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7
  • Tagged with
  • 27
  • 27
  • 11
  • 10
  • 8
  • 8
  • 8
  • 8
  • 8
  • 7
  • 7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隨機過程下損益平衡點之研究----兼論學習曲線之運用

劉永康, Liu, Yong-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容如后: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及全篇論文之結構。 第二章:敘述傳統情況下損益平衡分析之假設限制條件及應用上之限制。 第三章:損益平衡分析法之最新發展。 第四章:不確定情況下之損益平衡分析、說明線性、非線性分析、討論單一產品及多 產品的常態分配模式、對數常態分配模式。 第五章:建立不確立情況下損益平衡分析之一般決策模式,將需求及利潤視為隨機變 數,以修正傳統模式,並研究兩平點之隨機分析,即假設固定成本與邊際貢獻為互變 數對數常態分配時之兩平點機率探討。 第六章:實例研究。 第七章:學習曲線在損益平衡分析上之應用。 第八章:結論。
22

銀行治理與盈餘管理

陳呈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往往會利用財務活動之變更,或是權衡性會計項目之操縱,來達到美化帳面盈餘之目的。而「銀行業」更因其產業特殊性,一直以來這種盈餘管理之幅度均高於其他產業;但是除了產業別之差異會影響盈餘管理程度之外,時間演進所造成的產業環境改變,以及個別企業體「公司治理」優劣程度,亦有可能造成經營階層進行盈餘操縱之動機的強弱差異。 本研究建立銀行業四大財務決策:放款、票券買賣、壞帳費用提列以及股利發放之聯立方程式,並使用台灣地區36家上市櫃商業銀行的財務報表資料,實證分析上述財務行為間的互動關係。本文首先利用時間面之切割,分析1991-1996、1997-2001年間銀行業盈餘管理程度之差異;其後更利用La Porta et. al.,(1999)所提出的股權偏離概念作為衡量銀行管理當局的道德風險指標,依此檢測「盈餘管理」程度是否因為道德風險的提升而隨之增加。實證結果顯示在1991-1996年間,非操弄性(原始)盈餘越高的銀行,反而會再增加票券買賣利益與降低壞帳費用提列,進一步提高營業利益;然而,原始盈餘為負的銀行,損益平滑化的現象顯著。在加入道德風險指標後,可以發現利用票券買賣進行盈餘管理,是銀行界普遍的狀況,而盈餘管理的程度會隨著道德風險的增加而提升,但是原始盈餘為負的銀行則較不傾向利用票券的買賣進行盈餘管理。在壞帳費用提列方面,可以發現銀行普遍利用壞帳費用的提列來進行損益平滑化的動作,但是道德風險之差異卻對原始盈餘為負的銀行之影響較為明顯。
23

新金融商品之定價、損益與避險策略研究

翁仁政, Weng, J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論述分為兩大部份,均是以實務上之動態避險並以DELTA NEUTRAL為分析上之比較基礎,第一個部分是以認購權證發行商角度出發,考量發行實論述務架構、避險成本、交易成本,進而說明發行商造市及避險之損益結構及其關鍵因子,並以商品實例,分別使用模擬的資料、歷史回溯資料、發行後真實資料,配合不同的避險策略方法以量化方法來分析發行商損益及其風險。 另一部份則探討結構型商品,結構型商品在銷售上即對行銷通路付出通路手續費支出,發行後勿需有如認購權證之次級市場造市交易問題,因此在發行商損益上觀察,交易報價即反映了預期利潤與風險的對價或承擔,並以商品實例,藉以歷史資料基礎來估計分析模型之參數風險,並說明理論定價其值本為分配而非一固定數之本質,再者又取『發行商稅後損益佔期初理論利潤之比例』來作為衡量避險(複製商品之報償(PAYOFF))效率之指標,進一步論述發行商作交價報價時需充份考慮其本身之實際避險能力(即複製選擇權之成本),以免高估本身獲利能力而低報商品報價。 本文另從券商風險管理角度而言,建議以上兩項業務均可以設定商品標的之評價波動率等參數之計算準則,來區隔交易員避險操作使用之避險波動率等參數,並以DELTA NEUTRAL及上述評價參數為基礎來求算應避險金額,以利與實際避險金額作比較,了解商品操作其超缺避情況是否有逾發行商內外規規定,以此來落實執行證券商商品操作風險管理。 本論文最重要結論是具體建議並提出發行商對所發行商品標的之篩選及避險策略等之系統性評估方法,並對商品發行前及發行後之評估所用之研究方法作詳細說明,對發行商而言其重點為了解此系統性評估方法,並利用電腦化在每次發行前作此研究,可作為標的是否適合發行之考量參考,及交易員之發行前指導及情境分析使用,以提昇操作上對市況變化之因應敏感度,發行後也可以交易員其操作實際損益來比較是否有優於本文所論述之程式性交易結果,以作為判別交易員表績效表現參考,並作為該商品在未來再發行時,其交易操作方法提昇之參考。
24

