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1
  • 133
  • 17
  • 1
  • Tagged with
  • 151
  • 151
  • 61
  • 38
  • 33
  • 28
  • 26
  • 21
  • 20
  • 19
  • 18
  • 18
  • 17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運用Dirichlet過程估計卜瓦松均數

林書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利用貝氏方法估計卜瓦松均數,為了計算的可行性,大多用伽碼分配(卜瓦松的共軛分配)當成均數的先驗分配,且先驗分配以經驗貝氏法來估計(母數經驗貝氏法),然而在卜瓦松均數背離伽碼分配的狀況下,估計效果並不佳。Laird (1978)提出無母數最大概似先驗分配估計法,提供卜瓦松均數之先驗分配另一選擇。當均數不具伽碼分配而集中在某些值時,此法有很好的估計效果;但在均數分散(變異數大)的狀況下,估計效果並不理想。由於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確定均數分配的型式,因此無從判定用何種估計方法較為妥當。本文首先嘗試用Escobar (1994)所提出的Dirichlet過程估計法來估計卜瓦松均數,並由模擬結果得知,不論均數之型態為伽碼分配或少數幾個值的離散分配,Dirichlet過程估計法的效果總是介於無母數最大概似估計法及母數經驗貝氏法之間,並趨向其中較好的估計法。 / In the past, when using the Bayesian method to estimate Poisson means, we used to choose conjugate prior distribution for computational simplicity, and we also empirically estimated the prior of the means Gamma distribution (PEB). However, if the tru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s departs from Gamma distribution, PEB method is not very efficient. Laird (1978) estimated the prior distribution by nonparametric maximum likelihood (NPML), which provided another choice of the prior distribution. When the means are clustered in few values instead of having Gamma distribution, NPML method is very efficient, but when the means are very disperse, the method is not efficient. Because, most of the time, we do not know the tru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s, it is hard to decide whether to use PEB or NPML method. This research first try to estimate Poisson means by Dirichlet Process (DP)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by Escobar (1994). According to our simulation study,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s is Gamma distribution or discrete distribution having few values, DP method is as good as PEB method when PEB method is better than NPML method, and it is as good as NPML method when NPML method is better.
2

國際經驗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

劉家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許多學者檢驗過企業在選擇海外進入模式時眾多的考慮因素。其中,學者發現國際經驗確實會影響企業海外進入模式的選擇,但是只有少數學者探究國際經驗的種類與各種國際經驗對於進入模式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細分企業的國際經驗為地主國經驗、區域經驗、國際化經驗與先前模式經驗,與各種國際經驗對於企業於進入模式的影響。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主要檢驗各類國際經驗對企業海外進入模式的影響方向與程度是否相同。本研究以東洋經濟新報社內於1995年至2001年對六大區域(東亞、東南亞、南亞、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洲、歐洲)進行投資的3475家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二元logistic迴歸模型檢驗四種國際經驗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並非所有國際經驗對企業海外進入模式的效果都相同,日本企業地主國經驗與區域經驗越豐富的時候,進入特定地主國與區域時會偏好採用合資事業;擁有越多國際經驗的日本企業則會偏好選擇獨資事業做為進入模式;擁有越多先前模式經驗,當日本企業先前合資事業比例越高時,偏好選擇合資事業做為海外進入模式。
3

台灣中小企業生產策略與競爭優勢之研究--以紡織產業供應鏈為例

賴木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經濟發展與中小企業的萌芽、茁壯、繁榮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國內外學者對於台灣中小企業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多歸結為「台灣經驗」,而為了維持優勢的存在,中小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不斷思考策略形態如何調整,希望能由不同的經營策略創造出中小企業所獨特擁有的競爭武器。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廠商為樣本,藉由廠商深度訪談的方式,從生產作業面來瞭解紡織產業供應鏈所面對的環境、目前所採行的生產策略、本身所具備的生產競爭優勢,以及產業供應鏈所結合的策略與優勢。其目的就是從實證的角度,來探討紡織產業上、中、下游廠商生產策略與競爭優勢間的互動關係。 為了探究強勢競爭廠商的關鍵成功因素,本研究擬就訪談廠商所提供之生產實務做法,根據文獻所整理出之理論上學者們所認為的最適搭配關係,來主觀推論廠商在理論上已採行的策略與衍生的優勢。本研究根據個案分析所提出的策略涵義為:(1)廠商在規劃所欲採取的生產策略時,可利用本研究提出之矩陣來思考供應鏈整體的策略目標;(2)產業供應鏈的每個成員應重視「彼此關係可以長期建立」的關鍵因素;(3)供應鏈廠商對於生產競爭優勢之選擇,應視本身條件的限制,配合生產策略之不同作搭配與調整。 最後所得到的結論如下:(1)產業供應鏈的優勢分別來自個別廠商、或上、中、下游間因合作關係所產生的綜效;(2)當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廠商會在成本優勢和「非價格」價值的優勢間作選擇;(3)供應鏈廠商在個別企業政策目標的指導下,可能導致生產策略的不當搭配而造成競爭優勢的負面影響;(4)產業供應鏈印證了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
4

