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逯耀東及其散文研究楊莉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逯耀東,一九三三年出生,江蘇省豐縣人。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史學家,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逯耀東得過許多文學獎項,之後結集出書二十多本。散文是最能表現作者個性、思想、情操、生活及學養的文體。所以要了解逯耀東的散文,必須先了解逯耀東本身,如果能夠對逯耀東生平,包括時代背景、成長環境、思想形成、個人風格......等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必能探討出逯耀東的散文創作動機與目的。
因此,本論文企圖追溯逯耀東一路以來所踏印的文學足跡,擬從「生平與創作歷程」、「散文主題內涵」、「散文思想意蘊」與「散文藝術特色」四個面向切入,以逯耀東於東大圖書所出版的散文集《糊塗齋文稿》為研究主體,旁及未結集之單篇創作,分析逯耀東心域所涵藏的創作版圖,勾畫其間脈絡交錯的書寫軌跡,期望可以達成以下目的:
(一)瞭解逯耀東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歷程。
(二)分析逯耀東散文創作的題材、主題。
(三)探討逯耀東散文作品的思想意涵、語言特質、藝術成就。
(四)確立逯耀東在台灣文學史、台灣飲食散文、文化散文上的貢獻與地位。
|
2 |
張秀亞散文研究傅如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前輩女作家張秀亞為研究對象,張秀亞一生創作量豐富,創作文類涵蓋詩、散文、小說與翻譯,本論文乃針對張秀亞的散文來作探究,一方面因張秀亞對散文情有獨鍾,渡海來台後幾以散文創作為主,一方面因她的散文質量均佳,成就較其他文類為高。在五、六O年代,張秀亞的散文不僅是教科書選文的常客,也是報章雜誌見報率頻繁的作家,她溫柔細膩的寫作風格,詩化散文的寫作特色,成為散文寫作的一個典範。這位一生沉默而執著的的寫作者,全心投入文學創作的藝術家,在2005年《張秀亞全集》問世前,幾乎已被當今的文壇和社會大眾所遺忘,令人遺憾的是,在現代文學史上,也總缺乏關愛的眼神與公允的評價。閱讀張秀亞,不僅重溫那個單純且令人懷念的年代,也進入溫馨美好的氛圍中。她的名字,烙印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在台灣戰後荒涼寂寥的年代,滋潤著許多承受國仇家難,與窘迫現實生活搏鬥的靈魂。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對張秀亞本人的介紹,一是對張秀亞散文的研究。在張秀亞本人的介紹,本文以「大龍河畔的尋夢者――啟蒙孕育期」、「迎向藍天的苦奈樹――亂離成長期」、「北窗下的三色堇――文學巔峰期」、「自己的房間的實踐者――旅美安養期」來概括張秀亞的生平與重要經歷,跟著張秀亞生命的地圖行走,見證了那個苦難漂流的年代,透過作家作品真實的呈現,無異也重新歷經了那段動盪的歲月。
張秀亞散文的研究,是本論文的寫作重點。在散文領域中,張秀亞是少數兼具理論與實踐的作家。因此從她對散文的創作理念,來對照她散文的實際創作,可以發現張秀亞所強調的「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忠實面對自己與讀者」、「純真、簡淨、韻致美妙、想像豐富」、「寫作技巧的求新」,都成了她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她在〈創造散文的新風格〉文中所提出的「新的散文」理念,如此恢弘的創作觀,極具前瞻性的視野,雖然在其創作中並未完成其理論的實踐,但卻給了現代散文一個新的努力方向。而對中外名家的實際批評,可以觀察到張秀亞評介的觀點與角度,也看出她對散文的見解與看法。
爬梳張秀亞散文的文本,研究者將張秀亞散文分為「生活小品」、「文評書序」、「書信體式」三種型態,其中以生活小品型態的散文數量最多也最好。在內涵上,則分「懷舊憶往」、「自然禮讚」、「生活感悟」、「市井浮繪」、「宗教情懷」五大主題。