公司上市前後盈餘管理與業績變動關係之研究

劉宇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公司若申請上市獲准,可獲得融資成本降低、提高公司聲譽、減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好處。惟申請上市有其門檻限制,促使公司為達上市門檻、提高承銷價等目的,可能操縱送交證管會的財務報表;此外,若公司上市後業績呈衰退現象,容易引起相關單位注意,並影響投資人信心,進而引發公司虛飾上市後財務報表之動機。 本研究以裁決性應計項目及營業外損益為操縱變數,並依據兩指標(上市前現金增資佔資本擴充之比率、獲利能力之高低)分別將總樣本區分為兩組,以對照檢驗進行實證研究:上市前後公司管理當局是否有進行盈餘操縱之行為,並探究此行為的有效性,以及其與上市後業績衰退間的關聯性。以下彙總本研究實證結果: 一. 新上市公司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測試 上市前現金增資佔總資本形成之比重較高及獲利能力較低的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傾向於使用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尤其是裁決性存貨及應付帳款)操縱盈餘。 二. 新上市公司裁決性營業外損益之測試 所有新上市公司,上市後皆有使用裁決性營業外損益及處分投資損益來操縱盈餘之傾向,而處分資產損益非進行所得平穩化的主要工具。 三. 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業績變動之測試 所有新上市公司,上市後業績皆呈衰退現象,惟上市前現金增資佔總資本形成之比重較高或獲利能力較低的新上市公司相較於其他公司較為顯著。 四. 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進行盈餘管理的有效性 (一)上市前使用裁決性應計項目改善當期業績的有效性 上市前現金增資佔總資本形成之比重較高及獲利能力較低的新上市公司,上市前操縱裁決性應計項目( 尤其是裁決性存貨及應付帳款),可有效提高當期盈餘,而操縱期間多在上市前三年至前兩年。 (二)上市後使用裁決性營業外損益項目改善當期業績的有效性 樣本公司上市後操縱營業外損益無法提高當期業績。 五. 公司上市前盈餘管理與上市後業績變動之間的關聯性 上市前現金增資佔總資本形成之比重較高及獲利能力較低的新上市公司,上市前盈餘管理行為的確造成上市後業績指標的衰退,且以裁決性存貨及應付帳款為主要影響變數。 經由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可知,新上市公司為達上市、提高承銷價或平穩各期所得等目的,仍有其操縱盈餘以遂其目的的投機空間,造成資本市場的不效率,並損害投資人的權益;證管會應儘速建立相關法規,有效防止公司於上市前後的操縱損益行為,促使資本市場更有效率的運作。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所得平穩化…………………………………………… 7 第二節 實是性會計理論 …………………………………… 12 第三節 盈餘管理相關文獻之探討………………………… 16 第四節 公司上市前後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和有效性……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假說………………………………………………35 第二節 定義變數及實證設計………………………………. 39 第三節 樣本選取、資料蒐集暨研究期間…………………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56 第五節 研究架構………………………………………………60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新上市公司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測試……………… 62 第二節 新上市公司裁決性營業外損益之測試…………… 68 第三節 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業績變動之測試…………… 74 第四節 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進行盈餘管理的有效性…… 80 第五節 公司上市前盈餘管理與上市後業績變動之間的關 聯性……………………………………………………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99 第三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01 英文部分 ……………………………………………………… 102 圖 目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3-1 資料分析期間圖………………………………………56 圖3-2 觀念性架構……………………………………………60 表 目 次 表3-1 總研究樣本暨其上市日期………………………… 50 表3-2 A組研究樣本暨其上市前三年現金增資佔資本形成 之比率………………………………………………………51 表3-3 B組研究樣本暨其上市前三年現金增資佔資本形成 之比率………………………………………………………52 表3-4 甲組研究樣本暨其上市前三年之獲利率………… 53 表3-5 乙組研究樣本暨其上市前三年之獲利率………… 54 表3-6 盈餘管理與當期業績變動之關聯性分析模型…… 59 表4-1 A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應計項目變動檢定……… 64 表4-2 B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應計項目變動檢定……… 65 表4-3 甲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應計項目變動檢定……… 66 表4-4 乙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應計項目變動檢定……… 67 表4-5 A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營業外損益變動檢定…… 70 表4-6 B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營業外損益變動檢定…… 71 表4-7 甲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營業外損益變動檢定…… 72 表4-8 乙組之上市前後裁決性營業外損益變動檢定…… 73 表4-9 A組之上市前後業績變動檢定……………………… 76 表4-10 B組之上市前後業績變動檢定 …………………… 77 表 4-11 甲組之上市前後業績變動檢定…………………… 78 表4-12 乙組之上市前後業績變動檢定 …………………… 79 表4-13 A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有效性檢 