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林珈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內容可分為三部份:(1)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校效能之現況;(2)探討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相關;(3)校長人口變項、教師人口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與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校效能之關係,並說明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對教育改革的看法。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共459人(男140人,女319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轉型領導量表」、「交易領導量表」、「生活經驗量表」、「教師教學創新行為量表」及「學校效能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全體中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的「轉型領導」及「交易領導」介於「有時有」與「蠻常有」之間,自評「教師創意生活經驗」介於「很少有」與「有時有」之間,自評「教學創新行為」介於「不太符合」與「還算符合」之間。知覺的「學校效能」介於「不太符合」與「還算符合上之間。 二、校長的「轉型領導」行為越多,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就越高,「交易領導」的情形亦如此;而且越是有「轉型領導」行為表現的校長,越是會用「交易領導」的方式來管理教師。 三、教師有越多的「創意生活經驗」,越能以學生為中心來教學、重視教師專業精神,同時有能力培養學生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 四、教師越有「教學創新行為」,其知覺的「學校效能」就越高,但與「重視升學競賽」無關。 五、在校長的人口變項方面:(1)性別-女性校長在「轉型領導」的「遠景與吸引力」及「智識啟發」上多於男性校長;(2)與教師的年齡差距-比教師大3-9歲的校長則在「遠景與吸引力」、「激勵共成願景」及「智識啟發」上多於比教師大10歲以上的校長。 六、在教師的人口變項方面:(1)性別-男教師在「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製造意外驚喜」、「電腦程式設計」以及「教學創新行為」上多於女教師,女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學生中心的學習成長」、「重視升學競賽」和「家長、社區、學校密切配合」上高於男教師;(2)年齡-年長教師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在激勵共成願景」上以及「學校效能」的「培養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高於年輕教師;(3)教育年資-資淺教師的「表演藝術創新」高於資深教師,資深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高於資淺教師;(4)最高學歷-專科舉業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高於大學畢業及碩士學歷的教師,但碩士學歷的教師知覺的「重視升學競賽」高於大學及專科畢業的教師;(5)是否曾經讀過師範院校-曾經讀過師範院校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培養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及「有效的教學資源」上高於未曾讀過師範院校的教師。 七、在學校環境變項方面:(1)學校大小-小型學校的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的「親近融合」、「個別關懷」,自評「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表演藝術創新」、「生活風格變化」多於大型學校的教師,而大型學校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重視升學競賽」上高於小型學校的教師;(2)學校位置-城市學校的教師知覺「校長的轉型領導」和「學校效能」多於鄉鎮學校的教師,而特偏學校的教師在「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表演藝術創新」及「有效的教學資源」上多於城市與鄉鎮學校的教師。 八、對教育改革的看法: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近九成往平常閱讀書報雜誌時,曾特別留意並閱讀教改方面的訊息,六成對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所提的建議表示贊同,但有三成仍不消楚,而對台灣教育的未來樂觀及不樂觀者分別為57%及42.7%。
5

