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53
  • 612
  • 41
  • 22
  • 2
  • 1
  • Tagged with
  • 678
  • 678
  • 262
  • 203
  • 146
  • 142
  • 137
  • 113
  • 111
  • 106
  • 104
  • 101
  • 97
  • 90
  • 8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士)官制度對役男生涯發展之影響

林瑞怡, Lin, Ev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會影響個人生涯發展之因素有很多,根據相關文獻探討結果,可將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而本研究之探討主題「兵役制度」,則屬於生涯發展的外在影響因素之一。 由於我國實行徵兵制,屆齡役男皆有入伍服役的義務,且具有一定時間的限制。我國役齡的規定,正好處於生涯發展理論中的探索與嘗試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國青年正值於學校畢業並踏入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相關文獻探討,學者指出,這個時期青年與職業有關的各種活動對於個體未來的生涯發展有長足且根本的影響,因此兵役制度對我國青年生涯發展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長久以來,一般兵役制度對於役男的影響已為一般大眾所熟知,對於役男而言,也可較易預見並即早規劃。雖然,國防役制度已行之有年,但該制度近年來隨著時空環境的演變,逐漸對為數不少的役男產生巨大且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國防役可使我國珍貴的高科技人才所學不致中斷,除能夠使國防役男提早累積年資及財富,並得以於服役期間自由安排時間;另一方面,由於兵役制度本身必須具備的特殊性,國防役的特定規定,也限制了役男的生涯發展;尤其大幅限制了國防役男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權利,在教育訓練及進修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則在相關文獻探討之後,透過實證調查,瞭解國防役本身及其特定規定可能會對役男生涯發展造成的影響。
42

策略聯盟形成與發展途徑之探討:以台灣電子廠商為例

陳竫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策略聯盟之相關探討多是對於個別的環節,例如聯盟的動機、成員之選擇、聯盟的管理…等部分做討論,極少有由策略聯盟的動機、形成、運作內容,乃至績效成果,全面性地討論,因而本文除了彙整各家動機理論基礎之外,更企圖從更廣泛的層面解讀策略聯盟的發展路徑,試著找出其發展歷程轉折的呈現方式,透徹策略聯盟的行為,因而引入「路徑相依」理論,透過台灣電子廠商聯盟之個案分析,發現到廠商之所以組成策略聯盟是根源於既有的限制所決定的機會,且其自身資源、技術、產業特性的累積,影響廠商可能的發展方向,策略聯盟的發展途徑並非隨機,而是和過去歷史的行為,以及他們彼此合作的慣例有密切關係,亦即策略聯盟一旦鎖定某些特性,就會照著這樣的限制,進行往後的路徑;納入歷史分析的角度,更能夠清楚地瞭解廠商進行策略聯盟的前因後果與變遷途徑。
43

