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5
  • 5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林珈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內容可分為三部份:(1)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校效能之現況;(2)探討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相關;(3)校長人口變項、教師人口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與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校效能之關係,並說明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對教育改革的看法。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共459人(男140人,女319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轉型領導量表」、「交易領導量表」、「生活經驗量表」、「教師教學創新行為量表」及「學校效能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全體中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的「轉型領導」及「交易領導」介於「有時有」與「蠻常有」之間,自評「教師創意生活經驗」介於「很少有」與「有時有」之間,自評「教學創新行為」介於「不太符合」與「還算符合」之間。知覺的「學校效能」介於「不太符合」與「還算符合上之間。 二、校長的「轉型領導」行為越多,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就越高,「交易領導」的情形亦如此;而且越是有「轉型領導」行為表現的校長,越是會用「交易領導」的方式來管理教師。 三、教師有越多的「創意生活經驗」,越能以學生為中心來教學、重視教師專業精神,同時有能力培養學生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 四、教師越有「教學創新行為」,其知覺的「學校效能」就越高,但與「重視升學競賽」無關。 五、在校長的人口變項方面:(1)性別-女性校長在「轉型領導」的「遠景與吸引力」及「智識啟發」上多於男性校長;(2)與教師的年齡差距-比教師大3-9歲的校長則在「遠景與吸引力」、「激勵共成願景」及「智識啟發」上多於比教師大10歲以上的校長。 六、在教師的人口變項方面:(1)性別-男教師在「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製造意外驚喜」、「電腦程式設計」以及「教學創新行為」上多於女教師,女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學生中心的學習成長」、「重視升學競賽」和「家長、社區、學校密切配合」上高於男教師;(2)年齡-年長教師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在激勵共成願景」上以及「學校效能」的「培養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高於年輕教師;(3)教育年資-資淺教師的「表演藝術創新」高於資深教師,資深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高於資淺教師;(4)最高學歷-專科舉業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高於大學畢業及碩士學歷的教師,但碩士學歷的教師知覺的「重視升學競賽」高於大學及專科畢業的教師;(5)是否曾經讀過師範院校-曾經讀過師範院校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培養全人發展、適應變遷的關鍵能力」及「有效的教學資源」上高於未曾讀過師範院校的教師。 七、在學校環境變項方面:(1)學校大小-小型學校的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的「親近融合」、「個別關懷」,自評「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表演藝術創新」、「生活風格變化」多於大型學校的教師,而大型學校的教師知覺的「學校效能」在「重視升學競賽」上高於小型學校的教師;(2)學校位置-城市學校的教師知覺「校長的轉型領導」和「學校效能」多於鄉鎮學校的教師,而特偏學校的教師在「教師創意生活經驗」的「表演藝術創新」及「有效的教學資源」上多於城市與鄉鎮學校的教師。 八、對教育改革的看法: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近九成往平常閱讀書報雜誌時,曾特別留意並閱讀教改方面的訊息,六成對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所提的建議表示贊同,但有三成仍不消楚,而對台灣教育的未來樂觀及不樂觀者分別為57%及42.7%。
2

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之關係

曾敬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院系所組別:教育學系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組 論文題目: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 指導教授:吳靜吉博士               研究生:曾敬梅 【論文摘要】 創造力與創新是人類行為表現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科技的更新發展到社會文化與組織的改革與創新,無不與人類的創造力息息相關。創造力的研究是未來的趨勢,創造力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哪些對台灣而言是特別重要卻受到忽視的? 台灣近年來由教育部與國科會所支持的研究案中,有許多與創造力相關,範圍涵括了內涵、課程教學及教材研發等。2002年元月公布之「創造力政策白皮書」,願景「打造一個創造力的國度」,培養終身學習、勇於創造的生活態度,累積豊碩厚實,鼓勵創新的學習環境,形成活潑多樣,積極分享的文化氛圍。同時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趨勢產生的劇變宣示了人類知識需不斷創新與發展,創造力的提倡同時配合當前教育政策,例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以「創造力」為一能力指標,教育強調單向灌輸傳統角色必須改變,實施創造力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及實踐的能力,促使學習者在動態的環境中仍能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求知中成長。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很多,就台灣的環境而言,不論在工作或學習的場合,總是過份認真,不重視玩興,也缺乏幽默感,學習及工作之外所有具玩興表現的行為都被視為不務正業。這樣的態度為扼殺創造力的主因, 玩興與幽默是一種對創意的積極態度,擁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較能接受新的觀念產生,正面的創意態度將有助於擴散性思考能力及創造性問題解決。創造力並非有或無(all or none),只是程度的問題,同時受到遺傳及環境之影響,了解影響環境及組織中創造力表現的因素,增加助力,減少阻力是必要且重要的。依Csikzenmihyli的觀點,守門人如何看待創造力會影響創造氛圍,整個社會是否注重創造氛圍決定了創意表現。玩興、幽默; 創意態度與大學生、研究生所知覺到的系所創造氛圍如何影響其創造力表現?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研究生的玩興感受: 台灣研究生大都認為自已「還算有」玩興的感受。最常出現的是「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內在動機,樂在工作」、「冒險嚐新,多元體驗」。 