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7
  • 504
  • 296
  • 28
  • 13
  • 7
  • 5
  • 4
  • 2
  • 1
  • Tagged with
  • 861
  • 495
  • 229
  • 198
  • 190
  • 160
  • 156
  • 130
  • 125
  • 122
  • 120
  • 118
  • 115
  • 112
  • 10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01

日美安保體之研究

曾永光, Zeng, Yong-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日美安保體制形成之背景 第一節: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及其轉變 第二節:戰後日本防衛政策之選擇 第二章:日美安保體制之容 第一節:一九五一年日美安保條約 第二節:日美安保體制之強化 第三節:一九六0年日美安保條約 第三章:日美安保體制之性質 第一節:﹁集體防衛﹂、﹁同盟﹂與﹁保護關係﹂之概念 第二節:從一九五一年日美安保條約看體制之性質 第三節:從一九六0年日美安保條約看體制之性質 第四節:從實際政治運作看體制之性質 第四章:日美安保體制發展之限制 第一節:日美防衛思想之差異 第二節:日美經濟利益之衝突 第三節:日本擴大武裝之限制因素 第五章:日美安保體制之展望 第一節:日美安全關係之評估 第二節:日美安保體制在東亞次級系統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結 論
302

南北韓「國土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

李明, LEE,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作為一個分裂國,南北韓的對抗已閱三十載,長久以來,不僅雙方追求政治統的政 策,受到戰後國際政治體系演展久作用,同時又予東亞列強權力分配之變化以不同 程度的影響。 本文旨在透過對南北韓統一政策的研析和比較,探究雙方衝突的性質,並對其暴力 與和平接觸成效作一評估,最對未來可能的衝突形式與強度予以測度。 第一章對南北韓對抗的歷史淵源作一概述,第二章分析雙方對於統一概念的體認, 第三章從北韓政台結構探究其策略、實施之分期與成效,第四章則對南韓的政策予 以剖析,第五章對南北韓和平接觸的背景、過程與績效作評估,第六章敘及雙方衝 突的性質,列強的態度,暴力的使用,第七章為未來的可能發展,並作總結。 #2810460 #2810460
303

中共拓展對外貿易之策略運用

高安邦, Gao, An-B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的主要內容在探討中共拓展對外貿易所運用之策略。就中共輸入規劃之策略而 言,中共採取「量出為進」的原則,將進口數量擴張到進口能力的水平。除此之外 ,輸入尚須與經濟發展相配合。就出口增加的策略而言,中共強調發展生產,節約 消費,致力於海外市場旳開拓,以利其出口。 毛死後,中共更加大力拓展對外貿易。因此,我們將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與中共的競 爭,我們應如何未雨綢繆,及早作周全肆應之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本文便提出 因應對策,以供決策參考。 #2810462 #2810462
304

新青年雜誌內容之研究

郭武平, Guo, W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四年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是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劃分一個時代 的刊物。本論文係先敘明陳獨秀發行該刊時的歷史背景、時代思潮、和演變經過, 再對「新青年」的作品內容,分為新文學運動、民主科學與傳統、西方沁潮的引介 ,三個專題來分析,並強調該刊發行主旨和方向的改變,最後成為中共機關宣傳刊 物,另對該刊作者言論暨作品亦做一統計分析,最後對「新青年」帶給近代中國思 想上、文學上、社會上、政治上的影響,做一客觀探討,以了解「新青年」所追求 旳目標、方向和所產生的影響。
305

中據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意義形態與角色之研究一九二O-一九二七

黃樹仁, Huang, Sh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一九二○年代前期台灣知識份子的非武力抗日運動為研究主題。日據時期 的台灣,在日本殖民政府高壓統治下,被治的漢民族雖深懷不滿,但武力反抗均告 失敗。到一九二○年代,受新式教育的知識份子逐漸崛起,在歐戰後民族主義、民 主政治、社會主義等思潮刺激下,改以合法手段展開了非武力的反抗運動。這運動 由東京留學生肇始,在島內得到廣泛的響應。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文化 協會、台灣民報等三者為中心,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改革運動,對台灣社會發生了強 大的衝擊。隨著運動的發展,意識形態與利益相殊的知識份子之間也逐漸發生了歧 見與衝突,終而公開分裂。 #2810305 #2810305
306