企業成長與國際市場發展策略-以某資訊公司為例

林淑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資訊廠商為例,以成長策略角度出發,繼而探討企業國際化的內涵,本研究參考各學者之成長策略與國際策略相關理論與文獻,並配合PDA產業的特性,發展出本論文「研究架構」。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已研究架構中各項理論為基礎,依循理論來蒐集與分析資料。其次,經由大量的次級資料整理與分析,與深入訪談業者,建立有關我國PDA產業及公司資料,進行個案公司之成長策略與國際化策略的研究,最後,因為所研究之個案公司為台灣許多高科技中小型企業的縮影,期能以本研究來做為台灣許多類似個案公司的企業其往國際市場發展的建議。 本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國際化策略之命題 1.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在找尋海外代理商時所考慮的是當地市場潛力和而非代理商規模。 2.相較於跳躍式國際化程序,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採漸進式程序較適合進入歐洲市場。 3.當中小型高科技企業透過國際化活動追求成長時,資源累積方式與國際市場進入模式有關。 (二)企業成長策略之命題 1.相較於其他事業群,採取探勘者策略事業群較注重集中差異化策略。 2.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傾向採取策略聯盟或合作策略以獲取互補性資源和能力。 3.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與互補性廠商採取異業聯盟或合作是為了增強垂直整合的能力。 4.事業群進入國際市場時間點愈接近,事業群彼此間所能共用的資源越多。 (三)國際化策略與企業成長策略之關聯性 1.同時經營消費品與工業品事業並以ODM/OEM為主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傾向先以消費品來發展自有品牌。 2.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為了快速進入國際市場傾向採取策略聯盟或合作策略藉以取得通路資源。 3.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在擴展國際新市場,應先發展在資源和能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事業群。 4.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若品牌權益與其母國語文有高度相關,不一定適合延伸到國際市場。 (四)國際化內外部驅動因素和限制因素之命題 1.影響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國際化的驅動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為市場,內部因素有: (1)領導者的企圖心 (2) 企業成長動機 (3) 學習國際經驗 (4) 建立企業形象。 2.影響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國際化的限制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為:(1)政策資訊不足 (2)市場環境資訊不足,內部因素有:(1)企業資源能力不足 (2)國際人才的缺乏 (3)語言溝通障礙。 (五)國際化內外部驅動因素和限制因素與國際化策略之關聯性 1.在國際市場推動品牌除了廠商的R&D和財務能力,行銷通路能力是自創品牌最關鍵的因素。 2.企業尚未掌握國際行銷通路之前,與通路商會保持「競合」的關係。 3.國際化內外部限制因素使得有自品牌廠商的消費品國際行銷策略採標準化。
44

集群分析於台灣永續發展指標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aiw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徐郅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間越趨重視永續發展,因此投入了許多心血研究永續發展的指標及方法,希望可以有效的反應生態環境的狀態,及探討不同地區之間永續發展的程度。 本研究在一開始概述永續發展目前的狀況,介紹OECD、UNCSD等國際組織所研究之永續發展指標,如OECD的「壓力¬¬-狀態-回應」指標及UNCSD的「驅動力¬¬-狀態-回應」指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率先在台灣推動永續發展論壇,進而台灣多個縣市也因此推動永續發展策略。本研究希望能將台灣適用之永續發展指標,利用政府資料庫將其評估並分群,探討群與群之間不同差異。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方法,以了解台灣縣市的永續發展情形,共蒐集2010年政府資訊公開資料,將資料區分為三個大指標(壓力、現況、回應),其中回應部分包含制度回應、都市發展,並於實證分析中先以熱圖來看在各個指標中的大概群數,再以樹狀圖選出適合的集群數及群內組成的縣市為何,並探討各縣市在不同的指標條件下,被分至不同的群中,其群與群之間的差異。 分群的結果顯示,壓力指標分為6群、現況指標分為5群、制度回應分為5群、都市發展分為4群,各指標內的分群特色皆有些不同,另外花蓮縣與臺東縣無論在哪個指標下都被分屬於同一群,因此花蓮縣與臺東縣的特性完全一致;苗栗縣與台中市、宜蘭縣與基隆市、嘉義縣與屏東縣,這三種組合都分別有3項指標被分屬於同一群,這兩兩縣市的特性非常的接近。
45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1972-1983)

顏志榮, YAN, ZH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二萬字,分七章十八節。 本文係以後行為主義討論重大問題的理念為研究角度,來研究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 驗,希望能藉此研究成果鑑往知來,以為啟示。為避免研究範圍過大致難以掌握重點 的弊病,特以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三年期間,我國政治發展經驗,做為研究之對象, 其中參考GABRIEL A. ALMOND政治發展四個因果解釋,以下列五個層面為分析內容: 一、在政治發展的外環境上,主要是討論國際環境的嬗變及中共的統戰對中華民國的 影響。 二、在政治發展的內環境上。主要是討論中華民國在社會動員上的發展程度,藉此探 討社會動員對政治發展的影響,並以政治參與的高漲為焦點,討論無黨籍政治人士的 崛起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三、在政治體系的功能發展上,係說明政治體系面對社會動員的發展,在功能上所做 的各種因素,包括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額選舉,選舉罷免法及國家賠償法的制定,以及 中國國民黨面對無黨籍人士競爭所做提名政策的回應。 四、在政治成員的理性抉擇上,主要是探討政治成員的政治文化,申論選民歷年的投 票趨勢,以及苶黨籍政治人士的言論取向。 五、在取高執政者的領導上,則從領導的制度層面及行為層面分析 蔣經國先生的領 導特質,並探討其在精英甄補上的決策。 最後,總結歸納這一段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發展上的成功經驗,並希望能藉此補充 修正政治發展理論的疏失。
46

