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1
  • 133
  • 17
  • 1
  • Tagged with
  • 151
  • 151
  • 61
  • 38
  • 33
  • 28
  • 26
  • 21
  • 20
  • 19
  • 18
  • 18
  • 17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知識特性、教授者和接受者的經驗對知識移轉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為例

黃素怡, Huang, Su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而隨著愈來愈多的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如何將在台灣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成功地移轉給在中國大陸的子公司,這將是影響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經驗在知識移轉中所扮演的角色,分別針對知識教授者的經驗和知識接受者的經驗來詳加分析。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台灣母公司及大陸子公司之間的知識移轉情形來做調查,台灣母公司為知識教授者,而大陸子公司為知識接收者。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母公司為研究對象,根據2002-2003電機電子業大陸及東南亞台商採購銷售名錄及在經濟部登記已至中國大陸投資的廠商,共寄出1256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為112份,刪除退件及未在大陸投資的樣本後,有效回收率為10.35%,另外加上以大陸子公司為問卷發放對象的32份有效樣本,共計144份樣本進行線性迴歸檢定本研究的假設。 本研究發現以下五點:第一,在台灣母公司的經驗方面,當母公司愈是具有產業經驗、在大陸投資的國家經驗、以及在其他國家投資的國際經驗時,知識移轉也就愈容易獲得成功。第二,除了母公司對被移轉的知識需要具有豐富的經驗外,當子公司的內部員工愈是具有工作經驗、子公司愈是具有產業經驗時,將有助於知識移轉績效的提升。第三,外派人員的工作經驗方面對知識移轉績效則無顯著影響。第四,雖然被移轉的知識愈有內隱性、複雜性和系統相依性而難以移轉,但當台灣母公司在其所屬產業愈具有經驗時,則有助於知識移轉的效果。此外,即使被移轉的知識特性是難以移轉的,但若台灣母公司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有愈多投資的經驗時,也愈有助於知識移轉的效果。第五,雖然被移轉的知識愈有內隱性、複雜性和系統相依性而難以移轉,但是如果大陸子公司在其所屬產業愈具有經驗時,對於知識移轉的效果也是有顯著的提升。 /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become important strategy to maintain the core advantages of the firms. Since there are a lot of Taiwanese firms that invest in China, how Taiwanese firms transfer their knowledge to Chinese subsidiaries successfully is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se firm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Taiwanese firms and Chinese subsidiaries. Based on a sample of 112 investments made by Taiwanese firm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1) Taiwanese firms that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in China or in other countries achieved greater successful in knowledge transfer. (2) 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ese subsidiaries that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was more successful. (3) The experiences of expatriates did not affec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4) Knowledge that was tacit, complex and system dependence was difficult to transfer. However, if Taiwanese firms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these experiences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Besides, the Taiwanese firms’ experiences of investing in other countries also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5) Similarly, while tacit, complex, and system-dependent knowledge was difficult to transfer, if Chinese subsidiaries have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these experiences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12

個人管理電子郵件行為之研究

朱筱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子郵件為網路之殺手級應用,因其傳遞迅速、價廉等特性,讓電子郵件成為病毒、廣告信及色情郵件等非使用者期望之資訊的散佈媒介,造成電腦與網路資源之浪費,使用者亦為管理這些片斷、非結構性的電子訊息所苦。為此本研究以個人資訊管理之角度重新看待電子郵件之使用行為,並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使用經驗、管理態度、主觀規範、郵件管理意願與郵件管理行為之關係,架構出個人管理郵件行為之研究模式。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內電子郵件使用者,以網路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方式為主,輔以焦點團體訪談與深入訪談之質化研究彌補電子郵件管理相關文獻之不足。在本研究中發現個人之直接(郵件)與間接(電腦)使用經驗皆會顯著地影響個人對其郵件之管理態度,但影響的程度不高;郵件管理意願會受到管理態度、主觀規範以及郵件困擾深度的影響,以管理態度之影響最深;在郵件管理行為上,不同郵件管理意願之個人在單挑傾向、群組傾向以及個人化傾向上有顯著的不同,高郵件管理意願之個人其上述3種管理傾向較強。
13

