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實力之路:德國技職教育思維對我國之啟示 / Reform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industrial advancement: What Taiwan can learn from Germany

林佑眞, Lin, Yu-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學歷是否為社會向上流動的必要條件,國內社會普遍認為出人頭地必須靠著學歷才能向上流動。然而,社會必須分工,如同身體臟器各有所司,人的專長亦有所不同,因而發展成社會中的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如果學歷等於能力,那麼,德國的大學生比例僅佔三分之一,社會幾乎不流動,照樣能夠安居樂業、經濟實力聞名全球,並且吸引大量難民指名前往要求庇護,這種現象如何解釋學歷與社會地位、生活品質的關係。本研究使用個案研究、文獻分析以及深度訪談,探討德國與臺灣,對於文憑與技職之間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情節。研究發現,德國與臺灣在教育提供的功能、社會流動的方式、進路選擇的排序以及國際接軌的程度均有不同,因此使德國的技職生有自信、專業強。研究建議找回技職的靈魂,讓技職成為社會流動的管道、以技術導向作為甄選內容、增加技術的不可取代性、找回巧匠善工的精神,將有助於提升我國社會對於技職人的形象與社會地位。 / It is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is a means for upward mobility.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Taiwan where parents will do their best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colleges, instead of vocational schools, for a better chance of moving to upper social classes. In respons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of this country turned most vocational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that gave up the training for skill proficiency. This, in turn, created the deficiency in the supply of technicians needed in this society. It is surprised to find out that such class division between labor and white-collar workers, and that the students in Germany enjoyed going to vocational school and fared pretty well after graduation. What lessons can we learn from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ocieties and tries to find out a possible solution for Taiwan’s deterio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imply speaking, it is important to ge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back to the professionals to earn respects from the society, which in turn would help to recruit student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2

居住隔離和門禁社區現象之探討─以台北都會區的文山區和新店市為例 / Exploring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Gated Communities Phenomena- Case Studies of Wenshan District and Sindian City with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林宜謙, Lin, Yi-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企圖從西方社會討論相當熱烈的「門禁社區」現象,去探討在台北都會區的歷史背景脈絡下,所形成之門禁社區現象,並進一步探討既存於台灣都會區的居住隔離,進而理解門禁社區居民其生活經驗、鄰里互動等社會層面之意涵,希望能開啟社會學與門禁社區經驗現象間的對話和反思。 美國都市社會學的傳統之一,即在於有不少社會學家關注和回顧地理空間對於種族、階級、性別、年齡和資源分配、分化的重要影響,近年來於居住空間和社會學間的整合研究中,出現了「門禁社區」此一研究議題。在台灣的相關研究中,對於門禁社區的研究資料仍有所缺少,因此希望藉由探討台北都會區門禁社區和居住隔離現象,以及由社會意涵瞭解門禁社區所形成的空間形構狀況和意義,來作為補充對於門禁社區相關研究的重要實證資料。 本研究以居住隔離的觀點和援引結構化理論,一方面探究門禁社區和居住隔離現象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則從行動者和結構相互制約的觀點出發,藉以分析門禁社區居住者、社區管理委員會與門禁社區間的關係和意義,並說明眾多因素如何使門禁社區增強居住隔離的現象。
3

台灣職業流動模式及其變遷之研究

張銀旭, ZHANG, YIN-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社會中,職業常常被視為個人成就地位的表徵。透過對職業流動的研究,不但可 以瞭解台灣社會階層化的情形,更可以看出台灣社會流動的變遷狀況。本研究嚐試利 用台灣兩個不同時點上的資料,分析台灣地區父子職業流動的事實,期望達成以下的 目的: 1.以父子兩代職業流動的密度為標準,找出流動的模式;並分別檢視不同的時點上 ,有無明顯變遷的事實。 2.以職業類別間之距離為流動障礙的指標,找出不同類別間職業流動的障礙,並加 以比較之。 3.綜述流動模式與流動障礙的關係,並對「台灣社會流動之開放性」問題做一省思 。 本研究分析資料為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六十五年及七十五年所做的「家庭收支暨個人 所得分配調查」資料。利用該調查對職業之分類,抽取具有父子兩代特性之樣本,分 別整理成為父子職業流動表。計得可用以分析之樣本數六十五年為二二三九戶,七十 年為二九一二戶。透過對數相乘模型之運作,將流動表中各種不同的效果加以分析。 研究之結果發現:近十年來台灣地區職業傳承的效果並沒有改變。易而之,近十年來 台灣社會流動的變異絕大多數是導因於職業結構的變遷。就整體而言,整個社會職業 之流動是相當開放的。這個結果與Featherman&Hauser(一九七八)對美國社會所做 研究之結果大致上相類似。
4

社經背景、教育因素與職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符碧真, FU, B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依屬因素(ascription factors,以社經背景為代表)與獲致因素( achievement facrors ,以教育因素為代表)兩者對個人職業成就影響的相對性,以 瞭解我國社會階層化過程的情形。 本文共一冊,分五章撰寫,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重要名詞解釋。 第二章文獻探討,探究社會階層化的現象,社經背景、教育因素與職業成就的關係及 變項的向度問題。 第三章研究設計,說明研究對象、工具、實施過程及統計方法。 第四章敘述研究結果。 第五章根據研究結果予以討論。

Page generated in 0.0693 seconds