在台外資企業訓練發展制度之研究

鄭焜中, ZHENG, KUN-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九萬字,共分七章三十節,其大概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第三節研究限制。 第二章:訓練發展文獻探討:第一節訓練發展的功用,第二節訓練發展和人事管理功 能間的關係,第三節負責訓練發展的組織,第四節訓練發展的實施程序,第五節影響 訓練發展成效的因素,第六節訓練發展的歷史沿革影響未來發展的因素。 第三章:分析階段:第一節沿革、內容、程序,第二節方法、選擇原則,第三節實施 時的原則,第四節實務上的作法。 第四章:計劃執行階段:第一節訓練方案的擬定,第二節發展計劃的其它內容,第三 節計劃的執行,第四節實務上的作法。 第五章:評估階段:第一節評估的意義、類型、重要性,第二節評估的形式、指標, 第三節評估的方法,第四節實施程序,第五節實施原則、成功要件,第六節追蹤工作 ,第七節實務上的做法。 第六章:年度訓練計劃之擬定:第一節如何擬定年度訓練計劃,第二節實務上的作法 。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研究發現摘要,第二節建議。
47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及營運機制之研究

丘崇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態工業園區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皆屬新興觀念,尤其國內是在近年來才開始推動。由於生態工業園區之興起正符合全球經濟與環境共生共榮之趨勢,足見未來勢必成為國家新世紀發展重點。惟生態工業園區在國內之推展仍屬萌芽階段,故本研究以透過探討生態工業園區之規劃及營運機制,來建立發展策略,供作相關政策制訂與推動之參考。 本論文採用個案研究法,探究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經驗,然後列舉包括美國、日本及中國的重要生態工業園區案例,最後由實質、技術、市場及政策環境等面向歸納整理;再研究國內的發展現況,並以調查研究法深入訪談工業局及環保署之相關意見以發掘台灣生態工業園區規劃上及營運上面臨之課題;再研擬規劃及營運機制發展策略,作為建構台灣生態工業園區永續發展之參酌。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緒論,箇中對以生態工業園區來建構台灣成為環境與經濟發展並重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內容及研究方法作一概略式交代。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分別對生態工業園區之概念、定義、分類類型、重要發展脈絡、規劃及營運機制進行分析及描述。論文的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之說明,分別採用個案研究法及調查研究法中的深入訪談為之。第四章先描述全球所公認的生態工業園區原型案例—丹麥卡倫堡,繼之,以美國案例作為主軸,並延伸至其他各地主要案例,歸納各生態工業園區之發展模式,做為後續論述之基礎。第五章探討台灣生態工業園區之可行性分析首先敘述台灣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歷程與政策之演變,以瞭解其推動之時空背景;其次則描述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之設置現況,最後藉由問卷調查瞭解政府相關單位對於生態工業園區發展之意見及課題,以為後續研究之參考。第六章旨在研擬規劃階段之發展定位、基礎建設及營運階段之招商規劃、營運組織、副產品交換、環境績效標準之策略,供政府在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相關政策及開發之參考。
48