線上遊戲產品置入傳播效果研究:以線上遊戲創作「kuso世代」為例

楊秀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線上遊戲由於具有媒體載具高接觸(reach)與高頻率(frequency)的特性,近年來己成為廣告主進行行銷溝通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卻沒有針對線上遊戲媒體置入效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欲從置入形式及遊戲經驗兩方面來分析品牌記憶、品牌再認、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影響為何。在形式方面,先將台灣目前的線上遊戲個案進行歸納,並從理論角度確認形式的分類原則再進行實驗遊戲製作。在遊戲經驗方面,設定6個月(含)以上為專家,6個月以下為新手。 本研究採實驗法進行,結果發現如下:置入形式差異會對品牌記憶產生影響,強置式記憶效果最佳,融合明示式次之,隱含式最弱;在品牌態度方面,強置式最差,隱含式較融合明示略高,但未達顯著差異,新手的品牌態度優於專家;在購買意向上,不論是形式或遊戲經驗均不會對購買意向產生顯著影響。
14

大專生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陳靜怡, Chen, Ch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生之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採用經驗採樣法以自我報告的方式針對國內80位大專生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生活紀錄,研究者每天以手機傳簡訊3-4次,受試者在接到簡訊後立即在「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上填答當時的狀態,並以「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及「研究同意書」、「個人基本資料」、「一般健康量表」、「時間表」編製成「大專生獨處狀態研究問卷」以及「研究回饋單」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顯著性考驗、曲線相關顯著性考驗、一元二次曲線迴歸、多元線性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專生獨處與非獨處(與他人在一起)時之主觀經驗及動機上有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動機)上沒有差異。 三、不同獨處動機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上有差異。 (一)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時間比例愈長。 (二)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主觀經驗愈正向 (三)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處於「隱匿的」獨處類型比例愈高;獨處動機愈低的大專生處於「問題解決」、「寂寞的」、「自我發現的」獨處類比例愈高。 四、大專生不同的獨處類型比例與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有關係。 五、大專生獨處時間比例與一般身心健康呈曲線相關。 六、獨處狀態各變項對於大專生之身心健康具有預測效果。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由於本研究是國內首次運用連續自我報告一星期的經驗採樣法做為資料收集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一研究方法做進一步分析與探討。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提出對大專生、學校及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15

兒時性侵害倖存女性之愛情經驗

潘琴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兒時性侵害倖存者的愛情經驗,並探究性侵害受害經驗在倖存者愛情經驗中的意義,以及文化脈絡在倖存者愛情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方法,參與者為一名成年女性;透過研究者與參與者的網路視訊對談,以訪談內容及研究參與者提供之書面資料作為敘說文本,採用「整體─內容」的敘說分析方式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非常重視愛情關係中的信任與理解,以及身體的自主權;然而參與者的期待,有許多時候是不被伴侶所瞭解的,且男性伴侶經常侵犯參與者的身體界線。參與者會因為伴侶無法理解自己,以及身體自主權不受尊重而選擇結束關係。 其次,以往參與者遭遇愛情關係的瓶頸時,經常懷疑性侵害經驗是其愛情不順遂的根源。最後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尊重自己的伴侶時,參與者發現過去在愛情中遭逢的困難,是來自男性無法尊重女性的自主、尤其是身體自主所導致;同時過往的伴侶也很難對參與者的生命經歷、特別是性侵害經歷有深刻的理解。研究並指出參與者所身處的性別文化脈絡,發現參與者的性侵害創傷經驗與愛情經驗,與文化中的性別權力議題息息相關。 最末針對未來相關研究,心理助人工作者的倫理省思與未來可為性侵害倖存者及其伴侶提供的治療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性侵害倖存者、愛情經驗、敘說
16

