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53
  • 612
  • 41
  • 22
  • 2
  • 1
  • Tagged with
  • 678
  • 678
  • 262
  • 203
  • 146
  • 142
  • 137
  • 113
  • 111
  • 106
  • 104
  • 101
  • 97
  • 90
  • 8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ime --Taiwan Experiences Analysis from 1951 to1998

徐昀, shun,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中文 犯罪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無論社會發展的程度如何,或是國家政體奉行何種主義,都會面臨犯罪的問題。但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犯罪的表現似乎不太一樣,以台灣為例,當社會處於農、工經濟發展時期,總犯罪率大體維持萬分之三十上下,但是進入服務業與資訊業發展時期,總犯罪率提高一倍以上,上升到萬分之六十左右。對於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間的關係,以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或是馬克斯的衝突學說較能闡釋,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以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工業化、都市化、離婚率等五個變項代表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以吉尼係數與職業地位差距等兩個變項代表馬克斯的衝突論,據以和官方犯罪統計中的總犯罪率、強盜搶奪、汽車失竊、殺人、恐嚇取財與擄人勒賭等犯罪做實證分析。分析結果得出,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對台灣社會的解釋力,要比馬克斯衝突論來得普及與有效。換言之,台灣社會的發展經驗顯示,犯罪現象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受社會制度不公平的部分來得深遠。此外,本文得出,台灣犯罪現象的發展並非由短期的經濟發展指標影響,而是靠長期經濟發展連動的社會變化所影響。 從涂爾幹理論中,本文得出政策啟發:政府應平衡人文與科技的差距,重現以人為本的社會關懷;不過份強求高經濟成長而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以及積極處理失業問題,以降低強盜搶奪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其次,馬克斯衝突學說得出的政策啟示是:政府在執行國家角色時,應兼顧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使民眾信任政府,以降低資源分配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犯罪問題在內。 經濟發展與犯罪 ─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綱要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綱要 3 表次目錄 6 圖次目錄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本研究之重要性 13 第三節、名詞界定 14 一、經濟發展 14 二、犯罪 20 第二章 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理論基礎 26 一、犯罪學主要理論之發展 27 二、犯罪學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6 三、涂爾幹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8 四、馬克斯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41 第二節、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之實證分析 一、國外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48 □、失業率與犯罪間的研究 49 簿、貧窮與犯罪間的研究 54 包、經濟不平等與犯罪間的研究 61 □、其它經濟相關因素探討 66 二、國內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69 第三節.小結 73 第三章 台灣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分析 第一節、台灣經濟發展分析 72 一、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概況 75 二、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分析 81 □、農業為主時期 86 簿、工業起飛時期 88 包、工業與服務業並重時期 89 □、服務業與資訊業並重時期 90 第二節、台灣犯罪狀況分析 一 台灣總體犯罪發展概況 92 二 台灣各類犯罪趨勢分析 97 第三節、台灣經濟發展型態與犯罪現象直觀分析 10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假設 106 一、 經濟成長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二、 失業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三、 工業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四、 都市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五、 離婚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六、 所得分配不均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七、 經濟階級差異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第二節、 變項定義與測量 109 第三節、 統計處理與分析 115 第五章、研究結果討論 第一節、 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5 第二節、 迴歸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8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結論 15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本研究之理論意涵 166 第二節、本研究之政策意涵 171 第三節、結論 178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79 英文書目 183 附錄 187 / Abstract No matter its ideology or economic conditions, crime is unavoidable in any society. Howev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has different kinds of crime. Taking Taiwan for an example,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are about thirty cases per 10,000. Surprisingly, when it comes into service and informational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jumps to sixty cases per 10,000. It is a double grow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theory can better explain the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 theory of Durkheime’s Anomie or the Karl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earcher uses f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o represent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Specifically, these are economic growth rat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divorce rate. The other two –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career class represent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Durkheim’s conflict theory is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in Taiwan. It means that the crime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more than the social inequality. Besides, the crimes were not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hort stage; by the way, they are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long ter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ances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paying too much social cost to get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not necessary,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unemployment rate carefully. On the other hand, Marx’s theory implied that: in resources arrangement, government should insist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real justice to make people believe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32