研究生的「玩興感受」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總量表與「態度輕鬆 充滿樂趣」、「天真浪漫 無拘無束」、「幽默風趣 自娛娛人」相關最高,創新行為與「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相關最高。 二、研究生表現玩興強的活動 研究生較少從事表現玩興的活動,無論男女、碩博士班或各系所都最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一項。整體而言,研究生較少從事「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的活動。 三、研究生的幽默感 研究生不常表現「幽默創造」,幽默創造表現在一般生活創造及社交場合創造的情況差不多;若以「幽默因應」及「幽默感」兩向度,則大致上同意自已是有幽默感的,且較常表現在「困境因應」,「一般生活因應」的幽默顯著地少。幽默感則是「後設訊息」優於「喜歡」。 研究生「幽默」幾乎都與創造力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與「創新行為」總量表都與「社交場合創造」、「後設認知」相關最高。 四、研究生的創意態度 研究生幾乎是「非常同意」自已「重視新觀念」, 且不同意他們對觀念產生態度是消極的。 研究生的「創意態度」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與「創新行為」總量表都與「重視新觀念」相關最高。 五、研究生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 研究生大致上同意系所具有良好的創造氛圍,特別是「思考時間」、「想法支持」、「挑戰」。 研究生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總量表與「信任 開放」、「思考時間」、「自由」相關最高,創新行為與「自由」、「玩興 幽默」、「挑戰 動機」相關最高。 六、研究生的創意生活經驗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台灣地區研究生的「創意生活經驗」不太多,只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的經驗偏向「有時有」。女生比男生更多「表演藝術創新」「製造驚喜意外」、「開放心胸」、「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的經驗;男生則較具有「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藝術、傳播系所「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表演藝術的創新」的經驗。 七、研究生的創新行為 研究生的「創新行為」平均數頗高(M=3.11),大部份人覺得自已「還算符合」具有「創新行為」的陳述。碩士班比博士班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八、以性別而言: (1) 玩興:在六個因素上差異都達顯著;女生比男生更認為自已具有「熱情分享,帶動氣氛」、「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幽默風趣,自娛娛人」、「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特質,男生則認為自已具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冒險嚐新,多元體驗」。 (2) 表現玩興的活動:不論男女、碩博士班或各系所都最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一項,(包括:「閱讀」、「解決問題」、「學術研究討論或相關活動」及「觀賞展演」);整體而言,研究生較少從事「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的活動,(包括:「創作」與「表演」),女生較男生認為自已更常從事這樣的活動。 (3) 幽默:女生比男生更認為自已具有幽默感。在「一般因應」、「困境因應」、 「一般生活創造」、「社交場合創造」和「喜歡」上都差異都顯著高於男生 (4) 創意態度:性別在「重視新觀念」上達顯著;男生比女生更認為自已「重視新觀念」。 (5) 創意生活經驗:女生比男生更多「表演藝術創新」「製造驚喜意外」、「開放心胸」、「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的經驗;男生則較具有「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 (6) 男生比女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九、以就學層級而言: (1)玩興:「內在動機,樂在工作」上有顯著差異,博士班研究生比碩士班研究生更認為自已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的特質。 (2)創造氛圍:博士班研究生比碩士班研究生更認為系所的創造氛圍是「挑戰」及「辯論」的,碩士班則傾向同意「思考時間」及「想法支持」。 (3)創新行為:碩士班比博士班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十、以系所而言: (1) 玩興: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相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冒險嚐新,多元體驗」;法商系所研究生較其他系所認為自已「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內在動機,樂在工作」;藝術、傳播系所則是「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天真浪漫、無拘無束」。 (2) 幽默:藝術、傳播系所比其他系所在社交場合上更具幽默感,法商學院學生較認同自已的幽默感表現在後設認知上。 (3) 創意態度:在「觀念產生的消極態度」與「團隊創意」上有顯著差異,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更重視「團隊創意」。藝術類別的人對創意有較少的消極態度。 (4) 創造氛圍: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系所有「思考時間」且能有「風險承擔」;法商系所研究生知覺系所「信任/ 開放」、「辨論」及「挑戰」;藝術、傳播系所則是「玩興、幽默」、「生動活潑」。 (5) 創意生活經驗: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藝術、傳播系所「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表演藝術的創新」的經驗。 (6) 創新行為: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十一、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氛圍與創意生活經驗、創新行為之典型相關分析 認同自已常有「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幽默風趣,自娛娛人」、「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玩興感受,把幽默表現在「困境因應」、「一般生活因應」、「一般生活創造」,知覺到系所氛圍是「玩興幽默」、「生動活潑」的人,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表演藝術的創新」、「開放心胸」、「製造意外的驚喜」的創意生活經驗及「創新行為」。 