分析張秀亞散文的寫作藝術,一是詩化散文的散文美學表現,從文字的詩境與詩意的塑造、節奏的注重、意象的鎔鑄,意識流的手法,都使張秀亞的散文呈現濃厚的詩味,也說明她的散文都是「詩的延伸」。二是洗鍊的文字與豐富的辭采,張秀亞以「文字的鍊金術」,將那些磨爛了的文字呈現出新的生命,因此不但使得她的散文有思想,也有文采。三是簡明的結構,張秀亞寫作的態度嚴謹,不是筆隨意走的隨性創作,因此對於結構佈局的重視,是她創作時的自我要求。四是細微事物的書寫視角以及獨語告白的書寫手法,前者使張秀亞的散文掌握到「剎那間的永恆」,具體傳神的寫出瞬間的變化與感動。後者使張秀亞的情感豪不狡飾的流露,真實紀錄了作家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哀,也收到自我慰藉之效。這種瑣碎、斷片、私密的敘述手法,成了張秀亞散文獨特的敘述手法。
結論部分,從前文中梳理出「美文的開拓者」、「女性書寫的典範」、「真善美的實踐者」來概括張秀亞的散文成就。張秀亞,為台灣留下溫柔的記憶,為文學繫住了堅硬的意志。她讓許多人沉浸在她美文的氛圍中;在文學中流動著濃厚的女性特質,開發了女性世界的情緒與記憶的敘述;她的散文中流露出的真善美,更保留了人們心中的想望。張秀亞為台灣創造了美好的記憶,為文學留下了永恆的生命,這一位當代的散文大家,是台灣的文學史上一朵永不凋謝的三色堇!
|
3 |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劉佳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約自一九八六年中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在學院中興起;一九八七年台灣宣布解嚴,政治鬆綁;而台灣的婦女運動,歷經長時期的醞釀,一直到一九九○年以降被稱為「台灣婦運的成長、成熟期」。在社會風氣逐步開放、女性主義興起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透過文學創作展現女性意識的作品數量漸多,女性作家對於婚姻或母職的思考,也漸漸擺脫了父權文化中的刻板觀點和傳統模式,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的時間點鎖定於解嚴之後、婦運漸趨成熟的九○年代,以「一九九○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為研究主題。但一九九○年以後至今橫跨近二十年,散文創作繁多,故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計有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散文書寫貼身的個人經驗與生命實踐,相較於規格、制式化的專家育兒教養書來得親切和生動,再者,其深刻記錄與描繪從女性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也有不同於專業教養書籍的細膩思維和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計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架構等。
第二章「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概述」:首先整理五○年代至九○年代間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的脈絡,其次簡介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及其書寫母職經驗的相關作品。
第三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歷程」:母職經驗的歷程包括妊娠與哺育為女性獨享的生命經驗,還有照護幼稚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互動等,最後母親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單飛。
第四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思索」:從母職經驗中思索婚姻的意義、自我與母職的掙扎如何平衡,又親子相處中可以觀照自我往昔的生命,亦即回顧自己童稚時期與母親的相處經驗,進而重新連結母女的生命。