定……………………………………………………… 81 表4-14 B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有效性檢 定……………………………………………………… 82 表4-15 甲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有效性檢 定……………………………………………………… 83 表4-16 乙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有效性檢 定……………………………………………………… 84 表4-17 A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營業外損益項目之有 效性檢定……………………………………………… 86 表4-18 B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營業外損益項目之有 效性檢定……………………………………………… 87 表4-19 甲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營業外損益項目之有 效性檢定……………………………………………… 88 表4-20 乙組上市前操縱個別裁決性營業外損益項目之有 效性檢定……………………………………………… 89 表4-21 A組上市前操縱裁決性個別應計項目與上市後業 績變動關聯之檢定………………………………… 92 表4-22 B組上市前操縱裁決性個別應計項目與上市後業 績變動關聯之檢定………………………………… 93 表4-23 甲組上市前操縱裁決性個別應計項目與上市後業 績變動關聯之檢定………………………………… 94 表4-24 乙組上市前操縱裁決性個別應計項目與上市後業 績變動關聯之檢定…………………………
25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之價值攸關性-以我國上市櫃銀行及金融控股公司為例 / Value relevance of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on 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 example of listed bank a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羅雅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Sloan(1996)架構,以Mishkin(1983)測試市場效率性,欲探討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以下簡稱未實現損益)之價值攸關性,研究結果如下:盈餘預測模式(earning forecasting model)顯示,從未實現損益之變化觀察出金融控股公司似乎有Shefrin and Statman(1985)處分效果(即當期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利益會於下一期實現,增加下期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已實現利益),因此當期未實現利益能預測下一期盈餘,而銀行業則無處分效果,其未實現損益不具預測性;合理定價模型(rational pricing model)顯示,只有金控公司未實現損益對異常報酬率達到邊際(10%)顯著,且異常報酬率為隔年六月至後年五月的累積異常報酬率(CAR)與購買並持有報酬率(BHAR)才存在此現象,而不管是銀行業或是整體樣本來看,未實現損益並未被合理定價;結合二個模型測試市場效率性,發現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不具市場效率性,而金融工具評價損益則具有市場效率性。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alue relevance of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on 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hereinafter “UAFS”) by adopting the framework of Sloan(1996) and using Mishkin Test(1983) to examine the market efficiency. The reults are as follows: The earnings forecasting model shows that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UAFS is predictive of one-year-ahead earnings. It seems that the change of UAFS of financial holdings consists with the theory of disposition effect of Shefrin and Statman(1985) which suggests that investors tend to realize the gains of securities in the next period while hold loss securities. Therefore, it is likely that UFAS could forecast next period earning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he rational pricing model shows that only UAFS of financial holdings are rationally priced with marginal significance through abnormal returns (CAR and BHAR) for the period beginning five months after the firm’s fiscal year-end through the fifth month after the next fiscal year-end, whereas the coefficients of banks or all sample are insignificant. Combinig with the two models to test market efficiency, this study finds that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on 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 are inefficient while the valuation gains and losses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efficient.
26

