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
  • 20
  • 3
  • 1
  • Tagged with
  • 24
  • 24
  • 10
  • 10
  • 9
  • 8
  • 8
  • 7
  • 7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第三世界武器擴散之研究 / A Study of Arms Prolifer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張惟忠, Chang, Wei C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武器在第三世界的擴散基本上是東西德冷戰下的產物,但並未隨冷戰結束 而告落幕,反而構成當今國際情勢中一股潛在的不穩定因子。一九九一年 海灣戰爭更凸顯了此一問題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重要性。 供應國籍接 受國基於各自利益及需求輸出及引進武器,加上第三世界若干國家本國武 器工業的發展,都是造成第三世界武器擴散愈演愈烈的原因。而除了傳統 武器之外,核生化武器及彈道飛彈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逐漸擴散,更在 海灣戰爭之後成為國際間關切的焦點。因此在戰後要求加強對第三世界武 器擴散管制的呼籲及實際措施愈來愈多,惟其真正效果如何仍有待評估。 另外,第三世界武器擴散之勢在未來數年將更更為嚴重或趨於收歛,目前 亦難論斷。然而,如何避免使第三世界武器擴散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不安 因素,並在同時得以兼顧第三世界國家的安全,則將是後冷戰時期世界各 國致力的目標。 本文架構係分為六章。第一章導論。第二章為第三世 界武器擴散的 現狀、特色及因素之分析。第三章為第三世界武器擴散與 區域情勢的關係,並以海灣戰爭為例加以說明。第四章為第三世界武器擴 散之管制,以供應國之輸出管制,接受國的區域性管制,及國際間的全球 性管制詳 述之。地五章係針對第三世界武器擴散的晚進發展進行分析, 指出近來助長及抑制第三世界武器擴散的成因及現象,並探討武器擴散與 第三世界安全及發展的相互關聯。地六章則為結論及簡評。文中並引用美 國武器管制暨裁軍總署、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及美國國會圖 書館國會研究處對全球及第三世界武器轉移的統計資料,來加強說明。
2

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備轉移之研究--1993~2002

王宿農, Wang, Su - N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歷年來的中美軍備轉移過程中,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有不同的結果,在國際體系的變化,現實主義的前題,國際權力的結構下都一再的証明,中華民國在軍備獲得上有著不可預知的現象,相對的也增加了國防安全上的不穩定性;究竟何種原因所造成上述情況,以及影響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因素為何;美-中-台三角關係的互相牽引所產生出來的問題,是主導美國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的主要考慮,而美國國內因素亦穿插其中產生一定性的影響,本文主旨在探討美國在「政策」與「現實」中的何種關連會造成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結果,並研究中華民國在爾後不同的國際環境與美國的兩岸政策牽動下,如何先期準備、預判情勢、掌握契機,以便在對美爭取軍備轉移的過程更為順利,結果更為理想。   本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研究方法架構等。第二章為「美國對外軍備轉移之回顧」,分述自二次大戰後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對國際間、及對中華民國的軍備轉移政策,對其形成的背景、不同時期的政策、對國內外的影響及美國與中共建交前後的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第三章探討「影響美國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的因素」,分別由美國的全球及亞太戰略、兩岸政策、國內因素及中華民國的軍備需求等四方面探討這些因素的形成及由來。第四章藉由「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實踐與影響」,來分析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實質內容對美國現役及中共相對裝備的比較,並顯示在兩岸軍力平衡上的變化,最後由中華民國的軍事實力來闡述軍備轉移後對亞太地區安全的意義。第五章為對本篇的「研究心得與發現」,其中將針對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相關因素逐一分析並歸納重點,並就軍備轉移對美中台三角關係提出正、負面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與走向,最後提出軍備轉移契機的研判與掌握。第六章為結論。   中華民國的安全究其根本,應是維繫在一個良好、穩定、可以預測的兩岸關係上,而非建立在武力相向的局面下。我們必須瞭解所處的國家安全環境為何,主要威脅與可用之利為何,對於何者操之在我,何者取決於人更應有所認識,對於軍備轉移構建的軍事力量外,兩岸之間應再運用其他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層面來加強互信和平基礎的建立,如此,台海兩岸在未來始可存在彼此的信賴,相互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消彌對立,兩岸政府在政治議題上求同存異,以誠意與智慧化解問題,如此才能拉近彼此距離,共創兩岸雙贏的局面。
3