中國大陸「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 / A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 area of Mailand China

黃金龍, Huang, King-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西部地區」在中共建政後至1997年經濟發展的情形。 首先筆者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分成1.改革閉放前期;2.改革開放初期;3.九十年代時期。並討論各別時期間,中共主要的區域發展策略,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筆者主要是通過基礎的統計分析來比較中國大陸東、中、西部三地區經 濟發展的差距惰形。 綜合研究結果,筆者深覺,長期以來一直位於中國大陸邊陲的西部地區,若能利用自己特有資源、環境走自己特有的發展道路的話,也未必不能達到像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畢竟區域經濟增長點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由於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等種種因素,會出現向外擴散的趨勢,此種擴散就是有效率的擴散。我們也期待「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在此種有效率的擴散中,日漸成長茁壯。
33

組織中生涯發展理論之研究

傅桂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4

哥斯大黎加傳播媒體發展現況與依附之研究

郭怡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總共分為有五章,整本論文所想要探討的是研究哥斯大黎加傳播媒體的發展現況與依附之關係。而筆者選中美洲哥斯大黎加做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此國家的民主性質濃厚,人民有完全的發言自由,所以整個傳播媒介的發展較不會有戰爭的因素影響。 而在研究方法的採用是以歷史研究法及訪談的方法做完整的探討。本文的歷史研究法以分析歷史資料為主,探討過去到現在的演變經過與原因,及其中依附現象對整個開發中國家成長有的影響。再是訪談研究法,這方法是要把在歷史研究法中所可能缺失的資料做更完整的探討,訪問一些現職的媒體工作人員尋獲一些更新的資訊。 本論文所討論的依附理論中可以看到已開發國家在開發中國家是有影響,但它的影響是有如以往的研究中所探討出它只有負面影響嗎?因此在本論文中要試探討出「依附」是否也有正面的影響,例如依附是否能幫助開發中國家加強經濟成長或生活水準呢?這就是本論文主要的動機與目的。
35

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為例

王非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邊緣是位於郊區外圍已開發地區之四周,混合著農業和都市土地使用的地區,因其位於發展地區的邊緣,常缺乏必要的計劃手段以因應都市化的快速發展,故都市邊緣之農村地區常呈現殘破荒涼的景觀,傳統農村文化特色也逐漸消失。然眾多都市邊緣之農業用地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存在,除了發揮綠帶阻隔、保持都市發展彈性、自然防災、生態維護及提供都市人口生鮮蔬果等功能外,近年來隨著所得的提升、高品質生活的重視,都市農業發達的地區,因地利之便常成為市民踏青遊覽、徜揚鄉野的地方,故又增添了休閒、遊憩、教育、文化等多樣功能。然為吸引嚮往遊憩及鄉野生活的都市居民前來,農戶往往違規規搭建寮舍、開設土雞城等餐食餐飲業,導致農村景觀破壞、環境污染及土地違法變更使用等外部性問題,農村社區在種種有利因素衝擊下,農村經濟與社區發展已到了不轉型則無以為繼之地步。然農業是融合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農村生態等三生一體的基礎產業,為興利除弊,誠需合三生一體的理念,妥善規劃都市型農村社區的發展,以達生產獨特農產品、塑造寧適美觀環境及建構雋永調和田園文化之精緻化、休閒化、人文化之富麗村目標。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都市化的腳步走進農村社區的同時,建立富麗的農村社區,以維護農業永續發展並保存既有的農村特色及人文自然資源。   為達建構都市型富麗農村社區之目標,本研究藉國內外獻的搜集和實地探訪,深入瞭解都市型農村社區的發展背景與現況,經由發展範型的建構即發展策略之歸納分析,發現國內外農村社區的發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面對課題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且所採之發展策略也相對迴異,依據我國過去農村社區發展之情況及先進國家之發展經驗,歸納建納都市型富麗農村社區宜採行之策略如下:   一、均衡社區發展策略。   二、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三、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四、實質農村社區規劃建設。   然都市型農村社區的發展,必須考量的層面至為廣泛且複雜,由於各國農村社區的發展背景與情況或有差異,因而各國發展成功之策略用於各國農村社區之發展可行性為何?本研究藉臺北市文山區指南里之典型都市型坡地農村社區進行實證,獲得結論如下:   一、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意義深遠。   二、地理形態是建構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範型之重要因素。   三、經濟發展階段主導都市型農村社區範型之建構。   四、均衡社區發展是建構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之整體性策略。   五、觀光休閒農業是建構都市型富麗農村社區最適之產業策略。   六、社區總體營造策略造就農村社區和諧與健康之美。   七、都市農業策略之展發得以保存都市農業之永績發展。   八、整體環境之規劃建設是建設都市型富麗農村社區不可或缺之策略。   九、法令與交通問題是都市型坡地農村發展之最大限制。
36