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

李慧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研究因為石門水庫興建而被迫遷村的一群泰雅原住民。水庫移民係以原居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大嵙崁前山群),是個相鄰多部落相鄰的泰雅人為研究對象社群,遷移前在有地域、族群、文化等多諸多共通性重認同基礎下,所產生的我群歸屬感與一體感,因而視為「社群」進行探討。這群移民為配合政府興建石門水庫之搬遷村政策,在一段長約三十餘年連續性的時間裡,前後共經歷三次遷移,並且分裂成不同的團體,在不同的空間中移動、適應環境改變;,研究發現,msbtunux泰雅社群文化發展,在遷移過程的各個時期之間,仍有延續性、連貫性與因果關係,不宜只單一切割出一個時期,或一個地區孤立地看。因此,傳統方法論上,以社群研究多固著於同一地域為條件的假設,對本研究案例並不成立,不僅如此,事實上仔細分辨,這期間社群存在的狀態,從「史」的角度敘述三次遷移過程看,在幾個不同時期內,社群性質、型態、範圍不斷有了改變,社群內部也有分裂成不同發展路線的現象,有的返山,有的是最後完全打散到平地各社區,成為個別家戶存在的狀態,部落集體共居的模式消失,但最終仍未失去其社群整體感。「認同」本身的變化與多層次是本移民社群值得深入觀察之處,正如謝繼昌指出的「文化的認同及族群的認同是多層次的」,「多層次」發展可用來描述這個社群的文化與認同狀態在這三十年間的變化,最初在msbtunux淹沒區的社群認同,是依賴血緣、族群性、共居地域所產生的「族群性認同」,遷移開始之後,由於受到連續三次遷移經驗影響,原來的族群性認同已由受迫經驗而強化,成為文化認同的基礎,是在原先較大範圍的族群性認同之下,具體分化為曾經共居在大潭二十多年,以「石秀坪」(日治時期所稱之「卡拉社」)象徵受迫群體「文化認同」的標誌,誠如謝繼昌綜合Astuti與Linnekin和Poyer的研究,人我區辨不一定來自祖嗣的關係,而可能來自做什麼、住在何處的共同經驗(謝繼昌2002:300)。 因此,本論文將這群,依性質區分為四個時期:賦予這些變化以未遷之前,由於是多部落分散在msbtunux區域範圍而稱「多部落分散性社群」、初遷大溪中庄新村時期的「多部落集中性社群」、續遷觀音鄉大潭新村時期的「裂解後多部落集中性社群」、以及大潭鎘污染公害之後住戶被強迫拆遷各自散居到城市不同角落的「二次裂解後多部落散處性社群」等。 本研究是以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泰雅人遷移史,探討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二個焦點主題。認為其中相當值得探究的是,因遷移而產生的受迫經驗與認同,以及與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由於遷移過程中,泰雅人察覺政府在遷移規劃及執行上似均有因「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特殊身分,致配撥土地、安置地點、補償標準的處理上有民族身分上的出現「差別待遇」,導致經歷三次遷移,又因遷居之後經濟適應過程中,配撥耕地不適耕種,政府亦未輔導就業與轉作等,積累而遂產生集體的受迫意識經驗,惟隨著受迫經驗的累積,成員的集體感也隨著隨著經歷移住次數的不同增加,共同經歷的增多,而社群成員的集體感也產生內涵的強化,易言之,完整經過三次遷移,最後定居在大潭二十多年,二次最後裂解後散處性的社群,沒有共居地域的移民,集體感的經營較也返遷山的泰雅人更為迫切而顯著,我群意識也有更高的自覺,集體感最為深刻而顯著。 