第五章「母職經驗中對文化與社會的思考」:分析女作家散文母職經驗中與文化、社會相關的思考,如:荒涼的女性學、女性的生育醫療經驗、對女性與孩子不友善的大環境、男性的親職參與等等。至於原住民因其特殊的文化及其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原住民母親有別於一般母親的經驗與心聲,所以一併列入本章探討。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及日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女作家身負母職,孕育生命長河,踏著母親後塵相繼鮭魚還鄉的艱難使命,前仆後繼,不可迴避的衝擊。走向婚姻、生育兒女,母職生涯無論長短,每一位母親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基因工程,在DNA的驅動程式裡翻轉與擺蕩。我父、我夫、我子,相對也是女兒、妻子、母親,交錯在傳統母職與現代職業婦女的氛圍,企圖對生命有一帖說法,下個定論。
|
4 |
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許瑞秋, Rache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章旨及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主要說明簡媜的散文在文壇及學術界所獲得的迴響,從整理別人的評論中,說明研究動機,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整理前人對簡媜散文的研究成果,再來是對「自傳體散文」的定義做簡要的說明。
第二章、 簡媜的斷代史
作家的生長背景和創作內容、作品風格息息相關,了解作者的生命經驗有助於對文本的解讀。本章將簡媜的生活經歷分成「童年的歡樂與傷悲」、「求學的孤寂與愛戀」、「在文壇嶄露頭角」、「結婚生子的體悟與轉變」四部份,從中了解鄉土經驗對她的影響,也認識到文學如何伴她度過高中的孤寂歲月,種下她與「文」共舞的契機,還看到簡媜在台北盆地的見聞與歷練,發現她對創作的熱愛,對文學的執著,同時看到一個文壇才女在結婚生子後,如何兼顧創作事業與家庭生活,也看到結婚生子的體驗讓簡媜的人生觀有所轉變。
第三章、 簡媜的文學創作觀
鄭明娳說:「每個夠格的創作者都有他先驗的文學理論在,但他本身並不很清楚他的文學體系是怎麼樣,他有他的文學觀、人生觀及思想,這是作者創作的原點」 。簡媜每本散文專著的出版,都標示散文創作的里程碑,為散文開創新風貌。
簡媜為自己的每一本書寫序,在序文中說明本書的創作歷程和思想主題,也表示她對文學創作的觀點。此外,整理她在演講、座談或訪談中的內容,歸納她的文學理念。 本章擬分「文學高於一切」、「最自由的文體──散文」、「以『書』為單位的創作」和「求新求變的精神」四部份來詳加探討。
第四章、 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
「自傳體散文」是一種自我省思追尋的文體,所處理的重點不是生活點滴或事件本身,也不會完整記載作者的生活經驗,而且所呈現的內容未必都是寫實的,因此,讀者很難透過文本了解作者真實的生活面貌。但是,網集簡媜的作品,細尋她在文中經常表現的主題,可了解簡媜的生命基調和情感思想。本章以「懷鄉戀土」、「親人圖像」、「人間情緣」、「生活美學」和「幻滅與完成」等小節來分析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意識。
第五章、 簡媜自傳體散文的書寫策略
簡媜具有強烈的創作意志,她是個高度自覺的作者,依照擬定的創作計畫,一一完成她想建構的散文星圖。從《水問》到《天涯海角》,乃至近期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散文,可窺得簡媜的書寫策略。她先以散文建構個人斷代史,再擴展到對女性集體命運的思索,然後再以女性的觀點詮釋先祖渡海墾拓的歷史、抗日史和近代台灣社會的變遷史。本章將簡媜的書寫策略分成「建構自己的斷代史」、「勾繪時代女性的圖像」和「介入歷史書寫」三部分來討論。
第六章、 結論
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簡媜自傳體散文的特色與研究意義,並提出本論文的研究侷限。
|
5 |
張曉風散文研究牟方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成就,分析其作品的藝術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方法等。故能檢驗張曉風散文道路的實踐,呈現散文美學思維,標誌張曉風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動機及目的,說明研究的必要性及預期成果。次要限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最後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第二章為「張曉風與現代散文」,從張曉風個人生命史出發,探究一位東方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學涵泳而出的女性,其創作生命如何與西方現代文藝交織而互為表□。