鬼域傳說:閱聽人情感經驗的意義構作與言說

胡紹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聽人對於因鬼神之說而引起的情感反應的意義構作與言說的過程。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了解閱聽人之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即個人宗教性)與其因收看鬼故事後所引起的負面情感反應強度,是否會對後繼文本內容(車禍新聞)資訊處理的歸因結果造成影響;以及(二)在交談中,閱聽人如何對「鬼神之說」進行言詮,而如此的言說方式又有什麼樣的經驗意義。 本研究以包含實驗法(受試者為145人)和焦點團體訪談(受訪者共28人)兩部份的研究設計(two-phase design),作為資料蒐集方式,計有173名大一學生為本研究分析樣本。就實驗結果言,本研究發現,閱聽人的民間宗教信仰程度,與個人因收看鬼故事而引起的負面情感反應強度,的確會影響其對車禍新聞的歸因面向,而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對文本歸因的影響又較負面情感反應強度來的大。其中,負面情感反應強度的影響主要在宗教歸因上,而民間宗教信仰程度則對宗教歸因與自然歸因皆有影響,兩自變項的交互作用在宗教歸因上近乎顯著。 就焦點團體訪談言,本研究透過言說分析的方式,分就受訪者對鬼故事的閱聽與情感經驗、車禍新聞歸因判斷中的言說衝突與對比,以及超自然信仰的經驗與個人意義加以分析。 本研究並將實驗設計與焦點團體訪談兩部份的資料加以整合與交叉檢視。綜合分析上述資料後,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閱聽人的情感回餚與自我意義構作間的關連,以及在語言實踐與經驗實踐的對應過程中,鬼神之說的意義建構與改變的可能途徑,並指出閱聽人與文本間,理解與詮釋行為的動態運作過程。 最後,本研究則從:(一)情緒與歸因的發展;(一)情感回饋與自我意義的構作;(三)多重意義信仰系統的存在與功能;(四)言說與言說對象間的秩序呈現與框限;與(五)文本形式的資訊意涵:閱聽人對文本形式與功能的認知影響等五方面,來說明本研究發現的意涵與其對理論及傳播實務工作的啟示,並據此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6

青少年獨處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The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eenagers' solitude experiences

謝宛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本國青少年的獨處情況,並利用背景變項和相關因素與其獨處經驗間的關係,探索青少年獨處經驗個別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同時採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在質化的部份,首先對於三所高中職學校之在學學生分別進行三次焦點團體訪談,此訪談的目的為蒐集本國青少年獨處經驗之本土化意涵,並輔以參考文獻,編擬「青少年獨處經驗類型問卷」;在量化的部份,採問卷調查法,首先實施預試,得高中生樣本 108份有效問卷,將預試結果分析後進行問卷修改,爾後在正式施測時,選取台灣北部地區八所高中職學生,施以「青少年獨處經驗類型問卷」、「情緒創造力量表」、「自尊量表」、「憂鬱量表」以及「學習動機量表」,得有效問卷 933份進行統計分析。 有效樣本經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比較,主要研究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青少年的獨處經驗是多元的,其中,獨處經驗頻率最高的為「分散注意力型」、其次為「回顧型」;而頻率最低的獨處類型則是「靈性型」;而青少年主觀評定「分散注意力型」為重要性程度最高的類型,其次為「隱匿型」、「回顧型」。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獨處類型經驗頻率上有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獨處類型的重要性感受程度上有差異。 四、不同獨處類型經驗頻率之青少年在情緒創造力、自尊、憂鬱以及學習動機上有差異 。 五、青少年的情緒創造力、自尊、憂鬱以及學習動機與其獨處類型的重要性感受程度有顯著相關,這些相關因素同時也對獨處類型的重要性感受程度有顯著的預測性。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諮商輔導實務及未來研究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olitude experiences of teenagers in Taiwan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he solitud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related factors. This research combine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thre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ere held to discuss and explore the local concepts and meanings of solitude experiences for teenagers. Then the “Solitude Experience Types of Teenagers Questionnaire” construct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d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discussions. For the quantified research,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108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chosen as pre-test samples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rrec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pre-test result. The subjects were 933 students from eight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t-test,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olitude experiences of teenagers are diverse. The most frequent solitude type is “diversion”, and the least one is “spirituality”. The most important solitude type is also ” diversion”,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one are” anonymity” and “reflection”. 2. Teenag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requency of solitude types. 3. Teenag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importance of solitude types. 4. Teenager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of solitude 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extent of emotional creativity,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5. The emotional creativity,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mportance of solitude type of teenagers,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ies among them.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Key words: solitude experience, solitude types
7