高階主管資訊系統發展架構及實施策略

洪敏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近幾年來隨著產業經濟規模逐漸成長,各種大型結構以及連鎖型和跨國型態的企業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再加上政府積極申請加入關貿總協和大力倡導成立亞太營運中心等政策鼓勵下,市場門戶逐漸開放,各種國外大型企業逐漸進入本土,加劇市場的競爭白熱化,這使得本土企業經理人在經營管理上面臨了重大挑戰,因此,如何有效提昇管理決策品質,以應付快速變遷的環境,便成為高階主管人員未來經營的主要課題,而尋求資訊科技的幫助則是解決這項課題的經營策略之一。   EIS是近年來漸受企業重視的資訊系統之一,它能夠提供簡易的操作方式,讓高階主管去擷取他們所需要的組織內部及外部關鍵性成功因素之相關資訊,而有助於高階主管人員決策品質的提升,因此,預估本土企業經理人員運用此類系統來增加其競爭優勢的機會,將會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然而由於EIS的使用者是高階主管,與過去傳統資訊系統的使用者為作業人員或一般管理者有著極大的不同,且依據過去國外經驗,其開發並不是那麼容易發展成功,再加上目前在國內它仍屬剛起步階段,因此,它的開發實施將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存在。   為了讓本土企業能夠順利進行系統開發,避免重蹈國外失敗命運,本文分別從高階主管資訊來源、高階主管對資訊的需求態度、EIS實施因素、EIS發展架構及EIS關鍵性成功因素等五個構面,採較廣泛的問卷調查方式對國內大型企業進行實証研究,以從其中找出實施策略之可行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企業高階主管人員利用電腦螢幕查詢以取得資訊已有增加的趨勢,而在實施EIS方面,高階主管的支持與承諾,資訊內容必須與公司策略目標相配合及系統開發過程中必需有一位實際執行負責人等是實施EIS最具重要性的關鍵成功因素;本文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四項實施策略,供實務發展者做為規劃之參考,此外,並對研究過程中所發現之問題提出建議,以供學術相關單位做後續之進一步研究。
37

台灣地區人口遷徙與地區發展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aipei Metropolitan

劉念華, Liu, Nien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的人口分佈,近三分之一集中於台北都會區,每年仍吸引大量的遷徙人口進入,不僅在量上可觀,遷入者之質上多屬各地區年輕、教育程度高、所得高的人,使得台北都會區之發展條件與資源遠非其他區所能比擬,大量的人口遷入,雖可提供所需人力,加速發展,但也因此使得都市建設無法趕上發展速度與之配合,種種不經濟的現象已逐漸浮現,並且造成區域差距的擴大,而付出許多額外的社會成本。   台灣地區跨縣市之人口遷徙,以數量而言,仍是以遷往台北都會區為主要流向,但比較八十一年與七十八年之遷入情形,已有緩和之趨勢,在數量上已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而由於台北都會區之政經中心的地位,政策上總是投入大量資源改善其擁擠情形,但卻吸引更多的人口遷入,成為惡性循環,應趁此遷入人口緩和之際,在資源的分配上作一調整。   整體而言,驗証台北都會區之遷入人口,特別具有遷徙傾向者之共同性質為年輕、教育程度高、家庭束縛力輕、男性。   各縣市之地區特性會對不同屬性之個人遷徙產生影響,以往之研究多僅就遷徙數量探討,而未區分出遷徙傾向人口,本文即因此分別探討不同屬性個人遷入台北都會區,所受地區特性之影響不同。   就台北都會區內遷徙而言,雖然台北市遷往外圍市鄉鎮之人口,在數重上雖大增,但現階段以遷徙者之個人屬性來看,與國外都會區之郊區化中,中產階級紛紛遷離中心都市之現象並不相同。
3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變革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n Taiwan R.O.C.