再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正因為遷移探討msbtunux社群泰雅人泰雅人面對淹沒與遷移的環境變動時,傳統文化與異文化之間相互激盪、交融的變局下,激發了gaga展現自我調節、適應與創新的能力。散居成員之間,憑靠著gaga實踐的力量,強化人群網絡,推促進行各種人際互動,透過內在結構與運作與緊密聯結,例如透過婚喪喜慶、清明祭祖、殺豬活動,乃至葬禮發產生了的撿骨及興建納骨塔等異於傳統禮儀的重大變遷。這些都透露出清楚地觀察到,了從傳統中創新gaga,維繫msbtunux社群認同的力量。 從散處性社群在不同區域、不同社會情境下所實踐的gaga的變遷過程觀察,本研究發現gaga作為社會規範的本質,具有「容許變動與創新」、「實踐」、「共負罪責與分享賜福的集體性」、「罪與罰的可替代性」等特性,使gaga與時俱進,呈現廣袤的內涵。本研究也指出,為了保存家族完整、我群繁衍,gaga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具有跨越時空維繫家族的三個共通核心價值,分別是:不要遺棄老人(Laxi alah bnekis!)、不要忘了親友(Laxi yungi lpiumg)、不要忘了你的根(Laxi mungi buqin su!)。第一個「不要遺棄老人」充分展現utux信仰;第二個「不要忘了親友」,則是超越了親族血緣關係,發揮家族之間橫向聯繫的作用,凝聚我群的情感;第三個「不要忘了你的根」,具有縱向內聚家族的力量,同時依此觀念的實踐,自然會超越家族認同而產生民族認同。 在葬禮演變上,由於水庫遷移的環境的變動項影響,使得原本穩定而不易變化的文化系統,在與異文化交相滲透與交融,將外來文化元素,置入gaga的文化傳統,產生漢化的撿骨行為的劇變,行之多年後,在前述三個核心價值的作用下,更發展出「家族納骨塔」的興建,其後再經「文化傳播」過程的推動,逐漸影響未受水庫遷移影響的泰雅人,推促msbtunux葬禮的變遷的動力是源自於泰雅人的主動性。 推究這個區域葬禮的變遷係導源於是水庫遷村所衍生的現象,在眾多變遷中,葬禮的改變是直接導因於水庫興建,可以說是一個地區性的、特殊時空環境下的變異,但它也有可能是點的突破,經過長期傳播,而將全面地改變泰雅的喪葬文化,也可能只是地區性的文化突變,不構成全面性文化變異的可能,然而,這也將是日後探討文化變遷時,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與發展。 簡言之,從從本研究案例就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社群經驗的分析,往往可看出文化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而文化變遷又常根源於社群經驗,或者說,社群經驗可以提供解釋文化變遷的脈絡,因此欲了解一個區域特殊的文化演變,不能不從具體的、個別的、特有的社群經驗來尋繹其發展過程。 關鍵詞:msbtunux、石秀坪、社群經驗、認同、文化變遷
17