高雄市行人公共空間改造規劃之研究 -以美麗島大道計畫為例

蕭宜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雄市是台灣第二個建有捷運系統之都市,原有公車系統受限許多因素,導致使用度與滿意度偏低,故高雄市民仍以汽、機車為其主要交通工具。因此高雄市發展都市大眾捷運系統,期望能達成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之目標;然而若僅依賴目前所規劃之紅、橘二條捷運路線,欲達成其目標,勢必需在都市內採取行人導向發展 (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POD)理念,規劃具有人性化及吸引力的行人公共空間,以提昇市民搭乘大眾運輸便捷性及意願之目標。緣此,本研究以「美麗島大道計畫」為研究個案,分析台灣首例採取縮減主要道路面積,來擴寬及美化人行道的規劃方式,是否符合行人導向發展POD之理念。因此,本研究期望瞭解「美麗島大道」個案之改造規劃願景,並探討其改造規劃後是否符合「行人導向發展POD」之規劃理念;其次,分析研究個案空間各項空間元素的成效及其必要性,並瞭解行人公共空間之不同參與者對「美麗島大道」個案各項空間元素的需求。最後,提出具體改造規劃策略建議,提供政府作為改造規劃時之參考。 本研究進行國內、外個案及問卷調查與專家訪談分析後,得到如下之結論:一、行人公共空間是高雄市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重要元素之一。高雄市發展大眾運輸,必須正視下列重要元素(一)提供具吸引力之友善行人公共空間;(二)提昇公車之便捷性;(三)提昇捷運之便捷性。二、高雄捷運通車後可能面臨大眾運輸搭乘人口不足,以及民眾交通運輸習慣的調整,與高雄市公車系統的便利性改善,因此行人公共空間的改造規劃是高捷通車後所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三、行人公共空間改造規劃後可發現,汽、機車違規停放及部份商家或住戶違規占用行人公共空間,缺乏遮蔽陽光設施等問題;以及行人公共空間改造規劃後所需面臨的課題,如與社區等重要節點普遍缺乏串聯與延續性,以及改造規劃政策方向未能統一,並普遍存在行人使用率不高之現象等課題。 基於上述研究內容,本研究提出如下涵蓋了四個面向目標之行人公共空間改造規劃具體策略建議,分別為1.行人導向發展POD的規劃理念。2.規劃內容及空間元素之增進。3.落實公權力與民眾參與。4.增進空間趣味性與吸引力。 期望高雄這個仍在迅速蛻變中的城市,在進行都市行人公共空間的規劃改造過程中,可以漸漸關注到「人」的需求,以及滿足到「人」的需求,畢竟,慢慢走,才是親近、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的方式。
49

我國行政機關辦公室自動化發展政策之研究

高明智, GAO, MI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國家的運作,已與電腦的使用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組織的管理,更要依賴 電腦資訊系統來完成,而電腦應用的發展己由最早的EDP 進入MIS 與DSS 的階段。最 近OA 更成為電腦應用的重要概念。本論文即以我國行政機關辦公室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發展政策為研究主旨,期能提出一些政策評估意見及規劃的方向與建議 。 本文分捌章: 第壹章,規劃的起點。包括名詞的界定、問題的認知、標的設定三小節。 第貳章,情勢的分析。探討環境的威脅與機會、我國的優勢與劣勢、特殊性問題的考 慮。 第參章,行政制度的發展政策。專職機構、人事制度、組織編制、文書管理。分四節 討論。 第肆章,資訊工業的發展政策。中文電腦、硬體發展、軟體研究、財稅獎勵。分四節 討論。 第伍章,通訊網路的發展政策。近程權宜通訊網路及整體服務數位網路。分別探討之 。 第陸章,法務問題的發展政策。有公文效力、電腦交易、軟體保護、電腦犯罪等問題 。 第柒章,教育人力的發展政策。討論海外人材、資訊師資。課程、職業訓練。檢定制 度等問題。 第捌章,結論。提出本政策成功的關鍵與執行的原則。
50