陳麗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因應行政院組織再造,國科會如何調整以符合時代潮流及政府組織再造之目標。 時值我國政府組織再造階段,科技部門亦展開組織調整作業,實有必要整理我國科技部門之組織、任務,借鏡世界主要國家近年之組織調整經驗,作為我國科技組織再造之參考。具體言之,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索國科會組織功能滿足其運作要求的變革方式。 二、了解國科會科技行政之角色。 三、分析國科會組織變革與其組織結構及功能之關係。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訪談對象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學者、專家與立法者,第二類為決策管理階層,第三類為行政人員,偏重中高階主管或承辦科技行政業務同仁。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在國科會組織功能之強化方面,從結構、技術、人員、工作層面加以說明。 二、在變革的方式:應從流程再造與變革管理方面著手,並提昇國家競爭力。 三、在長期變革方面,應朝下列四項進行變革:(一)透過人力資源的整合與調整。(二)建立組織設置規範。(三)定期檢討與改善法令規章,並藉以代替防弊作為,以使政府具有彈性、創新與應變能力。(四)組織結合民間力量。 / The thesis is on the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aiwan, ROC. It explores how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SC) copes with the miss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of the Executive Yuan to meet with tides of era. Currently our government is at the stage of 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all the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related departments have geared up for adjust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to examine and review the structures and missions of each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o learn and share the experiences of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from major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 1.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of the NSC 2. To understand the Sci-Tech administrative role of NSC 3.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engineering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NSC. The thesis concludes as follows: 1.Reinforce the function of NSC from four dimensions:structure, technique, human resource and work procedure. 2.Upgrade national competence with procedure-revol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3.Proceed long-term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rough four aspects:(1) the integ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2) the build-up code of organization;(3)regular examin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 rules;(4) combination of civil resources.
39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職涯發展研究

