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6
  • 47
  • 37
  • 9
  • 1
  • Tagged with
  • 94
  • 94
  • 35
  • 26
  • 26
  • 22
  • 20
  • 20
  • 18
  • 17
  • 17
  • 17
  • 16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企業整併後之策略再思考與組織轉型變革:跨國企業在台公司之個案探討

洪千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開始,「全球化」的議題開始蓬勃的發展,歐、美大型企業,除了專注原有的母國市場, 紛紛向全世界的市場展開觸角,企圖透過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方式,為企業創造持續高成長的機會。尤其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的崛起,兩岸三地經濟圈的繁榮更是各家磨拳擦掌、不可錯失的投資重鎮。而針對進入市場的策略,跨國企業一般採取購併方式以期快速爭取市場成長經驗,並進行資源與技術的重整,透過綜效以更精實其營運實力與建立市場獨佔能力。然而購併的管理與成敗乃是企業全球化的重大課題,在其進行組織變革的過程中伴隨而來的企業轉型、組織變革、流程再造等管理議題也為不同市場、文化所影響,失敗者如過江之鯽,成功者猶如浴火鳳凰般的重生;全球性企業如何規劃並管理變革,讓變革在組織內引爆並落實執行於海外市場,其所面臨的挑戰與難題,值得思考與借鏡。 本研究個案公司是以一跨國性消費品公司為研究範本。該跨國企業在面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善於運用其事業範疇、核心資源與企業網路間的優勢、進行企業的策略性再思考與組織轉型。本研究為單一個案的探討,雖採理論與實地研究法併用,對理論、文獻、國內外管理個案、與本個案相關之訪談、文件亦多所收集,但難免有主客觀考量之虞,故仍難以建構理論與外部效度。本個案的探討重心在於跨國企業在全球企業定位轉型的過程中,因應市場策略考量以購併方式進行海外子公司之企業整併,而從在地分公司的角度,了解企業合併的目的與背後意義外,在整併過程中引發台灣子公司之策略性再思考、組織轉型、流程再造的過程。從本研究發現個案公司在台灣進行購併的策略目的有二:一則以考量台灣市場的成長性與未來欲轉移的營運重心 二則是全球化思考背後如何奠立大中國市場營運優勢的考量。而本研究個案公司以追隨母公司的腳步並釐清其企業的價值定位從「家庭衛生用品」轉向「個人衛生用品」時,聚焦於整併後所產生之組織、人員、流程、系統等核心管理議題,從個案子公司所帶領的一連串變革措施中得知新企業願景是整體變革的引擎;而全球績效評估系統的建置與執行與積極培育具新領導力人才來達成願景與轉型目標是發動引擎的關鍵之鑰。針對企業的關鍵流程提出「以顧客為導向」的巨幅改造行動與藉由業務行銷組織的重定義與創新,具體創造出變革危機意識是邁向轉型之路的加速器。然而企業領導人與變革團隊鼓舞全體員工勇敢承諾、擁抱變革,終至轉敗為勝的短期成效不但證實在組織轉型過程中領導力與管理能力必須要平衡並重外、新企業文化的再創是延續變革、轉化企業體質,為下一波再追趕母公司全球性「衛生保健公司」新定位的企業轉型奠立基礎。而母公司與子公司在企業轉型歷程通常會有時間落差與階段性過渡的現象,而母公司與子公司間因策略性市場地位之特殊的考量與做法所帶來的管理啟示也有助於類似消費性產業做為組織轉型與變革管理之參考。
12

