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46
  • 15
  • 1
  • Tagged with
  • 62
  • 62
  • 21
  • 17
  • 16
  • 16
  • 12
  • 11
  • 11
  • 11
  • 11
  • 10
  • 10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金融資產証券化-論特殊目的公司之監督機制 / Financial asset seuritization-The supervisory structure of 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

孫劍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5年底,世界銀行發表「國家財富何在」(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該書分析全球120個國家之財富構成基礎,發現國家越是富庶,其天然資源所占比率越低,無形資本(Intangible capital)所占比率則越高。一個國家之無形資本包括一國人口之知識技能、特殊專長、社會 互信程度,以及各種正式與非正式之社會組織制度,2000年全球平均每人財富為96,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180,000元),其中無形資本就占了78%,遠超過天然資本的4%,以及生產資本的17.6%。而無形資本中,又以教育及法治最為重要,因為根據該書研究統計,人民多受一年教育,平均每人財富增加838美元(約合新台幣2,8000元);法治程度則可決定一個國家57%的無形資本價值,法治指數每爬升一個級距,低所得國家平均每人財富總值就可以增加逾100美元(約合新台幣3,300元),中所得國家平均每人財富總值可提高逾400美元(約合新台幣13,000元),高所得國家平均每人財富更可提升近3,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00,000元),由此可知,一國富庶與否,恰與該國人民的教育水準及法律制度良窳成正比本,司法制度越是有效、財產權保護越是明確、政府運作越是順輰,整體財富價值也就越高。
2

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客觀歸責理論上的功用 / 重新檢討德國文獻上的實例

張姿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要說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客觀歸責理論上的功用,不是在判斷風險實現,而是在判斷製造風險,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客觀歸責理論,因此在第一章中便先簡介客觀歸責理論。因為每位學者在架構客觀歸責理論時,多多少少都有些出入,本文選擇以Roxin的體系為主,再輔以其他學者的論點以補充、說明。會選擇Roxin的體系,一方面因為將客觀歸責理論體系化的第一人是Roxin,再一方面,在台灣被最廣泛介紹的也是Roxin的體系 。 第二章中的第一大部分先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的功能,及其在客觀歸責理論上應該歸屬的階層。確認了注意規範保護目的的功用是在認定行為所製造的風險,也就是屬於製造風險的階層後,接著便要討論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信賴原則間的關係。因為從第一章的學說介紹中,可以知道行為人可不可以主張信賴會受到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影響,而在確認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和信賴原則一樣,同屬於製造風險的階層後,在第二章中的第二大部分便企圖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來說明信賴原則的問題所在,強調信賴原則是個無用的規則。第三大部分討論的則是如何運用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在假設合法行為的案例中。傳統上以關聯性理論處理假設合法行為,Roxin則提出風險昇高理論以茲解決。但本文認為不論關聯性理論或風險昇高理論都無法合理地說明行為人對結果的責任,倒是Krümpelmann和Ranft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來處理,本文認為才是正確的。為何以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處理才是正確的,關聯性理論和風險昇高理論有什麼缺失,則是第二章中的第三大部分所要說明的。 第三章則回頭檢討第一章中所出現的一些案例。回頭檢討案例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說明如何在個案中應用注意規範保護目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筆者在閱讀文獻時,發現學者們在將各個概念運用到各種案例時,針對不同的案例都還有更深入、細緻的說明。為了要更進一步地理解我們在第二章中所得到的結論—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是製造風險的規則,不是風險實現的規則—是不是能夠更合理地解決問題,便需要與學者們所提出的解決方式作一比較與說明。 第四章則要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國刑法第十四條第一項已經對過失作了定義:「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如此本文所探討的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要如何與我國刑法配合,便是一個問題。因此在探討完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客觀歸責理論的關係之後,再以一章探討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與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間的關係。 在本章中並不會如同在第三章中大量檢討國內案例,因為如果要做本國案例的判決評釋,所涉及到的問題便不只是注意規範保護目的而已,客觀歸責理論所有的下位規則都會一併牽涉到。 此外,由於國內實務常以相當因果關係作為認定行為人責任的標準 ,因果關係和客觀歸責理論之間的關係為何,才是判決評釋的重點所在,而這個問題並不是單純探討客觀歸責理論的一個下位規則—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所能夠釐清的。 第五章則作一總結,並再以此結論檢討在緒論中提及的我國實務判決。針對這些判決,本文更嘗試提出更實際、可以量化的標準,作為認定行為人責任的依據。
3