在台韓國華僑夫妻勞動經驗之考察:台北都會區之田野研究 / Examining the Labor Experience of Korean Chinese Couples in Taiwan: A Field Study of Taipei Metroplitan Area.

侯丞芝, Hou,Cheng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作為一個移入地區的台灣,其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從 1980年代開始有明顯的發展。而在跨國流動到台灣的人群類屬中,華僑是比較特別的一群,尤以單一國籍的韓國華僑更具殊異性。本研究探究經由跨國遷徙來到台灣的韓國華僑夫妻,在跨越不同的時空與社會下,其遷徙經驗對於他們勞動經驗的影響以及其中是否有勞動性別化現象。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訪談及參與觀察以蒐集相關資料,釐清韓國華僑夫妻所展演的日常生活勞動。研究結果顯示,來台韓國華僑之遷徙路徑是先由大陸往南韓移動,再因個人與結構條件交互作用下促發再次遷徙的旅程,以台灣為目的地。本研究發現,移民社群網絡在建立韓國華僑抵達台灣勞動市場的軌線上扮演重要角色,並提供生活、情感、工作上的支持。在公領域勞動經驗上,韓國華僑自營業者與受雇者有著不同的樣貌,前者奠基於族群經濟的策略在小型生意(尤其是成衣批發業與餐飲業)上頗有斬獲;他們多是夾帶著金錢資本進入台灣勞動市場成為自營業者,與相關研究中指出少數族群移居於美國因為競爭劣勢不得不從事小型生意的情形相比,有其相對優勢。韓國華僑受雇者若是來台接受高等教育,則通常會因個人人力資本在當地勞力市場的高接受度與其韓文能力的優勢而在主流就業市場上有所發揮。在私領域家務勞動經驗方面,韓國華僑夫妻的家務分是一種往女性高度傾斜的模式,形塑這種分工方式的因素與原生國性別規範、經濟與社會資本、他人對性別分工規範的指導與監控、先生的參與意願、基督教的影響及台灣文化的影響的六大因素有關。一般來說,韓國華僑夫妻的勞動觀念與經驗是相當性別化的:大多數仍維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跨國遷徙的經驗大致上並未挑戰韓國華僑夫妻對於家務分工的觀念與實踐,研究中大多數女性也並未對抗舊有家庭體制和性別意識型態。甚至在從事自營業者的韓國華僑夫妻中,妻子更容易因為住商合一的空間配置,而更傾向扮演「兼顧內外」的角色。縱而觀之,在台韓國華僑在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勞動觀念與實踐,是在跨國遷徙經驗下,透過族群、文化與性別等諸多因素共同勾勒而成的。
18

建構取向學習、學習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王瑞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應用於學習中的教學與學習原則,對於學習者的內在經驗感受影響甚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的學習心流經驗,與建構取向學習以及幸福感間的關係;並進一步瞭解學習心流經驗與建構取向學習是否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以492 位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個人生活感受量表」、研究者改編的「學習心流經驗量表」與研究者自編的「建構取向學習量表」。此外,本研究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迴歸分析及共變數分析進行量表與研究假設的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 一、目前高中生在建構取向學習、學習心流經驗及幸福感上,皆呈現中等偏高的程度。 二、高中生學習心流經驗愈佳者,幸福感也愈高。 三、科目並非影響高中生學習心流經驗產生顯著差異的主要原因,建構取向學習才是。 四、建構取向學習愈常出現,高中生的學習心流經驗也愈佳。   為促使高中生學習心流經驗的提升,及增加運用建構取向原則於學習中,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高中教師提出幾點實務上之建議: (一)教師的角色-有效的協助者 (二)教師的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耐心面對學習時的犯錯 (三)鼓勵師生、同儕間的互動 (四)增加教材、教法、評量、情境的多元性、善用校外資源   最後,並從研究議題、設計、對象及工具上等方面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19

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經驗之研究

徐美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一)瞭解國民中學教師提前退休決定的動機及其影響因素。(二)探討國民中學提前退休教師退休後的適應情形。(三)歸納研究結果,提供教師生涯發展、退休準備以及政府修訂退休制度的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一年半的研究期間,深度訪談四位不同職務角色及不同性別的國中提前退休教師。依據研究目的,擬定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提出研究者的反省,經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一、影響國中教師提前退休決定的因素有: (一)個人負面的思考模式。(二)沈重的工作壓力和困境。(三)對教育制度的排拒和不滿。(四)害怕退休制度的優惠條款被取消。(五)校園倫理改變及人際互動的疏離。(六)自信心不足,藉退休解決問題。(七)心中有夢想和期待。(八)朋友退休經驗的吸引。(九)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十)月退收入穩定,生活無虞。 二、提前退休決定的關鍵因素為: (一)確定提前退休是解決工作困境的可靠出路。(二)個人的個性和意念。 三、退休的初期適應: 分別受個性、性別、退休前的職務角色、及人際關係的影響,最後達穩定的退休生活。 四、退休前的理想與退休後現實的差異有: (一)退休後實際的生活心情不同於退休前所想像。(二)再就業有現實的困難不同於理想的預設。(三)退休後「想做自己」的生活目標仍受現實的牽絆。(四)退休前對休閒旅遊的理想和期待於退休後消失了。(五)人際關係及退休初期生活不如理想中的美好。 五、退休初期適應的策略有: (一)積極進修學習,保持杜會參與。(二)照顧家人、整理家務。(三)運動、休閒、與閱讀。(四)順其自然,隨興生活。(五)再就業。(六)擔任義工服務。(七)生活儉樸。(八)退休生活適應靠內在認知改變、家人陪伴、朋友交流等重要動力。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個人、對學校、及對政府的建議,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三項建議。
20