其次尋索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並依不同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予以分期,以利後續的討論。另自1966年至今,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正好為台灣散文史提供具體可觀的剖面,故以下二節,脈絡五四以來散文美學思維的流變,再觀察張曉風對散文體式的認同與超越,找出張曉風散文創作的「共相」及「殊相」。第三章為「散文與藝術的化境」,此處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張曉風散文的藝術性。張曉風敏銳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樂於實驗現代語言的改造,詩歌意象的創新、戲劇臨場的表現及觀眾心理的引導,不僅形塑其獨特的美感樣態外亦使現代散文風貌多變。第四章為「散文與生命的對話」,探究張曉風的主體價值及生活面向,除了「信仰」及「中國」二大主軸外亦有個性的細緻描繪,故能於日常生活發現性靈及品味,哲理與趣情趣互見。尤其重要的是張曉風將關注的層面擴大,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參與現代進程,筆下多有生態變遷、現實政治,歷史文化的探討與反思,得見作者健旺飽滿的生命力。第五章為「散文理論及其實踐」,藉由張曉風認定的散文特質及散文編選,建構其散文美學思維。其次亦追踪其創作動機、創作期許及創作面向等,如何影響其散文書寫。最末則分析其書寫策略如何發揮散文的優越性而避免散文的侷限性。第六章為「結論」,經過以上各章宏觀映照及微觀的剖析,則不致空談散文的內涵及性質,也唯有對散文之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所發現後,才能正確評鑑張曉風開創的散文書寫,已從「人格」與「文格」建構起現代散文的藝術高度,具備文學史「典型」的意義。
|
6 |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崔在赫, Choi, Jae-hy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開始是由兩方面切入,第一是在綜合的基礎上,排除以前理論羅列式的方法,在更大的框架下,敘述其文藝理論。第二是藉由蘇軾散文的寫作時期,來評判其理論的成熟過程。本論文把蘇軾文藝理論分為文學藝術觀、作家修養、審美構思、文藝創作、文藝欣賞等的五個章節來記述蘇軾文藝理論,而引用蘇軾文章時,每個註腳裡記述它的寫作時期。最後,在第七章結論裡,一方面簡述本論文的整個內容,另一方面依據文章的寫作時期論述蘇軾文藝理論的演變。
本論文總共分為七章來詳細論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從「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蘇軾文集概況」三個方面對蘇軾散文中的文藝理論進行概括的分析,為以後具體研究作一些記述上的準備。
第二章「蘇軾文學藝術觀」裡,論述「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言意觀念」、「文藝價值」、「文藝效用」對蘇軾文藝的基本態度。在此,記述蘇軾文藝理論之前,考察了蘇軾對文藝的基本態度。當展開文藝理論時,這些觀點產生重要的作用。蘇軾受佛禪影響,也受老莊道家影響,又是熱心於經世治國的儒家,不只屬於其中任何一家,而是融匯儒釋道,自成一家。蘇軾繼承所謂「文以明道」、「文以貫道」、「文以載道」之說而擴大發展的。就文藝創作的觀點而論,足以避免流入道學家之文和文匠之文的窠臼。在文章之道的觀念,蘇軾不囿於儒家之見,而將其視為萬物自然之理。蘇軾認為,通過詩文創作與繪畫活動可以顯現「道」的奧妙。按照北宋初期的文藝觀念來看,蘇軾的這些文藝價值觀念,確實是頗有卓見。而且,由於蘇軾「詩畫同律」的觀念,使他特別重視繪畫活動,因而開拓
文人畫的新領域。而且,在文藝效用方面,他既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用,也主張個人感情上的切實吐露,而且是能使歸於效用的意義。