七O年代蘇聯遠東戰略之分析

潘錫堂, Pan, X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在探討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基本戰略構想及戰略部署。 本論文第一章為戰略釋義,目的在選擇一較適當之戰略界說。第二章為核子時代蘇 聯戰略思想之探討。第三章則為七○年代蘇聯遠東戰略設計的基本構想,分五節來 探討,分別是:1.強化「北方基地」之目的,2.以海軍力量壓制中共,3.包圍日中 (共)戰略構想,4.企圖截斷日美關係之戰略,5.包圍遠東地域之南北基地。第四 章為七○年代蘇聯在遠東的戰略部署及其限度,分析蘇聯在東北亞及印度洋之軍力 擴張與戰略部署,並從遠東之戰略態勢、各大國之軍力與蘇聯遠東地理上之缺陷, 論蘇聯擴張之限度。第五章為結論,比較「戰略攻勢」與「戰略守勢」之說法,並 總結蘇聯在遠東之戰略構想與戰略部署,基本上是屬於攻勢性質的。 本論文在分析過程中,儘量予以條理化,並採用社會科學及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 如嚇阻理論、棋奕理論、權力平衡理論,以期對蘇聯戰略作合理化的分析,並得到 較確實的論證。 #2810470 #2810470
307

日本對中共的經濟外交:ODA之研究

石原忠浩, ISHIHARA TADAHIR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主要論點是日本對中共的雙邊政府開發援助(ODA),從對外政策觀點和經濟外交的觀點進行分析。即日本如何實施對中共雙邊ODA,包括其理念、制度、政策過程、行動者等。由於既存的日本對中共經濟援助的研究大都偏向於整理統計資料、推論式的分析。因此筆者嘗試修正既存的理論模式,進行日本對中共雙邊ODA的分析。 透過這篇論文的研究,筆者嚐試探討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修正既有的對外政策決定理論模式,分析日本對中共ODA政策的妥當性、適當性和比較三個ODA類型(日圓貸款、無償資金援助、技術援助)。第二,參與ODA決策過程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扮演的角色。第三,從經濟外交的角度來看,日本對中共ODA是否達成哪些政治、外交目標? 本論文的理論架構:首先探討經濟外交的相關理論的研究後,描述艾立森的三個模式加上認知模式以外,整理其他學者對艾立森模式的評估。再者,考慮到日美兩國制度上的差異,例如提到日本的内閣制度、官僚機構的特性以及經濟行動者的角色,因此必須對艾立森模式加以修正。之後,借用艾立森模式的日本修正版進行日本對中共日圓貸款、無償資金援助、技術援助的個案分析。主要分析焦點是分析日本國內各行動者的角色,並研判各理論模式的適當性、妥當性。同時從經濟外交角度探討日本對中共ODA的成敗。 筆者在論文中的發現,第一,因日圓貸款、無償資金援助、技術援助的形態不同,因而各個理論模式(修正理性抉擇模式、修正組織過程模式、修正政府政治模式、認知模式、經濟行動者、非正式行動者的角色)的適用妥當性也有所不同。其中,修正組織過程模式皆可以適用三個援助形態,修正政府政治模式在緊急時、極重要的政策決定時能夠適用,而修正理性抉擇模式幾乎不能適用。 第二,日本透過對中共雙邊ODA達成哪些政策目標?發現加強友好關係、促進兩國的互相依賴關係等的軟性目標比較容易達成,反之改變中共的軍擴路線、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路線、促進民主化等比較硬性目標無法達成。
308

國外成功零售業引進台灣之策略行銷分析(以日用雜貨專門店為例)

