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文星時期的余光中廖敏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爬梳余光中如何在六0年代建立其詩壇和文壇偉岸的文學地位。從五0年代反共文學退潮之後,文學風向開始向現代主義傾斜,但眾家喧嘩,國族與個人之間的彼消我長,更使這個時期文學走向始終如同政治時局動盪難安。但大趨勢則在民族訴求、創作自由與文化薪火相傳之間激盪磨合,意在尋求彼此之間的最大公因數,最終目的無非一個強國的想像。
本文從當時各種思想交匯情況下切入,分析《文星》雜誌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力,再從中演繹彼時以《文星》雜誌為場域平台,最為賣力推廣現代詩、現代散文的余光中,如何在這最具影響力的雜誌裡,結合當時的現代文藝家,開創一波又一波的「文藝復興」。
除了和志同道同的作家、藝術家共同掀起文學狂潮外,藉由《文星》的影響力和個人的才氣與努力,余光中也逐漸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灘頭堡。這個階段他的文學生命最具實驗性、也最為狂熾,凡舉現代詩的改造、現代散文理論與創作的建立,還有批評與翻譯地位的確立,都可見其奮鬥不懈的痕跡。因此以《文星》為基礎,爬梳余光中在五、六0年代的風格轉變與文學實驗,最終得出在文壇強烈的西化風下,他選擇告別虛無,改造當時被詬病的現代主義文學,且以回歸文化中國的手法,使五0年代以降,知識分子的文化想像有了具體的作品呼應。這樣的過程中,余光中一方面完成了重要的文學革命,一方面此確立他自身的文學地位,也為六0年代文學史中寫下璀璨的一頁。
|
22 |
論林清玄散文中的柔性美 = Analyze the soft beauty in Lin Qingxuan's prose / Analyze the "soft beauty" in Lin Qingxuan's prose崔婷婷 January 2011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23 |
梁實秋先生的事蹟及散文之研就鍾鳳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架構——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著作╱梁實秋先生的散文作品的分類與考述╱梁實秋先生的文學觀與批評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觀與雜文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藝術成就╱梁實秋先生的雜文藝術成就。
第一章緒論中,敘述研究動機、方式。第二章勾勒作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生活經歷、時代背景,都會影響到他的創作與風格。並且將梁實秋先生畢生著作,涵蓋散文、文學評論、翻譯、英語辭典編著、英語讀本與教材的編著等,按年代先後順序一一羅列,並且說明出版社、版本及頁數,以完整呈現梁實秋一生的重要著作。第三章進一步將梁實秋先生的三十六本散文作簡介與考述。
第四章是論述梁實秋先生的文學觀與批評觀。梁實秋在華學校就讀時期,創作理念接近於浪漫主義,但到美國哈佛留學後,在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思想轉到了古典主義。因此,在這部分,分述梁實秋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及人文主義的思想。此外,自西元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梁實秋與魯迅之間的論戰,震撼了整個中國文壇。梁魯之間論戰的主旨,著重在兩個問題上,一是文學的階級性和普遍的人性問題;另一則是關於翻譯中的硬譯問題。但是爭論的核心是文藝批評中最引起爭論的問題──「人性論」,其他爭論都環繞此軸心而轉動,並以此為焦點擴散延伸。其次是文學批評觀,主要從《文藝批評論》及《梁實秋論文學》二書中,去闡發論述其在文學批評上的觀點。
梁實秋在〈論散文〉一文中,曾指出散文的形式、特色、文調及原則;也論及散文最常見的毛病,如:太多枝節、太繁冗、太生硬、太粗陋等。透過他散文作品的分析、論述及舉證,可以歸納出梁實秋的散文創作理念包含了散文要忠於自我,切記模倣;散文講求感情滲入與文調雅潔;散文的根本原則是「割愛」;散文的最高理想是「簡單」。此外,檢視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有半數均是「雜文」寫作的風格及題材;而有些著作甚至直接以「雜文」命名,如:《實秋雜文》、《秋室雜文》及《雅舍雜文》等。因此在第五章中,根據作品內容,整理、歸納出梁實秋的雜文創作觀點。
第六、七章分別就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藝術成就與的雜文藝術成就作闡述與探討。從題材、情趣、風格、修辭等方面,作分析與舉證,以凸顯梁實秋先生散文作品之成就。
第八章結論,簡論梁實秋先生一生在學術、編輯、散文、翻譯等方面的成就,進而肯定梁實秋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絕對有明確的定位。
|
24 |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 / The Change Of Ancient 〝Tza-Wen〞 ─From Wen Xin Diau Lung 、 Jau Ming Wen Shiuan To Wen Yuan Ying Hua郭章裕, Kuo, Zh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出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出,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出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征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
「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志」、「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合併了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征伐」、「識行」、「紀事」是
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論文結束之後,即將在拓進的研究方向。
|
25 |
The Diary from Qutang Gorge and the letters about Donner Lake : A literary study of Mulberry and Peach by Nie HualingJiang Nyfelt, Ling January 2022 (has links)
Mulberry and Peach is a novel written in the 1970s by a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named Nie Hualing (1925- ). It contains overlapping letters and diaries with flashbacks and flashforwards in first-person narration. Taohong is the new identity after Sangqing’s schizophrenia in the USA in 1969-1970. The book starts with Taohong’s letter, which introduces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 Sangqing´s life stories, told through her diaries between 1945-the 1970s in four places of her diasporic live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hen the USA.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title of the book, the prologue and the epilogue, Sangqing’s first Dairy on Qutang Gorge (1945), and the four letters from Taohong, using the close reading method and combining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characterization and symbolism, impressionistic, female aesthetic,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symbols for a deep and detailed text reading analysis.
|
Page generated in 0.01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