游圳仁, Chun-Jen Yu January 1900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我國國際足球裁判職涯發展,分析台灣國際足球裁判個人需求面與職涯規劃。瞭解台灣國際足球裁判實務經驗面與職涯規劃。最後探討台灣國際足球裁判生涯發展面。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內足球裁判的執法現象及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下對於其專業裁判的生涯規劃上所產生之影響,研究主軸透過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針對2014年中華民國足球協會認證之國際足球裁判12名且具代表性資深足球裁判與擔任裁判長裁判考核員等,經歷崇高的裁判界人士,進行訪談,透過蒐集可信且具代表的訪談資料以及國內外針對足球國際裁判之相關研究,做為資料的參考與驗證,使能瞭解我國國際足球裁判執法的職涯發展。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提供產官學與對足球裁判有興趣,並有志往國際裁判目標邁進,和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ootball refere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o analyze what is expected from the respective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eir career planning. This inquiry seek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areer planning of Taiwanese international football referee and ultimately discuss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spec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e of domestic football referee, how different circumstance would affect their career planning and what these influence might be.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a focus on the 12 international football referees certified by Chinese Taipei Football Association in 2014, representative senior football referee and head referee who also served as assessment staff, etc., and also highly respected referee professionals, to collect credible and representative interview materials. Local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football referee was also collected. The two types of materials serve as reference and point of departure in ass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feree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urther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referee official qualification mechanisms,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of football referee, those who aspire to become international referee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on the subject. /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壹章 緒 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0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3 第六節 預期結果與貢獻--------------------------------------------- 1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足球場上的國家認同----------------------------------------- 15 第二節 職涯發展理論分析------------------------------------------- 19 第三節 國際足球裁判分析------------------------------------------- 34 第參章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發展與培訓--------------------------- 41 第一節 國際足球裁判發展------------------------------------------- 41 第二節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培養--------------------------------------- 45 第三節 我國2014年國際足球裁判基本資料----------------------------- 55 第肆章 資料分析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個人需求面與職涯規劃----------------------- 57 第二節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實務經驗面與職涯規劃----------------------- 65 第三節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生涯發展面的探討--------------------------- 7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2 第陸章 結論-----------------------------------------------------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職涯發展研究訪談大綱-----------------------98 附錄二 我國國際足球裁判職涯發展研究深度訪談紀錄------------------100 附錄三 中華民國足球協會2014年國際裁判、國際助理裁判考選辦法-----125 附錄四 台灣國際足球裁判發展記事----------------------------------130 圖目錄 圖1-3-1我國國際足球裁判生涯規劃研究架構圖-------------------------05 圖1-3-2我國國際足球裁判生涯規劃研究流程圖-------------------------07 圖2-2-1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30 圖2-2-2需求層級、雙因子、ERG 理論結合圖---------------------------31 圖3-2-1國際足球裁判體能檢測表-------------------------------------49 圖3-2-2國際足球助理裁判體能檢測表---------------------------------50 圖3-2-3國際女子足球裁判體能檢測表---------------------------------50 圖3-2-4國際女子足球助理裁判體能檢測表-----------------------------51 表目錄 表1-3-1我國國際足球裁判訪談對象一覽表-----------------------------08 表1-3-2質性問卷學者專家組合表-------------------------------------11 表2-2-1國外學者對生涯規劃的定義表---------------------------------20 表2-2-2國內學者對生涯規劃的定義表---------------------------------22 表2-2-3 Super生涯發展五階段及其生涯發展任務與活動表---------------27 表2-3-1各級足球裁判報名資格表-------------------------------------36 表2-3-2各級足球裁判培訓考選課程表---------------------------------37 表2-3-3國際足球裁判培訓考選課程表---------------------------------38 表3-2-1受訪者描述文一---------------------------------------------46 表3-2-2我國國際足球裁判體能檢測表---------------------------------51 表3-2-3受訪者描述文二---------------------------------------------52 表3-2-4受訪者描述文三---------------------------------------------54 表3-3-1我國2014年國際足球裁判基本資料----------------------------55 表4-1-1受訪者描述文四---------------------------------------------58 表4-1-2受訪者描述文五---------------------------------------------60 表4-2-1受訪者描述文六---------------------------------------------65 表4-2-2受訪者描述文七---------------------------------------------69 表4-2-3受訪者描述文八---------------------------------------------72 表4-3-1受訪者描述文九---------------------------------------------76 表4-3-2受訪者描述文十---------------------------------------------79 表4-4-1受訪者描述文十一-------------------------------------------84
40

將台灣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成長經驗運用在宏都拉斯的發展策略上 / Applying Taiwa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uring the 1950’s to 1980’s to Honduras development strategy

黎希娜, Ilcy Dixiana Mejia River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將台灣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成長經驗運用在宏都拉斯的發展策略上 / At the end of 2009 Honduras was facing the biggest political crisis in its history, it will be remember as the worst year of any Central American Country, as it was predicted by economists the impact was huge not only politically but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hopefully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turbulence, signs of stability began to rise from the ashes, the new President elections brought new hopes to Honduras society. This thesis is written as a basis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ve of Honduras growth with a comparison to Taiwan strateg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950’s until the 1980’s which represents its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n industrialized based economy; Taiwan miraculou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has been admired for many, it is really impressive to see how a country with so many limitations could rise as Taiwan did. Considering this two countries scenarios it would be said that a country with such abundance of resources its meant to be a develop one, while the other will face troubles to survive, however, Taiwan has shown that the scarc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are not limitations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growth. Can Honduras learn from Taiwan experiences and change its economical situation? Considering Honduras holistic situation, are those Taiwan’s strategies still applicable? The answers of these questions are promising, it is feasible to reac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limitations involved in an agricultural based economy can be overcome and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can be achieved, it is not an easy task, several changes need to be done. Finally, to achieve a n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mostly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hip engagement, working in sync as the engine of the process, Taiwan is an example of what the nation’s population is able to do.

Page generated in 0.02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