庫藏股宣告與目的變更探討

林君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00年8月7日至2008年1月2日間國內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曾改變買回目的的上市公司中,其實施庫藏股買回的宣告效果,並與未變更買回目的的樣本來做比對以瞭解其中之差異。研究發現,事後未變更目的的樣本其宣告效果較有變更目的樣本的宣告效果來的大,故將有變更目的的樣本按「其原買回目的及後來變更目的」及「之前有無實施庫藏股」兩種方式分類以瞭解其中之差異,並進而推敲公司改變買回目的的可能原因及投資人對此事件的看法,其結論如下: 一、按「其原買回目的及後來變更目的」分類發現,變更樣本與未變更樣本之異常報酬不同主要源自於「非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維護股東權益」的樣本 不具顯著宣告效果所致,故公司改變買回目的的可能原因有二。 1.原目的為「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非維護股東權益」,因為實施庫藏股買 回後公司股價有提升,加上股價上升後也會提升經營階層實行員工分紅配股 或股權轉換之需求,故有些公司會選擇事後變更其買回目的以供其他用途。 2.原目的為「非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維護股東權益」,例如其原目的可能 是員工分紅配股,但在實行庫藏股買回時,因公司股價表現不佳,使用員工 分紅配股的效益因而降低,可能因此改變經營階層的想法進而變更目的。 二、按「之前有無實施庫藏股」分類發現,變更樣本與未變更樣本之異常報酬 不同主要源自於變更樣本中之前無實施過庫藏股組不具顯著宣告效果所致,故 可從中推論出投資人對此事件的看法。關於變更樣本中之前有實施過庫藏股者,對外部投資者來說,公司宣告庫藏股買回事件,因公司以前曾宣告過庫 藏股,故有以前的經驗或績效可供參考。但關於變更樣本中之前無實施過庫 藏股者,對外部投資者來說,可能事先預期到公司事後會變更目的的不良企 圖,加上公司以前未宣告過庫藏股,故沒有以前的宣告經驗或績效可供參考 所致。
4

庫藏股實際執行率之研究 / Determinants of actual completion

陳進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公司之庫藏股宣告並非為具有強制性執行的一個承諾,即在宣告過後並無規定企業一定要實際進行買回之行為。在台灣由於法令規定庫藏股之執行必須自宣告之日起兩個月內完成,且在完畢之後還需要針對執行情形向主管機關申報與公告,因此我們擬利用台灣庫藏股制度所特別要求揭露之資訊,試圖透過對公司庫藏股買回行為之觀察,找出影響其實際執行率之決定因素。 本文之研究期間為2000年8月至2009年6月,並以在這段時間國內曾宣告庫藏股之上市上櫃公司為樣本來進行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公司庫藏股買回之實際執行率與其宣告買回價格區間、平均交易量比率、公司規模、及執行期間報酬率呈現顯著負向相關,符合模型預期結果,而個股報酬率之標準差亦與實際執行率呈現顯著負相關,雖與原本預期之結果相反,但仍可找出合理之解釋。除此之外,公司所宣告之買回目的,不論是在全體樣本或者是依目的將樣本分組之後進行分析,兩者結果並無差異。
5

虛擬實境體驗商業模式之研究 / A Feasibility Study of VR Experience Business

呂佳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被認為是繼智慧型手機後的一新興科技產品市場,原因來自於應用很廣泛,例如視頻遊戲、事件直播、影片娛樂、醫療保健、房地產、零售、教育、工程和軍事等。虛擬實境是一個跳躍型的新科技應用並沒有一個類似已有的應用可讓消費者類比與想像,再加上虛擬實境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感覺,這些都是虛擬實境距離目前消費者很遠,需要消費者體驗的理由。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探究體驗虛擬實境對消費者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可透過何種體驗商業模式實現。再進一步釐清那些因素有助於提升體驗商業模式對消費者的價值。 Osterwalder et al. (2014) 發現,許多企業組織用「商業模式圖」找顧客價值主張,經常碰壁,因為那不是挖掘價值主張的工具。因此,提出「顧客素描」與「價值地圖」來針對商業模式設計的核心問題,如何建立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 TA)與價值主張的適配(Fit),根據商業模式圖的實際使用經驗,提出更為細部、具體的導引問題與工具。為避免「顧客素描」受個人主觀的認知而有偏差,也減少之後價值主張的修正。本研究使用方法目的鏈中的一對一的訪談技術,藉以瞭解消費者如何利用產品的屬性滿足自我的價值,也破除一般訪談無法深入的缺點,來完成顧客素描中的痛點、利益與要完成的任務。 本研究發現虛擬實境對消費者的價值在於享樂人生、冒險刺激與成就感。在經由與消費者深度訪談後,體驗商業模式如體驗中心或共享模式都比目前買賣設備傳統的商業模式更適合虛擬實境的發展。
6