在第三章裡,就「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而進行論述了。為了讀書涵養,蘇軾提出了兩個學習的方法。其一是詳細地解讀書籍的內容。因此提出「一意求之」的方法,這是一種精讀的方式。每讀一本書時,只想一個念頭,不想太多。要重複閱讀同一書本,才可謂讀完。其二是虛靜客觀,不讓先入之見阻礙自己學習,那怕是自己不以為然的東西,也要冷靜地觀察研究其各方面的關係。學習任何學術思想,不可頑固堅持一個方向而忽視了另一個方向。蘇軾認為,文藝的源泉乃在生活中的認識,主張一切事物要「耳聞目見」,反對任何的「臆斷」。進而蘇軾提出「常形」和「常理」的問題,重視觀察體驗。另外,蘇軾雖不能深入闡釋所謂「窮而後工」的理論,但只要探討他貶謫之後作品的樣態,就不難考察「克服考驗」的精神修養方式。蘇軾基礎於「窮而後工」的文藝心理觀念,切身經歷兩度的貶謫,體得「克服考驗」的作家修養,導出「擴達超然」文藝風格,達到了文藝創作之「天工」。由此可見,作家須要通過「讀書積學」而可充實文藝作品的內涵,而且經過「觀察體驗」,心中便可能構思出一幅清晰的藝術形象,而且經過「克服考驗」而體驗了「窮而後工」真面目,其文藝作品更能接近於真實,可容易感染欣賞者心理。在第四章裡,分為「虛靜待物―觀照」、「神與物游―想像」、「興到神來―靈感」三個角度,來探討了蘇軾審美構思過程。其實,比起「想像」說「神思」,比起「靈感」說「興會」會更正確。但「神思」、「興會」等的用語,不用中文表達,用其它的語言很難表現。倒不如藉以西方理論的「想像」、「靈感」,補充中國理論的含意予以說明,會更加妥當。所以本論文著重說明上稱為「想像」、「靈感」。蘇軾文藝創作,經過「虛靜待物」、「神與物游」、「興到神來」的審美構思過程,達到「物我交融」的審美狀態,才能輕易地實現「物化之境」的文藝作品。因此,蘇軾重視「觀照」、「想像」、「靈感」等的審美構思。在第五章裡,就「以辭達意、了然於手」、「隨物賦形、自然成文」、「傳神、神似」而討論了蘇軾文藝創作。經過不斷的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以提高創作修養,也經過了關照、想像、靈感以提升審美構思,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優
秀創作?有一位作家既使擁有很好的文藝觀念,而且經過一系列的作家修練,而具有卓越的審美構思,但如果他無法通過實際創作活動而描寫,實際創作以前的一切文藝活動只不過徒勞無功而已。那麼,諸多作家們怎樣表現於實際創作的過程呢?對此,蘇軾認為,在「以辭達意」的基礎上,表現某一對象時,首先必須做到「隨物賦形」的形似,進一步才有可能做到「傳神」的神似。通過這樣文藝創作過程,蘇軾的文藝作品可以說是抒情達意,了然於心、口、手,成竹在胸,自然成文,要求妙理於言外。
最後,在第六章裡,蘇軾持有特別的審美眼光,例如「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經此來總括他的文藝欣賞理論。文藝作品應當持有自然天工的取向,所以欣賞文藝作品時,蘇軾很重視「自然之美」的作品。古人一般認為作品的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意趣。古代作家通過語言的多意性、含蓄性,而克服這樣語言表現的侷限。所以蘇軾特別欣賞「言外之意」的作品。而且蘇軾很重視文藝創作中作家的主體和創作對象的客體合而為一的境界,即是「物化之境」。再言之,顯現物化之境的作品,不得不涵蓋自然之美,而具有言外之意。總之,「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三者確實歸於一處,但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
7 |
楊牧散文研究張家豪, Chang Chia-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楊牧是臺灣當代文壇上少數兼擅新詩與散文的作家,從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開始,楊牧便努力地經營他散文創作的道路,在近三十年的寫作歷程中,他不僅能持續不輟地以寫作為職志,同時他也能勇於自我反省,追求突破。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總能達到一番新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本論文以楊牧為研究對象,兼採內在與外緣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透過對作者寫作背景、求學經歷、人生歷練之觀察分析,以求明瞭其創作的外緣因素﹔一方面則探討作品本身的內在特性,就其所表現之形式、技巧、主題加以析論,以明其散文之藝術價值,二者互相配合參照,期能藉此對楊牧散文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入而完整的掌握。