我國銀行業盈餘管理行為的稅負成本

林秀慧, Lin ,Hsi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我國銀行業執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工具及經濟後果。其中本研究以增額稅負的角度去探討銀行從事盈餘管理的經濟後果,本文就經濟後果的部分主要是以稅負的角度出發,是否銀行會因為盈餘管理而產生稅負成本為主要探討方向。   就資本市場動機部分,本文發現上市櫃銀行確實較公開發行銀行偏好小額正盈餘變動,也就是上市櫃公司由於資本市場的壓力而有盈餘管理的行為存在。接著本文設計兩個銀行業盈餘管理工具之估計式:將壞帳提列及出售票券損益之非權衡性因素,各自建立一迴歸模型,做為本研究捕捉銀行業盈餘管理的工具與金額,本文結果未能發現我國上市櫃銀行在從事盈餘管理行為時,有所謂增額稅負效果的證據。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 tool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bankings. In particular, the main issu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cremental tax i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bankings condu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y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sted bankings that issue the stocks in securities exchange markets have stronger earnings management. In other words, listed bankings will conduct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from the capital market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find two estimated equations of the tool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bankings: (1) discretionary loans provision and (2)discretionary gain and loss on sale of securities. I find no evidence to claim there are tax costs for the bankings engaging in earnings management.
27

企業國際化與避稅天堂的關聯 /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ax havens

陳雍居, Chen, Yung-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6年巴拿馬文件曝光後,社會對於企業使用避稅天堂的關注度達到高峰。到避稅天堂設立子公司為企業國際化的手段之一,但究竟是具有什麼樣國際化特質的企業比較會用避稅天堂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議題。 以往關於避稅天堂的文獻多在研究避稅天堂特性,較少針對使用避稅天堂的企業特性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企業在避稅天堂外的海外子公司數、海外子公司的投資損益、中國的子公司數,探討與企業在避稅天堂設立子公司數之關聯。 企業在海外的子公司數越多、海外子公司的投資損益金額越大,代表企業國際化程度越高,越有動機使用避稅天堂。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為企業在避稅天堂以外的國家所設立的海外子公司數與在避稅天堂的子公司數呈正相關;第二個假設為企業在海外子公司的投資損益金額與在避稅天堂的子公司數呈正相關。另外,到中國直接投資經常被台灣企業當成國際化手段。企業在中國的子公司數越多,其國際化程度也越高。但兩岸的特殊關係與台灣過去實施管制,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與成本,企業因此有動機到避稅天堂等第三地設立子公司。本研究的第三個假設為企業在中國的子公司數與在避稅天堂的子公司數呈正相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上市企業,研究期間為民國100年至民國104年。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在避稅天堂外的海外子公司數越多、在海外子公司的投資損益金額越大、在中國的子公司數越多,在避稅天堂的子公司數目也會越多。社會普遍詬病企業利用避稅天堂避稅,但企業也會基於其他國際化因素使用避稅天堂。對此,企業及政府應該採取作為,消除大眾對企業使用避稅天堂的疑慮,增加企業國際化時的彈性。 / Since the leaked Panama Papers,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who are using tax havens” has peaked. As setting up subsidiaries in tax havens is a usual practice businesses adopt when going global,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corporate traits” of such businesses and explores their link to the number of subsidiaries such businesses have in tax havens. The greater the extent of a business’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reater its motivation to use tax havens. This study assumes that both the number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 (excluding those in tax havens) and the net income of overseas investment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number of subsidiaries a business has in tax havens. Also, when a Taiwanese company has more subsidiaries in China (thus more internationalized), its motivation to register in tax havens tends to be even stronger facing the peculiar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regulations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s. This study further assumes the number of subsidiaries set up in China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the number of subsidiaries a business has in tax havens. In clos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subsidiaries a business has in tax havens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1) the number of its offshore subsidiaries (excluding those tax havens); (2) the net income of its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3) the number of its subsidiaries in China. Having a presence in tax havens is sometimes an expedien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a business. We suggest tha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recognize the upside of using tax havens rather than just play up its downside.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