黃教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零售業的競爭日益走向國際化,從早期日本的SOGO百貨,到近期B&Q和IKEA跨足台灣市場,都為本地的零售業經營模式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與轉變。而近年來經濟發展趨緩時,在零售業當中相當引人注目且快速成長的新興行業為「日用雜貨專門店」,此產業中大多數的店家都是和國外知名廠商合作,但得到的成效不一。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以台灣「H」為例,探討全盤移植日本「H」的經營模式在台灣遇到何種問題,而轉型後的台灣「H」又作了什麼樣的改變。 本研究利用4C架構分析日本「H」和台灣「H」轉型前後的差異。從研究中發現,雖然日本「H」在處理4C上相當成功,但此模式未必符合台灣環境和消費者的需要,所以轉型前台灣「H」雖然照著日本成功經驗的步伐,但對消費者而言不僅在外顯單位效益成本上不具優勢,轉型前台灣「H」在內隱交換成本也沒有辦法有效的處理。 因此台灣「H」便計畫轉型以求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除了透過降低成本…等方式減少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外,藉由地點的改變以及找尋適當的合作伙伴,來降低消費者的資訊蒐集成本和道德危機成本,更重要的是強化台灣「H」的特色和定位,創造消費者的認同,提高消費者對台灣「H」的專屬陷入。 由台灣「H」經營模式的轉變中可發現,即使是國外成功的零售業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時,也必須要因應當地市場做出策略上的修正,因為環境的不同會影響處理4個交換成本所採取的方式。所以本研究建議未來在引進國外零售業時,需先分析其在4個交換成本上的優勢,另外配合當地環境和消費者的特點,調整策略方向和行銷手法,才能確保經營之成效。
309

台灣民間信仰裡對日本人神明的祭祀及其意義

尾原仁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為對「台灣有成為神明的日本人。」──一事感到意外與稀奇,所以提到日本人神明的情況大多與宗教無關。在日本,日本人神明主要被當作「日本人在殖民地台灣時受尊敬而成為神明」的根據,而在台灣,日本人神明往往成為「什麼都要拜的奇妙民間信仰」的例子。然而,台灣的日本人神明並不是政治事物,也不是憑空捏造的奇妙東西,更不是單純的尊敬對象。而是循著台灣民間信仰法則的自然信仰活動裡面所產生的信仰對象。本論文由民族學觀點,透過文獻研究及田野調查來印證此事。本研究為讓宗教回歸於宗教,在消除對於日本人神明誤解的同時,透過日本人神明,再探討傳承延續至現代的漢人民間信仰傳統,並提出對陌生新神明有所輕視的問題意識。 本論文除緒論與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緒論中為日本人神明下定義,並回顧曾提到過日本人神明的文獻,還介紹本研究所沒有調查過的東部案例。而且,舉出未成神的日本人案例,與日本人神明的性質做明顯的對比。 第一章整理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概念,掌握其宇宙觀的概要,同時點出神明概念中的模糊性。而且,借由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占有很重要位置的「人神」概念,試圖提供跨越主觀的「鬼」與「神明」二分法觀點。 第二章提到在日本人神明中歷史最久且發展最興盛的義愛公,論述其人物簡歷、成神過程、祖廟與分廟的祭祀實況並做分析。 第三章介紹台灣各地的日本人神明,論述其成神過程與祭祀狀況。 第四章由宗教觀點與歷史觀點分析台灣的日本人神明。而且,試圖分析各個日本人神明的性質。 第五章試圖與日本的人神崇拜作初步比較。首先介紹日本的人神崇拜概況,讓讀者認識日本民間信仰,同時對台灣人神提供了新的觀點。而且,最後以案例研究中所提到的「增田神社」,來與台灣人神崇拜做比較。
310