認同自已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的玩興感受,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等活動,使用「後設訊息」處理幽默,重視新觀念,且知覺系所具有「風險承擔」、「信任/開放」、「思考時間」、「想法支持」、「挑戰」、且較少「衝突」的研究生有較多「科學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舊瓶新裝」、「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 較覺得自已有「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冒險嚐新,多元體驗」的玩興感受,常從事「人際互動」、「旅行戶外活動」活動,將幽默表現在「社交場合創造」,較不具「創意產生的消極態度」重視「團隊創意」及知覺到系所的「衝突」較少的人常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視覺生活設計」、「生活風格的變化」、「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舊瓶新裝」的創意生活經驗及「創新行為」。 具有「創意產生的消極態度」且知覺到系所的「衝突」多的研究生具有較少的「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電腦程式設計」經驗及「創新行為」。 十二、以研究生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預測創造力的假設 以個人特質為自變項,創意生活經驗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以「玩興」的解釋力為最大;以個人特質為自變項,創新行為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玩興」、「創意態度」的解釋力較大。 以個人特質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為自變項,創意生活經驗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發現以台灣研究生而言,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可十分有效地預測創意生活經驗;在對創新行為的預測力上,「玩興」與「創造氛圍」有交互作用,玩興高的研究生會因為知覺到愈高的創造氛圍而表現愈多的創新行為。
3

職業婦女日常創意生活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of working women

林品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主要先探討職業婦女日常創意生活經驗現況;然後研究職業婦女的背景變項(婚姻狀況、年齡、子女數、最小子女年齡、職業別)與日常創意生活經驗的關係;最後再深入探討職業婦女之日常創意生活經驗與幸福感間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的「職業婦女之日常創意生活經驗量表」,及「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為調查研究工具。研究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先以開放式問卷訪談幾位有豐富創意生活經驗的職業婦女,編製「職業婦女之日常創意生活經驗量表」。第二階段,以方便取樣的方式,抽取一百名職業婦女進行預試。第三階段正式施測,以方便取樣的方式,抽取以新竹以北之縣市為主的職業婦女,共得370份有效問卷。並將收集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集群分析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職業婦女的日常創意生活經驗的內涵可分為六個向度,分數由高至低分別為:「運用資源處理生活事務性創意」、「空間或概念重組性創意」、「運用專業知識或技術性創意」、「人際互動性創意」、「即興的表達與因應性創意」、「家務性創意」。 二、不同婚姻狀況、不同子女數的職業婦女在日常創意生活經驗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最小子女年齡、不同職業別、不同年齡的職業婦女在日常創意生活經驗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五、職業婦女的日常創意生活經驗對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力。 六、職業婦女的創意類型可分為四種:「全面創意型」,「懶人創意型」,「平凡無奇型」,「一成不變型」,且四類型的幸福感有差異。 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發現越會使用日常創意生活經驗的職業婦女,其幸福感越高。特別是越會使用「人際互動性創意」「即興的表達與因應性創意」、「運用資源處理生活事務性創意」創意生活經驗的職業婦女,幸福感越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為職業婦女、其他相關人員、諮商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of working wome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of working women.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370 working women in the north of Taiwan.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were Working wome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scale and 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5item version. The applied analysis methods are Descriptiv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Working women’s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were as follows in sequence: “Manage resource to handle life problem creatively”, “Reconstruct space and concept creatively”, “Apply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creatively”, “Interpersonal creativity”, “Extemporaneous communication and coping creatively”, “Housekeeping creativity”. 2.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married and single working women i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and also among having different children of working women. 3. Both the age of working women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working type had influences on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of working women. 4.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ha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happiness of working women. 5. The creativity of working wome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fully-creative, lazybones creative, ordinary creative, fixed creative.
4

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知覺之研究