同志基督徒宗教經驗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

許家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1990年左右經歷了一場時代的變遷浪潮,台灣發生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自由開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產生重大變革。在性別問題上,台灣同性戀運動也是從這一時代開始,而宗教的同性戀運動發生於1996年,即台灣第一個基督教同性戀團體的誕生,也是台灣第一個宗教性的同性戀團體。 基督教素來對同性戀議題較為保守,且同性戀長久以來被認定為是一種罪惡,因此在基督教中成立同性戀團體是極具爭議性的。本研究即是以五位同性戀基督徒身處基督教的大環境當中,他們的生命與宗教經驗為研究核心,展演出同志基督徒在性別與宗教交互牽引的歷程。 同性戀傾向不管是對基督徒或是非信仰者來說,都是非常態的一種表現,同志基督徒所承擔的壓力不僅是令人側目的眼光,更深層的是心裡上對宗教真理的違背。本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研究對象,探究同志基督徒的信仰歷程,發現同志基督徒普遍經歷宗教信仰的喜悅、同性傾向對宗教信仰的衝擊,以致放任自己經歷宗教上的漂流經驗,再尋求認同並重新經歷宗教(當然這是以結果論,因為受訪者都是同志教會的會友),並開始盼望他們特殊身份的未來願景。 本研究發現,同志基督徒在宗教上的認同其實是繫於對性別的認同,過去的研究強調基督教同志團體在宗教經典的詮釋上,對同志基督徒提供宗教認同的要素,但本研究認為是宗教徒對個人生活政治的選擇,因為在同志基督徒中也不一定有相同的聖經詮釋,或是聖經詮釋不一定是信徒關懷的重心。同光教會作為一個提供非主流性傾向者的避難所,個體選擇進入同志教會是共同構築一個群體的願景,儘管同志基督徒在選擇了同志教會為宗教信仰的維持場所,外在的緊張關係與廣泛的道德問題仍舊存在,內部也有著相同性別等級的現實。 / In the 1990s, Taiwan underwent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s. Not only did politics open to a new phase of freedom, every aspect in the society has since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change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ssues, the first homosexual Christian organization in Taiwan was established in 1996, which was also known as Taiwan’s first religious homosexual community. Christianity always takes a conservative stance on homosexual matters. Homosexuality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sin, hence the controversial existence of the homosexual group within Christianity.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lives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of five homosexual Christians as objects of study, trying to observe how they displ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religion in the Christian context. The inclination towards homosexuality, no matter to Christians or to non-believers, is an abnormal behavior. Thus,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s take upon themselves not only the derogatory judgments from others, but also the self-condemnation caused by violation of belief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ong-Kong Light House Presbyterian Church, exploring the faith-developing process of its homosexual members. Generally, they all at first enjoy religious faith, then experience clash between their homosexuality and religious faith, then readopt faith after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drifting along (this must be so, because all the interviewers are its members), and finally begin to look forward to future perspective shaped by their speci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religious identity of homosexual Christians is in fact related to their gender identity. The past researche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determinant role of scriptural interpretations in homosexual Christian communities, while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it is the believer’s personal life choice that provides the founding ground of belief. Though belonging to the same church, the members might have protean understandings of the scripture, and s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point at issue. Tong-Kong Church is a shelter for the Christians of periphery sexual disposition, allowing its members to have collective integrity. However, in spite of their choice of joining the community to maintain the Christian faith, the church members still have to face tens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moral issues. Besides, even inside the community, they have problems of hierarchy to deal with.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