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3
  • 101
  • 3
  • 2
  • 1
  • Tagged with
  • 107
  • 107
  • 39
  • 36
  • 29
  • 26
  • 24
  • 21
  • 20
  • 19
  • 19
  • 17
  • 17
  • 16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

林崎惠美, Emi Hayashiza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治時代之前的日本與臺灣,幼兒教育被認為是家庭教育;明治維新後,日本才出現幼稚園,日本統治臺灣後,臺灣也模仿日本國內制度而開設幼稚園。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推動近代化,明治政府為了早日被承認為近代國家,加快近代化的腳步,除各種器械之外,開始引進歐美的制度、思想。為了產業、軍隊的近代化,需要具有基本學力的勞動者和軍人,於是積極推動新教育制度。 日本統治之前,臺灣沒有幼兒教育機關,幼稚園制度剛引進來時,不只民眾沒有需要,且對統治者有反感,排斥日本式教育。1897年,在臺南開設第一所幼稚園,但沒有得到當地臺灣人的理解,開設不久就變成專收日人幼兒的幼稚園,其後不得不關閉。日人官吏比較多的臺北,由於在臺日人的需要,國語學校校長和一些官員合辦私立幼稚園,但官員常調動,因此缺乏幼稚園管理者。1905年,私立臺北幼稚園轉為公立,臺灣總督府發佈針對公立臺北幼稚園法規,其內容引用日本國內的幼稚園法規,但鑑於1900年臺北幼稚園的失敗,於是放寬有關保姆的條件。 1921年發佈「臺灣公立幼稚園規則」之前,除了1905∼1907年臺北幼稚園轉為公立之外,其餘的幼稚園都是私立的。本文以1920年的地方制度改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探討各地幼稚園設立者、普及概況、師資來源、經費來源、教學、設施等課題。 臺灣有關幼稚園的法規大部分是比照日本國內的法規,幼稚園的設立和廢除都是經過州知事或廳長的許可才能辦理,幼稚園以富裕家庭的子女作為招收對象,其目的是讓幼兒有良好的發育,以便銜接小、公學校的課程。 整個日治時期,臺灣的幼稚園設立目的始終是以普及日語為主,儼然是實行同化的機構之一,沒有改善合適臺灣本土化。所以幼稚園經費、人事設備等各方面均較幼稚園簡單的「國語(日語)保育園」、「國語(日語)講習所」所取代。但另一方面,日治時期沿用自日本幼兒教育機構的教材、師資、保育方式等,對戰後臺灣幼兒教育亦留下不小的影響。
2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債問題(1937-1945)

李耿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

印度政黨體系發展過程之研究

曾國祥, ZENG, GUO-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分析印度政黨自獨立運動時期以來的發展過程,以期獲知影響印度政黨體 系形態系形態演變的主要因素。 全篇共約十萬字,計分六章十四節: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範圍,並對本文之架構,做一簡單介紹;同時 ,略述印度的一般社會狀況。 第二章,政黨初創的獨立運動時期:探討英國統治的權力結構,及印度各主要政黨產 生的原因與創立經過。 第三章,一黨獨立的尼赫魯時期:分析獨立初期各主要政黨的政治表現,及造成一黨 獨大型態的主要因素;同時,說明期中各屆大選的結果。 第四章,權力分散的過渡時期:說明印度政黨體系逐漸開放的過程,及促其開放的主 要因素。 第五章,體系開放的甘地夫人時期:探討甘地夫人執政後,印度政黨體系演變的情況 ,並分析反對黨派結盟形成人民黨的獲得大選勝利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結論:係就印度政黨體系的演變過程,做一整體性的評估。
4

