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40
  • 320
  • 159
  • 20
  • 15
  • 12
  • Tagged with
  • 526
  • 526
  • 101
  • 98
  • 96
  • 90
  • 87
  • 84
  • 79
  • 73
  • 69
  • 68
  • 63
  • 61
  • 5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大灣區環境法律制度與環保合作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strateg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 Bay Area /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strateg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 Bay Area

姚舜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42

心理臨床における環境的アプローチに関する実践研究-臨床家のかかわりをめぐる精神分析的考察-

長谷, 綾子 23 January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2141号 / 教博第243号 / 新制||教||19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橋 靖恵, 教授 岡野 憲一郎, 准教授 松下 姫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3

低炭素循環型社会構築を支援する各種環境評価法の開発と地域環境コミュニティ設計に関する研究

前, 奈緖子 24 March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球環境学) / 甲第18434号 / 地環博第116号 / 新制||地環||23(附属図書館) / 31292 / 京都大学大学院地球環境学舎地球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勝見 武, 教授 宇佐美 誠, 准教授 西前 出, 准教授 乾 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44

コーディネート型環境教育法の実践的研究 : 兵庫県における環境体験事業をめぐって / コーディネートガタ カンキョウ キョウイクホウ ノ ジッセンテキ ケンキュウ : ヒョウゴケン ニオケル カンキョウ タイケン ジギョウ オ メグッテ

丸谷 聡子, Satoko Marutani 21 March 2020 (has links)
本研究は、持続可能な社会実現のため、学校と地域をつなぐ環境教育のコーディネートを事例として考察し、コーディネートモデルを提示すること。キーマンとなる教員への身近な地域の自然体験学習を基軸とした環境教育に関する研修のあり方について検証すること。その上で、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の理論を用いて、教室と現場、教員と地域・専門家を結ぶ教育法として、「コーディネート型環境教育法」の実践手法を提示した。 / 博士(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al Innovation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45

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問題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王馨敏, Wang, Si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的相關應變措施,發現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使用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研究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的問題,俾供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以南投及臺中兩縣國民中小學震災學校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共抽取125所震災學校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898人,南投縣597人,臺中縣305人);另外,選擇2所震災學校以訪談校長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調查問卷、訪問表和照相機(幻燈片)等三種。在統計分析上,主要採用次數和百分比、卡方考驗以及Cochran Q考驗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變措施 (一)震災學校人員在簡易教室搭建完成之前,最希望在原校未受損建物內復課,其次是學校的空地上。 (二)震災學校在賑災初期面臨較嚴重的前幾個問題為「復課場所問題」、「衛生飲食問題」、「毀損校舍拆除問題」以及「應急經費不足」。 (三)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在賑災初期作震災學校資源整合工作的單位為各縣市教育局。 二、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 (一)震災學校人員對於簡易教室的外觀、空間大小、照明設備、屋頂排水效果以及防震效果大致持滿意看法;對於簡易教室的通風效果、隔音效果、隔熱效果、無障礙設施以及防竊效果大致持不滿意的看法;而對於簡易教室的教學設備、自然採光效果、飲用水設備、簡易廁所環境以及防雨效果蠻多的人持滿意看法,但也有不少人不滿意,看法不一致。 (二)半數以上的全毀學校認為簡易教室數量不足,而半數以上的部分(棟)毀損學校則認為簡易教室數量足夠。 (三)最希望簡易教室中能增加電腦教室。 (四)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的簡易教室發包方式是委由民間單位發包施工。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工作 (一)幾乎全部的震災學校都已經成立校園重建規畫小組。 (二)震災學校校園重建規畫小組組成成員的優先性依序為建築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認養單位人員、社區人士(含家長)、土木工程師、學者專家、水電技師、教育行政人員、學生。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該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 (四)震災學校理想的完工時程為「兩年以內」,而實際上也預估能夠在「兩年以內」完工。 (五)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中遇到較嚴重的前幾個困難為「重建經費不足」、「重建程序複雜」、「相關法令繁瑣影響重建時效」。 (六)震災學校人員比較強調的規畫理念依序為「規畫人性化生活休憩空間」、「設置現代化科技資訊設備」以及「建構教/學中心的學校空間」。 (七)學校、縣府以及民間單位三方合作的校園重建規畫流程受到肯定。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成立專責機構負責震災學校環境的重建;(二)提升震災學校賑災及重建效率;(三)適度提升簡易教室各項設施品質;(四)適度考量震災學校減併問題。 二、對震災學校的建議:(一)主動因應震災初期面臨的問題;(二)選擇適當的簡易教室搭建地點;(三)用心解決簡易教室使用問題;(四)校園重建應整體規畫逐步推動;(五)震災學校空間規畫應考量學校未來發展;(六)創新之餘不忘學校文化的傳承;(七)重建過程的校園品質與安全維護。 三、對認養單位的建議:「賑災是一時的」但「學校是永久的」,認養單位除了提供必要協助之外,宜讓震災學校有更多的參與,甚至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整個校園重建的歷程。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物質資源的被剝奪是否會對孩子的學習成就造成影響;(二)臺灣學校建築地震史的分析整理;(三)震災學校與認養單位之間合作模式和流程的探討與比較;(四)學校空間應該如何規畫設計才能符合學校未來發展的需求;(五)探討學校建築地區文化的重塑歷程。
46

