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
  • 20
  • 3
  • 1
  • Tagged with
  • 24
  • 24
  • 10
  • 10
  • 9
  • 8
  • 8
  • 7
  • 7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核武非擴散與國際防護體系

夏季昌, XIA,JI-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核子武器是近代人類極具重要意義的發明之一。它的出現,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 戰,卻也為戰后的國際關系投注了更多的變數。核子武器可替代傳統武力,為國家推 行政策的工具;核能發電是石油以外主要的能源;核子科技能協助相關工業的發展, 因此許多國家視核子武器為國家防衛的后盾,核能為國家建設的動力。不過核武擴散 所形成核子戰爭的陰影,卻在人類心頭揮之不去。為了避免核子武器落入野心人士手 中,因此有更多國家投入禁止核武擴散的行列。本論文即在研究核武擴散的現象及國 際間禁止核武擴散的作為。 本論文的章節內容分配如下: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和架構;第二章介紹 核子武器擴散的概念,包括核武擴散的定義;核武、核能與國際防護的關系等;第三 章探討核武擴散的誘因和非誘因,并分析這些因素在一國發展核武決策中所占的地位 ;第四章分析第三世界中部分有潛力國家發展核武的情況,及對區域戰略關系的影響 ;第五章描述國際間為禁止核武擴散,加強核能和平用途所建構的國際體,其中兩大 重心為國際原子能總署和禁止核武擴散條約;第六章分析原能總署和禁止核武擴散條 約的成效。第七章結論。
12

武器平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上之適用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arms in civil procedure law

廖子涵, Liao, Tze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德國,關於憲法與民事訴訟法間關連之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是故以憲法原則指導、審查民事訴訟法已經成為主流,憲法不僅在民事訴訟法之立法上扮演指導方針的角色,在實務上亦發揮重大的影響。然自德國之民事訴訟法發展以觀,此研究之主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關注的焦點例如突襲性裁判之防止、合法聽審權之保障、武器平等原則之重視、比例原則之考量,以及其他個別憲法原則於民事訴訟法上之作用等。在我國,關於憲法原則與民事訴訟法發展間關係之研究,原非研究民事程序法學者所關心之學術領域,其成為研究標的者,乃始於一九七0年代末期,經過留日學者邱聯恭教授予以倡議,並經過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諸多教授之研討及確認,此外,晚進學者如姜世明教授、沈冠伶教授,針對民事訴訟上之程序保障論、突襲性裁判之防止、公開心證、合法聽審權及武器平等原則等議題,亦有深入之研究與剖析。是故,以憲法原則指導民事訴訟法理論之發展,至今已成為多數學者及實務見解所肯認,應無疑義。 「武器平等原則」乃一憲法與程序法原則,其包含形式及實質上之意義:就前者而言,武器平等原則意謂當事人於法院或法官前之平等地位,任一當事人不論其為原告或被告,亦不論是否具有不同之身分、階級、地位,於法律前均一律平等;後者則強調當事人於法院前之實質性程序地位之平等性(等值性),其不僅強調於立法制度上當事人應獲有同等訴訟程序上之地位,且強調程序上之機會平等性,並認為法院除不得恣意對任一方為有利或不利之偏私訴訟指揮外,並應注意在程序法上法則之解釋適用、調整當事人事實上之不平等性。此一原則對於民事訴訟程序中相關制度之立法論或解釋論具有重要之指導功能。 本文欲以當事人武器平等原則之保障為中心,探討武器平等原則於民事訴訟法之作用,筆者認為其可分為「當事人平等接近法院之保障」、以及「訴訟中武器平等保障」兩方面探討:前者係指保障人民平等接近法院、利用法院之機會,排除當事人接近法院之路徑障礙,因此管轄制度、訴訟費用負擔、訴訟救助制度、法律扶助制度以及訴權擴大之團體訴訟,將是此議題所關注的焦點;後者則著重在賦予當事人於訴訟上具有實質平等之攻擊防禦地位,其涵蓋的範圍則相當廣泛,舉凡訴訟標的之特定、主觀預備合併之主張、訴之變更追加之主張、舉證責任、摸索證明、附帶上訴、具體化義務、真實義務、文書提出義務、事案解明義務、證明妨礙、違反訴訟促進義務之失權制裁、事實於法院已顯著者或職務上已知事實之審酌可能、法院職權調查證據、損害賠償數額之酌定、闡明制度等,皆為本文討論之範疇。
13

反武器擴散:資料採礦技術於我國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之應用 / Counter prolife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ies in Taiwan strategic high-tech commodities export control management

