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族主義之演變與印尼獨立運動章鴻年, ZHANG, HONG-N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民族主義之觀念來檢討印尼獨立建國之成敗。全文一冊,連同導論共計七
章十四節,約七萬言。
在導論中,主要的目的在指出,民族主義乃社會動員之產物。
第一章 荷蘭殖民統治。本章在說明荷蘭殖民統治對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發展之影響。
第二章 民族主義運動之興起。本章在檢討荷蘭統治下印尼民族主義運動之發展。
第三章 日本佔領。本章在檢討日本佔領下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變遷。
第四章 革命運動。本章在說明印尼人民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革命行動。
第五章 獨立建國。本章主要在檢討印尼民族主義運動對印尼建國工作的影響。
第六章 結論。檢討印尼建國工作之成敗。
|
2 |
中山先生建國理論與漢廷頓政治發展理論之比較研究趙星光, Zhao, Xing-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建設一個現代化,民主化的民族國家,是近代各國所渴求的目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
革命四十余年,其目的在以三民主義為建國藍本,將中國建設為一獨立、民主、均富
的三民主義新中國。
漢廷頓 (S P. Huntington)為美國著名的政治發展學者,漢氏以比較歷史研究法,將
亞、非、拉丁美洲各發展中國家的建國過程,加以描述、歸納成其政治發展理論。
本文計一冊,共四章,分別敘述中山先生建國理論,與漢廷頓政治發展理論,並分別
比較中山先生建國理論,與漢廷頓政治發展理論之目標與策略。
|
3 |
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s subject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hte relations between Cross-Strair賴建國, Lai, Chien-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各章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中,主要是討論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論文架構、以及研究範圍及限制。其中,除了對於「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意識」等概念先作一番詳細界定外,也將「台灣主意識」分為政治、民族、文化三個面向,並依此二餾面向的認同進行討論。第二章「台灣意識之歷史回顧」,依照台灣政治地位的轉變,依序分成史前時期、荷據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滿清時期、日據時期,討論台灣島上的住民的台灣意識發展情形。研究中發現,首度出現台灣主體意識的是在鄭氏王朝時期的鄭經身上,他想以「東寧」(台灣)作為延續明朝王國、漢族主義、華夏文化的正統所在地,以有別於大清帝國、滿族主義、夷狄文化;也開始將儒家文化開始輸入台灣。滿清時期,則是大量輸入儒家文化,使台灣社會逐漸與中國大陸趨同,稱為「內地化」;另方面,則因為移民的定居、世代的繁衍,也逐漸形成「土著化」現象。馬關割台後出現的「台灣民主國」,則是一個欲藉列強之力使台灣重回中國的外交設計,本身並不具備台灣主體意識。日據時期,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成立的台灣共產黨,在其政治綱領中,明白揭示以「台灣共和國」與「台灣民族」來推翻日本殖民政權;此乃台灣主體意識第二度出現。第三章「戰後影響台灣意識發展的內、外在因素」,則是將戰後台灣意識的發展,放在一個台灣、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三角互動環境中來觀察。在外在因素方面,則分成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的「中國意識」統治與灌輸、政治反對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勃興四方面來討論。第四章「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第一節討論戰後海外與島內的台灣主體理論發展與建構情形。在海外台灣主體理論建構方面,主要可分成「民族論」與「國家論」二種典範。而島內方面,則是在「高雄事件」之後的八○年代,才有政治界、學術界、文化界共同匯聚成一股台灣主體建構運動。八○年代末,李登輝繼任總統,也於九○年代開始大力推動國民黨的「本土化」以及「實用主義的台灣主體意識」建構運動。第二節則由九一年制訂「國統綱領」與終止「動員戡亂時期a臨時條款」之後的各種政治現象與民意調查資料,歸納出「封閉性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並將此視方台灣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主要。第五章「結論」中,分成研究發現與檢討與建議二部分。在研究發現中,筆者分成五點進行說明:戰後台灣主體意識是一種「建構」運動、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是一種自由主義精神的展現、台灣民族主體性在建構一個「台灣想向共同體」、‘悒x灣歷史建構中得出台灣「海洋文化」的特質、以及台北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主要在於「封閉式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的形成。在檢討與建議中,筆者提出日本的影響、媒體的角色等,作為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並且提出勿凸顯出族群問題、改進二個敘事系統的缺失,作為提供執政者的建議。
|
4 |
新縣制之研究張俊顯, Zhang, Zu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廿八年九月十九日,國民政府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通令後方各省自廿九年
度起實施,這是抗戰時期,政府在內政方面的一大改革措施,也是我國地方自治史上
的一件大事。一般稱之為新縣制。
抗戰期間,政府採取了抗戰建國並行的方針,新縣制適逢其會,肩負了一部分抗戰建
國的任務。自其實施以還,各界頌揚與批評之文字不少,惟作有系統之研究者,尚不
多見。本論文系就新縣制始末,作一嘗試性之探討。全文共一冊,約一萬字,分為八
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其產生之原因,第三章嘗試性之探討。全文共一冊,
約十一萬字,分為八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其產生之原因,第三章敘述其制
訂之經過,第四章敘述其主要之內容,第五章探討其實施之梗概,第六章檢討其優劣
得失,第七章就它與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之異同,作一簡單之比較,第八
章為結論。
|
5 |
中山先生的建國理論-一個政治學上現代化理論的探討汪文珊, Wang, We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借助最新政治現代化的理論來闡述 國父的建國策略,就論文
內容的安排而言,著重於闡析現代化過程中五項危機的意義及 國父對解決這些危機
所提出的辨法。各章大要如下:第一章導論。第二章建國過程中人民對政治社群的支
持問題-認同危機。第三章建國過程中人民對權威當局與典則的支持問題-合法性危
機。第四章建國過程中行政制度建立的問題-貫徹危機。第五章建國過程中政治制度
建立的問題-參與危機。第六章建國過程中的經濟問題-分配危機。第七章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1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