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首先概述研究動機。歷來對於臺灣散文的研究已稍嫌不足,而楊牧既身為臺灣文壇上傑出的創作者之一,然而,學者對於其散文的研究卻僅限於對單一作品探討,較缺乏系統而完整的論述。因此,本論文以楊牧散文為研究對象,期能對其散文作品作一公允而適當的評價。其次則略述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楊牧散文的寫作背景與風格轉變。在楊牧的創作歷程中,其成長背景與生活經歷佔了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對於其出生地—花蓮—的戀慕之情,亦在其散文作品中屢見不鮮,甚至他以其少年時期成長之體驗,創作了《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一系列的自傳體散文,可見故鄉花蓮在其心目中實扮演著文學原鄉的角色。學生時代,他離鄉背井到東海大學求學,而此時期正是其創作的啟蒙發展期,其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中所收錄的作品,大部份皆為此時期的創作。其後他到金門服役,退伍後又出國留學,而後長期定居國外,凡此種種的人生經歷,皆左右了其創作生涯與心靈世界,而為研究其散文創作時所不可忽視的要素。此外,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楊牧散文的風格也隨著心境的成長而有所轉變。故本章著重作品的外緣分析,略述作者之生活經歷與創作環境,以及其散文的風格轉變,以為其後研究之根本。
第三章詳述楊牧所秉持的文學理念。楊牧除了身為散文創作者之外,同時本身亦從事文學評論,其間也提出了不少關於散文的理論批評,而此類論述除了收錄於《文學知識》、《文學的源流》等評論集中之外,同時亦散見於其散文集中。故本章即著重探討其散文理論,對於其意見加以整理、歸納,以呈現出楊牧對散文所秉持的理念與其創作觀,並以之作為與其作品相互印證之基礎。
第四章從作品的內部著眼,分析其散文的主題。楊牧是一位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作家,也因此他的創作也隨著他年齡、閱歷的增長,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而其創作的主題亦往往隨之改變。本章即根據其不同時期所創作之散文,分析歸納出其創作的主題,以「個人情思與成長身世的書寫」、「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關懷」、「文學意義與生命本質的探索」等,概括其基本題材、中心思想,而作更深入之探討。
第五章從作品的外在入手,以修辭的角度分析楊牧散文的藝術技巧。楊牧以其外文系出身的專業背景,加上他深厚的中文學養,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語言特性,展現出了散文高度的藝術成就。故本章主要即透過修辭學的角度,針對其散文中所使用的排比、類疊、象徵、寓言等種種技巧,以及語法的融會和描述的手法,加以分析,以審視其語言特性與藝術成就。
第六章根據前面章節所述,總結楊牧散文的意義與價值,以明其在臺灣散文界之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楊牧散文的寫作背景與風格轉變 7
第一節 楊牧文學創作的原鄉 8
第二節 楊牧散文的寫作歷程 14
第三節 楊牧散文的風格轉變 21
第三章 楊牧散文的理論基礎 33
第一節 散文的源流與類型 34
一、現代散文的源流 34
二、現代散文的類型 38
第二節 散文創作的理念 42
一、楊牧的文學觀 42
二、楊牧的散文理論 45
第四章 楊牧散文的創作主題 51
第一節 個人情思與成長身世的書寫 52
一、年少的單純情思 52
二、童年生活的懷想 54
三、故鄉的追憶與感懷 57
第二節 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關懷 61
一、社會現實的批判 61
二、人文精神的發揚 63
三、高尚人格的孺慕 65
四、文化意識的闡發 66
第三節 文學意義與生命本質的探索 68
一、文學意義的探索 69
二、生命本質的思考 71
第五章 楊牧散文的藝術技巧 75
第一節 繁複的修辭技巧 76
一、自然精緻的語言 76
二、變化多端的句式 78
三、豐盈鮮明的意象 81
第二節 融會的語法運用 83