邱建凱, Chiou, Chien 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M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roliferation and nuclear terrorism are the gravest dangers that the world face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tablished counter proliferation regimes and export control systems to prevent the proliferators from acquiring WMD and the related commodities that can be used in producing the weapons. However,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export control systems. The trade security and facilitation should be both considered, while the proliferators attempt to establish procurement networks to circumvent export control systems and globalization has introduced challenges from the emergence of increasing number of global corpora¬tions and increasing volume of dual-use trade. By using the data mining tool of link analysi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to increase the coerciveness and accuracy of detecting problematic shipments from ordinary export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ort control management. From the research, it suggests that data mining is a feasible solu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xport control. It can be used for discovering entities with not only explicit but also implicit proliferation concerns from a large quantity of datasets and increase the cost and difficulties of circumventing export control so that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ies are to be contained or hinder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thesis established an export control management model with data-mining solutions.
14

老布什政府的決策研究 : 以1992年美對台軍售F16型戰鬥機為例 / Policy decision of senior Bush administration : a case study of U.S. arms sales of F16 fighters to Taiwan in 1992

孫金陽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5

俄羅斯核不擴散之研究 / A Study of Russian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李孟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蘇聯解體所導致的核擴散,這個世界比起過去更加危險。新的安全威脅源自於俄羅斯核物質、武器與科學家的擴散。另一方面,俄羅斯軍事力量的下降導致俄羅斯提高了核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俄羅斯國家安全構想與軍事學說的轉變可能升高核戰爭的可能性。在本文中,筆者將探討由俄羅斯所引起的核擴散風險。 / Because of the nuclear proliferation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USSR, the world is more insecurity than before. The new security threat comes from the spread of Russian nuclear materials, weapons and scient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cline of Russian military leads Russia to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use of nuclear weapon in the future warfare. The change of the Russian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military doctrine may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nuclear war. In the paper, author will study the risk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caused by Russia.
16

戰略武器管制與蘇聯外交政策之研究

魏葛蘭, Wei, Ge-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以施奈德(Richard C. Snyder)等所創之﹁決策制訂模型﹂(Decision-Ma- king Model)為研究蘇聯決策制訂之指涉架構。並就﹁外交政策﹂之界定,探討外交 政策之研究途徑、目標、手段、權力基礎,以及國家利益和安全。再分析蘇聯之決策 制訂與執行架構,及影響其外交、軍事決策制訂與執行之機構。 第二章首先界定﹁戰術武器﹂一詞,再研究核子時代之戰略理論,如嚇阻理論、巨型 報復與彈性反應(全面之戰爭與有限戰爭)......等攻擊與防衛之理論,並探 討對於蘇聯戰略武器時代之適用性,以及﹁贏得核子戰爭﹂之真實性為何。 第三章從國際層面,分析戰略武單競賽與管制之理論與實際。悉心研究自第二次世界 大戰後所曾試探解決國際上戰略武器競賽之各種裁減和管制方案,作為分析未來﹁戰 略武器管制﹂可行性研究的基礎 第四章就﹁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俄羅斯傳統﹂和﹁國家目標與行動綱領﹂,從理 論和實際並重的角度判斷外交政策之決策制訂和執行。 第五章軍事戰略理論、戰略兵力部署及其指揮結構。 第六章以美蘇﹁戰略武器管制談判﹂第一、二階段為個案,分析蘇聯對於戰略武器管 制、外交、軍事之政策制訂,以及未來戰略武器管制之展望。 結論
17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之研究

謝建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重新調整全球戰略,而其戰略重心的東移,相對牽動了亞太及台海的戰略布局,美國在戰略部署上的一連串舉措,諸如「反恐戰爭」的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的發布、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乃至於小布希的東亞之行與「核武態勢評估」將原有的三個「邪惡軸心」擴大為七個「不排除動用核武」的國家,顯見美國小布希政府在軍事與戰略上的重大轉變。 就美國的安全評估,東亞地區可能對美軍及其盟邦發動攻擊的國家中,無論是短、中、長程彈道飛彈,均危及美國在東亞之戰略利益,其中以中共及北韓最令美國擔憂。 針對北韓的核武危機與中共崛起的威脅潛伏,美國建構了亞太「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台灣應如何相對調整國防戰略、兵力結構與國防現代化,與因應中共的彈道飛彈威脅,台灣飛彈防禦應有的積極作為、建立第二擊的反擊力量,以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謀求兩岸雙贏的策略,本篇論文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
18