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係

許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現代女性之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與婚姻觀、婚姻行為意向間的關係。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參考文獻編製了「婚姻觀量表」、「戀愛經驗量表」,另採用「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與父分化量表」、及「與母分化量表」做為研究工具,對大台北地區20-50歲之女性,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437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討論。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 女性之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現況:女性婚姻觀較偏向正向婚姻觀,亦即女性們較偏向婚姻是必要、重要、長久、且偏好婚姻勝於單身;婚姻觀會因婚姻狀態、有無戀愛經驗而有不同,但不因年齡及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異。未婚女性較偏向選擇結婚,結婚意向會因年齡及有無戀愛經驗而有不同,但社經地位不影響。巳婚女性在面臨挑戰時,大都是偏向會用心維持婚姻,維持婚姻意向不因年齡、社經地位、及有無戀愛經驗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 女性的婚姻觀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之關係: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與和諧程度與女性婚姻觀間都有顯著相關;原生家庭中親子關係與女性的婚姻觀間無關;戀愛經驗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獨立與自主」、「身體與性親密」都與婚姻觀間均呈顯著相關。而迴歸部分,對未婚女性而言,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獨立與自主」可以有效預測其婚姻觀。而對巳婚女性而言,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及社經地位可以有效預測其婚姻觀。 三. 未婚女性的結婚意願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及婚姻觀之關係:戀愛中的「身體與性親密」及「婚姻觀」與未婚女性的結婚意向呈顯著正相關。而迴歸部分,「婚姻觀」與年齡能有效預測未婚女性結婚意。 四. 巳婚女性維持婚姻意願與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及婚姻觀之關係:與巳婚女性的維持婚姻意願達顯著相關的因素有「婚姻觀」及戀愛中的「溝通與分享」、「欣賞與差異處理」、「獨立自主」及「身體與性親密」。迴歸部分,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對30歲以下的巳婚女性而言,主要預測因素是「欣賞與差異處理」、及「與母親密」;31歲以上的巳婚女性,預測維持婚姻意願的主要因素則是「婚姻觀」。
8

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美國經驗之研究並兼論我國的發展

施能傑, SHI, NE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策執行的功能是將政策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達成政策目標。學者由諸多因素建構 有效政策執行之模型,然由國會監督角度出發者極少,本文乃透過對美國經驗的研究 ,論述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間之關係。 全文共分七章,約八萬餘言。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全文架構。第二、三兩章分論政策執行的理論建構,及國會監督 的沿革,基礎及技術。 第四章探討國會監督對政策執行的影響,並以美國對華軍售為個案說明;第五章則就 國會對政策執行監督的困難論述。 第六章藉著本文架構,觀察我國國會對政策執行監督之實狀。第七章為結論,提示我 國反省與可能因應之道。
9

女兒照顧者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 /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Caring Role and the Caring Experience of Daughters

涂翡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女兒在中國親屬關係中照顧角色的邊陲化,以及生育率降低、父母經濟力大增、養兒防老的觀念改變,許多家庭可能沒有生兒子,經濟上也不需要依賴子女,老人需要的是情感的支持,未來老人照顧由女兒來提供照顧的可能性增加。爲了察看女兒在中國傳統的情境脈絡之下,成為照顧者的原因、對照顧角色的主觀認知與經驗感受、照顧關係與照顧處境等,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女兒照顧老年父母的情形。(二)探索女兒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原因。(三)了解女兒照顧者的照顧經驗,並探討照顧提供對照顧關係的影響。(四)分析照顧工作對女兒照顧者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以及其採取的因應策略與獲得的社會支持等。(五)期望藉著對女兒照顧者的瞭解,為我國女性照顧的議題開創不同的視野,不僅讓這群無聲的女兒角色得以受到重視,更期待透過政策建議之提出,以保障家庭照顧者的權益並增進照顧者福利。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並以導引式訪談來進行,計訪問8位女兒照顧者。研究發現:(一)女兒照顧老年父母的情形:實際的照顧任務與情感性的照顧工作。(二)女兒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原因:包括「家庭情感因素」、「社會規範下照顧的道德觀」、「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能照顧娘家父母親嗎?」、「地理上的接近性?」、「工作時間的彈性與個人在勞動市場經濟價值的衡量」等五項。(三)女兒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包括角色逆轉下的衝擊、照顧責任與個人成就間的抉擇、照顧背後的壓力與辛酸、照顧過程中所發生的衝突、照顧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正向回饋、照顧後的省思,以及照顧提供對照顧關係的影響等。(四)照顧工作對女兒照顧者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心理、經濟財務、社會參與,以及家庭關係等五方面。(五)女兒照顧者面對照顧負荷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分擔照顧責任、調整自己對照顧的認知、改善照顧方法。(六)女兒照顧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包括非正式資源所提供的支持與正式資源的運用。 最後,本研究就相關議題提出討論,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
10