吳巧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了解教師任教學校(幼稚園、國小)、教師教學年資與教師的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內在動機、教學創新行為與幼兒特質的偏好、幼兒創造力特質之知覺、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幼兒創造力的信念之關係。 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共26所、國小公立學校共15所學校,研究的參與者包括幼稚園教師190人,國小一二年級教師219人,共409位教師。本研究使用「理想兒童檢核表」、「幼兒創造力信念量表」、「創意生活經驗量表」、「教學內在動機量表」、「教師教學創新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考驗研究假設,獲致以下的結果: 一、幼稚園和國小教師在「幼兒創造力之知覺」方面有顯著差異 (一)在「教師對幼兒特質的偏好」的「情緒智力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國小教 師比幼稚園教師較偏好其中的「情緒智力特質」; (二)在「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的「情緒智力特質」上有顯著差異, 國小教師在「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上,較幼稚園教師符合其中的「情 緒智力特質」; (三)在教師對幼兒創造力信念的「固定信念」有顯著差異,不管是幼稚園或是 國小教師都比較不傾向固定信念,但兩者之間有差異,幼稚園教師比國小 教師更不贊成「幼兒的創造力是不能改變的」,也就是說幼稚園教師比國 小教師更同意幼兒的創造力可以經由學習或訓練改變的。 二、不同教學年資的教師,在「幼兒創造力之知覺」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三、「教師創意生活經驗」與「教師對幼兒創造力之知覺」的關係 (一)幼稚園教師 幼稚園教師的創意生活經驗越多,其對幼兒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及「複合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知覺」的皆符合「情緒智力特質」及「創造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其創意生活經驗越多越贊成「幼兒的創造力是與生俱有的,只要提供機會,就會自然發展」。 (二)國小教師 在國小的部份,我們發現教師的創意生活經驗與對「幼兒創造力的知覺」的相關有達顯著的並不多,在「教師對幼兒特質的偏好」部分,有越多「表演藝術創新」、「生活風格的變化」、「製造意外驚喜」的教師,越不偏好具有「情緒智力特質」的幼兒。「視覺生活的設計」經驗越多,越偏好「創造力特質」;「科學創新的問題解決」、「視覺生活的設計」經驗越多,在「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知覺」越符合「情緒智力特質」。「開放心胸」經驗越多,其對「幼兒的創造力是與生俱有的,只要提供機會,就會自然發展」的信念越贊同。 四、「教師教學內在動機」與「教師對幼兒創造力之知覺」的關係 (一)幼稚園教師 幼稚園教師的教學內在動機越強,其對「幼兒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知覺」的皆符合「情緒智力特質」及「創造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教學內在動機越強,越同意「幼兒的創造力是與生俱有的,只要提供機會,就會自然發展」。 (二)國小教師 國小教師的教學內在動機越高,越不偏好「情緒智力特質」、「複合特質」;在「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上越不符合「情緒智力特質」;在信念上,越不贊成「幼兒的創造力是不能改變的」;對於「幼兒階段是一生中最具有潛在創造力的階段」的看法越贊成。 五、「教師教學創新行為」與「教師對幼兒創造力之知覺」的關係 (一)幼稚園教師 幼稚園教師的教學創新行為越多,其對幼兒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知覺」也皆符合「情緒智力特質」、「創造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越符合「創造力特質」;教師的教學創新行為越多,也越贊成「幼兒的創造力是與生俱有的,只要提供機會,就會自然發展」的看法。 (二)國小教師 國小教師的教學創新行為越多,其對幼兒特質的偏好(顯著負相關),越不符合「情緒智力特質」;其「對幼兒創造力特質的偏好」越不符合「情緒智力特質」(顯著負相關);教師的教學創新行為越多,(顯著負相關)越不贊成幼兒的創造力是不能改變的。 本研究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在教育上、未來研究上提供一些建議,做為教育機關、師資培育單位、後續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知覺、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內在動機、教學創新行為、創造力
5

高中職生個人知識論信念與創造性人格、創意生活經驗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許嘉家, Syu,Jia J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個人知識論信念、創造性人格與創意生活經驗整體及各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最後並瞭解三者間的關連性。研究使用改編之「高中職生個人知識論信念量表」、「創造性人格量表」、以及吳靜吉(2002)等人所編製之「創意生活經驗量表」三種量表進行構念測量。分為北、中、南三區分層取樣,共803名受試,有效樣本共745人。問卷回收後,以描述性統計、Cronbach’s α信度係數、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進行信效度考驗及各項研究問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1)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個人知識論信念比一年級學生偏向純真型信念、更相信學習能力天生,且較不具創造性人格特質。 (2)越持純真型個人知識論信念者,則其在人格特質上越不依從傳統、越不機 智靈巧、也越不自主勇敢。 (3)個人知識論信念越偏向純真型信念者,則其在創意生活經驗中的「運用新 知精益求精」、「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及「舊瓶新裝」四個領域上 的經驗越少。 (4)當個體越具有創造性人格,就擁有越多創意生活經驗。 (5)越持純真型個人知識論信念者,越不具有創造性人格特質;越不具有創造 性人格特質者,也有較少的創意生活經驗產生;但個人知識論信念的傾向, 對個體創意生活經驗並不具有直接的影響力。 (6)個人知識論信念越「未分化」,則越不具有「創造性人格」,也越不常有「創 意生活經驗」。 由研究結果,建議可透過對學生個人知識論信念的調整,而間接促成創造力之有效提升。以下提出幾點對於教學實務上之建議: (1)讓學生透過「覺察、反思、行動、實踐」的歷程進行學習。 (2)採用跨領域及討論式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3)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正向思考。 另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幾點建議: (1)可對個人知識論信念之「依領域而不同」進行探究。 (2)以「實驗研究法」探討個人知識論信念與創造力之關係。 (3)針對高中職階段學生的「智力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相關進行探究。 /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 Three scal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ose constructs, “Personal Epistemology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and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 Scale”. There are 803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north, middle and south areas of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is surve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analysis, explorative factor analysis, 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ependent student test,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lass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dat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1. The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of second 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naiver than first grades students, and with less creative personality. 2. The one who tends to hold naïve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may obey tradition less, and with less witty and braveness. 3. The one who tends to have naïve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would have less creative experience. 4. The one with more creative personality, the more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he or she has. 5.The less differentiation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the less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 one ha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following were suggested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For teaching: 1. Learning by “knowing, reflection, action and practice” 2. Using cross-areas and discussion instruction. 3. Strengthen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for learning. For future research: 1. To investigate the domain specific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thinking. 2. Conduct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 epistemology belief and creativity by experimental method. 3.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entity intelligence belief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6

一個經濟弱勢兒童學校生活經驗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school experience of a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

胡慧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經濟弱勢兒童」為對象、「學校生活經驗」為範疇,試圖「由兒童個體本身」出發,探究經濟弱勢兒童的學校生活經驗(對學校的態度、人際適應、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情形),期能穿透經驗地了解經濟弱勢兒童的想法與感受,由其立場、角度體察其在教育歷程中的需要,以提供教育工作者及福利政策實務更多來自經濟弱勢兒童本身的觀點。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與「個案研究方法」,以參與觀察為主,訪談與實物蒐集為輔,蒐集一位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國小高年級兒童的學校生活經驗相關資料。分析後依序呈現其在學校生活經驗的諸多面向—對學校的態度、人際適應、學業適應、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情形。 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故事主角,透過各種生理、行為及心理上的表現,表達對學校內畏懼事務的無力與恐懼,形成對學校「懼學、拒學」的態度。而長期遲到及未能持續上學,不只影響了她的學習表現,更使其從班級活動中漸漸被排除,尤其當老師視其為特殊分子而以標準外的態度相待,即使是出自善意,卻使弱勢者的處境更形孤立,同儕對其弱勢身分的烙印更加強烈,班級裡的「社會排除」使其由主流分離,面臨了更加邊緣的弱勢處境。然而,老師的愛心關懷、善意協助卻無助改善其學校生活,中產階級與經濟弱勢階級的價值差異及未經理解的企圖改變,致使師生間未能產生實質交流,本故事的主角依然朝氣蓬勃地拒絕上學。而逃避上學的結果則使其在學習上不得輪迴的永處失敗區,儘管在看似絕望的學習態度下,偶仍有學習動機,但面對強大、難以招架的習得無助感,幾乎使她喪失信心,失去勇氣,形成對上學無助又無奈的態度。在常規適應上,安份守己、「不會惹事」是她最引以為豪的事,然而所謂的安份守己、「盡量」不惹事卻也隱含了對同學欺侮和輕蔑態度的忍耐壓抑,及對學校或老師能主持正義或終止欺凌失去信心。此外,長期處於孤單、被排除及習得無助感的打擊,面對學校生活,她也出現抑鬱、自我貶抑的情況。 最後,除了對研究初衷的反省與思考,亦分別對教育實務與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在教育實務上,除設置「學校社會工作師」協助家庭、教師和學校整合地處理弱勢兒童問題外,亦可減輕教師教學事務負擔,以增進班級導師和經濟弱勢學生的互動品質,而教師亦應試以「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角色,協助經濟弱勢兒童自我增能,並思考如何突破種種結構體制上的限制,創造一個可協助弱勢者「增能」的學習體制。在後續研究上,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在理解之虞,更進一步探究學校場域中,教師和經濟弱勢兒童的師生關係、互動歷程及在互動歷程中如何協助其增能的可行策略,並對經濟弱勢兒童的街頭世界進行認識與理解。