俄羅斯核子戰略政策轉變之研究

陸志禮, Lu, Chih-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0年代蘇聯的戰略核武數目與美國並駕齊驅後,蘇聯即採用「不率先使用核子武器」的政策。蘇聯解體後,其繼承國俄羅斯在1993年公佈的「軍事準則基本章程」當中,放棄了「不率先使用核子武器」的政策,甚至在2000年最新版的「軍事準則」當中,進一步宣稱保留核子武器的優先攻擊權。因此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的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核子戰略政策反而由冷戰時代的消極防禦性逐漸轉變為具有侵略性?更令人不解的是,為何俄羅斯在宣佈保留核武的優先攻擊權,強調戰略核武的重要性後,卻反而裁併掉其第一大軍種且掌管大多數核武的戰略火箭軍? 本論文在地緣政治研究途徑這條「線」外,另外加以戰略三角研究途徑以及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這兩條「線」,三條研究途徑交織形成一個三度空間,將所有俄羅斯核子戰略政策轉變的因素納入其中,並分割成外部、內部兩個「面向」去研究探討,以求完整且系統化地解釋俄羅斯核子戰略政策之轉變。 冷戰結束後,戰略三角之一的美國在歐亞大陸的西邊主導北約東擴,逼近到歐亞大國俄羅斯西面的家門口;在歐亞大陸的東邊美國又與日本透過新的「美日防衛合作方針」跟「周邊事態法」,擴大了兩國軍事同盟的範圍,試圖對俄羅斯構成東西鉗制效應。美國一方面試圖對俄羅斯構成東西包圍態勢,另一方面也試圖建立起「全國飛彈防禦系統」,削弱俄羅斯的核武嚇阻能力,以達成美國「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領導世界的目標。另外,戰略三角之一的中國在冷戰結束後崛起,長遠來說不僅地緣政治上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其核武戰略在受到美國「全國飛彈防禦系統」的刺激後,也對俄羅斯的核武戰略造成影響。上述這些情況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導致俄羅斯改變其核武戰略政策。 俄羅斯在傳統勢力範圍逐漸被西方國家入侵的情況下,使得俄羅斯內部保守勢力抬頭,這展現在1993年、1995年跟1999年的三次國會選舉上。這種政治生態反映在俄羅斯政府的對外政策上,便由原本親西方的大西洋主義路線轉變為東西平衡的大國獨立對外政策路線,影響到俄羅斯的核武戰略。另外,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這三股勢力在高加索、中亞地區的活動,以及美國覬覦中亞能源欲將其勢力深入該區,這些情況都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也導致俄羅斯改變其核武戰略政策。況且俄羅斯正在進行經濟改革,而經濟改革能否成功又牽涉到是否裁併戰略火箭軍的軍事改革路線之爭,但是為減少軍費支出集中資源發展經濟,所以在裁併戰略火箭軍之前,更須加強核子嚇阻的可信度來保障國家安全。
19

跨世紀日本防衛武力整建戰略涵義之研究

鄭舜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美國對於日本進行七年有餘的軍事佔領,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興,並深植民主制度,指導日本訂定「和平憲法」。日本以「專守防衛」為國防的基本方針,堅持美日安保體制,貫徹不以軍事威脅他國為基本理念。冷戰伊始,日本即由美國安全保障體制獲益,成為經濟強國。 冷戰結束,美國國力下降、日本國力頗有增強。姑不論其軍事力量已悄然躍居全球第四、軍事支出已居世界第二的事實,其先進的科技和數一數二的外匯存底,成為國際矚目的國家,有成為更活躍參與者的本錢。但日本針對參與國際事務與分擔國際責任的程度和方式,國內和國外皆有正反不同的論辯,差異極大。主張積極參與者,都強調日本經濟實力提升之後,對國際社會應有更大的貢獻。反對的論者,則認為日本應避免在國外使用武力的原則不容輕易更動、對外活動增加可能不利對外關係或國內經濟活動;且東亞地區仍有部分國家以日本尚未真誠為侵略史實道歉,特別對日本軍力擴張和「軍國主義」復甦產生聯想,造成相當的阻力,不容日本迅速改變當前的防衛政策。日本固然小心翼翼,不願牽扯國際紛爭與分擔國際責任,但美國人民均認為美口同盟似乎不公平,指責日本坐享其成不負國際責任,是「廉價搭乘」(Cheap ride)美國安保列車。 波斯灣戰爭期間,日本表現出「錢我來出,命你來丟」,只拿出一百三十億美元,戰爭期間自衛隊一步也不能離開日本,引起美國不滿。日本人事後檢討認為未能配合國際需要,失去了作大國責任的機會。美日同盟關係也因兩國經貿與駐日美軍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同盟關係進入「飄盪」(drift)時期。一九九四年二月細川首相成立一個首相私人顧問懇談會,檢討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與防衛力應有的方向。懇談會檢討指出:日本要擺脫過去在安全保障政策上被動的角色,應主動參與及追求具有建設性的安全保障政策,不僅是對國際社會貢獻,也是日本國民應有的責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必須利用外交、經濟、防衛等各種手段來配合,以建立綜合性的安全保障政策。其作為包括:建立多邊的安全保障合作、充實美日安全保障合作關係、維持高效率的防衛力量等三個主要安全支柱,成為日本邁向廿一世紀安全保障政策與防衛力量應有的新方向。 一九九六年四月美日兩國發表聯合宣言,確認美日安保體制對亞太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後,並於.一九九七年九月公布新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國會於一九九九年四~五月間通過「防衛合作新指針」相關法案,使過去雙方一直停留在研究階段的「周邊事態法」、「自衛隊法修訂案」、「美日物品及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修訂案」等法案紛紛完成立法,使自衛隊在遂行美日軍事合作有明確的法源依據。 日本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新頒布的國家防衛計畫大綱,所制定1996~2000年中期防衛武力建整計晝,即將屆滿,於二 000 年十二月十五日,日本決定再投資高額國防經費,整建2001~2005年之第二期中期防衛武力,冀望建立一支「合理化、效率化、精簡化」之適當的防衛力量,以增強其跨世紀的國防武力及對國際貢獻執行能力。新中期防計畫引進空母型護衛艦、空中加油機及其它軍事投資等,備受中共等鄰國的疑慮與關注。 美國面對後冷戰時期快速改變的亞太環境、為確保其國家戰略利益,美國除支持日本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扮演積極角色,並藉由多邊聯盟安排逐漸引進日本軍事能力,重新定位日本在亞洲的角色,支持日本逐漸成為一個正常國家(normal state)。惟防衛力的增加,並不是單純二國內政的問題,國家之間主體的互動往往因彼此的研判與認知不同而產生誤解引發衝突,或為增強防衛能力可能引發軍備競賽,戰爭的工具增加,和平的維護變得困難和脆弱。在「安全兩難」的環境下,日本在美日安保架構增強防衛武力,區域內各國現階段的反應為何?以及當美國影響力退出本地區,權力平衡失去原來的架構時,區域內可能會有何種變化?以及日本在美國持續敦促參與國際事務,未來對外政策會有什麼新的方向?為本論文研究重點。 關鍵字:專守防衛,樋口報告,武器輸出三原則,吉田茂主義,綜合安全保障戰略,三矢研究案,大東亞共榮圈,周邊事態,飄盪時期,集體自衛權,正常國家。
20