戰國時期和平與戰爭之研究

陳惠琪, CHEN, HU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篇幅計乙冊,包括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字。 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五至二二一年)係一由秦、魏、韓、趙、楚、燕、齊等七個主 要成員組成之國際系統。終其二百五十五年間,各國固以遣使聘弔、結姻會盟方式和 平交好,割地、入質、重賄等亦為戢戰求和手段。當時,以國際社會發展時勢所趨, 各國通商交通日繁,社會流動漸廣,國際互動頻頻。各國雖彼此常年競強征戰,國力 互有消長,然大扺維持一般權力平衡系統成員間關係。此系統平衡穩定之維持要件, 主賴戰爭與同盟手段之靈活運用,做戰國國際活動之另一特色即為策士游走天下說盟 棄約,以及各國爭權攻戰。及至秦國國家權力目標改變,有併吞天下之心,遂以遠交 近攻戰略,於短短十年間(西元前二三○至二二一年),滅亡六國,一統天下。戰國 國際系統短期內由多元轉變為一元統治形態,突其因,部分固以秦國力積聚、權力運 用成功所致,但系統中社會、制度、思想、科技等因素之變化發展,亦為助成秦帝國 統一功業水到渠成之有利環境。
5

國民會議之研究

鄭雪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是國民會議,由於民國二十年召開時,主要是制定訓政時期約法,致力訓政的工作,所以本文必然要兼及訓政的論述,才可明瞭全貌,而開會的經過與結果,也是重要的部分。 選擇這個題目,因為過去還沒有人研究過,而訓政前後將近二十年時間,國民會議是一個重要關鍵,所以筆者認為有研究的價值。已往的研究有文化大學郭文元的「訓政時期黨政關係」,師範大學王定村的「民主與訓政」,政治大學彭堅汶的「國父建國三程序之研究」等,但大都偏重在理論的探討,較少涉及史料的印證,本文即希望根據史料,就歷史發展為論述的次序。因為筆者大學時是唸政治系,所以也希望以政治的角度加以分析。 身為一個三民主義研究所的學生,以研究國父的主義為最重要職志,本文希望了解國民會議與訓政在國父思想中的地位和愛□執行情形。本文共分六章九節約十萬字論述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國父思想體系中的訓政,說明訓政是建國的重要階段,國父自有一套革命體系和對訓政主張的一貫說法。 第三章國民會議主張的提出與演進,從北上宣言提出國民會議主張到北方善後會議的召開;北伐成功後又有擴大會議的召開到最後籌備召開國民會議的一段經過。 第四章國民會議的舉行,說明開會的意義,代表的選出和開會的經過,並對訓政時期約法加以評析。 第五章國民會議與訓政的成果,就有關訓政重要工作和國民會議的主要決議說明執行情形。 第六章結論,簡結十三年到訓政結束的這段歷史,並評論國民會議的作用。
6

冷戰後「日中」外交關係之分析與展望

柯玉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的日本與中共的外交關係一直是東亞地區國家的關注焦點,本論文從國際體系變遷、國家利益面向切入探討兩國關係的現況與問題,希望藉以部分解釋緣何當前兩國關係陷入低潮的現象。筆者認為冷戰結構崩解雖未徹底改變東北亞的體系結構,卻是促動日本與中共外交關系出現變化的動因,而中共及日本兩國在冷戰後時期間缺乏互信且互將對方視為潛在威脅的事實則使兩國形成當前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本篇論文的基本研究理念為:「體系變遷的影響促成各國國家利益變化,致使外交政策必須調整,進而影響對外關係」,而研究者可從「國家對於體系變遷所感受到的國家力受損度」與「國家貫徹政策的決心與力度」搭配體系變遷程度的顯著與否,來區分國家政策(決策)類型,並據此列出四種類型:驚動的強硬式、活潑的促進式、審慎的保護式、及慣性的默認式,以政策類型的選定作為判斷國家在雙邊關係的地位。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篇論文分成兩大部分,前三章將從體系變遷與國家利益變動對日中關係的影響作理論性分析,後兩章則將以焦點分析的方式,來探討日中關係中的爭議點,以及日本對中共經濟援助的梗概。
7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

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8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研究-以中共在延安時期為例