勞動仲裁與法院關係之研究-中美制度之比較

蕭宗慶, Xiao, Zong 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社會民主化、多元化之發展與變遷,致國民權利意識高漲,產生爭議及大量訴訟;為有效解決勞資爭議,應致力擴充爭議之處理方式,勞動仲裁為其一。而勞動仲裁得否健全發展,法院對仲裁之態度(尊重與監督)是重要關鍵之一,故本文從勞動仲裁探討勞動仲裁與法院互動之關係,其監督與尊重以及兩者互動下,個別勞動者權益之保障等問題,並以中美兩國制度作一深入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兩國法院在強制執行仲裁及裁決時,均已涉入勞動仲裁之實質審查。其次,在法院對勞動仲裁之監督與尊重情況上有極大之差異,尤其是在法院撤銷裁決、發回再仲裁或變更上,美國法院有較廣泛及具彈性之撤銷裁決監督,而我國卻付之厥如,只以駁回裁決強制執行之聲請來替代。從形式上而言較尊重勞動仲裁;實質上,在調整事項仲裁裁決之強制執行,卻流於形式。個人認為,解決之道應建立仲裁裁決撤銷之訴、權利事項爭議之仲裁以及妨訴抗辯之訴,同時立法將實體得仲裁性交由仲裁人裁決並且確立工會公平代理義務,以及當事人有權出席仲裁聽證會、提出證據或作言詞辯論等來規範勞動仲裁及其與法院之關係,以期發揮勞動仲裁之替代罷工、保障訴怨者之權益及迅速解決爭議之效能,在長期上之展望,依照勞動仲裁與法院互動之發展模式,則法院角色應漸漸縮小。   關於各章之內容及綱要如下:   第壹章 緒論:導言、研究目的、研究範圍以及研究方法。   第貳章 勞動仲裁之發展。探討中美兩國在勞動仲裁發展之異同。   第參章 勞動仲裁之內涵。關於勞動仲裁之定義、勞動仲裁在勞資爭議之地位、勞動仲裁之種類、勞動仲裁之功能、仲裁人與勞動仲裁組織以及勞動仲裁之效力之探討。   第肆章 勞動仲裁與法院之互動。關於勞動仲裁與法院在法律架構下互動、得仲裁性之決定者是仲裁人抑是法院,以及法院如何對仲裁裁決之執行與撤銷。   第伍章 勞動仲裁與法院間對個別勞動之影響。探討個別勞動者在法院對勞動仲裁之監督下個別權益之保障,以及個別勞動者之勞動仲裁。   第陸章 個案研究--「基隆客運勞資爭議仲裁案」。藉由基隆客運勞資爭議仲裁案個案檢驗我國勞動仲裁制度以及其與法院之關係。   第柒章 結論。中美之綜合比較以及檢討與建議。
7

社會科學期刊引用目的類型分析 /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tation for Journal in Social Sciences

