得在整個報酬策略上 賄關鍵地位;基於此,本文乃期藉不對稱資訊下之報酬契約的探討來尋求適當的報酬 方式,並彌補此類研究的缺口。 在不對稱資訊下,公司並不知道員工本身所真正偏好的報酬內容,因此員工乃有機會 謊報真實偏好而獲取較高的滿足。為了避免此種現象,公司可提供一組報酬契約,使 員工在「自行選擇」時顯露真正的偏好,藉此而消除謊報誘因,並達到降低報酬成本 的目的。 根據不對稱資訊下所採行的「自行選擇」機能,本文得到以下的發現: ぇ當喜歡福利性所得的人數分配得很平均時,則公司多支付一單位福利性所得為高偏 好者所帶來的效用增加倍數較少,故公司可提供較多的福利性所得給較低偏好者,以 滿足其需求,此時的最適契約為separating。 え當愈偏好福利性所得者人數愈少時,則公司多提供一單位福利性所得對各類員工的 邊際效用產生相同的影響,因此公司應提供單一的報酬組合給所有員工。此時的最適 契約為pooling 。 ぉ當十分喜好或十分不喜好福利性所得的人數很少,多數員工均處於中等偏好狀態時 ,則ヾ若偏好在眾數前,最適契約為seporating;ゝ若偏好在眾數後,最適契約可為 separating或pooling ,端視員工的效用變動方向而定。
8

承銷價低估的訊號模型實證研究

陳芳宇, Chen ,F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八十年代開始,台灣的新上市公司即呈現快速成長趨勢,然而當公司希望透過直接金融的方式在市場上融資時,投資人可能會因為不了解新上市公司的營運狀況而裹足不前,對體質佳的公司募集資本的過程造成阻礙。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探討是否能夠透過一些訊號機制來傳遞出公司體質較佳的訊號,以提供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的一個參考依據。 根據本文所蒐集民國85年至92年間123家新上市公司的實證資料顯示的結論如下: 1、在123個實證樣本中,有81.3%的公司有超額報酬的現象,平均的承銷價低估程度為4.61%,明顯呈現大於零的情況,可以看出在台灣新上市股票市場的確有承銷價低估的狀況存在,並且情況相當的普遍。 2、當多個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變動程度均相同下,承銷價折價幅度越大的公司,其公司的體質越好。 3、當多個公司的內部持股比例均相同下,公司的價值越高者,其未來的現金流量變動程度也越高。 4、當多個公司的內部持股比例均相同之下,承銷價折價幅度越高的公司,其未來的現金流量的變動程度也越高。 5、當多個公司內部持股比例均相同之下,承銷價折價幅度越高的公司,其公司的價值也越高。 另外,就整體的迴歸分析判斷,公司內部持股與承銷價低估程度對公司價值有正向的相關性,與Grinblatt & Hwang的理論不謀而合。
9

國際機構權益投資偏好成因之探討

周舒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討跨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和公司特性間的關係,藉由分析跨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偏好來推論影響國際權益投資分佈的原因。研究對象為我國投信發行之海外基金以及投資於我國集中市場的外資、我國投信及金融機構。研究期間為1996-2001年,利用隨機效果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實證結合橫斷面以及時間序列的追蹤資料(panel data),以分析投資者所偏好的公司特性,進而推論投資者投資偏好本國市場的原因。 本研究首先探討跨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偏好,其次探討在本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偏好,以分析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和公司特性間的關係。經實證後結論如下: 一、我國機構投資者對外投資所偏好的公司特性為市值大、流動比率高、對外銷貨比率高、交易週轉率高的公司,證明了資訊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是決定我國跨國機構投資者投資偏好的原因。 二、外資顯著偏好市值大、有發行過海外證券的我國上市公司,顯示外資明顯偏好資訊不對稱程度比較小的公司。 三、機構投資者-外資、我國投信、金融機構都顯著偏好市值規模大的我國上市公司,而以外資偏好的程度最大。顯示資訊不對稱問題同樣會影響投資者在本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
10

個股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決定因素之探討—以Panel Data模型分析

周弘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對選擇權市場參與者是很重要的,因為隱含波動度變大可增加選擇權買方的報酬相對的會減少選擇權賣方的報酬,並且對選擇權避險者來說是一種額外的風險。過去許多文獻皆已證實股票報酬波動度具有不對稱效果,所謂不對稱效果一般是指負向衝擊對報酬波動度增加的影響較正向衝擊大。然而多數研究是以條件變異數作為波動度的衡量,本研究則打算以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作為波動度的衡量。研究對象為歐洲期貨交易所交易之二十四家德國公司個股選擇權,利用EGARCH模型探討股票價格變動對個股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研究期間從2000年2月14日至2001年12月31日。在不對稱效果成立之下,進而探討公司財務槓桿及公司規模對隱含波動度不對稱程度之影響。除以最小平方法模型分析並與Koutmos and Saidi(1995)對照外,更進一步以Panel Data模型加入公司效果或時間效果作為本研究最終目的的分析依據,研究期間從2000年至2001年。 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1.大多數公司股票選擇權之隱含波動度具有不對稱效果,也就是負向價格變動對隱含波動度增加的影響較正向價格變動大,只有兩家公司例外。 2.以最小平方法模型分析公司財務槓桿對隱含波動度不對稱程度的影響,實證結果與Koutmos and Saidi(1995)不一致,且不能支持Black(1976)所提出槓桿效果能用以解釋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之假說,產生遺漏變數偏誤。 3.以Panel Data模型加入公司效果或時間效果之考量,分析公司財務槓桿對隱含波動不對稱程度的影響。實證發現隱含波動度不對稱效果可歸因於財務槓桿假說,此外證實存在時間效果但不存在公司效果。 4.公司規模會影響隱含波動度不對稱程度,兩者呈現正向關係。也就是說規模較大的公司對負向衝擊的反應較規模較小的公司敏感,實證結果與Koutmos and Saidi(1995)一致。

Page generated in 0.02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