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11
  • 277
  • 34
  • 26
  • 18
  • Tagged with
  • 355
  • 355
  • 200
  • 111
  • 109
  • 87
  • 79
  • 78
  • 67
  • 66
  • 66
  • 64
  • 64
  • 63
  • 6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理念到實踐: 台北地區高中英語教師文法教學之信念與實踐

鍾雅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地區高中英文教師對於英語文法教學的信念與實踐。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北市的高中英文教師,研究方法以質量並重的問卷和訪談為主。問卷共回收146份,主要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訪談人數為6人。研究重點如下:(一)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二)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三)教師的教育背景和研習經驗如何影響教師的信念與實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教師在文法教學的角色為幫助學生正確地溝通。 2. 教師的文法教學法主要採取演繹法且經過課前設計。 3. 教師的教學內容主要取決於學生程度及教材。 4. 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實踐大致符合。 5. 教師的學術背景主要影響教師針對文法教學的時間問題上; 6. 而參加研習會影響教師的信念較顯著,表現在文法教學的方法和內容上。 本研究有助於認識高中英文教師教授文法的信念與教學情形。本研究可促進教師、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教育有關單位對於文法教學實施情形的瞭解,並啟發教師作更有效能的文法教學。
12

教師專業發展與權威運作之研究—以桃園縣二位國小教師為例 / A research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uthourity--Example of tw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王佑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師資良窳是決定教育改革成敗的主因,師資素質的提昇與專業標準的界定是當代師培發展的核心。具備研究能力與學習能力的教師,將使教育成為持續改進的動態歷程,是故我國大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期帶來教師自我發展與改進。 評鑑指標透過與績效責任的連結,打破教師專業的藩蘺,為教師權威帶來挑戰,也造成教師的質疑。為減輕教師對專業發展評鑑的抗拒,本研究從教師權威的視角切入,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與權威運作之關係;並經由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了解教師從事專業發展之目的,以提供教師與行政機關不同的思考方向。 經由研究訪談與分析的結果,教師權威可分成形式權威與實質權威加以探討,教師在專業發展的歷程中,經由對權威的反思與批判,逐漸形塑專業的教師圖像。專業發展評鑑因此提供教師生涯進路的佐證與規劃方向,經由實質權威的運作提昇專業認同,使教師覺察自我完成的使命。 /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eing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uccess to education renewal,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the assessment of profession is thus highly valued. A teacher with research and learning ability will make education an improving proces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of teacher, Taiwan is push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 hardly.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challenges teacher’s authority, and bring teachers’ critics. In order to ease the resist towar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the research view form the sight of teacher’s authorit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uthority. And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eacher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a different way for teacher and administration. This research divides teacher authority into formal authority and essential authority. Teachers reflect and judge author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forms professional teacher ima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provides the guideline for teachers’ lif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essential authority. Teacher is thus aware of the mission of self-completeness.
13

臺灣地區大學教師升等制度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faculty promotion system in Taiwan

李逢堅, Lee, Feng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比較研究以及訪談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文獻探討方面,討論升等制度相關理論原則,以及升等制度的相關法規與校內規定。比較研究的對象,除了我國之外則為美國與日本兩國。訪談研究是訪問日本筑波大論文學芳賀純名譽教授,以了解日本以及筑波大學的實務狀況。   論文架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大學教師相關理論原則之探討,第三章介紹我國臺灣地區大學教師升等制度的演進現況與大學內部的規定,第四章介紹美國與日本大學升等制度的現況,第五章為各國比較,第六章為討論,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   第七章的部份,乃參酌理論原則與美日大學教師升等的運作現況與我國現況之比較下之後。提出建議,其中包括對院教評會、聘期制、長聘制、教師評鑑、升等程序等方面提出建議。附錄部份,含有對日本筑波名譽教授的訪談要點節錄。
14