從第二階段美蘇戰略武器限制談坢判看美

胡祖慶, HU, ZU-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一冊,正文約六萬字:共分九章廿九節。 本文主要在於探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九年間美國最重要外交決策--限武談判的醞 釀,進行和落幕。前四章測重事實的敘述,包括決策過程的研究,歷史背景的敘述和 實際談判的分析。後四章測重爭議性問題的剖析,包括美國國內對核子戰略及武器發 展的爭辯;美蘇和解關係的惡化和美國國內信心和共識的動搖,最後則在結論當中分 析美蘇限武談判失敗的真正原因,和對未來的展望。 除了文字性敘述之外,為使讀者便於了解起見,本文尚附有決策流程圖、談判大事記 和重要協定內容等圖表。
4

武器出口與外交政策: 以德國為例 / Government Arms Exports Behavior as a Predictor of Importance of Foreign Policy Goals: The Case of Germany's Arms Exports to the Middle East

周愛, Joachim Horschitz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武器出口與外交政策: 以德國為例 / Informed by realist and liberalist theory, conditions for a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ms exports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oreign policy goals are evaluated as part of a case study of Germany’s arms export behavior to three Middle Eastern states.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oreign policy goals are resolved, using only data of arms export behavior and constructing a gradient of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policy goals, some consistent with realist predictions, some consistent with liberal predictions. Overall, no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scribes German government behavior to a degree of being able to make reliable predictions for future action. Therefore usage of empirical data including actions with significant political ramifications, such as arms export behavior, is highly suggested for future research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instead.
5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之研究

張謨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3年1月13日在法國巴黎簽署之「禁止化學武器公約」(The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CWC),不但規定銷毀現存所有類別的化學武器,並且在嚴格的國際管制下,採取嚴密之查核措施,以完全銷毀研製化學武器相關設備;對於用以製造成化學武器之原料及其前驅物質的貿易也有訂定詳細規約,期能終極達成全面消滅化學武器之目標。2003年5月30日,美國布希總統宣佈成立「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PSI),其目的亦在更有效的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WMD)之擴散並避免落入邪惡軸心國家或恐怖份子之手。 化學武器也被稱為「窮國的原子彈」,因其發展簡易、製造費用較為低廉,故國際間化學武器的擴散對國際和平與安全之威脅已遠超核子武器或生物武器;我國雖躋身全球前11名化工國,但因中共的阻撓,迄今仍然無法成為「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締約國,但不能據此理由,自外於國際社會對此問題之關注與掌握,本論文即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為研究重點,期提供未來觀察相關發展之參考。 / “The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CWC) signature in Paris on January 13, 1993 required all the existing chemical weapons be demolished and a strict inspection measure be taken under the strict international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to completely destroy all the related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used to make chemical weapons; It also stipulates in detail on the trade of raw materials used to make chemical weapons so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total annihila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can be reached. On May 30, 2003, President George Bush Jr.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PSI) with an aim to further effectively prevent from the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 and minimize the chance to let them fall in the hands of the evil axis countries or international terrorists. Chemical weapons are also dubbed as“the nuclear bomb of the poor nations”because they are easy to develop and the cost of producing them are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the prolifera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in the world has posed a far more severe threat than that of nuclear or biological weapon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top 11 chemical engineer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e are still not able to be one of the signatories of “the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interference from China. However despite this adverse situation, we should not use this as an excuse to exclude ourselves from the concerns and contro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this issu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The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 hoping to provide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obser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ssues.
6

當前主要國際制裁形式之脅迫功能分析

沈勤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制裁早於希臘時代城邦政治時期,即為各邦所採用。其性質介於外交協商和武裝衝突之間,較外交協商具有更多的強制性,卻可避免武裝衝突的風險性。然而1990年至2000年間「制裁的十年」期間,大量發動經濟制裁的結果卻嚴重殘害被制裁國人民的生活,而對其領導掌權階層影響有限,成為備受質疑的政策工具。1998年及2000年聯合國總結經驗,由當時秘書長安南先後提出「精巧制裁」(Smart Sanctions)及「瞄準制裁」(Target Sanctions)以求改進,國際制裁之主要形式聚焦於「武器禁運」、「金融制裁」及「旅行禁制」等三種。 Gregory F. Treverton認為國家對外政策區分為「說服」 (Persuasion)、「脅迫」(Coercion)、「控制」 (Control)等3類主要策略,綜合以外交協商、國際制裁和武裝衝突等「工具」協調執行,而國際制裁在其中「脅迫」策略之運用,分別扮演「主要(核心)工具」和「輔助(支援)工具」之功能角色。「脅迫」的成功與否,經由Alexander L. George之長期研究,決定於執行時「脅迫成功要素」是否完備。本研究選取「敵我動機非對稱性」、「敵方承受急迫壓力」、「我方獲得適切內外支持」、「敵方畏懼衝突升級」、「精確誠信之解決方案」等5項「脅迫成功要素」,交叉分析「武器禁運」、「金融制裁」及「旅行禁制」3種制裁形式之脅迫功能優劣。 經過綜合比較,三項國際制裁工具輔助「武力威脅」時,較能滿足脅迫成功要素;若單獨作為脅迫主要工具時,較不易滿足脅迫成功要素。其次,若單獨作為脅迫主要工具時,則以「武器禁運」最能滿足脅迫成功要素,「金融制裁」次之,「旅行禁制」最末。執行「脅迫策略」時應自我認知將偏向攻勢現實主義「霸權競逐論」之外交思維,須有效協調外交談判、國際制裁、武力威脅,以建構「聯合脅迫能力」,並善用當前各種國際制裁形式之密切關聯作用。
7