李旻嬑, Lee, Min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它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的各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學科相當廣泛,各學科學者間的資瞭使用行為也不相同。本研究旨在藉由引用文獻分析法觀察臺灣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資料引用情形,以及從引用文獻出現於文章中的位置來看出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引用特性,最後輔以內容分析法探討引用文獻類型與文章中位置之關係。本研究參考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TSSCI) 對社會科學期刊之分類,針對期刊文獻較具格式化的學科,從中選擇出具有重要性的代表期刊,以2010年文獻為主,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 本研究結果如下:1.臺灣社會科學引用文獻特性概況:(1)社會科學學者引用資料類型以期刊與圖書為主,報紙與研究報告最少;(2)除期刊與圖書外,教育學偏重引用博碩士論文,政治學者使用電子資源頻率較高,經濟學著重研究報告的引用;(3)社會科學學者引用最多的語文為英文;(4)社會科學學者皆偏向引用近10年的文獻,引用文獻半衰期為10-11年。2.臺灣社會科學引用文獻位置與研究特性:(1)社會科學領域結構型文獻比率高;(2)社會科學學科屬性為實證型與非實證型並重;(3)社會科學學者對於引用文獻使用頻率以導論部分最多,結論最少。3.臺灣社會科學內容註與註中註使用情形:(1)社會科學各學科內容註現象使用頻繁,經濟學使用內容註數量最高;(2)註中註使用比例以政治學為最高;(3)內容註與註中註使用情形以導論、研究方法、結果為最高,結論部分最少使用。4.社會科學引用類型與引用位置之關係:(1)社會科學以"研究動機與問題設定"類型的引用文獻最多;(2)引用類型與引用位置之間關係密切。 本研究結果可應用於圖書館或相關研究單位之館藏規劃,了解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資訊需求與特性,界定重要的研究資料來源,以及評估館藏是否足以支援研究之參考,藉以提供研究人員完善的資訊服務。同時可將研究之分析應用於國內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之建置建議,提供社會科學學者撰寫註釋引用格式之相關資訊,作為資料庫建置人員之參考。
8

製品のライフサイクルを考慮した最適設計の方法論 / セイヒン ノ ライフ サイクル オ コウリョシタ サイテキ セッケイ ノ ホウホウロン

土井, 健志 24 September 2009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4941号 / 工博第3168号 / 新制||工||1475(附属図書館) / 27379 / UT51-2009-M855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航空宇宙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脇 眞二, 教授 椹木 哲夫, 教授 吉田 英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9

馬庫色《愛欲與文明》一書中 康德美感概念之探討 / The Concepts of Kant's Aesthetics in Marcuse's "Eros and Civilization"

李元碩, Li, Yuan S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庫色 (Herbert Marcuse) 在《愛欲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 一書中,引用康德 (Immanuel Kant) 《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的第一部分〈審美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Aesthetic Power of Judgment”) 所提出之美學概念作為非壓抑性新文明的準繩。不過,馬庫色對美學概念的引用十分簡單扼要,本論文將從解析《愛欲與文明》一書對壓抑性文明的省思,以及闡述康德的美學概念著手,試圖探討美學概念在新型態文明願景中之作用為何、其落實可能性與應用的難處。 本論文除前言與結語,共分四章: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循《愛欲與文明》之理論脈絡,以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文明觀及馬克思 (Karl Marx) 的異化 (alienation) 概念為理論背景,帶出馬庫色所認為的宰制性文明及其顛覆的可能性;第三章闡述作為理想文明指導原則的康德與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的美學概念;第四章先提要馬庫色所認為的非壓抑性文明,以及新感性 (the new sensibility) 發揮希望與顛覆力量的藝術領域,再行探討康德美學概念與愛欲 (eros) 得以自由抒發的理想生命型態之間的關係,並試圖討論美學概念的應用問題。文末,以結語總結以上研究工作。
10

組織成員考核制度之研究-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

朱金池, ZHU, JI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成員考核制度之研究,漸受重視;但有關第一層官僚組織成員(Street-Ievel - bureaucrats )的考核問題,依然存在。本文研究目的在以多學科的研究法,建構有 關考核理論的分析架構,並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對考核制度作系統性的、實證性的 探討。所謂「考核制度」是指:一個組織系統為達成管理、發展、研究的目的,藉由 工作的分析、量表的標準化,對於組織成員的實際工作行為、品德操守、及特殊潛能 等表現作正確的、有系統的檢視的過程安排。 本文所採研究途徑(APPROACH)主要有系統研究法、心理研究法、及結構功能分析法 等;所採研究方法(METHOD)有文獻探討法、問卷調查法、訪問調查法等。 全文計分六章二十節,約六萬餘字,內容要點如后: 第一章、緒論:談及研究動機與目的、概念與界說、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架 構、及研究限制等節; 第二章、組織成員考核目的:包括管理(如升遷、調職、訓練、調薪等)、發展(如 改進工作績效、協助前程發展等)、及研究(如評估甄選效度、訓練成效等)的目的 ; 第三章、組織成員考核制度運件過程:指涉工作的分析、量表的發展、正式考核的執 行、及人事措施的配合等節; 第四章、組織成員考核制度困境:敘述效度、信度、正確性及實用性的問題; 第五章、個案研究:檢討我國警察人員考核制度在制度運作及成員滿意程度方面的情 形;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就本文研究結果,提出有關學術上及實務上的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