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之研究

張大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為名的永久性政府間組織,以中文及俄文為正式語言,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及地處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而「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建立於1996年的「上海五國」機制,2001年中,烏茲別克加入「上海五國」機制,同年6月15日,六國元首共同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佈在「上海五國」機制基礎上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當時中共藉著這個機制與俄羅斯及中亞四國開始展開邊境地區信任和裁軍的談判,而這也是「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的開端。 本論文以「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為研究主題,首先主要探討的目的為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其軍事合作形成的背景有那些主要因素、其演進的歷程及其內容,其次「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的主要內容有那些,接著探討「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發展至今,不論外部或內部有那些限制因素影響軍事合作,最後逐一分析「上海合作組織」的軍事合作對全球、區域及台海兩岸的安全情勢未來的發展。 研究發現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加大,中共在中亞日益提昇的力量也形成對俄羅斯的另一種挑戰。2007年6月27日「上海合作組織」六個成員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協定」,使聯合軍演朝向定期化、常態化與制度的趨勢發展,而「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發展至今,雖然有許多內外的限制因素,但是其範圍及影響層面卻日漸擴大,對全球、亞太地區或台海兩岸的安全情勢都產生重大的影響,不論兩岸和平談判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密切注意「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對我軍事、外交等層面所造成的威脅。 /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is the first permanent inter-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amed by one of the Chinese cities. Its official language is Chinese and Russian, and its members include China, Russian Federation, Republic of Kazakhstan, Republic of Kyrgyzstan, Republic of Tajikistan and Republic of Uzbekistan.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established in 1996, was the forerunner of SCO. In 2001, Republic of Uzbekistan joined the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and in the same year of June 15, the leaders of the six countries announced a joint statement-"the founding declaration of SCO", which declared SCO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 By using this mechanism, China started the negotiation, which is about a mutual trust of boarding area and disarmament issues with Russia and four center Asia countries, and this mechanism started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in SCO.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of SCO. First, it will be discusse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Shanghai Five" to SCO, including what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of forming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its courses of evolution and contents. Second, we talk about what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the SCO’s external or internal limitation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Finally, we analyz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situation in global, regional,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step by step.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with the foundation of SCO, that the China’s influence in center Asia is increasing, which will form another challenge to Russia. On June 27, 2007, the six members of SCO signed “an agreement of holding joint military maneuvers among SCO members” to have them held periodically, normal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now,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limit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 and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global, Asia Pacific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No matter how the peac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will go, we must keep a close eye on the fact that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could cause Taiwan’s military and diplomacy to be under threat.

Page generated in 0.02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