都市服務設施意象之研究 / The image of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林啟賢, Lin, Chi-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代都市的生活中,為了達到安全舒適與便利,經常需要配置許多都市服務設施來提供必要的服務,然而這些設施卻未必能讓所有人都樂意接受。一般而言,會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清楚圖像的環境多半是值得回議會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這些意象通常都是正面的。雖然過去的受害經驗也可能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但人們通常會試著淡忘這些不好的經驗,因此都市服務設施不論具有正面或負面的效果,是否均會在居民對空間的認知結構中形成如「都市意象」般的設施意象? 環境意象的掌握是規劃工作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意象既是個人對其所具有空間知識的有意義選擇,其形式必然是被賦予了價值的結果,換句話說,由於人對環境的理解是透過知覺作用進行的,因此環境認知與環境意象的研究不但涉及了環境的實質元素、事件,更包含了個人或群體的情感屬性。因此,本研究即是希望從環境態度與環境認知的角度來了解民眾對都市服務設施主觀認知的社會事責,並利用意象圖的方式來探究居民對都市服務設施的認知結構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而經以面訪的方式對設籍於臺北市的242位居民進行調查後發現,在設施意象的建構過程中雖會受到外界資訊的引導與暗示,但是意象的內容卻未必會受到影響。再者,對受訪居民而言都市服務設施無非是公共設施的代名詞,且幾乎都是指對生活具有正面效果的設施,如果不是經常受到環境的刺激,並不會在意象圖中強調具有鄰避(NIMBY, Never-In-My-Back-Yard)效果的設施。在本研究的調查中也發現形成都市服務設施意象的最重要元素是商業及服務業設施,除了公用事業設施之外,各類設施的重要程度都會隨著空間範圍的大小不同而有所改變,而這些受訪者的都市服務設施意象在空間上不但有集中於居住地點、臺北車站附近以及臺北市政府附近等三個地區的趨勢,並傾向於將具有地方特色或當地象徵的設施表現出來,受訪者的設施意象亦多半會沿著主要的交通軸線延展而表現出與移動能力之間的某種關聯性。 除了調查組成設施意象的環境元素之外,本研究更將意象圖的繪製視為環境行為的表現方式,對可能影響個人環境行為的變數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受訪民眾封環境議題的看法都可以被歸類到資訊、經驗、環境態度、動機、領域性與個人屬性等六個因子當中,而形成各個因子的變項亦可能因為不同得時空環境而有所不同,使得因子對個人環境行為產生作用的過程隨時可能產生變化並形成一種極為複雜的網狀結構。
47