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chool experience (including attitude toward school,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regu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f-concept) of a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 who is a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from a low-income family. Educators and welfare policy makers can refer to this stud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utlook and feelings of children from similar backgrounds. This i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that us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complemented by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After collect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is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 her school experience is pres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her attitude toward school,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regu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f-concept. The character of this story expresses her powerlessness and fear in school physically, behavior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and exhibits fear and unwillingness with respect to her studies. She is often tardy and is unable to attend school regularly. This not only affects her acade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results in that she is tending to be excluded from class activities by classmates, especially when the teacher gives her special treatment. By treating her differently, even if out of goodwill, the teacher is making her situation worse in that her classmates increasingly identify her as belonging to a “minority group”. In a sense, exclusion in the classroom is no different from social exclusion. Though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help, there is still no improvement in her school life. It seems that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s well as attempts to bring about change without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circumstances in a student’s life, are not conducive to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She is energetic, yet resists going to school and shows a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en though she occasionally exhibi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the sense of helplessness she brings from home robs her of confidence in her schooling. In regulation adaptation, she takes pride in abiding by school rules and staying out of trouble. However, this implies that she might be enduring bullying from her classmates and that she lacks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of her teachers and her school to prevent it. Due to the resulting sense of isolation and helplessness, she exhibits depression and self-deprecation in her school life. In addition to a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is study,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ors and for future studies are also offered. In education practice, school social workers can help families,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collectively address the problems that disadvantaged children fac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lighten the burden on teachers and impro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Furthermore, teachers should try to be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who can empower these children, by considering methods that can surpass the limitations of contemporary institutions. In future studies, researchers may explor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teractive processes between teachers and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as well as feasible strategies that can empowe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Another topic for future studies would also be to understand the street life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7

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creativity, age, gender, achievement goals and goal orientation.