國民中學教師分級制度及其影響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

周仁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教師分級制度的理論基礎,分析國外實施教師分級制度的基本狀況;以臺北縣國中教師為調查與訪談對象,分析國中教師對於教師分級內容及影響等相關問題的看法,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係採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其中文獻分析旨在探討的教師分級意義與影響,動機理論及相關研究等,以作為本研究設計之理論基礎,而問卷調查及實施程序針對台北縣七十三所公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之合格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取立意抽樣方式,每校抽取12名,共計發出876份問卷,回收753份,回收率86%,回收可用問卷636份,回收可用率84.5%。問卷的處理採用SPSS 8.0 for Windows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Tamhane's T2法進行事後檢定及卡方考驗等統計分析。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針對研究問題,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分級制度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人數達64.9%。   二、大多數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支持本研究所描述之教師分級制度內容。    超過五成以上支持以歷年考績、在職進修學分、學歷、經歷(導師、組長、主任)、教學服務年資、著作發表、教師專業成長檔案為晉級條件。    晉級年限以每晉一級以五年為最高(30.3%)。    超過五成以上支持各職級教師之工作規劃內容,高低依序為「教師職級高者應負擔指導新進實習教師工作(89%)」、「教師職級高者應擔任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規劃工作(79.6%)」、「負擔教學輔導與演示的工作(72.4%)」、「負擔較多的教學研究工作(69.9%)」、「負擔學校教師的升級評鑑工作(68.9%)」、「教師職級高者授課時數應比教師職級低者少(59.2%)」。    各職級稱呼以「初級、中堅、專家、顧問教師」的同意情形最高(45.4%)。    學校層級之晉級審查委員會成員的支持程度人數超過五成以上,高低依序為考核委員(教評會委員)(78.3%)、學科(各領域)召集人(78%)、校長(71%)、學校行政人員(60.2%)。   三、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分級制度影響的看法,各構面的支持程度普遍偏高。    對實施教師分級制度可能產生的十個問題中,有九個問題同意程度超過五成以上,高低依序為評鑑程序及公平性(84.6%)、晉級審查委員會成員資格(80.2%)、學生學習成果難以評鑑的問題(80%)、晉級年限合理性問題(76%)、造成階級鬥爭,容易產生標籤作用(75.5%)、教師彼此競爭、影響校園合諧(63.1%)、無法解決不適任教師問題(61.3%)、家長及社區人士對教師層級的評價(55.9)。其中同意程度最低的問題為「獎勵方式不足以引起教師晉級動機」,顯示實施教師分級制度中有關的獎勵方式對台北縣國中教師而言並非主要關注的議題。   四、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分級制度內容的看法    在「為建立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實施教師分級制度」之同意情形:    性別方面,男性教師高於女性教師。    年齡方面,29歲以下教師高於30至49歲年齡層之教師。    服務地區方面,縣轄市教師高於鄉鎮地區之教師。    學校規模方面,61班以上大型學校教師高於12班以下小型學校之教師。   五、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分級制度影響的看法    在「教師分級制度可增進教學願意,達成教學目標」之同意情形,在服務年資方面,年資為1~5年教師高於16年以上教師。    「教師分級制度有助於教師獲得學生、家長、同仁及社會的讚賞」之同意情形在性別方面,男性教師高於女性教師。    「教師分級制度可增進教學願意,達成教學目標」及「有助於教師獲得學生、家長、同仁及社會的讚賞」之同意情形在學校規模方面,61班以上大型學校高於13-60班學校之教師。    「教師分級制度可檢核教師能力,提昇教師工作效能」之同意情形在學校規模方面,61班以上大型學校教師高於13~60班及12班以下小型學校之教師。
15

國民中小學教師領導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eacher leadership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陳登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當前國民中、小學教師領導以及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並探討教師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間之相關情形。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研究所得之結果設計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再將所得之數據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以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編製「教師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有效樣本共計424份。所得結果如下: 一、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領導的覺知情形屬中上程度。 二、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之工作滿意度屬中上程度。 三、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師領導」的覺知情形因背景變項之不同,在部分向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之工作滿意度情形因背景變項之不同,在部分向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之教師領導情形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具預測力,其中又以「行政支持」、「平行領導」、「學習社群」及「決策參與」較具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得之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eacher leadership and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gathered by means of Teacher Leadership and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generated from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Teacher Leadership and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42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entire performance of teacher leadership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s at middle-high degree. 2. The entire performance of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s at middle-high degree. 3. Teacher leadership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e dimensions in certain demographic levels. 4.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e dimensions in certain demographic levels. 5. Teacher leadership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s predictive of perceived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Support from administration, parallel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are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s of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made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chool leaders like principals and researcher interested in further studies to follow.
16

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aking in-service courses and teacher efficacy