921震災後校園重建過程與經驗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中為例

馬惠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期望從組織領導者的領導模式及組織成員面對組織變遷的行為表現、危機管理、安置學生、校園重建等各種經驗中獲得走出悲傷、重生重建,以及更多的體驗與啟示。研究主軸以探討(1)震災後學校危機管理的因應與態度;(2)瞭解成員參與學校事務及互動的情形;(3)在校園重建的過程中,學校成員或社區所扮演的角色;(4)重建的過程中,學校成員的各項經驗與感受及其對個人的影響,以做為學校未來災害事件危機管理、應變與復原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學校校長與四位曾經分別擔任過導師、輔導主任、總務主任、教學組長、註冊組長、教務主任等不同職務的老師,所涉獵的層面及所負責的業務旣廣且多,在訪談樣本的挑選上頗具有代表性。研究者從其訪談逐字稿的內容做資料的分析與討論。基因於被訪談的四位教師在地震當時與後來都分別擔任過導師及不同的行政工作,希望從當事人的身上尋找不同震災階段,不同參與程度及不同角度的看法,以期勾勒出災後學校百廢待舉的過程,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再造所承受的壓力、付出的心力或期望,以及災後事務對生命的衝擊。 研究結果發現 一、震災後危機管理的因應與態度:(一)領導者從艱困中迅速著手規劃救災、安置和重建等工作;(二)學校災後安置過程,積極、人性,思慮周詳;(三)領導者有充分危機處理的能力,學校成員多循指示行事;(四)學校與社區各自忙於救災與重建工作,社區無暇顧及學校,學校安頓學生,間接協助社區。 二、成員參與學校事務及互動的情形:(一)學校成員多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變遷,自我檢討也互相勉勵;(二)成員參與學校事務有積極、有冷漠,震災前後新陳代謝,部分老師與組織疏離。 三、校園規劃過程中成員或社區的角色:(一)建築師及援建單位對於學校所提建議多能列入規劃付諸實現;(二)慈濟援建成員安心,成員或社區幾乎沒有參與校園規劃;(三)重建藍圖定案的過程學校有迫於現實的無奈,以及對操場跑道長度不同意見的爭議;(四)工程完工後,學校成員有少許批評,有較多的感恩,也深刻體認到老師應該主動參與校園規劃。 四、成員經驗與感受及其對個人的影響:(一)部分學校成員感受挫折容忍度增強,人生豁然開朗;(二)教師體認到,當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是無可限量的;(三)老師積極帶領,喚起孩子感恩與回饋的心;(四)教師從慈濟活動中學習多元的教學觀,學生從參與活動建立自信;(五)部分教師從校舍配置不當,驚覺自己未能主動積極參與校園規劃工作是錯誤的行為,對工作有更深層的認知與期許;(六)改變生涯規劃,或回歸故里侍奉雙親,或繼續教職作育英才。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在校園重建規劃方面的建議:(一)教育主管機關需要擔任援建單位、建築師與學校之間權衡的角色;(二)鄉公所需要付出一定的注意、關心、提供意見與需求,達成資源共享,為社區總體營造奠定基礎;(三)援建單位需要重視校方的需求,保留學校原有的特色、社區的文化型態,以及學校與地方繼往開來的歷史意義;(四)學校必須堅定立場,保留學校或社區特色。提出對教育發展看法、意見與需求。對待援建單位與建築師要有飲水思源,湧泉以報的感恩情懷。 二、對學校災後重建的建議:(一)建立危機管理的機制,啟動危機小組;(二)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小組,透過合議制達成共同參與的理想;(三)以學校為中心,協助社區生活重建,以達資源共享的理想;(四)將鄉內的新興事業融入學生的職業試探或技藝班課程;(五)校園規劃要兼顧社區的需要及永續經營;(六)感念援建單位的貢獻,善加使用及維護校舍建築。 三、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未來可以選擇多所學校做比較分析,或者訪談全校教職員工生,或者針對部分沒有意願參與校園規劃的教師為研究對象;(二)在研究內容方面,未來的研究可嘗試從校長的領導方式、學校氣氛、組織結構與文化作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並切入教師心理層面的滿意度,以及校園重建的規劃流程,擴展研究的向度與深度,使研究內容更為完善;(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輔以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及研究訪問等方式。在訪談進行中,要確立以結構式訪談或非結構式訪談。除個別訪談外,採用焦點團體訪談,可使研究的內容更為紮實。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