一、語法的融合 83
二、詩化散文 86
第三節 獨特的描述手法 88
一、描寫手法 88
二、敘述手法 91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101
|
8 |
手藝人的禮物盒子--奚淞文學研究劉彤芳, Liu,Tung-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奚淞以「手藝人」自居,在文藝創作上有著多元化的表現,他創作小說、散文,並且將文學作品配合畫作一同呈現,或是木刻版畫、或是毛筆畫、油畫等等;另外他還畫佛畫、以毛筆抄經,並且提倡抄經的藝術。綜合來看其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皆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而其散文在類型及創作形式上更有著多元的展現,並且呈現出向畫出位的特色。因此以文藝之美為包裝,裝載著一份尊貴莊嚴的生命之愛,奚淞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他在寧靜的觀照中,鄭重地呈獻給讀者的一份生命的禮物。本論文即深入奚淞的文學作品,一探其禮物盒子的世界。
本論文計分六章,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和侷限、研究方法與步驟等。除了敘述本論文的研究背景之外,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檢視中,探尋本論文值得開發探索的空間。
第二章為「奚淞生平經歷及文藝創作」,從奚淞文學作品中探索其從事創作的心靈軌跡,觀察其成長背景、生平經歷以及人格特質,並分析其文藝創作的理念,進而探索這些經歷對其文藝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為「奚淞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在這一章中將對奚淞的文學作品進行全面性的觀照,探究其作品中所呈現的主題內涵,從中觀察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奚淞所欲傳達的情感及關懷。
第四章為「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切入,對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手法進行探究。以敘事學來分析文本,可以清楚地觀察出奚淞短篇小說的表達形式、觀察奚淞如何說故事、如何將其人生經驗傳示給讀者。
第五章為「奚淞散文類型及形式探究」,將針對奚淞散文在類型及形式上的特色進行分析。在散文類型方面,探究其新釀式散文及札記式散文的特色;在散文的創作形式上,將針對奚淞散文中文圖配合、向畫出位的特色進行分析。除此之外,其近作《大樹之歌》更在其原有的類型及形式特色上又有所開拓演化,因此在這一章中將同時針對《大樹之歌》一書深入探究,以觀察奚淞散文在長期的創作實踐裡,形塑出何種個人風貌,並且在風格上有何延續與開拓
第六章為「結論」,針對本論文各章所探索的結果,對奚淞的文學作品做出綜合的評述,並從中推論出奚淞的散文作品在散文發展史上所呈現的意義。
|
9 |
桂文亞兒童散文研究劉隸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桂文亞是海峽兩岸兒童散文界中重要的推手之一,由於她長年努力於兒童散文的創作,使得她的作品廣受小讀者的喜愛。在她的作品裡,我們可讀到她性格中率直、真誠的一面;在豐富的生活寫作題材中,亦可感受到她敏銳的觀察力;更在語言運用與結構的安排中,可讀出她對藝術的講究與自我要求。
本論文以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計分為陸章,各章章旨及其內容如下:
第壹章「緒論」:先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針對文獻部分做探討。其次詳明本論文研究方法與範圍,希望從宇宙、作家、作品、讀者四方面進行完整的文學研究。而對於研究時可能面臨的限制,亦提出了說明。
第貳章「桂文亞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在寫作背景上,先概述台灣兒童散文的發展,接著介紹桂文亞的人生經歷,以總觀文學背景對作家產生的影響,並探析出其轉耕兒童文學的歷程。
第參章「桂文亞的兒童散文創作觀」:首先略述桂文亞的兒童散文觀,並歸納整理出「注意兒童個性」、「要求創作自覺」、「重視為文技巧」、「追求真善美境界」等四項兒童散文創作理念,期以更貼近桂文亞兒童散文的創作世界。