後形式思考的發展及其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 / The Development of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the Tolerance、Empathy、Self-disclosure、Autonom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邱文彬, Wen-Bin 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後形式思考的發展,以及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受試為644位分佈於青年期後期至成人期(18至80歲)的受試,以問卷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採用百分比差異性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1. 在後形式思考的發展方面,青年期後期屬於形式性思考組的百分比高於早成人期與中、老年期屬於於形式性思考組的百分比。早成人期屬於相對性思考組的百分比高於中、老年期屬於相對性思考組的百分比。中、老年期屬於辯証性思考組的百分比高於青年期後期與早成人期屬於辯証性思考組的百分比。綜合三個認知思考組與各年齡組之關係,相對性思考的發展時機比形式性思考要晚,辯証性思考的發展時機比相對性思考要晚。2. 在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方面:(1)後形式思考組的「容忍性」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容忍性」;辯証性思考組的「容忍性」高於相對性思考組的「容忍性」;相對性思考組的「容忍性」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容忍性」。辯証性思考組在容忍性之「統整差異」得分高於形式性思考組與相對性思考組的得分;(2)後形式思考組的「同理心」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同理心」;辯証性思考組的「同理心」高於相對性思考組的「同理心」;相對性思考組的「同理心」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同理心」;(3)後形式思考組的「自我揭露」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自我揭露」;辯証性思考組的「自我揭露」高於形式性思考組與相對性思考組的「自我揭露」;相對性思考組與形式性思考組的「自我揭露」沒有顯著差異;(4)後形式思考組的「自主性」高於形式性思考組的「自主性」;辯証性思考組的「自主性」高於形式性思考組與相對性思考組的「自主性」;相對性思考組與形式性思考組的「自主性」沒有顯著差異。辯証性思考組在「自主性」之相互依賴性高於形式性思考組與相對性思考組的相互依賴性。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討論這些發現的可能原因,並提出後形式思考未來的研究建議,以及研究結果在人際關係實際應用上的啟示。 壹、緒論                     01 一、 研究動機 01 二、 研究目的 10 三、 名詞釋義 11 (一) 認知發展範疇 11 (二) 人際關係範疇 12 貳、文獻探討 15 一、 後形式思考的本質 15 (一) 後形式思考的特徵 15 (二) 相對性思考 22 (三) 辯証性思考 28 (四) 相對性思考與辯証性思考的比較 34 二、 後形式思考的發展 38 三、人際關係的發展 45 (一)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45 (二) 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向度 46 四、 後形式運思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 之關係 53 (一) 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的本質 53 (二)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 之關係 55 參、研究方法 73 一、 研究架構 73 二、 研究問題與假設 74 三、 研究樣本 76 四、 研究工具 78 (一) 後形式思考的測量 78 (二) 「容忍性」的測量 91 (三) 「同理心」的測量 93 (四) 「自我揭露」的測量 97 (五) 「自主性」的測量 104 五、資料蒐集與樣本來源 111 肆、研究結果 114 一、後形式思考的發展 118 二、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 之關係 125 (一)形式性思考與後形式思考在「容忍性」的差異 126 (二)形式性思考與後形式思考在「同理心」的差異 129 (三)形式性思考與後形式思考在「自我揭露」的差異 131 (四)形式性思考與後形式思考在「自主性」的差異 133 伍、結果、討論與建議 107 一、結果 107 (一)後形式思考的發展 142 (二)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 「自主性」之關係 142 二、討論 143 (一)後形式思考的發展 143 (二)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 「自主性」之關係 114 (三)整體性發展觀的綜合討論 153 三、建議 157 (一)研究的測量工具 157 (二)研究設計的限制與建議 167 (三)未來的研究方向 168 (四)實際應用的啟示 174 參考文獻 181 附錄 197 附錄一:信念量表 197 附錄二:人際關係問卷(A) 205 附錄三:人際關係與信念問卷(A) 215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the tolerance、empathy、self-disclosure、autonom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ubjects were 644, ranging from late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age from 18 to 80 year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testing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percentages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 1.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formal thinking, the percentage of formalistic thinker in late adolescence group (18-23 years) was higher than early adulthood groups' (24-40 years) and middle、late adulthood groups' (41-80 years), the percentage of relativistic thinker in early adulthood group was higher than middle、late adulthood groups', the percentage of dialectical thinker in middle、late adulthood group was higher than late adolescence group's and early adulthood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gnitive thinking groups and age groups, the developmental timing of relativistic thinking was later than the timing of formalistic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timing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was later than the timing of relativistic thinking. 2. In the fi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the tolerance、empathy、self-disclosure、autonom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 The tolerance of the postform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tolerance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tolerance of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score of integration differences of tolerance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and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2) The empathy of the postform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empathy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empathy of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3) The self-disclosure of the postform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self-disclosure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and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4) The autonomy of the the postform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autonomy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and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istic thinking group's and the formalistic thinking group's.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the abov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about postformal thinking and implication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ere mentioned.
13

集団思考と技術のクリティカルシンキング

伊勢田, 哲治, ISEDA, Tetsuji 04 19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4

僑務委員會在台日關係發展(2008-2012)的角色探討:系統思考觀點 /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Japan Relations(2008-2012):Systems Thinking Perspective

劉美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治發展演變至今,執政者須面對的是全世界190個主權國家中,與我國有正式邦交者僅23國。在行政院組織改造過程中,僑務委員會因僑胞影響力獲得保留,即可窺見僑務外交是為當下發展實質國際友好關係的權宜因應之策。本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整體僑務政策如何應變政經局勢,及2008-2012年台日民間與官方互動的友好關係內容,並提出未來政策建議。透過「因果環路圖」作為描述方式之系統思考觀點,模擬預測政策執行結果。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法、親身觀察法歸納僑務政策變化與執行,並訪談利害關係人驗證分結果,探索僑務政策台日關係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僑務政策的內涵隨大環境政經局勢變化而改變,影響因素包含僑胞需求、兩岸關係、政黨競爭與僑胞影響力;而決策者對政治局勢的認知非黨派因素而為個人特質;決策者對政策的認同度影響二軌外交進行深度;決策者自身態度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僑務工作非急功近利,必需長期經營;僑務外交確實可以透過民間建立實質國際友好關係。針對未來僑務政策本文提出研究建議有︰僑務行政首長的責任;善用僑胞海外在地人脈資源;行政資源重新分配;強化新組織之創新職能;突顯僑務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複製台日友好模式至其他國家與積極輔導各地二代僑團的建立。透過電腦軟體模擬預測僑務政策未來十年執行結果趨勢包含︰二軌外交可減少國家政策現況與目標的差距;行政資源的配合、決策者的認同與活動的國際化,將可有效提升二軌外交優勢。
15