劉士豪, Liu, Shih-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有關創造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據 Guilford (1956) 與 Torrance (1966) 的理論,從心理測量的觀點來界定創造力的歷程。80 年代以後,在研究方法與研究領域方面產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個變化是 Amabile (1983) 等人開始以評量創意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另一個變化則是研究者開始對日常生活的創造經驗產生興趣,並進行相關的研究 (Richards, 1988)。本研究中所探討的「創造力」,除了包含 Guilford、Torrance 等人所界定的「創造思考能力」以外,也包括以 Maslow (1958) 為主的學者所提出的「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也就是「創意生活經驗」。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探討從小學六年級到大學階段的學生,在創造力方面的發展與性別差異。研究假設為:無論是創造思考能力或是創意生活經驗,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或增加,但在不同性別之間可能沒有差異。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探討動機取向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研究中所討論的動機變項有「成就目標」與「目標導向」二類。研究假設為:(1)「學習精熟」、「趨向表現」的成就目標,與創造行為之間會有正相關,「迴避表現」的成就目標則與創造行為有負相關。(2)「尋求成長」與「尋求證明」二種目標導向與創造行為之間皆有正相關。 本研究的樣本包括:小學六年級、國中一年級、國中二年級、高中一年級、高中二年級學生以及大學生,共 672 人(男女各佔一半)。研究中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包括:「創意生活經驗驗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成就目標量表」、「目標導向量表」四種。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創意生活經驗方面 (1)各年齡層學生的創意生活經驗大致上有隨年齡成長而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視覺生活的設計」、「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舊瓶新裝」等經驗上特別明顯。 (2)女生在「表演藝術創新」、「視覺生活的設計」、「開放心胸」等方面的經驗較多,而男生「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經驗較多。 (3)兩種目標導向(尋求成長、尋求證明)與九種創意生活經驗之間分別都達到顯著的正相關,其中相關較低的是「電腦程式設計」。「尋求成長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的相關大致上高於「尋求證明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的相關。 (4)學生的「學習精熟」、「趨向表現」兩種成就目標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亦分別達到顯著的正相關,「學習精熟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的相關大致上高於「趨向表現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的相關。「迴避表現取向」與創意生活經驗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 (5)典型相關的結果顯示:「尋求成長取向」、「尋求證明取向」、「學習精熟取向」與「趨向表現取向」分數愈高的學生,具有較多的「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表演藝術創新」、「視覺生活的設計」、「生活風格的變化」、「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舊瓶新裝」等創意生活經驗。 二、創造思考能力方面 (1)各年齡層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大致上也有隨年齡成長而增加的趨勢。 (2)女生在「語文創造思考變通力」、「圖形創造思考變通力」、「圖形創造思考的流暢力」等方面顯著高於男生。男女生在圖形創造思考的流暢力方面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3)兩種目標導量(尋求成長、尋求證明)與語文創造思考變通力、語文創造思考流暢力、圖形創造思考變通力、圖形創造思考流暢力等四種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皆達到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圖形創造思考精進力之間則沒有顯著的相關。「尋求成長取向」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的相關大致上高於「尋求證明取向」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的相關。 (4)學生的「學習精熟」、「趨向表現」兩種成就目標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亦分別達到顯著的正相關,「學習精熟取向」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的相關大致上高於「趨向表現取向」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的相關。「迴避表現取向」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 (5)典型相關的結果顯示:「尋求成長取向」、「尋求證明取向」與「學習精熟取向」分數愈高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創造思考變通力、語文創造思考流暢力、圖形創造思考變通力與圖形創造思考流暢力。 本研究對於六個年齡層學生所收集的創造思考能力與創意生活經驗之資料與研究結果,可供往後研究者在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參考。 / This research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reative life experiences, creativity, age, gender, achievement goals and goal orient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