核子武器:中共外交政策的主要工具

馬步峰, MA, BU-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藉由系統理論的建構,將核武在中共外交政策的運用,作一闡釋性的分析 。總計五章十二節,約四萬餘字,其中以第二、四兩章為研究的重點,各章之提要如 下: 第一章:說明本文所採的研究途徑及筆者所提出的研究設計,並對各架構扼要解釋。 第二章:就核子武器與中共外交政策作縱向分析,闡明其受國家利益及意識型態所主 導的輸入項,包含國家安全、國家威望、內政因素、意識型態等內外社會環境變數項 。 第三章:就中共核子武器的本身作橫向分析,亦即說明核武在系統中的反應能力,包 含其核武現況及所能運用的實力,並試作評估。 第四章:就中共核武在外交政策上的運用,即對輸出項作較深入的討論,包含戰略嚇 阻、核武裁禁、核子擴散、不首先使用核武等手段,同時將其所造成之影響進行評估 ,形成反饋。 第五章:結論。對核武在中共外交政策的運用提出總結,並嚐試說明筆者個人的看法 。
8

核子武器與國家安全( 以中華[民國為個案研究)

倪孟詔, NI, MENG-Z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名稱為「核子武器與國家安全」(以中華民國作個案研究),望文生義,主要 重點乃強調核子武器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可能關聯。及核子武器所導致各種可能的利與 不利之因素,其中尤為強調嚇阻理論與國家安全的關聯性。同時,並以當前我國的國 家安全處境,作為個案的研究。嘗試分析。評估中華民國如果發展核子武器,對我國 的國家安全的增加,有多少助益,且可能會產生何種不利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十七節,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方法。第二章以敘述軍事力 量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主。第三章則介紹嚇阻理論,及嚇阻所必備的幾項因 素。第四章中華民國的核武選擇,從中共與我國對峙的情形,說明我國是否有發展核 武器的需要。第五章則是從嚇阻的觀點與國家戰略(利益)的角度,評估我國核武器 選擇的各種利弊。第六章結論。
9

第二次波灣戰爭之研究

陳逸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科威特,引起世人關注。美國以國際警察之姿,高舉自由民主與維護世界秩序之大旗,透過外交積極爭取國際正義與國內外輿論支持下出兵,最後速戰速決破敵。在整個衝突與危機處理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布希透過決策小組的磋商,交互運用外交與軍事戰略等途徑,期盼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其過程融合了外交策略與戰爭藝術,也為老布希總統及其班底打響了名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起於美國自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際,復以伊拉克總統海珊可能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透過強力運作,於2002年11月8日獲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全數通過1441決議案,聯合國武器檢查小組自11月27日前往伊拉克實施武檢,美國同時於波斯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期間經過四個多月的外交折衝,聯合國武檢小組歷次提出的武檢報告,並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而伊拉克總統海珊亦宣稱並無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02年10月,美國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凱利向北韓官員表示,美國知悉北韓發展高濃縮鈾的計畫。北韓先承認有此計畫,隨後又否認,辯稱此舉僅係自我防衛,而正處於制訂「核武發展計畫」階段而已。為何美國2003年3月20日執意要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而對北韓卻以談判方式解決。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6)上,正式宣佈結束對伊拉克的戰鬥,美國海外出兵再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在正當性與合法性上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10

銷售子彈以阻止飛彈?中-歐合作於反核武擴散與武器禁運 / Selling the bullet to stop the bomb?EU-China cooperation on non-proliferation and the arms embargo

宋凱樂, Carla Bogg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n the last decade, the EU-China partnership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ranslating to the strategic issu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ich include the problem of non-proliferation. As two of the world's visible international players, China and the EU both have a lot at stake in these matters. Non-proliferation also touches upon one of the bones of contention between the two : the EU embargo on arms sales to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cooperation on non-proliferation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and the impacts this cooperation may have, notably on the EU arms embargo.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