環境政策與最適汙染減量之研發策略 / Environment policy and the strategy of R&D

施睿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衝擊,近年來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為了達成環境與經濟永續發展的目標,各國政府如何透過政策的實行,提高有關污染減量的研發誘因以調整產業結構亦為重要的課題,大部分的文獻著重於策略性環境政策與貿易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福利的變化,本文主要係從產業組織的觀點出發,將產業研發決策與環境政策作連結,探討環境政策與污染減量之研發投入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研發投入在兩國合作與非合作之環境政策的影響。 透過兩國三地模型的應用並輔以二階段賽局之分析方法,本文發現環境政策對污染減量之研發投入水準的影響,取決於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與研發的外溢效果大小而定,至於兩國在環境政策上,在廠商之研發投入為外生變數的前提下,各別訂定的污染稅隨著廠商研發的投入而調降,而共同訂定的污染稅反而隨著研發的投入而提高。 /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uncontrolled polluti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reduce pollution emissions, governments have incentives to us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o encourage the private R&D spending which targets on reducing pollution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three-country model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level of the private R&D. And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private R&D investm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between countries. A principal finding is that when governments levy tax on pollution emissions, it turns out that firms may or may not increase its level of the R&D spending. In addition, in setting the R&D spending as the exogenous variable, ceteris paribus, the non-cooperative emission-tax will decrease when the R&D spending increases.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the increased R&D spending will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operative emission-tax.
48

仮想空間操作システムの開発による画像処理システム開発支援環境VISUALの検証

北川, 英志, 岡田, 稔, 横井, 茂樹, 鳥脇, 純一郎 20 August 199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9

住宅都市更新案對於周邊風環境與熱環境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Urban Renewal Residential Project on Ambient Wind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江文勇, Chiang, Wen 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更新是為改善都市環境之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係透過都市更新住宅案例在更新前後與相關環境因子進行分析,藉由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擬方式來釐清都市更新完成後周邊風環境與熱環境之影響狀況。研究結果顯示,住宅都市更新案對於周邊風環境與熱環境之影響,就風環境係屬顯著,而熱環境得視個案而定,同時主要影響區域約略在100~150公尺之範圍內。而模擬結果亦顯示,建築物低樓層的退縮、棟距調整、鋪面材質更改將會影響更新後之風環境與熱環境。 建議未來可將模擬範圍、建築物退縮及棟距距離及地面材質納入都市更新風環境與熱環境之評估準則,以規範明確之環境審議機制,並使規劃評估者有可遵循之依據,亦可確保模擬的可靠度。 / Urban renew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refore,this study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residential cases before and after urban renewal and clarified the impact of urban renewal on the wind environment and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the ambient area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sidential cases had a consistent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nd environment, while the impact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varied from case to case. The main impacted area fell within a radius of 100~150 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the shrink of buildings’ low floors, adjustments to building distance, and changes in paving will impacted the wind environment and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following urban renewal. In the future, we recommend that researchers include evaluations of the wind environment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of urban renewal in the scope of simulation, shrink of buildings, building distance, and paving in order to clearly determine the mechanisms for environmental review for evaluators’ reference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50

空品旗政策執行之研究

邱苡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4年10月環保署實施「細懸浮微粒(PM2.5)」,教育部於開始實施「校園空氣品質旗幟宣導試辦計畫」。2014年至2016年10月主要參考空氣污染指標(PSI)以及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併陳,依據每日不同狀況升起不同顏色的旗幟,主要目標係強化校園師生對空氣品質的重視,藉由旗幟示警的功能,進行健康防護作業,進而提升校園師生對於空氣品質有更正確的知能。然而,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主管環境教育的環保署共同治理,以及地方政府機關善用自治權使執行成效提升,並且需要學校的能動性,才能使空品旗計畫成效加倍。 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中央部會(教育部與環保署)如何推動空品旗政策?地方政府(台中市、雲林縣、嘉義縣)如何執行空品旗政策?學校單位又是如何執行?上述單位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為何?並試圖釐清相關機關之間的權責關係,進而提供政策的改善建議方向,嘗試找出影響執行的各種因素,並反饋回政策問題核心,希望藉由空品旗的執行,能更切中環境教育的本質並且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 本研究發現該政策屬於「由上而下」的執行模式,並且分為三個層次,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執行,再由地方政府權責辦理至所屬學校機關,最後由學校單位內部落實。過程中面臨行政整合的難度,包含中央政府共同治理的問題以及地方政府自治權的應用,並且環境教育本身屬於環保署業務,而空品旗計畫屬於教育部辦理,在資源以及資訊的協調上,環保署應主動積極協助教育部執行,然而,本研究發現行政機關反而因為權責疆域界線而容易處於被動消極的處置方式。空品旗政策必須倚賴各單位之間的跨域治理,提高各個環節的能動性,才能使政策目標發揮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