日本刑事法院囑託鑑定程序

陳文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社會型態的轉變,犯罪手法與型態已日趨科技化與國際化,藉由查訪證人或被害人,以掌握犯罪證據之困難度日益提高,復以偵查中保持緘默的犯罪嫌疑人逐漸增加,基於此種偵查環境的改變,傳統上「以人查證」甚或「押人取證」之偵查方法應轉換為「以證追人」或「以證服人」的科學辦案方式,方能於廢除連續犯改採一罪一罰下,讓犯罪嫌疑人俯首認罪。 由於「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致以物證鑑驗連結犯罪嫌疑人、證明犯罪之刑事鑑定,於證據調查或定罪科刑上日顯重要,從案件發現之時起,蒐集並提供犯罪線索,至證明犯罪之各階段,已逐漸取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自白,扮演著訴訟程序之核心角色。此亦使鑑定人博得「科學審判官」之雅號。 本論文希望藉由日本刑事鑑定流程之介紹,引進該國刑事法院囑託鑑定程序,將彙整歸納後之鑑定流程分成三大部分:首先是「法院囑託鑑定之程序」,其次是「鑑定人實施鑑定之程序」,最後是「評價鑑定證據之程序」。並將論文架構配置如下: 一、緒論(第一章) 二、鑑定與鑑定人(第二章) 三、囑託鑑定之法院程序(第三章) 四、鑑定人之鑑定活動(第四章) 五、鑑定報告之性質及其證據評價(第五章) 六、結論(第六章) 將所蒐集之日本文獻,依上述流程架構,依序彙整學者及實務見解,同時整理出法律爭點,並將我國現行法制適時補充對照於註釋中,最後歸納出本論文綜合性之結論。由於日本刑事訴訟法內容與囑託鑑定程序,與國內不盡相同,為便於閱讀本論文及理解日本制度,特別將該國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規則等相關規定譯成中文附錄於文末,俾使本文內容得與法律規範相互參照。基於相同之理念,自當事人聲請鑑定開始,經過法院選任鑑定人與鑑定人實施鑑定之程序,最後鑑定人提出報告並經法院評價鑑定證據為止之鑑定流程,特繪製成「刑事法院囑託鑑定流程圖」供對照。 訴訟法上之鑑定領域,可說法律與科學交匯與融合之處,由於鑑定人屬於證據方法之一,隨著對科學證據的信賴,凡事講求證據、依賴證據,強調讓「證據說話」,鑑定(人)之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惟從法院調查證據開始,至最後評價證據之過程涉及許多證據法基本原則,此部分鑑定人多涉獵未深,又因鑑定人常欠缺法學背景,對訴訟程序與法律規範及法庭運作方式較感陌生,致有時會出現無法符合法院期待之鑑定方式;而鑑定本身又是認定事實之重要方法,鑑定人常運用科學儀器與技術來分析檢驗物證,並以專業術語呈現,由於涉及較多科學知識之專業背景,致陳述內容與鑑定報告較不易為習文者之法律人士所理解與閱讀,甚或無法判讀鑑定報告,而影響如何評價鑑定證據。 刑事鑑定對國內之職業法官、檢察官、辯護人及專業鑑定人四方,均有學習成長之空間,不僅鑑定(報告)書內容應朝容易理解、簡潔淺顯的方向努力,法律專家為評價證據、詰問鑑定人,亦應盡可能充實刑事鑑定相關之基礎科學知識,而二者或可透過鑑定人交互詰問之制度、專家參審之設計或參酌國外先進國家之法制與運作方式,縮短彼此於科技與法律間背景知識上之差距,在評價證據、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上,將法律專業與鑑定科技作有效之結合。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鑑於日本刑事訴訟法與我國刑事訴訟法在繼受德國法上之淵源,希望本論文所引介之日本刑事法院囑託鑑定程序,在選任鑑定人、命付鑑定與再鑑定、鑑定處分與鑑定留置、詰問鑑定人、或是評價鑑定結果與法官自由心證等議題上,能對國內法律學者專家或對日本鑑定制度有興趣者,提供在理論研究或實務運作上之參考。 關鍵辭:刑事鑑定 鑑定程序 鑑定人 鑑定 日本刑事訴訟法

Page generated in 0.02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