張峰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之現況與內涵,並利用線性模式探討變項間的影響關係。首先,進行廣泛地文獻蒐集與探討,厚實研究理論基礎與研究結構;其次,將編製專家效度問卷寄送給8位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問卷內容修訂。接著,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從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基隆市四縣市抽取500位國民小學教師抽取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回收情形為370份問卷,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問卷率為70%,利用統計套裝軟體分析兩變項之現況與影響關係,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內涵與現況 (一)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包括七個向度,包括「教育信念與專業 態度」、「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班級經營與學生輔導」、「教育政策與 新興議題」、「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學校經營與行政管理」、「生活知 能與實用智慧」,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整體得分情形為中低程度,分向度以「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向度得分最高。 (二)國民小學教師效能包括七個向度,包括「班級經營效能」、「親師溝通效 能」、「課程規劃效能」、「教學執行效能」、「評量診斷效能」、「教學革新 效能」、「抗衡環境效能」,整體得分情形為中高程度,其中分向度以「班 級經營效能」向度的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的得分方面:研究發現 除了性別外,在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學校規模皆達 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效能關係的得分方面:研究發現除了學校規模外, 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皆達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各向度與教師效能之影響情形 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各分向度對教學效能對國民小學教師效能皆具有顯著影響力,各向度之影響情形如下:在教育信念與專業態度向度中以「教育理念與實踐」影響力最高;在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向度中以「多元化教學策略」影響力最高;在班級經營與學生輔導向度中以「親師溝通技巧與策略」與「學生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影響力最高;在教育政策與新興議題向度中以「生命教育議題」影響力最高;在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向度中以「教師生涯發展與規劃」影響力最高;在學校經營與行政管理向度中以「教育領導知能與實務」影響力最高;在生活知能與實用智慧向度中以「情緒與壓力管理策略」影響力最高。 四、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整體之影響情形 上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對下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教師效能」具有顯著影響力,其中以「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力最高。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俾提供國民小學教師、教育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參考。
17

國中教師甄選面談評分項目之研究-工作分析法之應用

蘇榮宗, Su, Jung-T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從國中教師工作職能著手,探討國中教師甄選面談項目內容之研究。具體而言,本研究欲探討:(1)教師的工作任務中,影響整體工作結果較大的是那些工作層面?(2)教師在執行上述工作層面時,與那些工作職能(KSAOs)相關性較大?(3)教師甄選面談過程中,面談者對應徵者觀察與評分的項目有那些?(四)工作分析所形成之面談評分項目與多數人心中的項目是否有顯著差異? 為達成以上之目的,本研究經由文獻的探討。決定在研究方法上,採用工作分析之專家問卷,找到各校推薦優秀的教師或行政人員(包括校長或退休校長)等共20人做為工作分析問卷之專家小組。再將結果分析後獲得教師甄選面談的評分項目;再以合目標抽樣的方式,進行大樣本的抽樣調查,以確定工作分析結果,是否受到普遍的認同。由於本問卷填寫者需具備若干重要特質,因此採取合目標抽樣。針對彰化縣以北諸縣市,抽取80所國中,共發出1200份問卷,回收815份,抽掉57份廢卷,留下758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3.16%。經統計後,進行平均值與標準差的運算,進行排序比對。 本研究的結論,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工作分析法的專家樣本問卷與大樣本問卷的對比。具體言之,工作分析法的研究中,獲致三個結論:(1)教師的工作中,有八個較為重要的任務層面。(2)教師在成功的工作中,較重要的工作職能(KSAOs)共有17項。並在本研究中據此提出教師的工作說明書,載明教師的各個工作任務執行時,與其相關的工作職能(KSAOs)。(3)並挑選出十項更關鍵的工作職能(KSAOs),做為教師甄選面談中,面談者對應徵者評分項目。然而,在大樣本的抽樣調查中,本研究發現,工作分析所獲得的十項工作職能(KSAOs)中,有九項工作職能完全與大樣本抽樣結果相符。尚有一項則有些許的出入。 本研究依據結論,對主管機關、學校單位與後續研究者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1. 教師甄選面談評分項目可為下列十項:(1)教室管理與紀律維持的能力、(2)國中學生心理、生理特質的知識、(3)穩定而合宜的情緒處理、(4)任教內容領域的相關知識、(5)教學理念的知識、(6)教與學的知識、(7)與人良好溝通的技巧、(8)學生事務管理的知識、(9)對學生的輔導技巧、(10)問題解決的能力。 2. 工作分析法所得教師甄選評分項目受到普遍的認同,可供未來在教師甄選評分項目的決選上參考使用的方式。
18

教師涉及校園性騷擾行為之懲處 /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of teachers' 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