第肆章「桂文亞兒童散文的內容」:先從類型上進行分析,再探討作品的主旨意蘊。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的題材與主題均環繞在其深刻的人生經驗上,內容特色則是重視人情的描寫、強調作品的趣味性,及注意作品的正向性。
第伍章「桂文亞兒童散文的形式」:從語言特色、結構安排等層面,來探討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的形式表現。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在語言表現上有著自然、幽默、簡潔、明快的風格;在結構安排上呈現統一、平衡的美感。
第陸章「結論」:透過讀者迴響,來呈現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在讀者心中的評價,並總說桂文亞兒童散文的創作成就,及對桂文亞兒童散文未來的展望。桂文亞兒童散文作品在藝術表現上受到很高的評價,對於未來創作和研究議題上,筆者亦提出方向,以供創作者、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桂文亞、兒童散文、兒童文學
|
10 |
朱自清修辭理論與實際陳清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論文的寫作主旨在於探究朱自清修辭理論與其實際應用的整體觀照,並分析朱自清運用修辭理論的藝術特色;盼能一窺朱自清散文的風貌,並能對朱自清的研究開展出另一嶄新的空間。茲將本論文的章節架構略述提要如下:
一、第一章〈緒論〉
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二、第二章〈修辭理論〉
第二章分成「修辭原則」和「修辭手法」兩節來研究。第一節「修辭原則」的部分,先對「意在表現自己」、「運用活的口語」及「主張文字作畫」三項修辭原則作探討,再分從「原則溯源」、「原則說明」作論述。第二節「修辭手法」的部分,則分成「互文」、「逐層遞進」、「排語」、「感覺印象」、「感覺聯絡」、「比喻」六類來探討,先分述各修辭手法的定義、成分、分類、原則或作用,再將各修辭手法與一般修辭專書的修辭手法作對應,並進一步將該辭格的界定、意涵和美感效應作一番的補充;其中特別說明:朱自清「互文」修辭手法與現代「互文」修辭手法二者的不同界說,並提出朱自清「互文」修辭手法對現代「互文」修辭手法的影響;另外也將朱自清所提出的「比喻」修辭手法與一般修辭專書中的「譬喻」或「比喻」修辭手法(含台灣、大陸學界的說法)作一比較與說明,並提出朱自清「比喻」修辭手法所獨有的特色。
三、第三章〈修辭理論的應用〉
第三章分成「修辭原則的應用」、「修辭手法的應用」及「作品採用其他修辭手法」三節來探究。此三節均先進行應用實例的操作,一一作文例的分類與探析,接著視修辭理論的性質不同,嘗試結合美學或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歸納各修辭理論應用的藝術特色。其中有關「作品採用其他修辭手法」的部分,茲分成「設問」、「引用」、「轉化」、「映襯」、「譬喻」、「倒反」和「類疊」七類來討論,先分別說明各修辭手法的定義及分類,接著再探究採用各修辭手法的應用情形,最後以美學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就採用各修辭手法的藝術特色作一剖析論證。整體而言,有關「修辭理論的應用」嘗試結合美學或心理學來探討,包括各修辭手法的定義內涵及藝術特色的歸納。
至於朱自清「修辭應用」的範疇——「修辭原則」、「修辭手法」、「作品採用其他修辭手法」,並非單一局限的:「修辭手法」及「作品採用其他修辭手法」都是各以「修辭原則」為精神指標,互相會通,相得益彰,得以展現詩情畫意、清新自然的作品特色;朱自清在運用字句修辭時,其「修辭手法」的呈現也並非單一的形式,常常兼用其他的修辭技巧,展現其修辭應用的靈活與傳神之美。
四、第四章〈結論〉
總結上述各章節的論證探析,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展望,茲分成「修辭理論的影響」和「修辭應用的價值」兩節作為總結,以展現散文大家朱自清修辭理論的整體藝術。其中特別說明未來的研究展望,可以繼續朝向篇章修辭的範疇開展,以兼顧表現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修辭堂奧。
|
Page generated in 0.3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