第4章 研究開発実施上の課題と今後の方向性(VII. 実践の効果とその評価)

藤田, 高弘, FUJITA, T. 15 January 2009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16

第6節 高校3年生 生き方を探る(第2章 各学年の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VI. キャリア形成を軸とした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杉本, 雅子, 吉川, 奈々, 岡村, 明, 髙橋, 伸行, 中野, 和之, 佐藤, 喜世恵 25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

動詞「信じる」とその周辺

高橋, 圭介 31 March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8

中学2年生 : 2004年度中学2年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生命と環境 : 仲間と学び、自ら語る (Ⅱ. キャリア形成を軸とした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川合, 勇治, Kawai, Y., 岡村, 明, Okamura, A., 佐光, 美穂, Sakou, M., 原, 順子, Hara, J., 薫森, 英夫, Sigemori, H. 30 November 2005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19

小組知識翻新活動中的設計思考與創造力表現:以個案研究為例 / Fostering design thinking capacity and creativity through group knowledge building: A case study

林倍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知識翻新學習原則(principles)的引導下小組學生如何進行生活科技產品的設計活動。運用Rhodes(1961)所提出4P(place, process, product, person)做為理論概念與分析架構,本研究首先探討知識翻新環境(place)是否支持以想法為中心的線上知識翻新學習、設計思考歷程(process)的發展,與促進設計產品(product)時創造性想法的產生;其次探討知識翻新環境與學生個人(people/ person)創造力(包括在擴散性思考、創造性人格、創意生活經驗上的表現)的關係;此外本研究也進一步分析各小組在想法參與及改進的表現,進行個案討論。 研究對象為某國立大學修習生活科技概論課程的38位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想法為中心的知識翻新學習與科技產品的設計活動,每組4至5人,共分成8組。本研究用「知識論壇」作為支持以想法為中心的知識翻新數位學習環境,學生在知識翻新原則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問題解決與產品設計。相關活動如:從生活中觀察所欲改善的生活科技問題(authentic problems)以進行新產品的設計;在知識論壇上提出多元想法(idea diversity)並進行小組成員間的協作互動;及針對較可行的想法再加以改進(idea improvement)等;最後,再將想法實踐於所設計的產品概念上並在期末發表成果。資料來源包含:(1)知識翻新環境支持知識翻新學習程度(包括「社群知識」、「知識自主學習」和「不斷精進想法」三面向)的評分;(2)小組在知識論壇的想法發展歷程及面對面討論的錄影資料;(3)小組所設計的產品評分,另有輔助產品概念呈現的心智圖之前後測;(4)個人創造力前後測、個人創造性人格量表、個人創意生活經驗量表。利用個案研究方法,同時分析個人與小組的表現。 資料分析方式主要是將量化資料分析,質性資料內容分析、質性資料編碼後量化分析。分析結果如下:(1)環境:經評分發現本研究所營造的知識翻新環境有助於支持小組發展社群知識、知識自主學習和不斷精進想法;(2)設計思考歷程:小組在知識論壇發表想法、閱讀他人想法並給予回應,顯示學生在平台上會主動進行想法的討論與翻新。小組想法經編碼,其演化歷程能夠含括設計思考中常見的觀察問題、綜合問題、構思解決方法、製作原型等設計思考步驟;(3)產品創造力發想:產品評分結果與坊間產品比較後,發現小組能針對需求性(desirability)提出創新的產品功能設計,但沒有經過產品實際製作的過程,所以在產品的可行性(feasibility)和未來存續性(viability)上則無法推論;(4)個人創造力:在創造力的擴散性思考表現上後測比前測有顯著的進步,表示知識翻新活動有助於學生在個人創造力上(特別是擴散性思考中提出想法的數量)的成長,但個人創造力的進步則未見有遷移到創造性人格和創意生活經驗的情形;(5)經由集群分析小組在想法參與以及想法改進二個面向後,發現小組可以分成四類;其中「高參與高改進組」在觀察情境、瞭解問題後進行設計,訪問使用者的需求作為改善產品的參考,所設計的想法較能符應使用者的需求;「低參與高改進組」亦能在想法討論時進行資訊分享、評論想法並應用想法於產品設計上;「高參與低改進組」在討論想法時則表現功能固著心理,僅針對單一功能思考,無法與新用途相連結,在討論時較無想法的改進;「低參與低改進組」相較於其他三組,想法討論與回應想法的數量及品質皆較少、較差。 綜上所述,知識翻新環境支持小組設計思考之發展,小組成員於知識論壇進行討論時,能經知識分享與翻新,將想法實踐在產品的設計上,使產品有創造性想法呈現。然而,各組在想法的參與以及改進上仍可見不同組別在協作學習上的差異,值得後續進一步之研究。
20

イタリアのデザイン思考とデザインマネジメント

小山, 太郎 24 September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乙第13433号 / 論経博第407号 / 新制||経||299(附属図書館) / 早稲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マーケティング戦略専攻 / (主査)教授 若林 靖永, 教授 田中 彰, 教授 原 良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2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