陳旻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重點,一是希望透過研究建立起一個具體的性騷擾樣貌的參考,並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實務上是如何將性騷擾的實體要件,涵攝在個案上,亦即是如何判定教師性騷擾。二是希望透過研究,了解實務上在判定教師性騷擾之後,對於教師之懲處的標準何在。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性騷擾態樣雖然很多,但對教師涉及校園性騷擾行為的判斷通常並不困難,尤其是師生戀跟教學上的肢體觸碰這兩種爭議類型,實務上已有一些判斷爭議的方式。再來是對於性騷擾教師的懲處標準,目前只能粗略的建立教師校園性騷擾情節輕重與懲處輕重的標準,且標準是浮動的。而這部分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法第14條於民國102年修法後,規定教師性騷擾需情節重大才能予以解聘且終身不得任教。教師性騷擾情節若不重大,但有解聘的必要,亦可根據該條第1項第13款,解聘一至四年即可。修法後的規定,乃為落實釋字702號的意旨,因此實務上開始可以有層次的處理性騷擾情節輕重與懲處輕重的問題。最後,在處理教師涉及校園性騷擾的案件上,有些問題也有待解決,像是學校性平委員與調查小組成員的專業調查知能有待加強以及處理教師涉及校園性騷擾案件之相關規定不完善,都是需要後續再深入研擬的問題。
19

我國教師行政救濟途徑--申訴制度之研究

蔡靚婷, Tsai, Ching-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教師申訴制度及其運作情形,評析現行教師申訴制度的問題,探討美國與日本教師申訴制度,以供我國教師申訴制度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教師申訴制度的意義與功能。 二、探討我國教師申訴制度之沿革。 三、探討我國教師的法定身份及其權利救濟途徑。 四、探討美國教師身分權及其申訴制度。 五、探討日本教師身分權及其申訴制度。 六、探討我國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運作之現況。 七、探討現行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運作之缺失。 八、綜合研究所得結果,評析現行教師申訴制度及其改進之道。 基於研究結果,對現行教師申訴制度提出以下五方面之建議: 一、教師申訴法令方面 (一)教師申訴法令修訂或增訂時,可參酌美、日作法,由教育部訂出原則,地方訂出具體實施辦法。 二、教師申訴組織方面 (一)聘兼轄內具「適宜背景」之專任教師承辦申訴業務,並予以酌減授課鐘點。 (二)明定申評會委員之積極、消極資格暨權利義務。 三、教師申訴要件方面 (一)以概括及列舉方式明定申訴範圍及事項。 (二)教師申訴對象除專任教師之外,應包括實習教師、被解聘教師、退休教師、代理代課教師及已死亡教師之家屬。 四、申訴程序及運作方面 (一)申評會會議以公開舉行為原則。 (二)教師之委任代理人,以具法學素養之教師、教師會或其他教師專業組織代表最為適合。 (三)增加集體申訴的方式。 五、建立合理之教師申訴制度 (一)賦予申訴評議結果具法律上之效力。 (二)建構合理的審級制度:申訴→再申訴→行政訴訟。
20

英語教師如何於正規及非正規專業發展領域發展個人職能概念:一位教師的敘事研究 /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in formal and inform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texts: a narrative inquiry

李星瑩, Lee, Sin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質化敘事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教師如何於正規及非正規專業發展領域中發展個人職能概念。研究對象為一位擁有多年補教與國高中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研究方法主要包含研究對象的口說敘述及半結構式訪談,目的在於完整記載研究對象之動態專業發展歷程。資料分析方式採用¬「整體─內容」分析法 (Lieblich, Tuveal-Mashiasch, & Zilber, 1998)與「關鍵事件」方法 (Webster & Mertova, 2007)。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教師發展出自於其主動作為並連結至其認為之與教學相關之要務。其中引領研究對象教師發展之關鍵為其個人與其所在之補教或學校場域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她如何看待及解讀場域中有關於教學與教師之價值,並以此價值為基礎發展個人職能概念。此外,研究對象之教師職能概念為一螺旋型過程,其過程強調一學習過程之結束引領另一新的學習發展;於專業發展領域之互動中動態發展。另一方面,藉由研究對象於正規與非正規學校場域中發展職能概念之經驗對照,本質化個案研究對於宏觀之正規及非正規教育系統在協助教師發展的設計,目前所面臨的兩難獲得更深入的了解。本研究期許針對教師教育、甚至於教育政策持續改善,提供可能之方向,使其更能符合教師於個人職能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本研究最後,針對於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與研究上之建議做為參考。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cross 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al contexts. The informant invited in the study is an English teacher who has cross-context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primarily included an oral narrative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document the dynam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he teacher informant.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with a holistic-content method (Lieblich, Tuveal-Mashiasch, & Zilber, 1998) and a critical events approach (Webster & Mertova, 2007).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eacher development is undertaken by the teacher herself and her concerns. What is really critical in gui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her contexts; namely, how the teacher perceives and interprets the value of teaching and the meaning of being a teacher from the contexts, which is the basis to develop he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Furthermore,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dynamically as a spiral process in interaction with contex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nsions existing in the macro-level formal educational system is also obtained in the comparison with formal and inform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English teacher in the study. The study provides a possible direc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nd for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s to better take care of the act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provided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5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