金融發展、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 / Finan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林昌平, Lin,chang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金融發展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動態門檻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全球的架構下,各國金融發展對於經濟成長之關係為何?並且進一步探討銀行發展及股市發展是否對經濟成長有不對稱效果。對於過去相關文獻無法獲得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間一致的關係,我們懷疑應與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為非線性關係有關。延伸 Shen and Lee (2006) 我們將探討是否於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間存在著銀行的門檻效果,並提出兩個假說,第一是「blessing-in-low-regime」,即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金融發展對於經濟成長有正面影響。第二是「curse-in-high-regime」即在高度銀行發展區域,金融發展對於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本文發展一個新的模型: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是延伸Hansen (1999)的panel threshold model,認為經濟成長會受到自己上一期變數所影響,結果指出就銀行發展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而言,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支持「blessing-in-low-regime」;在高度銀行發展區域支持「curse-in-high-regime」。反之,就股市發展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並不支持「blessing-in-low-regime」;在高度銀行發展區域亦不支持「curse-in-high-regime」。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雙向因果關係 本研究探討是否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存在一項非線性的雙向因果關係,且此項因果關係是否受到金融發展以及經濟成長程度的影響。在全球的架構下,利用42個國家1976年到2005年的資料,使用一項新發展的計量模型: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來探討此項因果關係。實證結果顯示,當使用銀行發展做為門檻變數時,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銀行發展對於經濟成長有正面影響,然而股市發展則對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而在高度銀行發展區域,銀行發展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性則轉向負面影響,而股市發展則轉向正向支持經濟成長。相對地,無論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或是高度銀行發展區域,經濟成長對於銀行發展皆有正面影響。最後,當使用經濟成長做為門檻變數時,本文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因果關係並未改變。 三、金融發展如何影響所得分配?倒U型分配假說與線性假說 本研究使用1976年到2005年42個發展中與已發展國家的資料,分析金融發展與所得分配的關係,並且進一步探討金融發展是否對所得分配有不對稱效果,隨著銀行發展程度的不同,其對所得分配的影響性將隨之改變。過去金融發展與所得分配的相關文獻提出兩項相對的理論假說,分別為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的「倒U型分配假說」與Galor and Zeira (1993)的「線性假說」。本研究發展一項計量模型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來檢驗這兩項假說。分析結果顯示,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股市發展將提升所得不均;而在高度銀行發展區域,股市發展則轉為減緩所得不均,支持「倒U型分配假說」。相對地,無論在低度銀行發展區域或是高度銀行發展區域,銀行發展對所得不均的影響性皆為負向的減緩效果,不支持「倒U型分配假說」,然而其對所得分配的影響性仍存在不對稱的門檻效果。 / Essay 1: Blessing or Curse? 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ymmetric effect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y considering the threshold effect. Based on Shen and Lee's (2006) findings, we examine whether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threshold variable of bank development. Our hypothesis is that bank development is a blessing to economic growth at the low bank development regime, but it is a curse at the high bank development regime. To examine the “blessing-in low-regime” and “curse-in high-regime” hypothesis, we develop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The DPTM is a direct extension of the non-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of Hansen (1999). We conclude that the effect of bank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does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Essay 2: A Bivariate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s not linear; however, it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r economic growth. A new econometric method,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conditional causality. Herein, the thresholds of “bank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applied. When bank development is used as threshold in the low bank-developed regime, bank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for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it pose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tock market. In contrast, in the high bank-developed regime, bank development exhibits an advers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whereas the stock market manifests the opposite effect. Nevertheless, economic growth is beneficial for bank development in both regimes, though the influence is stronger in the low bank-developed regime. Results are robust when the income level of a country is utilized as a threshold. Essay 3: How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verted U-shaped Hypothesis or Linear Hypothesi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using panel data from both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between 1976 and 2005. Specifically, we analyze wheth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n impact 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whether this impact depends on the threshold variable of bank development. We define the low and high bank development regimes when a country's bank development is below and above the threshold and test two alternative hypotheses the “inverted U-shaped hypothesis” and the “linear hypothesis” with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DPTM). The DPTM is a direct extension of the non-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of Hansen (1999). We find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finance, th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on inequality supports the inverted U-shaped hypothesis.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f bank development on inequality does not support the inverted U-shaped hypothesi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s nonlinear.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