魏澤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

陳獻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據殖民政府對原台灣人民土地之強占,是對於台灣人民財產權之剝奪,甚至已侵犯生存權、工作權。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及政治結構之蛻變,部分台灣人民陳情要求發還遭日據殖民政府強占之祖先開墾地,衍生為「還我祖產」、「還我土地」等訴求一一浮上台面。 本文乃以財產權保障之觀點探討日據時期被殖民政府強占土地問題發生之背景、原因及台灣光復後處理過程,從而獲致以下之結論與建議。 壹、 結論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基本性格,是以強有力的國家權力支持扶助其產業資本之發展,但劉銘傳時期之清丈清賦簿冊殘缺不全,殖民政府在短期內亦不可能排除固有土地制度,殖民政府對於土地之掠奪及收買皆相當困難。因此對地籍作積極調查及整理,並且假借種種名義強占台灣人民土地,可歸納為: 一、藉土地調查、林野調查強占土地 實施土地調查及林野調查時,雖然殖民政府公佈許多認定擁有私有土地所有權之情形,但從寬從嚴認定之裁量權,當然會以其利害關係來決定的。 二、以武力為後盾對原住民實施集團移住強占土地 殖民政府對「蕃地」推動大規模的討伐和撫育政策,其目的在奪取山林土地,而實際推動者則為武裝的日本軍警。 三、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強占土地 殖民政府或財閥之收用土地行為是否曾逾越財產權保障之範疇?甚至於強占台灣人民之土地?頗值得商榷。而對於收用土地之補償並無標準,甚至未曾補償。 四、憲警協助日人及資本家之強占土地 日本在台的殖民地產業中,土地資本部份有相當比率是從台灣人民手中強制收買的,這主要是藉助於武裝警察及憲兵力量。 日據殖民政府強占之台灣人民土地在光復初期被國民政府以日產名義接收,並形成龐大公有、公營事業體系。雖然公有土地之來源,咸認為有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之歷史淵源,但從被強占土地地主之財產權保障觀點而言,光復初期土地權利清理及後來土地改革之推動時,均未能完全處理。 貳、建議 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之處理,其政策意義在於憲法第十五條人民財產權之保障。茲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被強占土地原所有權人,或依法律規定雖非所有人亦得行使所有人之權利者,例如其繼承人、遺產管理人,皆能提出請求發還土地。而國家為行政法關係上之基本當事人,建議可由政府主動對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調查並加以處理。 二、人民申請發還被強占土地時,舉證責任應由申請發還者提出,但是建議政府應從歷史檔案資料中尋找出合理之認證標準,並且證據之認定應組專責機構,避免多重標準。 三、確係強占未給價之土地,應發還其土地,但若被強占土地係公共使用不應發還,而應以其他土地交換或發給補償金;對土地依其使用種類及目的實施以重大建設費用或投資,或對其使用有公共方面之利益時,亦適用此原則。而確係給價偏低之強占,則應協調發給補償金或另以其他方式補償。 四、已依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取得土地所有權之善意第三者,其權利應不受影響,對原土地所有權人建議另以等值土地交換或發給金錢補償。 五、對於被強占土地之解決,建議另訂特別法規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9 第一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節 理論基礎……………………………………………………………21 第參章 財產權保障之分析………………………………………………… 32 第一節 財產權之概念………………………………………………………32 第二節 財產權思想之發展…………………………………………………37 第三節 財產權保障…………………………………………………………42 第肆章 日據殖民政府對台灣人民土地強占之分析……………………… 60 第一節 台灣日據時期法制之成立過程……………………………………60 第二節 日據時期之土地調查、林野調查及土地登記……………………66 第三節 日據殖民政府對台灣人民土地之強占……………………………91 第伍章 台灣光復後對於被日據殖民政府強占土地處理之分析……… 125 第一節 台灣光復初期政府接收日產時期……………………………… 125 第二節 公地放領時期…………………………………………………… 151 第三節 還我土地社會運動形成時期…………………………………… 162 第陸章 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解決對策之分析………………………175 第一節 瑞竹、頂林林業生產合作社土地放領個案分析……………… 175 第二節 課題探討與解決對策研擬…………………………………… …188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196 參考文獻…………………………………………………………………… 204 附錄………………………………………………………………………… .216
10

大曆時期別離詩歌研究

鄒湘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